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创造宣言的读后感

创造宣言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1-07-29 12:19:20

⑴ 《创造宣言》读后感50字

很好看的 哟

⑵ 陶行知的创造宣言给人什么启示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指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陶先生的这番话使我更深刻地感觉到 “创造”就在每个教师的身边,其实,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帷幄创造的主渠道。现代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存在信息交流。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上积极地创造条件,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强烈的思维互动,产生创造的火花。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充分发挥。

即明确自己的职业特点;保持一颗平常心;抛弃浮躁,立即行动;策划自己的未来;永远不要说校长的坏话;用笑声感染每一个人;做一个受欢迎的教师;着眼细节,造就专业;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关注;引导学生快乐地思考;让学生学会自己“捕鱼”;在课堂教学中彰显你的个性;做一个用心倾听者;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艺术地表扬与批评学生;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永远保持求知者的姿态.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让我们一起做个有心人吧,“创造”就在你我身边!

⑶ 陶行知《创造宣言》中比较优美的语句

文中批评了哪五复种‘不能创造制’的错误观点?”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信息的辨别和筛选,只要抓住原文中五个“有人说”段落的中心句,按题目的要求把它摘取下来写进答题处就行了。再如:《长城》第21题第一问,“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只要能根据第2-7自然段的内容,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就能抓住第3、5、7段“所以我说”后面揭示文章段落主旨、观点、情感的中心句,得出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①凄婉的历史,②民族封闭的象征,③文化愚钝的标志。

⑷ 创造宣言这是一篇议论文里的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预测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学术论文也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上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讨论或学术刊物上发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研究成果的学理性文章,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学理性。按写作目的,学术论文可分为交流性论文和考核性论文。

学术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
学术论文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学术论文撰写中,选题与选材是头等重要的问题。一篇学术论文的价值关键并不只在写作的技巧,也要注意研究工作本身。在于你选择了什么课题,并在这个特定主题下选择了什么典型材料来表述研究成果。科学研究的实践证明,只有选择了有意义的课题,才有可能收到较好的研究成果,写出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所以学术论文的选题和选材,是研究工作开展前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
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研究成果的学理性文章。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学理性。

⑸ 创造宣言的中心意义 陶行知的

1、《创造宣言》教案 陶行知
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辞的文体特点.
2.掌握阅读文章的基本方法.
3.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从分析题目,把握文体的角度来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难点:
1.快速阅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选用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
(旨在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的积极性.)
那么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的教育家,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 如果让大家来写一篇关于\'创造\'的文章,你先来思考一下,首先确立题目,再到你所选用的材料,你的观点……
二,分析文章题目,了解全文
\'宣言\'是一种演讲辞,既是演讲,那它一定具备演讲稿的特点——文词优美,感情充沛,说理生动,鼓动性强.
那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样一种文体,他演讲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对于\'创造\'他又有着怎样精妙的话语呢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陶行知和他的创作.
三,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四,快速自读课文,把握关键信息
1.看完整篇文章后的感觉是什么
答:大量的人,事和很多经典的句子.
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答: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领域.
2.作者的观点和感情是怎样的 从文中找出能表明作者感情的句子,并说明在文中什么位置.
答:作者认为\'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他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即使我们走两步退一步,也应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它在文章的中间部分.
(让学生体会抓住关键句子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
(1)文章如何划分层次 划分依据是什么
答:第一部分(1段)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5段)我们的人类最值得崇拜的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事物.
第三部分(6~12段)作者驳斥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得出结论.
第四部分(13~15段)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根据每段开头的句子来划分以上层次.
(2)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 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答: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3.\'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这句话怎么理解
答:\'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万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材.
4.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 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答: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不识字的惠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
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大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绝境.
说明处处都需要创造,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创造.这种论证方法是驳论文章的写法.
5.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答: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五,课文小结
陶行知用生动的事例证明了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懒惰者,平庸者却不屑于创造,还为自己找出种种借口.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诫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六,思考
了解陶行知先生创造精神的现实意义究竟是什么 (问)

⑹ 谁有创造宣言的读后感啊我有急用

在现代文阅读中,整体阅读、宏观把握是必不可少的前提,要想准确理解文章,还需精读细读,具有领悟语言的能力。这里说的是一种感悟能力,是在瞬间抓住重要信息的近乎“本能”的发现力。这实际上是在一瞬间把情感、经验、知识等在理智的统帅下全部动员起来的能力。这种感悟力、发现力应注意以下几项。

1. 对“指示语”的敏感。

语言交际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许多语境特征,如交际人之间的人称关系、社会关系、上下文的照应、联系,都会在话语得到反映。这“反映”的语言成分就是“指示语”。敏锐地把握“指示语”及其变化,是准确迅速地理解文意的重要条件。指代性词语在文章中非常灵活,指代的范围也极为广泛,所以首先要明确是“近指”、“远指”抑或“不定指”;然后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概括;最后将找出的指代内容代入原文,看是否合适。

如1994年全国题第23题,问:文中“直接依附其上”的“其”字指代的是:A. 四角龙的头骨 B. 头角上的骨架 C. 被越的颞孔 D. 穿 越颞孔的肌肉。看原文“更为重要的是,四角龙的头角上有个骨架,穿越颞孔的咀嚼肌像兽孔类那样直接依附其上,而不像盘龙类那样由肌腱相接”,请注意,这里所说的“更为重要”是什么?是咀嚼肌不像盘龙类那样由肌腱相接,而像兽孔类那样直接依附在位于头角上的骨架上,带点的字正是“其”的指代之意,故选B项。

2. 对“关键句”的敏感

文章中常有集中而鲜明地表达主要信息和作者意图、思路的句子,把握住这样的句子,无论是对宏观还是对微观,都是重要的。主要有:(1)首句��一个语段往往是相对独立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的作用。(2)中心句��语境中的句子不是按同等价值排列的,而是既有关键的中心句,又有作为附加成分的句子。分析时要迅速从大量的扩展句中抓住中心句。(3)转承句��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使层次间连贯紧凑,中间常用转承句或转承词。(4)点睛句��有的句子在语段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5)警句��语段中有些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6)感情句��语段中有些句子明显地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7)矛盾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却寄寓了作者深刻的用意。(8)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运用一些修辞格。(9)结尾句��语段中的结尾句。或概括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

抓住这些语句是理解文章的基础。如1999年全国题陶行知的《创造宣言(节录)》中这样的句子特别多。如每一段的首句几乎都是中心句,如果抓住了这些句子,理解问题便迎刃而解。

3. 对“情调语”的敏感

一般的文学作品中,都有一种感情基调,而这基调总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词语显现出来。如1991年《世间最美的坟墓》中的一段为例:“风儿在俯临这无名者坟墓的树木之间飒飒的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说“风儿”就有“轻柔”之感。“飒飒响着”,我们从“动”中感到的是“静”。“和暖”、“温柔”本身就带有鲜明的情调色彩。“嬉戏”更是生命力的外观。这样,就构成了总的“情感基调”:静穆中又有生气,朴素中不乏温暖。

⑺ 谁看过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作者重点强调的是什么

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信息的辨别和专筛选,只要抓住原文中五属个“有人说”段落的中心句,按题目的要求把它摘取下来写进答题处就行了.再如:《长城》第21题第一问,“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只要能根据第2-7自然段的内容,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就能抓住第3、5、7段“所以我说”后面揭示文章段落主旨、观点、情感的中心句,得出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①凄婉的历史,②民族封闭的象征,③文化愚钝的标志.
当然,有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直接使用,或语句太长,不合答题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其他信息,这就要根据题意对选出的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表述.再以上述两题第二问为例.《创造宣言》第21题第二问要求回答“作者批评错误观点得出的结论是什么(不超过12个字)”.原文的结论在第11自然段,有21个字,这就要压缩主干,抽取要点,概括复述:“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

⑻ 《创造宣言》摘两段自己喜欢的话每段不少于五句话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

我觉得你就去摘抄两段,然后你自己去评论一下不就好了吗?为什么还得问网友呢?

⑼ 《创造宣言》陶行知 读后感急啊!100~200字!

2.在《创造宣言》一文中,陶行知指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是真善美的活人。对于借口环境平淡、生活单调、年纪太小、太无能了、陷入等五种“不能创造”的观点,陶行知举出古今一系列伟大的创造,一一予以反驳。最后他得出结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立足于教育谈创造,特别强调教育方法的重要。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说到教育方法,我想到一词,因材施教。在我们大班教育的前提下,因材施教并不容易,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把“因材施教”变成“盲目施教”,“千篇一律”“一层不变”。就我自己而言,在教育方法上,总觉得比较老套,思维定势,胆子比较小,不太敢于去尝试新的方法。虽然很多时候我也会发现问题,但是却很少时候会冷静的思考问题之所在,更不用说寻求解决的方法了。陶行知在《教育与科学方法》一文中说道:科学方法的步骤有5项,第一,发现困难;第二,知晓困难之所在;第三,设想解决困难的方法;第四,试验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解决问题之方法的普遍性,并确认之。不知道老师们目前能做到这5项科学方法的哪一项?我是很惭愧。 然而,在以后,我一定要努力,一项一项地进步。

⑽ 创造宣言读后感

多少字的

阅读全文

与创造宣言的读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普通护照的期限 浏览:766
发明文言文 浏览:523
国培线下专题研修成果 浏览:577
马鞍山苏丛勇 浏览:109
人民的名义侵权问题 浏览:53
全椒到马鞍山汽车时刻表 浏览:899
logo可用字体版权 浏览:861
马鞍山中豪 浏览:929
tefl证书在哪里考 浏览:564
小陆离与成果 浏览:654
迷你世界冒险转化创造 浏览:680
2014纳税申报期限 浏览: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肤 浏览:48
陕西房地产估价师证书领取地点 浏览:140
证书小知识 浏览:431
马鞍山何兵 浏览:376
设计创作版权合作合同范本 浏览:482
省知识产权局侯社教 浏览:51
道闸3C证书 浏览:820
土地使用权期满地上建筑物 浏览: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