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孔子说“......
是孔子说的
一个人要诚实地面对自已的疑惑,不要虚伪
孔子在教育方面提出了"因材施教",结束了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私塾的现象,让许多平民子弟有了可以读书的机会
B. 弩是牛翦创造的为什么孔子说是鲁班呢
鲁班出生在我国的春秋战国之际,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度。战国以前社会阶级的划分为贵族和奴隶,并世代相传。到了战国时期,由于井田制的瓦解,封邑制转为俸禄制,贵族随之没落下去。奴隶得到解放,成为小自耕农,并具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使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经济的发展又和生产工具、技术的改进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当时,生产工具方面所出现的重大历史性变革,主要是铁器的出现和广泛的使用。在青铜器时代,铜工具往往和木、石、骨、蚌制成的工具并存。而到了战国时,不仅木、石工具渐渐消失,就是青铜工具也日益减少,锐利而坚固的铁工具的大量使用,如:锯、凿、钻、斧、锛、刀等,这极大的提高了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对此,李约瑟在〈中国科技与文化〉中指出:“在文艺复兴前和文艺复兴期间,中国在技术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占支配地位。……古代和中古时期,默默无闻的中国工匠对世界的贡献要远比亚历山大的力学家和能言善辩的理论家多的多。”由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又必然促进了生产关系的改变。当时王室没落,诸侯纷争,社会思想活跃,各阶级、各阶层、各行业都出现了很多闻名于世的杰出的人物如;孔子、孟子、墨子、庄子、管子、公输子等。班固《汉书艺文志》中,称为:“九流十家,”为: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为九流,加上小说家为十家。其中大部分是思想家、政治家。但无疑,鲁班是作为科技发明的领军人物,深深的史无前例的影响着后人。
一、鲁班的称谓
现在,人们通常意义上的鲁班是建筑业的鼻祖,土木工匠的祖师。而历史上真实的鲁班确是一个跨学科、跨行业,一生勤劳不息,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发明了很多物品的科技发明家。最早在鲁班所诞生的年代并没有鲁班这一称谓,而有史料记载的是这一真实人物的称谓为“公输般,”鲁班的出现只是后来源于百姓当中,对公输般这一典型人物真实的进行了周延,进而演义出来的。这同一人物前者与后者的相异称谓,经查证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
1、先秦时期:公输子、公输般、公输盘、般。
2、汉唐时期:公输子、公输般、公输、鲁般、鲁班、班输、班。
3、宋以后至今:公输子、公输般、鲁班。
首先,让我们对公输子的称谓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关于公输子与公输般为一人,这是不争的事实。后来到鲁班称谓的出现,公输子这一称谓也伴随之,古已有之,至今也不绝于耳。“子”在我国是对在中国历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人物的尊称。这对于在中国历史上的科技发明家,能有如此称道是非常难得的,也是绝无仅有的,可见其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地位的至尊,这与其为社会创造出的不朽业绩是密切相关的。
其次,从三个时期的划分上,我们不难看出,公输子、公输般始终都存在着,而我们熟悉的鲁班称谓的出现是在先秦以后。因此,自鲁班的称谓产生以后,人们就随之有了两种认识,一种为一人说,既公输般与鲁班为一人,理由是,古时候盘、般、班三字通用,《辞源》中:“鲁班”既鲁般;“鲁般”见公输班;“公输班”,《孟子》赵歧注:公输子,鲁班,鲁之巧人也。说明以上称谓为一人。明《鲁班经》中:“师讳班,姓公输”。唐.《广阳杂记》中:“世尽以公输、鲁班为一人”。仅管鲁班的称谓人们没有刻意的去研究从何时而来,但都指出鲁班和公输般为一人,而且这种认为占主导地位,世人尽以为。第二种为二人说,见于汉《古乐府》中:“谁能刻此镂,公输与鲁班”。此处的公输(指公输般)与鲁班叫人从字面上理解是两个能雕刻的巧匠,无人能比。为此,有很多学者对此加以佐证,公输与鲁班在语意上为两人,实是一人。这样的句法在当时的汉诗歌中,不仅有加重语气的效果,还有朗朗上口生动活泼的韵味。唐代颜师古在给《汉书叙传》做注:“班输既公输班也。一说,班,鲁班也,与公输氏为两人也,皆有巧艺也”。在此,一人说为主,二人说为次。再者,《抱朴子》中:“班输、垂狄机械之圣人也”。在这里垂是一个人,狄又是一个人,因此推断班输为两人。在历史上,这两种说法的存在就无人从其根本上给以诠释,其实质上单纯的一人说与两人说都不是什么本质上的问题,重要的是,人物实质上的同异和探究鲁班称谓从何时而来及为什么。
二、上层社会眼中的公输般
回过头来,让我们探讨一下,我们要研究的人物——鲁班。他最早称谓公输般,其所出生的年代,在早期的史料中难以找到记载,我们可以根据记载公输般的几个历史史实及传说中,所涉及到的有关人物,进行考证,可以把公输般的活动大约划定在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30年间。而当时正是我国从春秋逐渐过度到战国时期,也是我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转变时期,这一时期在我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里造就了一大批举世闻名的伟人,被史学家们称作“诸子百家”的时代。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历史长河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之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以后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当时公输般凭着自己的发明创造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如:《孟子》中的“公输子之巧;”《抱扑子》中的“机械圣人。”但是,公输般还是潜移默化的被上层社会所歧视,这也是当时社会的阶层划分所决定的,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剥削者与被剥削者实难相容,而且他们的地位又不得加以改变。如:《抱朴子》中,“工匠之子莫不续事”。可见当时的工匠们祖祖辈辈要给统治者当牛做马,始终都处在社会的底层,不得翻身。在《礼记》中:“般请以机封,将从之,公肩假曰:不可夫鲁有初,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般尔以人之母尝巧,则岂不得以,其无以尝巧者乎,其病者乎,噫,弗国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公输般的发明是得到了公众的认可,但当他想用自己的发明来替贵族服务,由于地位的底下,却受到了责备,而无果。可想公输般的尴尬与受到的歧视和得到的不公正。在《墨子》的“公输”与“鲁问”篇中,墨子的弟子们在书中,对墨子充满了赞誉和颂扬之词,这种写法在当时自然也是通例。其中描绘了,“公输般造云梯以攻宋,为不义”。最终,墨子不但晓之以理,还以守城之器进行防御,使公输般臣服于其下。并且,公输子造飞鹊,三日不下,说之为“不利于人谓之拙”。《吕氏春秋》中,“宫室已成,不知巧匠,而皆曰:善,此某君某王之宫室也”。这些记载基本上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及文人们对于公输般欲舍之而不得,取之又无意的阶级社会等级森严和又要为其所用的不平衡心态。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公输般在当时的发明创造世人皆以为巧人的地位是树起来了,但其自身的社会地位是改变不了的,其还是属于被压迫阶级的成员。这是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因为当时就是再聪明的科技发明家也难登大雅之堂。在这里应特别强调的是:1、在当时公输般自己及第子们这个社会阶层是很难通文墨的,也不能为自己所遭受的不白之贬低进行辩解,和留下文字性的东西以启示后人,更难得上层社会的文人墨客对其发明的民用工具感兴趣,成而进行文字传播。2、难能可贵的是公输般靠自己的发明物品对于社会实际应用的广泛传递,经久不衰,及其弟子们和广大劳动人民在漫长的2500多年来对其技艺和事迹的薪尽火传。
同时,从先秦记载关于公输般的文献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所发明的物品可归类为:军事器械、机械、巧艺、航天等。这些东西理应是上层社会称之乐道的有用之物品,因为这些物品可以充当他们的御用工具,而当时如果没有他(鲁班)发明的诸多木工匠工具作为基础,使社会生产力极大的提高,这些物品的发明也就无从谈起。这离全面、真实的反映公输般的发明创造相差甚远,多有偏颇,足见当时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阶级意识的片面性、不公正性所造成的危害和误人子弟。
三、广大平民百姓心目中的鲁班
对于上层社会中所认可的公输般,广大百姓是不会认可的,但叫文人们黑字写在白纸上,又无奈,始终也挥之不去。在历史上一旦有文字性的东西出现了,是很难添加或涂改的,特别是在当时,他们又是饱受压迫和剥削的弱势群体。公输般这一个人物是广大百姓中的一员,他来自于其中,服务于其中,荣耀于其中。现如今公输姓氏已无人继承,属罕见复姓。在《通志.氏族略》中:“公输般之后也。”关于鲁姓,《姓篡》中,“周公子伯禽封鲁,顷王34代960余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望出扶风,新蔡。”到公元前256年,鲁国已灭亡,随之公输的姓氏也随之逝去,公输般是鲁国人,班与般和盘又相通,真实的以前称为公输般(书面用语)又向鲁般过度,而他的声誉又在日渐兴盛,所以到了汉唐时期就应运而生了鲁班这一称谓(开始了有文字记载)。鲁班这一百姓心目中生动、真实、感人的典型人物,传说他不但发明了直接为上层社会服务的几多御用物品,而且发明了许多民用、建筑用的物品、器械,如:规矩、墨斗、钥匙、钻、刨、磨、亭、台、楼、阁等等。而后者大都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久而久之,也就淡漠了上层社会对公输般这一人物非全面的认可。在明朝,北京御匠司司正午荣撰写的《鲁班经》中,展现在我们大家面前的是一个建筑、民用工匠的祖师,而没有一点军事科学、机械科学的踪迹。这又难免使我们不得不承认阶级社会两大敌对阶级的不相容与非全面、非公正性,这也是人们至今还存在的对鲁班认识的一大误区。
在此,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公输与鲁班的一人说与两人说的出现就不是什么费解之迷了,在历史上,他也确实叫人费解过,但本质上,真实意义上的公输与鲁班是一致的。他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多领域、多学科发明了很多物品,但在外在形式上及两大对立阶级主观意识上,他们的两个称谓又是不同的,是对一个人的不同认识的两个方面。就如同,平民不会关心攻城掠地用于打仗的武器;统治阶级不会对百姓做工的器具感兴趣一样。但客观的讲,百姓心目中的人物相对的是正确的,但到了后来,在很多真实的传说基础下,又产生了很多神话,这是可以认为传说这种文化载体本身所具有的通病吧。在当时社会文明发展并不发达的情况下,这种传说伴随着神话的存在也不为过,因为理想与希望上的东西总是美好的、无暇的和无所不能的。之所以如此,同时我们可以确认为,这也是我们所要谈及人物的魅力所在。他是中国建筑业、民用等行业的奠基者,其发明创造开创的光辉业绩,对后来社会发展影响的深远和宏大是不可估量的。
C. 鲁迅创造过什么字或者孔子创造过哪个字,什么意思
鲁迅创造过一个“猹”字,读“察”。是一种小动物,没听说孔子造过字。
武则天造了一个“曌”字,读“照”。望文生义,是明亮空净的意思,是她自己的名字
D. 孔子说中的名言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名言。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名言。《论语》凡四见,旨同而文小异。《学而》载:“子曰:‘不患人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为不必担心别人不知我,该担心的是我不知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罔”,迷惘。“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E. 孔子名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F. 以上老辈说孔子造文字,对吗
一、神话传说:
传说有一次,黄帝的军队和蚩尤的军队交战,交战甚欢,难分难解。黄帝想改变一下战术,叫仓颉拿作战地图来,但发现地图已丢失。只好收兵再作商议。回营后黄帝很生气,责怪仓颉没办好。仓颉说,现在要记录的事实在太多,再用结绳记事的方式,实在难以应付,忙了就会出乱子。现在老百姓也在犯愁中,常遇到同样的问题。黄帝说,你是我朝的第一大臣,有没有解决方式?仓颉告诉黄帝,改用画图的方式,可以记录更多的事,而且大家一看就会明白。黄帝就命仓颉着手办理这个事,不用随军打仗了。
仓颉接受任务后,整天冥思苦想,半年了,还没有进展。冬天到了,外面下了大雪,仓颉想去打猎,顺便放松一下。一路上,看到山鸡、小鹿跑过,雪地上留下一排排脚印。仓颉发现,他们的脚印都不同,突然来了灵感。画山鸡的脚印就代表山鸡,画鹿的脚印,不就是鹿吗。如果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把它的形象特征画出来,不就代表不同的东西了吗。仓颉向黄帝报告了之后,黄帝听了非常高兴。命仓颉把天下的所有东西,上至日月,下至飞禽走兽,都按不同的特征画出来,并把这种符号叫做“字”。于是,仓颉开始了造字的旅程。
仓颉每天上观日月星辰,下观万物生灵,创造出来了越来越多的象形文字。并刻在石头和木头上。后来发现太沉重,不便携带,成了仓颉的心病。后来有人从河边捉来一只大乌龟,请仓颉造个字,仓颉发现龟壳上有很多方格子,就造了一个“龟”字,并刻在龟壳上。但乌龟趁人不备时逃走了。三年后,乌龟在另一个地方被人捉住了,他告诉仓颉,龟壳上刻的字还在,不但没被水冲掉,而且字长大了,而且更清晰。于是仓颉想到,龟壳很常见,不但很轻,而且刻的字很清楚,是很好的记录材料。他把创造的字,都记录在龟壳上,串起来。黄帝大为赞赏,并颁布天下。成了现在所说的甲骨文。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国汉字的由来。
二、考古发现:
据考古发现,在汉字产生以前,有“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方式。现代研究认为,汉字来源于集体的智慧,如果仓颉确有其人,那他应该是文字的整理和颁布者。随着考古的进展,更多的遗址不断发现,也为汉字的起源和来历,提供了更多的新证据。
通过系统考察、比对,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共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自现在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但一切没什么简单。由于各处考古出来的符号,都非常零星分散,缺失也较严重。各处的地域色彩浓厚,背景也很复杂。故汉辞网认为,汉字的来历和起源还是一个有待不断揭开的谜。
G. 读书的名人名言,孔子说的。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H. 孔子的成就是什么
一、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
1、在政治思想方面:孔子关心人民的疾苦,他提出“仁(包含一切美德)”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暴政 。
2、在教育方面: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不分贵贱。开启了平民教育,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他提出一系列宝贵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温故知新”提倡启发式教学等等
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编成《春秋》一书,修订《诗》、《书》、《礼》、《易》等经典文献。他的言论被收录在《论语》里。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I. 孔子说的名言还有哪些
三人行必我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吾日三省吾身。等等。
J. 孔子的名言
人生态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路问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孔丘(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引自《礼记。学记》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