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厕所是谁发明的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81年的一天中午,晋景公姬獳品尝新麦之后觉得腹胀,便去厕所屙屎,不慎跌进粪坑而死。姬獳很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殉难于厕所的君主,由此暴露出先秦时宫厕的简陋。这沉痛的代价使得后世对屙屎这样的事情多了几分谨慎。 汉高祖刘邦位列“中国流氓史”头把交椅,他的做法实在可以配得上他的身份。他在群臣面前内急,为了节约时间开会,同时也为了不至于掉进厕所中,竟让一个文官把帽子递给他,他背过身去,把帽子倒过来,一会儿,半帽子热气腾腾的尿呈现在众人面前了。 这个流氓皇帝的后代汉武帝刘彻,更是别出心裁,居然在解大便时接见高级官员。这是《汉书·汲黯传》里透露出来的:“大将军(卫)青侍中,上踞厕视之。”史官并没有记录下卫青的情绪,但可以肯定的是,卫青在汉武帝的眼中是一等一的重臣,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获得了在皇帝大便时被接见的机会。 关于皇家厕所的不同寻常之处,《世说新语》有所透露。西晋大将军王敦被晋武帝招为武阳公主的驸马,新婚之夕,头一回使用公主的厕所。初见时,觉得富丽堂皇,比之民间住宅都强得多,进去,才发现原来也是有臭气的,心下稍微平和了些。不多时,见厕所里有漆箱盛着干枣,只当是“登坑食品”,便全部吃光;俟完事后,侍婢端来一盘水,还有一个盛着“澡豆”的琉璃碗,王敦又把这些“澡豆”倒在水里,一饮而尽,惹得“群婢掩口而笑之”。原来干枣是登坑时用来塞鼻子防臭气的,而“澡豆”则相当于近世的肥皂。 或许是受了汉高祖用大臣帽子撒尿的启发,后世的皇帝们多半使用便壶来解决问题,而不亲自上厕所了。《西京杂记》上说,汉朝宫廷用玉制成“虎子”,由皇帝的侍从人员拿着,以备皇上随时方便。这种“虎子”,就是后人称作便器、便壶的专门卫生用具——可知至迟从那时起,皇帝就不一定非得同厕所打交道了。“虎子”后来变了称呼唤作“马桶”,据说与皇帝有关。相传西汉时“飞将军”李广射死卧虎,让人铸成虎形的铜质溺具,把小便解在里面,表示对猛虎的蔑视,这就是“虎子”得名的由来。可是到了唐朝皇帝坐龙庭时,只因他们家先人中有叫“李虎”的,便将这大不敬的名称改为“兽子”或“马子”,再往后俗称“马桶”和“尿盆”。 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四川,将后蜀皇宫里的器物全运回汴京,发现其中有一个镶满玛瑙翡翠的盆子,爱不释手,差点儿用来盛酒喝。稍后把蜀主孟昶的宠妃花蕊夫人召来,花蕊夫人一见这玩意儿被大宋天子供在几案上,忙说,这是先王的尿盆啊!惊得赵匡胤怪叫:“使用这种尿盆,哪有不亡国的道理?”马上将盆子击碎了。 尿盆与酒器难以分辨,这大抵是古人审美趣味不同造成的笑话。便器发展到清朝,已体现出极强烈的人性关怀特征。清代皇帝、后妃们使用的便器叫做“官房”,有专门的太监保管,需要时则传“官房”。皇帝、妃嫔们使用的“官房”是十分讲究的,分为长方形和椭圆形两种形式,用木、锡或瓷制成。木质的官房为长方形,外边安有木框,框上开有椭圆形口,周围再衬上软垫,口上有盖,便盆像抽屉一样可以抽拉,一般木质便盆都装有锡质内里,以防止渗漏。锡质官房为椭圆形,盆上有木盖,正中有钮;这种便盆要与便凳配合使用,便凳比较矮,前端开出椭圆形口,便盆放在下面对准圆口。便凳有靠背,包有软衬,犹如现在没扶手的沙发一般,坐在上面,并不比现在的马桶差,只不过不能冲水而已。 慈禧太后的“出恭”在一些史料中有零星记载。太后说要传官房,几个宫女就去分头准备,一个去叫管官房的太监,一个去拿铺垫,一个去拿手纸。太后官房是用檀香木做成的,外表雕成一只大壁虎,壁虎的四条腿就是官房的四条腿,壁虎的鼓肚是官房盆屉,尾巴是后把手,下颌是前把手,嘴微微张开,手纸就放在其中,壁虎的脊背正中有盖子,打开后就可以坐在上面“出恭”了。官房里放有干松香木细末。太监要把用绣云龙黄布套裹着的官房顶在头上送到太后的寝宫门外,请安以后,打开黄布套,取出官房,由宫女捧着送进净房(净房一般设在卧室床的右侧,明面上装一扇或两扇小门,里面是不足一米宽的死夹道,专门为便溺用)里,宫女把油布铺在净房地上,把官房放在油布上,再把手纸放进壁虎嘴里;太后完事后,由宫女捧出去,交给太监,太监仍然用布套包好,举到头上顶出去,清除完脏物后,擦洗干净,放入新的干松香木细末,等下一次使用。 宫中虽然可以如此,羁旅途中自然不能这样繁琐,一路车马,也不方便端来端去的。这不用我们操心,早有人替太后老佛爷想好了。1903年3月,慈禧以恭谒西陵(在河北省易县西)为名,要乘上火车抖抖威风。卧室内,面对着车窗放置着特制的铁床,床上被褥枕头应有尽有,用幔帐围着。床的一侧有门,打开即是大小便用的如意桶。桶底铺着黄沙,再灌进水银,粪便落入不见痕迹。桶外用宫锦绒缎套罩着,看上去像一个绣花坐墩。 清史家孟森的描述是:“……车中备铁床、裀褥枕被,花车原有卧榻置不用,计吸鸦片烟非此不适故耳。床横置,面车窗,以幔围之,床身购诸肆,嫌柱稍高,截其脚而移高其床面。床侧一门,启之即如意桶。如意桶者,便溺器也,底贮黄沙,上注水银,粪落水银中,没入无迹,外施宫锦绒缎为套,成一绣墩。车身亦(遍)套黄绒,而以缎贴里。”这种如意桶,可算是当时登峰造极的高级卫生设备了。 用什么擦屁股? 造纸是中国早在汉代时的一大发明,但是直到元朝,这一技术的产品才被运用于人们最实际的生活:如厕。后人揣测,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文化相对比较落后,没有汉民族“敬惜字纸”的意识,所以才使得厕纸进入人们的生活。而之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家都用竹片做如厕的卫生用品,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唐宋之前,人们用的是一种叫做“厕
Ⅱ 马桶是谁发明的
我是在网上无意中搜出这篇关于马桶的文章,有点长哈.不过,耐心看完后你就知道它的来历了.写得还是很有趣的.
俗语云:“闻香下马,知味停车”。这可不是到了什么饭馆,只因内急找个方便之所罢了。
今天提笔写的题目是马桶,题目怪内容更怪。大家不要以为“马桶”这个词是个舶来品,实际上马桶是地地道道,本乡本土的中国制造。 打有蚊子那年开始,我们老祖宗方便的地方就是平地,后来演化为坑,再后来出现马桶,蚊子也是打那一年跟定了人类,当人们露出香臀之时,蚊子就开始聚餐。
要说马桶的历史,这得从汉朝说起,《西京杂记》上说,汉朝宫廷用玉制成“虎子”,由皇帝的侍从人员拿着,以备皇上随时方便。这种“虎子”,就是后人称作便器、便壶的专门用具,这也是马桶的前身。如按此说,据说这种“虎子”也是受高祖刘邦以儒生之冠当溺器而受到启发才发明出来的。关于“虎子”的发明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据说也与皇帝有关。相传西汉时“飞将军”李广射死卧虎,让人铸成虎形的铜质溺具,把小便解在里面,表示对猛虎的蔑视,这就是“虎子“得名的由来。可是到了唐朝皇帝坐龙庭时,只因他们家先人中有叫“李虎”的,便将这大不敬的名词改为“兽子”或“马子”,再往后俗称“马桶”和“尿盆”。这中间还有一个笑话,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四川,将后蜀皇宫里的器物全运回汴京,发现其中有一个镶满玛瑙翡翠的盆子,欢喜得不得了,差点儿用来盛酒喝。稍后把蜀主盂昶的宠妃花蕊夫人召来献身,花蕊夫人一见这玩意儿被大宋天子供在几案上,忙说这是我老公的尿盆啊!惊得赵匡胤怪叫:“使用这种尿盆,哪有不亡国的道理?”马上将这宝贝击碎。
对于马桶最先做了详细文字记载的是北宋时期欧阳修的《归田录二》中的“木马子”,《辞源》中对其解释为“木制的马桶”。中国古代民间使用的马桶是一种带盖的圆形木桶,用桐油或上好的防水朱漆加以涂抹。
到了清朝,宫廷马桶的制做更加讲究,多用银或锡制成,四面是木架坐凳式,桶内盛有香碳灰.以便掩盖“天子”的排泄物,其豪侈虽不及孟昶,但舒适和卫生水平则提高多了。袁大总统也对中国传统式的马桶偏爱有加,其任时所住的居仁堂内安装有抽水马桶.可是他嫌“那个味儿不好”,坚持使用定做的木制马桶。
由上得知,中国式马桶虽然经历了千余年的使用和演变,其外形却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基本上还是保持着盆形和桶形的外观,也许是考虑使用上的方便罢。这种单一式的马桶使用时间之久也创下了记录,以至现如今在江淮一带、苏沪杭地区仍有使用,数目应以百万计,当地政府甚至拿马桶改造做为政绩和民心工程来抓。来看《江南时报》 (2004年09月21日 第九版)的题目:“乱刷马桶者罚款 苏州两万只马桶要“寿终正寝”。文中提到涮马桶的危害:“由于苏州古城区部分老街坊尚无卫生设施,所以许多市民仍然在使用马桶,一些居民也就把在河里刷马桶看成理所应当。然而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在河道保护范围内洗刷马桶、痰盂等一些污染水体的器具,对水体构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这确与文化旅游古城的身份不符。文中还对当地居民涮马桶做了描述:“倒马桶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自己倒。沈阿姨就一直坚持自己倒。昨日午后,沈阿姨蹲在河埠头刷起自家的红漆马桶,那马桶煞是精致,桶身上有雕花,桶盖上有镂刻,一件很古朴的艺术品。沈阿姨也如同摆弄艺术品一般细细地刷”。
看来在衣、食、住、行之外,大开方便之门也是非常的重要啊。
既然有人用马桶,就得有人收拾秽物,于是便诞生了一伙粪头军,粪头军产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但古代文献上却有记载:《杭州坊巷录》中马子弄一节提到,东出建国南路,上板儿巷西,断河头东,《梦梁录》巷十三:“杭城户口繁夥,街巷小民之家,多无坑厕,只用马桶,每日自有出粪人去,谓之‘倾脚头’,各有主顾,不敢侵夺,粪主必与之争,甚者经府大讼,胜而后已。”马子弄实为马子铺集市。民国时期,断河头为粪船麋集之地,当时杭城有三家“金汁行”(粪行),垄断粪汁,断河头亦有一家。 东天注:历害!倒粪的伙记也搞得和黑社会亚赛,还占山头,圈地盘儿。
清朝末年,民国时期,粪行亦有变化,19世纪上海刚刚开埠时,上海市面还没有繁荣起来,人口少,土地多,所以粪便出路并不成问题。浦东、吴淞一带近郊的农民用小船把粪便运回去肥田。到了20世纪30年代,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当局均感到了粪便问题的严重性,于是置办粪车,出钱雇工来做清粪工作。接着,南市、虹口等地区也照样实行了。有些商人见到有利可图,就定制粪车,出租给粪夫去倒粪,由此出现了一批粪车主,他们争着抢地盘,竞争剧烈。也有的粪夫私自将粪卖给农民。租界当局和国民党市政府卫生局为了便于管理,用承包的办法来清运粪便。有的粪车主就走门路,向租界当局和国民党市政府卫生局分别承包粪便的收集、粪码头的设施、粪便的买卖,从而发了大财,成为“粪大王”。其中,历史最久、势力最大的“粪大王”要算马鸿记,他是法租界最早的承包人。他手下的粪车最多时有600辆。后来在虹口、闸北、法华镇地区产生另一个“粪大王”,名叫王荣康,拥有500多辆粪车。
“粪大王”的财源主要靠出租粪车和出租粪码头。当年上海有粪车1900辆,马、王两家就占了一半左右。粪码头出租给包粪人使用。当年上海有粪码头22个,有10个在苏州河沿岸,其余分布在曹家渡、南市、打浦桥、石灰港、十六铺等地。粪码头的建筑很简单,水门汀的石驳岸,靠河边有一个洞,下置一铁管,弯向水面上,粪船靠岸边来“接货”。每天早晨,一辆辆粪车分别到各粪码头去“卸货”。粪码头上粪水横流,臭气熏天,四周居民深受其害。
粪夫的正名叫“清洁夫”,绰号叫“倒老爷”。他们大多原来的农民,因为农村经济破产,或为灾荒所迫,跑到上海来做这个行当。当年上海粪夫有4000人左右。他们按照出身的地区,分成几帮:苏北帮人数最多,占十分之七,又分高(邮)宝(应)帮、扬(州)泰(兴)帮、通(州)海(门)帮和盐(城)阜(宁)帮等;苏州帮约占十分之二;江南帮主要是常州、江阴一带的农民,约占十分之一。
粪夫倒马桶的地段分得很清楚,每条马路每条弄堂都有固定的粪夫管,不容他人染指。如果“同行”要想多倒一家的马桶,相互间就会打得头破血流。地方上的地痞、流氓、恶霸看到这个三百六十行外的行业大有油水,于是施展“地头蛇”的威势,分别控制每个地段,粪夫必须向他“孝敬”;如果不识相,他就打翻粪车,把粪夫的头揿在粪便里。粪夫们没有办法,只好向他们的“老头子”去“登记”、“完捐”,请求“保护”。
粪夫全靠住户的倒马桶费来维持生活。倒马桶是一种累活、脏活,一辆粪车满载有400斤重,各人争得的地段有大有小,所倒的马桶有多有少,其收入也就有多有少。抗战前,每只马桶收3分到5分。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致使物价高涨。粪夫们看到各业工人都在举行总罢工,争取涨工资,他们也曾经酝酿“总罢倒”,以达到提高倒马桶费的目的,但被清洁业职业工会制止。于是粪夫们就把倒马桶费自动提高。1946年2月份每只马桶收费500元,3月份为1000元,4月份为2000元,到了端阳节为4000元。普通市民怨声四起,于是卫生局出面干涉,规定每只马桶收费1000元,不得额外需索。后因物价飞涨,清洁业职业工会规定每只马桶收费2000元。不过粪夫的生活还是相当苦的,有记者曾访问过一位60岁的老人。他做了半世“倒老爷”,不仅儿子继承了这个行业,16岁的孙子也在拖着粪车练习。一辆粪车三代人,他们就这样世世代代地延续下去。粪夫每日在天蒙蒙亮就拖着粪车挨家逐户去倒马桶,当各业职工上工的时候,粪夫们已经回家又人梦乡了。粪夫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大都没有文化,有了钱就泡茶馆、酗酒、赌博,没有正当的休闲,一年到头生活在没有阳光的角落里。
新中国成立后,粪夫正式成为自食其力的工人阶级,并入环卫部门,改称为“清洁工”,成了美化城市的绿色使者,同时也造就出了时传祥这样的全国劳动模范。
回过头来在看看西方社会, 从19世纪起,在普遍接通下水道之后,欧洲许多家庭开始安装抽水马桶。但不是所有家庭都安装得起。在巴黎和西班牙有些楼房中一层才有一个厕所。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人们把大小便拉在便桶中,而且把小便通过窗子直接泼到大街上(东天:好象还没有中国人文明)。后来一些富人家修建了与卧室相连的卫生间,并把粪便排放到地沟或化粪池中,而在公共居住区内,则修建了公共厕所。发明排放式卫生洁具的先驱是英国人哈林顿。他在1597年研制出一种活塞式马桶,并且安装在伊丽莎白女王在里士满的宫殿里,从此,马桶开始告别单调的“桶”的形式,演变为便池与注水器的结合体,并成为直到现在的马桶基本形式。1775年,英国的钟表师卡明斯又对哈林顿爵士的储水器进行了改进,使储水器里的水每次用完后,能自动关住阀门,还能让水自动灌满水箱。卡明斯为他发明的带有蓄水池的马桶申请了专利,1778年伦敦工匠布拉默把储水器改设在便池上方,并在上面安装了一个把手,用来控制储水器的出水活门,还在便池上装了盖。18世纪后期,英国发明家约瑟夫·布拉梅改进了抽水马桶的设计。他采用了一些部件,如控制水箱里水流量的三球阀,防止污水管逸出臭味的U形弯管等。目前,我们使用的抽水马桶大多应用这一原理。19世纪后期,欧洲的城镇安装了自来水管道和排污系统,这样大多数人才真正使用上抽水马桶。到了1855年,英国公共卫生部门要求所有住房都要安装卫生洁具。到了1890年,卫生洁具才开始在全欧洲普及开来。
据考证,抽水马桶传入中国的时间应在清末民初,而且也只限于皇宫内院,达官贵府,因为这东西要和相应的排污系统配套才可用。
马桶确实也造就了不少英雄,汉高祖刘邦曾借“如厕”之机尿遁,脱却贯高之灾;汉桓帝刘志以“如厕”举事,诛灭梁冀谋朝。这都是使用马桶的。还有涮马桶的,世界旅馆业大王康拉德·N·希尔顿早年打工时曾被安排涮马桶,他并不气馁,反而树立了坚定不移的人生信念,并表现为他强烈的自驱力:“就算一辈子洗马桶,也要做一个洗马桶最出色的人”。这就是他成功的奥秘所在,正是这种理念使他几十年来一直奋进在成功的路上,使他拥有了成功的人生,使他成为幸运的成功者、成功的幸运者。另一位洗马桶的人也不逊色,这是日本的一位女士,据说她还是少女时,曾参加过涮马桶训练,这可是件既脏又累的活,按当时的要求,马桶必须涮到其中的水可以喝下去为止,而她也正是这样做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位少女还是前日本运输大臣的孙女,而现在,她是日本内阁最受瞩目的,三十七岁的邮政大臣——野田圣子。
比较起来,东天倒是对马桶的英文名称更感兴趣,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得出:马桶的正拼应是: “Closestool”,Stool可译为大便、便桶,方便之后就盖上,也符合猫盖屎的卫生要求。还有几种说法,一个是“the throne”,这是个英国俚语,“Throne”直译过来就是帝王的宝座的意思,英国佬真会想像,坐在马桶上就象坐上了皇帝宝座,有那么美吗?第二个是“the can”这是美国俚语,“CAN”的意思可以是罐头、保险箱、监牢、警察局、浴室、厕所和屁股,坐马桶就象坐监?这个有点不妥。第三个也是美国俚语“the pot”,POT的意思可以是夜壶、大麻叶和花盆,这倒贴切,想吸大麻当然不能在公共场所,厕所是个不错的选择。在德国,马桶被称作“Leistungsklo",直译为“成就马桶”,因为德国马桶底部是平的,方便之后可以回头欣赏一番杰作之后再冲掉,比较有成就感。
马桶的发明真可以算得上是人类生活文明中的经典之作,在近几十年更是不断地推陈出新。随着高新科技的应用,现代马桶甚至可以检测使用者的血压、脂肪、心率和分析尿液,这些检测出来的数据还可以通过与马桶相连的网络,直接传送到医护中心。台湾甚至还推出一种“行动马桶”,它是基于台湾地区交通阻塞严重、驾乘人员经常憋尿的状况应运而生的。这种“行动马桶”是塑料做成的轻便马桶座,使用时垫上一种除臭、不回渗的“舒畅袋”即可。
日本一家公司针对大城市中人们外出找不到厕所的情况,推出了一种可以从裤腿或裤腰外插入的纸尿袋,袋中含有化学物质,与尿发生反应后会立即浓缩成半干状,即使倒置也不会流出来。此袋十分受欢迎,不少中老年人把它视为家中夜起方便的“安全器”。
此外,如果家里经常来客人最好给客人准备一个非接触式马桶,以防止病菌接触传染。日本就有这种马桶,人无需用手触模,马桶盖在人到位后自动打开,并自动给马桶垫铺上一层干净的卫生纸,既满足了客人的需要,也给主人带来了方便。
而在节水方面,马桶也在不断的改进和提高,因为抽水马桶的普及带来的最严重问题就是水资源的浪费。据统计,在我国,抽水马桶每年要用掉144个中型自来水厂的产水量。新型的两段式节水马桶和电脑监控节水马桶就很好地解决了水资源的浪费问题。两段式节水马桶分为3升、6升两段式冲水,可根据大小便的不同需要选择出水量。这种节水马桶可节省26%的用水,其排水量虽小,但所用的虹吸式冲水方式可冲洗彻底,并不影响马桶的保洁功能。
电脑监控节水马桶由于装有微电子智能控制设备,其进水和出水均无噪音,每次冲刷仅用3升水,与目前普遍使用的马桶每冲刷一次需要13升水相比,节水可达80%。
世界上科技含量最高,价值最贵的马桶是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上装备的太空马桶,它的价值高达2340万美元。这种马桶可贮存处理更多的粪便,有独立的尿液分离器,可将尿液和粪便分开处理。马桶上有气流导引装置,解决了失重条件下人体排泄的困难。
不过随着马桶的普及,一些公共卫生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果你使用过公共公用的马桶也许会深有体会。有人曾嘲笑农民进城没用过马桶,蹲在马桶上方便,实际上,城市里的上班一族在写字楼的公共卫生间里,蹲着用马桶的也不是少数。上海新世界广告交易中心从事保洁工作的潘女士说:“每天擦厕所时,都能看到马桶圈上有脚印;更多的时候,几乎每个马桶圈上都有尿迹,显然还有很多使用者欠着身子方便。”尽管她们每天几次用“康洁”和消毒剂擦洗楼里的公共马桶,但还是有很多使用者怕交叉感染而不厌其烦。这样做不但有心理因素在做怪,现实的环境问题也不得不让人们担忧。
总之,我们看到了一项新科技、新技术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以及它给大家带来的方便和好处,马桶的功绩是不可埋没的,它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家的一部分,习惯的一部分,最后祝愿我们的生活能够越来越精彩。
资料来源:http://homebbs.cq.soufun.com/cqzxlt~-1/11971551_11971551.htm
Ⅲ 马桶的发明人是谁
世界上第一个抽水马桶的发明人是英国的约翰·哈林顿爵士,他做了一只献给了自己的教母——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从复制品上来看,这只全木结构的马桶如同一只大钢琴,又贵又废水,气味也难闻。
新型马桶
目前人们使用的马桶坐垫都是单层的,而马桶垫比较容易吸附使用者身体上滞留的细菌,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另外,在很多场合,由于马桶的高度是固定的,也不方便身高不同的人们使用。
2014年,武昌理工学院城市建设学院造价1203班的陈非凡同学发明了一种“新型马桶”,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并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Ⅳ 厕所的发明者
【由来】
厕所古称“涸藩”或称“圊”、“轩”;又因古时农家厕所只用茅草遮蔽,故称为“茅厕”。《晋书·王敦传》云:“石崇以奢系于物,厕上常有十余婢侍列,皆有容色,置甲煎粉沉香汁。有如厕者,皆易新衣而出。”古人管上厕所叫“如厕”,又名“出恭”,从这条史料来看,石崇家里的厕所确实豪华异常。
1903年,慈禧太后以谒见西陵为名,度行新造的芦汉铁路。芦汉督办盛宣怀是个马屁精,特地准备一辆花车,车内床侧有一门,门内有一被称作“如意桶”的马桶。桶底贮黄沙,上注水银,粪落水银中,无迹无味。外施宫饰绒缎,成一绣墩,可谓奢侈之极。
16世纪前后的欧洲似乎还未普遍设厕所,莫里喜剧里描写的巴黎人,便拿起便壶随便往外倒,毫不顾及路上的行人。1596年抽水马桶被英国人哈林顿发明。从此以后,厕所开始逐渐推广。
“马桶”在较早时期是制作成马的形状的,后来才改成圆桶形状,这也就是”马桶”称呼的由来,这要追溯到北宋时期欧阳修的《归田录二》中的“木马子”, 这是对于马桶最早的文字记载。至于马桶的历史,这得从汉朝说起,《西京杂记》上说,汉朝宫廷用玉制成“虎子”,由皇帝的侍从人员拿着,以备皇上随时方便。这种“虎子”,就是后人称作便器、便壶的专门用具,也是马桶的前身。据说这种“虎子”也是受高祖刘邦以儒生之冠当溺器而受到启发才发明出来的。 19世纪堪称是“厕所世纪”。在19世纪40年代,在汉堡出现了用河水时冲刷管道的下水系统。19世纪59年代,在伦敦出现了一套高效下水系统,并设置了自动冲水阀门和加速水流的新型管件。此后,厕所的制造工业化了,流水作业的设计使这一工作发展到了极为简单的地步
Ⅳ 卫生间是谁发明的
首先你要知道卫生间的由来 最早就是原始人类在地下挖个坑 后来人类知道羞耻了就到有遮掩的地方挖个坑 再后来就有了固定的“毛房”它有了四周的遮档 许久后有了厕所材料也从木树枝头变成了砖瓦。后来人越来越懒蹲着累就发命了座便器,然后由于居住的从平房到楼房然后厕所就从地上变到了天上也就有了卫生间——————本人拙见!!
Ⅵ 坐便器是谁发明的
抽水马桶的发明史
报载,前不久,英国著名的《焦点》杂志邀请本国100名最权威的专家学者和1000名读者,评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位居榜首的竟是抽水马桶。读罢这条消息,笔者颇感不解:世界上有无数伟大的发明,英国人为何惟独对抽水马桶的发明极力推崇呢?查阅有关资料后,笔者似乎找到了答案。原来,抽水马桶是英国人首先发明的。
在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时代(1558—1603),英国有一位名叫约翰·哈林顿的教士,平时爱好文学,曾因传播一则所谓有伤风化的故事而被判处流放。1584—1591年间,他在流放地凯尔斯顿盖了住房。在那里,他设计出了世界上第一只抽水马桶。马桶与储水池相连,装置在这所房子里。他对这项发明颇为自豪,特地以荷马史诗中一位英雄埃杰克斯的名字为它命名。此后,哈林顿还写了《夜壶的蜕变》一书,详细描绘他的抽水马桶的设计。不过,当时的英国公众并没有接受这项发明,他们还是喜欢使用便壶。
到了1775年,伦敦有个叫亚历山大·卡明斯的钟表匠,改进了哈林顿的设计,研制出冲水型抽水马桶,并首次获得了专利权。自此,抽水马桶开始受到人们的欢迎。184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公共卫生法令”,规定:凡新建房屋、住宅,必须辟有厕所、安装抽水马桶和存放垃圾的地方。这就为抽水马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1889年,英国水管工人博斯特尔发明了冲洗式抽水马桶。这种马桶采用储水箱和浮球,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从此,抽水马桶的结构形式基本上定了下来。
在当今世界上,抽水马桶已被公认为“卫生水准的量尺”。应该说,英国人发明抽水马桶是对人类社会的一大贡献。但把它说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甚至名列榜首,显然是“过奖”了。□
Ⅶ 是谁发明了厕所什么时候的事情
历史有时候是臭气熏天的。--〔美〕理查德·扎克斯《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
很早以前的有钱人家,上厕所是要换衣服的。南朝的首富石崇家的厕所修得富丽堂皇,一般都有十多个身着艳丽服装的婢女准备好了甲煎粉、沉香汁、新衣服等站在门口迎候。
家中来了客人,看见这种光景,都不好意思去。王大将军不管这许多,脱了身上的衣服进厕所,大便之后,穿着婢女准备好的新衣服出来,神情中充满骄傲。从这一细节也不难看出,为什么古人会把上厕所称为“更衣”。
当然,在更多的穷苦人家,是不具备“更衣”条件的,但是不论更不更衣,人们在排便时的痛快感受是无可替代的。这一肮脏但愉快的历程,所有的教科书中都不会记录,似乎只有欧阳修“马上枕上厕上”的读书方法很值得推广,这实在让我们的文明大打折扣。看看下面几个带着点历史臭味的故事,或许你会觉得,这刚好是对“发笑”历史的一个很好的补充。
京师无厕
提起北京城,在世人眼中,那可是几朝帝都,王者气象。近几百年的文人恨不得把所有好词儿全用在这城市身上,以表示他们对“身居京城”的庆幸与感恩。
然而,我今天介绍给各位的是一个污秽不堪、臭气熏天的北京城,下面这段历史最好不要在饭后阅读。在16至19世纪的北京,也就是明王朝和清王朝时期,商业一片繁荣的背后,是公共设施的匮乏和管理的无序。偌大一个北京城,公共厕所寥寥可数,以致有“京师无厕”的说法传世。明代王思任在《文饭小品》中直陈时弊,将京城比喻成一个巨大的厕所。这是不是有些耸人听闻了?
事实上,情况远比这严重得多。由于寥寥几个公共厕所还都是收费的,如果不是出于体面或是别的什么顾忌,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有人满大街找半天之后走进去的。“故人都当道中便溺”,不仅普通百姓这样做,一些官员也带头这样做。不仅男人这样随便,甚至女人也将便器直接倒在街上。自然是大便夹杂着小便,人粪夹杂着牛溲马尿,北京城不仅是一个巨大的公共厕所,还是一个巨大的垃圾站。当真是“重污叠秽,处处可闻”(据清代佚名《燕京杂记》)。
直到清朝末年,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北京各街道遍修厕所,不准随地便溺。而且,出现了大粪车,以摇铃为号。
臭气熏天的北京城慢慢干净起来……
皇家气象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81年的一天中午,晋景公姬獳品尝新麦之后觉得腹胀,便去厕所屙屎,不慎跌进粪坑而死。姬獳很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殉难于厕所的君主,由此暴露出先秦时宫厕的简陋。这沉痛的代价使得后世对屙屎这样的事情多了几分谨慎。
汉高祖刘邦位列“中国流氓史”头把交椅,他的做法实在可以配得上他的身份。他在群臣面前内急,为了节约时间开会,同时也为了不至于掉进厕所中,竟让一个文官把帽子递给他,他背过身去,把帽子倒过来,一会儿,半帽子热气腾腾的尿呈现在众人面前了。
这个流氓皇帝的后代汉武帝刘彻,更是别出心裁,居然在解大便时接见高级官员。这是《汉书·汲黯传》里透露出来的:“大将军(卫)青侍中,上踞厕视之。”史官并没有记录下卫青的情绪,但可以肯定的是,卫青在汉武帝的眼中是一等一的重臣,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获得了在皇帝大便时被接见的机会。
关于皇家厕所的不同寻常之处,《世说新语》有所透露。西晋大将军王敦被晋武帝招为武阳公主的驸马,新婚之夕,头一回使用公主的厕所。初见时,觉得富丽堂皇,比之民间住宅都强得多,进去,才发现原来也是有臭气的,心下稍微平和了些。不多时,见厕所里有漆箱盛着干枣,只当是“登坑食品”,便全部吃光;俟完事后,侍婢端来一盘水,还有一个盛着“澡豆”的琉璃碗,王敦又把这些“澡豆”倒在水里,一饮而尽,惹得“群婢掩口而笑之”。原来干枣是登坑时用来塞鼻子防臭气的,而“澡豆”则相当于近世的肥皂。
或许是受了汉高祖用大臣帽子撒尿的启发,后世的皇帝们多半使用便壶来解决问题,而不亲自上厕所了。《西京杂记》上说,汉朝宫廷用玉制成“虎子”,由皇帝的侍从人员拿着,以备皇上随时方便。这种“虎子”,就是后人称作便器、便壶的专门卫生用具——可知至迟从那时起,皇帝就不一定非得同厕所打交道了。“虎子”后来变了称呼唤作“马桶”,据说与皇帝有关。相传西汉时“飞将军”李广射死卧虎,让人铸成虎形的铜质溺具,把小便解在里面,表示对猛虎的蔑视,这就是“虎子”得名的由来。可是到了唐朝皇帝坐龙庭时,只因他们家先人中有叫“李虎”的,便将这大不敬的名称改为“兽子”或“马子”,再往后俗称“马桶”和“尿盆”。
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四川,将后蜀皇宫里的器物全运回汴京,发现其中有一个镶满玛瑙翡翠的盆子,爱不释手,差点儿用来盛酒喝。稍后把蜀主孟昶的宠妃花蕊夫人召来,花蕊夫人一见这玩意儿被大宋天子供在几案上,忙说,这是先王的尿盆啊!惊得赵匡胤怪叫:“使用这种尿盆,哪有不亡国的道理?”马上将盆子击碎了。
尿盆与酒器难以分辨,这大抵是古人审美趣味不同造成的笑话。便器发展到清朝,已体现出极强烈的人性关怀特征。清代皇帝、后妃们使用的便器叫做“官房”,有专门的太监保管,需要时则传“官房”。皇帝、妃嫔们使用的“官房”是十分讲究的,分为长方形和椭圆形两种形式,用木、锡或瓷制成。木质的官房为长方形,外边安有木框,框上开有椭圆形口,周围再衬上软垫,口上有盖,便盆像抽屉一样可以抽拉,一般木质便盆都装有锡质内里,以防止渗漏。锡质官房为椭圆形,盆上有木盖,正中有钮;这种便盆要与便凳配合使用,便凳比较矮,前端开出椭圆形口,便盆放在下面对准圆口。便凳有靠背,包有软衬,犹如现在没扶手的沙发一般,坐在上面,并不比现在的马桶差,只不过不能冲水而已。
慈禧太后的“出恭”在一些史料中有零星记载。太后说要传官房,几个宫女就去分头准备,一个去叫管官房的太监,一个去拿铺垫,一个去拿手纸。太后官房是用檀香木做成的,外表雕成一只大壁虎,壁虎的四条腿就是官房的四条腿,壁虎的鼓肚是官房盆屉,尾巴是后把手,下颌是前把手,嘴微微张开,手纸就放在其中,壁虎的脊背正中有盖子,打开后就可以坐在上面“出恭”了。官房里放有干松香木细末。太监要把用绣云龙黄布套裹着的官房顶在头上送到太后的寝宫门外,请安以后,打开黄布套,取出官房,由宫女捧着送进净房(净房一般设在卧室床的右侧,明面上装一扇或两扇小门,里面是不足一米宽的死夹道,专门为便溺用)里,宫女把油布铺在净房地上,把官房放在油布上,再把手纸放进壁虎嘴里;太后完事后,由宫女捧出去,交给太监,太监仍然用布套包好,举到头上顶出去,清除完脏物后,擦洗干净,放入新的干松香木细末,等下一次使用。
宫中虽然可以如此,羁旅途中自然不能这样繁琐,一路车马,也不方便端来端去的。这不用我们操心,早有人替太后老佛爷想好了。1903年3月,慈禧以恭谒西陵(在河北省易县西)为名,要乘上火车抖抖威风。卧室内,面对着车窗放置着特制的铁床,床上被褥枕头应有尽有,用幔帐围着。床的一侧有门,打开即是大小便用的如意桶。桶底铺着黄沙,再灌进水银,粪便落入不见痕迹。桶外用宫锦绒缎套罩着,看上去像一个绣花坐墩。
清史家孟森的描述是:“……车中备铁床、裀褥枕被,花车原有卧榻置不用,计吸鸦片烟非此不适故耳。床横置,面车窗,以幔围之,床身购诸肆,嫌柱稍高,截其脚而移高其床面。床侧一门,启之即如意桶。如意桶者,便溺器也,底贮黄沙,上注水银,粪落水银中,没入无迹,外施宫锦绒缎为套,成一绣墩。车身亦(遍)套黄绒,而以缎贴里。”这种如意桶,可算是当时登峰造极的高级卫生设备了。
用什么擦屁股?
造纸是中国早在汉代时的一大发明,但是直到元朝,这一技术的产品才被运用于人们最实际的生活:如厕。后人揣测,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文化相对比较落后,没有汉民族“敬惜字纸”的意识,所以才使得厕纸进入人们的生活。而之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家都用竹片做如厕的卫生用品,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唐宋之前,人们用的是一种叫做“厕
3 长见识:古人是怎样上厕所的!
筹”的木头片或竹片,《元史》列传第三后妃二记载,“裕宗徽仁裕圣皇后”伯蓝也怯赤当太子妃的时候对婆婆“昭睿顺圣皇后”非常孝顺,她要在婆婆拭秽之前用自己的脸试试手纸的柔软度:“后性孝谨,善事中宫,世祖每称之为贤德媳妇。侍昭睿顺圣皇后,不离左右,至溷厕所。”
连擦屁股的纸都要先用脸试试软硬,这孝心实在是可圈可点。那么,竹片呢?软硬估计已经不是问题,竹子的问题在于毛刺甚多,万一竹片不够光滑,伤了使用者的臀部,实在是一件大煞风景的事情。
《南唐书·浮屠传》记载,南唐后主李煜亲自动手削竹片以供僧徒如厕时使用,并用面颊检验质量,看看是否光洁滑爽。这堪称是礼佛的帝王中最值得称道的了。
掘新坑成财主
厕所管理员的工作也是三百六十行之外的,这绝对是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值得商家学习,值得全民把玩。
明末清初有一个叫做穆太公的人。当然,没有谁会在自己的名字上带着这么高的辈份。姓穆是一定的了,“太公”则很可能是大家对他的尊称。这位姓穆的老先生是如何赢得群众尊敬的呢?
穆太公是乡下人,有一天进城,发现城里的道路两旁有“粪坑”,且是收费的。老先生进去痛快了一把之后,并没有一走了之,他立在这简易厕所外面呆了半天,发现来解手的人不少,于是,他凭借自己特有的商业敏感度,确立了自己后半生的饭碗——“倒强似作别样生意!”
回到家之后,穆老先生请工匠“把门前三间屋掘成三个大坑,每一个坑都砌起小墙隔断,墙上又粉起来,忙到城中亲戚人家,讨了无数诗画斗方贴在这粪屋壁上”,并请一个读书人给厕所题写了个别致的名字:“齿爵堂”。为了吸引客流,又求教书先生写了百十张“报条”四方张贴,上面写着:
穆家喷香新坑,远近君子下顾,本宅愿贴草纸。
这一手很有吸引力,农家人用惯了稻草瓦片,如今有现成的草纸用,加上厕所环境实在优雅,“壁上花花绿绿,最惹人看,登一次新坑,就如看一次景致”。吸引得女子也来上粪坑,穆太公便又盖起了一间女厕所。
值得说明的是,穆太公的厕所是免费的。那他老人家费这么大劲儿,如何体现经济利益呢?原来,早在城里上厕所的时候,他便已经领悟到,在乡下,厕所收费是行不通的。但是,粪便是可以出售的。他便把粪便收集起来,卖到种田的庄户人家,或者以人家的柴米油盐来置换。一劳永逸,久而久之,便获得了不小的收益。真的是“强似作别样生意”!(据明末清初无名氏《掘新坑悭鬼成财主》)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2341612.html
Ⅷ 马桶谁发明的
是:英国贵族约翰·哈灵顿
1596年,英国贵族约翰·哈灵顿发明了第一个实用回的马桶——一个有水箱和冲水阀答门的木制座位。
1778年,英国发明家约瑟夫·布拉梅改进了抽水马桶的设计,采用了如控制水箱里水流量的三球阀,以及U形弯管等。
19世纪,英国政府制定法律,规定每幢房屋都必须安装适当的污水处理系统,马桶才开始大幅改善。
1861年,英国一个管道工托马斯.克莱帕发明了一套先进的节水冲洗系统,废物排放才开始进入现代化时期。
(8)猫厕所谁发明扩展阅读
在现代,除了尚未接通上下水管道的地区还使用上述传统马桶之外,马桶一般指坐式的冲水厕所。和旧式马桶一样为坐式,但粪尿通过冲水从下部排空,免去了倾倒和清洗。现代坐便器。反复使用的坐便器用不锈钢或搪瓷制造,以便于清洗消毒;一次性的则多为塑料制作另外,因卧床而不能正常如厕者使用的垫在臀下的扁平的坐便器,有时也被称作马桶。
马桶日常维护:
1、用户至少每周清洗马桶一次。
2、若用户所在地的水源为硬质水,更必须保持出水孔的清洁。
3、马桶盖板的经常翻动会导致紧固垫圈松动,请拧紧盖板螺母。
4、请勿敲击、踩踏卫陶洁具。
Ⅸ 厕所是谁发明的啊
厕所不用任何人发明。。。。因为人生来就会拉屎撒尿 只要是人拉屎撒尿的地方都叫厕所。。。
你问的是马桶是谁发明的么。。。那我可以告诉你一下。。:
英国人 1596年,英国贵族约翰•哈灵顿发明了第一个实用的马桶——一个有水箱和冲水阀门的木制座位。
1778年,英国发明家约瑟夫•布拉梅改进了抽水马桶的设计,采用了如控制水箱里水流量的三球阀,以及U形弯管等。
19世纪,英国政府制定法律,规定每幢房屋都必须安装适当的污水处理系统,马桶才开始大幅改善。
1861年,英国一个管道工托马斯•克莱帕发明了一套先进的节水冲洗系统,废物排放才开始进入现代化时期。
1885年,托马斯•土威福在英国取得第一个全陶瓷马桶的专利,其后每年都有数十项改善的专利授出。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晨光初现,许多人就会揉着睡眼,拎着马桶,依次走出家门,然后,就在一个公用的自来水龙头前排起长队。
1880 年,托马斯•克拉伯利用丰富、廉价的水所具有的良好的流动性、冲击性和清洁性能,发明了人类现代史上的第一个用于冲便的抽水马桶。在创造了现代冲便文明和现代城市便物管网化管理的同时,开创了一个与现代化城市共存了120多年的陶瓷马桶产业。陶瓷马桶产业为约占当今世界千分之一的人口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Ⅹ 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马桶的人是谁
是约翰哈灵顿。他是第一个发现马桶的人,因此别人叫他马桶制造者,这是一个伟大的名字在公元1984年建造的哎呀问题知道这么多了。我朋友告诉我的大+别建议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