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音乐的重要性和意义是什么
“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而音乐作为艺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生活和心情的调节剂,也是心灵的彼岸,精神的家园。庄重肃穆的音乐使人沉稳如山,轻快活泼的音乐使人飘忽如云,舒缓悠扬的音乐使人心静如水。
音乐通过旋律这门听觉艺术,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及社会生活,使人们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音乐教会了我们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创造生活,从而促使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音乐的表达方式
歌曲是一种小型的音乐体裁,包括民歌、艺术歌曲、通俗歌曲、儿童歌曲等。从形式上可分成独唱、对唱、合唱、齐唱、联唱等。说唱音乐是指曲艺音乐而言,包括单弦、大鼓、清音、评弹、数来宝、琴书、二人转、道情、渔鼓等。
戏曲音乐指京剧、豫剧、越剧、花鼓戏、采茶戏、黄梅戏、评剧、汉剧,以及其它的地方戏的音乐。
歌剧音乐也是一种戏曲音乐,但不象戏曲音乐那样有固定的程式和传统的唱腔。歌剧音乐是作曲家使用民族音调和富有时代色彩的音乐语言创作的戏剧音乐。
『贰』 怎样理解音乐是再创造的艺术
音乐艺术既生动、鲜明,又飘渺、抽象;既无需借助诠释、译述而能给人以直接的感受,又往往令人觉得深邃高远、扑朔迷离、难以言状。因而这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艺术,又常常被人说"听不懂",尤其是一些器乐作品。音乐何以这样感人?它怎样表情达意?繁复的品类样式有哪些分辨的线索?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感性的积累,也需要理性的把握。正是:感受到的东西不一定能够很好地认识;只有认识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受它。
音乐--作曲家精心谱写的作品,经过表演家精心唱、奏而呈现在听众面前,并被听众感受到的音乐,实际上是一个特定的音响过程,一个多种要素结合一道,涵载着一定生活内容、思想感情的,活跃、流动、组织有序的音响过程,它续续扬扬,作用于人们的听觉,引发人们种种相应的生活、情感的体验和联想,使人随之步入艺术审美境地,并从中获得某种精神享受和满足。由这段概述引申开去,我们从四个方面对音乐的主要艺术特征,加以简要剖析。
一、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作为音乐艺术物质材料的声音,是一个超脱了自然原型的特殊的音响体系
这一点是音乐具有与其它艺术不同的种种特殊性的根源所在,也是音乐诸多艺术特征生成的根源所在。音乐不同于口技,不同于戏剧、影视中的"音响效果",音乐是一种表现力极强的、独特的艺术品种。这首先由于它赖以存在的物质材料,不是一般意义的声音;是人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经过反反复复的选择而留取下来的,经过多方面加工组织起来的一些特殊的声音,它们源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但又超脱了"自然客体"的属性。譬如,从高低方面讲:太高太低的、不易清晰听辨和不便准确控制的声音,都被陆续淘汰,留下来在音乐中使用的,大体上就是现在的钢琴上所能奏出的那88个音。这88个音各有自己固定的音高;由低至高依次排列起来,成为"音列"。音列中的音根据振动频率的倍数关系,被划分成若干"组"。每组--即每一个"八度"之中,按高低相等的距离,分设12个半音,其中有7个音被称为"基本音级"(如钢琴上的白键音),另5个音被称为"变化音级"(如钢琴上的黑键音,7个基本音级分别命以固定的名称--C、D、E、F、G、A、B,这就是"音名"。变化音级的名称,按基本音级加注"升""降"来称谓。如"升C"(#C)、"降D"(b D),"升D"(#D)、"降E"(bE)等等。
为了歌唱方便,各音还命有"唱名",这便是:"Do、Re、Mi、Fa、Sol、La、Si"。构成"音列"等等还只是音在高低方面的初步组织。音列中各个音间距离相等,每个音都有等同的意义,而这种相互等同、各自孤立的音是不能表达音乐思想、感情的。因此需要进一步组织:以某一个音为稳定音,其它若干音依不同的倾向关系与稳定音联结成一个体系--调式。
调式种类很多,现在广泛使用的调式有:西洋大、小调式;中国汉族五声调式,其它民族调式等。调式体系中的音叫做"调式音级"。
调式音级除了按各自级数称谓--二级音、三级音、四级音、五级音……--之外,还分别命有专用的名称,如大小调式各组音分别称为:"主音、上主音、中音、下属音、属音、下中音、导音"。
调式体系中的各个音级之间,已不再仅仅是单纯的音高关系,同时还构成了旋律和音程的关系。在调式音级稳定与不稳定的基础上,进而将旋律、音程在纵向与横向方面相结合,形成多声部--和声、复调……以上是对音在高低方面的一些选择和加工。同时,在长短方面进行加工,组成节奏、节拍体系;在音质、音色等方面进行选择加工,形成"乐种"、"声种"、"声部"、"乐器组"等等不同意义上的各种分体系。经过这诸多方面的选择、加工而构成的"音乐音响"总体系,其声音的优化程度、美化程度、可操作程度;运动中的稳定与不稳定、平衡与不平衡、紧张与舒缓等内在的动力和逻辑、色彩、力度等等--一整套表现性能,不仅具备了,而且完善、强化起来。对它的掌握和运用,愈益能够体现人的自觉的意愿和要求。这样的声音,也只有这样的声音才成为了音乐艺术的物质材料。
二、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艺术的展现要在一定的过程中完成
音乐艺术特别生动活跃,特别具有"动人也切""入人也深"的感染力量。为什么?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这样思考:为什么音乐的表现力比色彩大如许之多?结论是--因为它是时间性的。事物在运动中存在,人在运动中生活,人对事物的感受和认识有一个过程,人的思想感情的深化、发展也在过程中实现,因此,通过声音运动过程来展现的音乐艺术,对反映运动着的事物,表达发展、深化的思想感情,有着特殊的适应性。调转过来,在欣赏过程中音乐的这种"特殊的适应性",便转化为特殊的感染力。例如:欣赏一幅摄影或绘画作品《晨曦》:广阔的近景、遥远的天际,金黄与绯红的光芒涂抹着朝霞、铺洒向大地。构图简洁、明快,形象活泼、爽丽。从建筑物的轮廓、路面的净洁以及道旁的花草、人物的眉宇之间,都可以看到脉脉生机、欣欣向荣。然而,这晨曦中的大地怎样地在醒来,勃勃生机又怎样地在涌动……要进一步真切地感受这些,则需欣赏者发挥想像力,将自己身置其境,并使画面上的一切活跃起来去体味。可是欣赏音乐作品情况便不同了。譬如听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作品第46号)中的第一曲《朝景》:长笛在中高音区奏出一个四小节的乐句,柔和的68节拍,明亮的E大调,清滢流动的旋律线……明彻的音色、委婉的曲调,在木管组长音的衬托之下,显得格外甘美,令人心旷神怡。接着,这一旋律由双簧管降低8度在中音区奏出,衬景长音改由弦乐组担任。随后,这两句音乐上移大三度,在#G大调上重复。经过在B大调短暂停留过渡,这一旋律又由整个弦乐组在E大调上奏响。曲调引伸,音区扩展,织体绵延,和声、调性的转换等等,这一切融成一体,注入人们的心田。于是,人们感受到的不是一个静止的"朝霞满天"的画面,而是个有变化的过程,"光线"在变,"色彩"在变,"温度"在变,由太阳"吐露微明"到"喷薄欲出"到"冉冉升起",勃勃生机也由萌动、积蕴到习习涌动……这些感受获得于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也正是音乐展现的过程,二者同步。
音乐艺术有一种引人"介入其中"的力量。这是因为音乐的律动和起伏,会自然诱发人体运动机制产生变化、与之相应。一支队伍集合起来出发行进,没有人喊"一二一",众人的脚步自然走不齐。倘若此时,有一支军乐曲奏响,它节奏鲜明、雄壮有力:过一会儿请看,人们的脚步随着这乐曲的进行,已经整齐划一。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不仅注意力集中于它,而且肌肉、肢体、喉咙、牙关以至循环系统、呼吸系统都会随着它而张弛。身体运动机制的活动、变化,又直接作用于情绪使之兴奋、波动。所以,没有任何一种艺术能够像音乐这样:可以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内,使众多的人按照同一意向感奋起来,而且可以达到那样强烈的程度。正因如此,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军队,都要搞军乐、军歌、进行曲和其它能够统一步调、鼓舞士气的音乐。近几年,我国社会音乐生活中突出的问题之一便是品类失衡。希望有更多更好的反映人民奋发进取、建设"四化"的内容,明快嘹亮、催人振奋、鼓壮威风的音乐作品和表演。这是群众的呼唤,人民的呼唤,也是时代的呼唤。
三、音乐是表现的艺术;所谓"音乐形象"是形成于头脑中的形象,是感情化、性格化的形象
表现艺术是相对于再现艺术而言的。这两类艺术都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不同的是:再现艺术反映生活要模仿、复现客观生活的形态,创造"看得见摸得着"的艺术形象,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达意抒情。表现艺术则是将来源于客观生活的思想感情,直接地披露出来。音乐是典型的表现艺术。音乐的音响是感情的直接载体。涵载着感情内容的音乐,给人的感受是直接的,或者也可以称为是"直观的"。人们在从音乐音响中直接获得相应感受的同时,会生发种种想象,这想象可能浮现为具体的"画面"、"图景"、"情境"……生动、活跃的想象,反过来可以强化自己的音乐感受,但音乐自身却没有也不可能提供任何实实在在的可视的形象。例如,欣赏伟大的波兰作曲家肖邦的钢琴作品《C小调练习曲》(作品第10号之12)时,你可以听到:八小节强烈、激愤的引子过后,左手奏出急速上下奔腾、持续不断的音流,有如狂风咆哮;右手奏出带有附点节奏、急促有力的旋律,传递着激越奔放的情绪,气势恢弘。随着音乐发展,情绪愈加高涨,一泻千里,强劲的艺术感染力撼动着人们的心弦。如果,聆听这音乐的听众,对作曲家肖邦崇高的爱国主义品格、炽热的民族情感有所了解,又知道这首乐曲写于1831年波兰起义失败之后,那么他的欣赏活动会更加主动积极,进而捕捉到更多的东西,碰击出更多的"火花"。当然,对作品中艺术主人公的英雄性格,痛苦、不安、愤怒、激昂,对其为祖国的悲剧而感发的慷慨的斗争精神,也会有更加深切的感受。然而,不论听众欣赏过程怎样积极,艺术主人公却不因此而真的呈现在舞台上。演奏这一乐曲的钢琴家也不是英雄"角色"的扮演者,他只在演奏,把作者的、作品中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直接、倾心地表现给听众。
四、音乐是再创造的艺术;音乐的表现有稳定性的一面,又有演绎性的一面
歌谱、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把用符号记载的音乐变为实际音响的音乐,需要通过演唱、演奏,这唱、奏表演即被称之为"二度创作"。二度创作可以无数次地进行,而每次唱、奏,无论对于谱面的原作来讲,还是对于前次的表演来说,都不是"复述"或"重播",而是对作品的一种再创造。再创造是积极的,包含着演奏、演唱者对作品的再理解;对作者艺术表现意图的再领会和技术、艺术上的再处理、再发挥。因此,音乐表演被看作是"对作品的解释"、"对作品的表现";也因此优秀的演唱、演奏者被称为"表演艺术家"。
艺术贵在独创,二度创作同样贵在有独到的处理。同是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第61号),海菲兹和大卫·奥依斯特拉赫两位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的演奏,在音色、力度和若干细部的处理上,有很大差别,反映着两位演奏家对作品表现的不同,演奏风格的不同。不论是更加酣畅明丽(前者),或是更加浓郁深情(后者),都使人获得很高的艺术享受和满足。因而,人们绝不缘于他们演奏的各有不同而取此舍彼或厚彼薄此,相反人们会把它们视为同样珍贵的两种版本、两种范例。
乐队演奏也是这样,同是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新世界",作品第95号)由托斯卡尼尼指挥演奏的,与卡拉扬指挥演奏的,与小泽征尔或李德伦指挥演奏的,各有艺术表现上的明显差异,各有独到的意趣和价值。于是人们可以发现一种现象:美术鉴赏家、收藏家以持有原作、原件为显贵,而不以握有多种临摹品为荣;相反,音乐鉴赏家、收藏家则以藏有诸多名乐队、名指挥、名演奏演唱家的音响品为富有。其原因就在于临摹是复制;而后者,作品虽是一个,但每人、每次的表演都是一种再创造;各有独到之处的(音响)版本,都别有自己的艺术价值。从音乐这一特点的角度来看,广泛流传下来的音乐作品,大都已不是或者根本就不曾是严格意义上的"原件""原版"。
音乐艺术得以在人们不断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智慧、才华、创造性注入其间,因而具有永不凋谢的生机。音乐艺术之所以特别鲜活,也得益于它流传在不断的再创造、再丰富的基础之上、过程之中
以上所述是音乐艺术的四个基本特征。沿此线索,深入进去、体味开来,可以领会到音乐与姊妹艺术之间是怎样相互通联、又怎样相互区别的。音乐所特有的表现手段、技法、规则、方式等等,也无不根植于此
『叁』 音乐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音乐是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最能即时打动人的艺术形式之一。旋律响起人们往往无法抗拒的立即处于音乐的氛围当中。
人间诸艺,以“琴棋书画”为归宗,“琴”是有德的。自古,不会演奏,在家里摆一件乐器也好,因为古人相信,乐器有德,能影响人生。明清的书房设置是墙面垂挂古琴,望悬琴而生静意。乐器含着王道之音,所以值得尊重,其造型对人也有天然的影响力。
学习音乐所提高的认知与非认知方面的表现,是学习体育、戏剧和舞蹈的两倍之多,研究更发现,选择音乐课的孩子有更好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成绩、责任心、开朗和企图心,而这仅仅是个开端。
艺术调和性情,使人的精神保持和谐悦乐的状态,生动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进一步达到人际关系和谐以及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即“ 大乐与天地同和”。这一观点诱发于宇宙生生不息、风雨序次的和谐运动,而宇宙的和谐已包含了音乐的和谐,天地之美实际上也就是音乐之美,所以乐者,天地之和也。
音乐是陶冶人们情操最好的方式之一,而接受哪一种类型的音乐却是与我们从小的教育环境息息相关,而音乐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即使是家庭背景迥然相异的人,也都会被那舞动的音符所感染。无论是大众能够普遍接受的流行音乐,还是被许多艺术家尽情演绎的高雅音乐,都能以一种适合而通畅的载体浸侵到我们或空荡或充盈的内心世界。
『肆』 具有创作意义的歌曲
首先,企业歌曲具有一种凝聚人心作用,它能促使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次,当一首深入员工心扉的歌曲唱响的时候,那种在人身体中
『伍』 创作音乐的意义是什么
喜欢音乐的人都知道
如果没有了音乐
生活将失去什麽
也许,有很多人都是这样
因为在生活裏找不到出路
所以只能拿音乐来发泄
不过对大部分人而言
音乐的确是种享受。
不是吗?
『陆』 音乐在人类历史中有那些意义
这个资料可借鉴一下。
应当说在这一专题上的讨论和探索还不是太丰富,在理论上花的工夫还不是很多。在本次会议上,较有代表性的发言,包括我的《中国传统音乐的主体间性》,主要阐述中国传统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人与对象的关系是主体间性的关系,不同于西方音乐与美学中的主客体性的关系。发言后我也多方面地得到反馈信息,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工作。可惜这次会议中从整体上反思传统音乐特质的论文太少,未能形成阵容。在这个问题上,我和有些学者的观点可能不完全一样,我认为有时候我们是过于关注形态了,而对于真正从理论上即学理上把问题讲清楚的这样一种张力不是很强。我们在理论上思考问题时,也往往执着于一些具体的、技术性、形态性的东西,而从整体、从根本上思考问题的工作则较少、较弱。也因为此,有些问题就难以说清楚,也往往容易引起一些不必要的争论。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很重要,都要做:具体的、应用的很重要,它是基础,但是最高层的、抽象的理论思维也很重要。缺少哪一方,我们的理论都是残缺的。刚才伍国栋老师说得好:音乐学是一门科学,科学是理论思维的东西,我们不能把这个丢掉,否则就是为别人打工了。音乐学它有自己的独立性,理论有自己的自主性和自洽性,既要结合实际,服务实践,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一特殊性。
此外,还有不少学者对一些经典性的作品进行分析,例如对刘天华、王建民等人的作品的分析,也都是新的成果,时间关系,在此不一一赘述了。
总而言之,这次会议虽然时间不长,规模也不大,但是收获还是十分可观。但我这里所说的收获,还不仅仅指上述这些方面,而更是指通过这次会议,我们对于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似乎能够形成以下一些共识,这些共识是围绕着对“传统”的态度的讨论逐渐达成的。
首先,是要“尊重”传统。刚才谢建平先生说的很对,我们对于传统,缺乏的是尊重。首先我们应当尊重传统,对它有敬畏之心。我发现,可能西方人对我们中国的传统,不说敬畏之心,反倒有一种尊重。我们都知道管平湖先生的《流水》是被送到“旅行者二号”去太空的。怎么选出来的呢?我得到的信息是这样的:120分钟的唱片,30分钟介绍地球、生命、人类等信息外,剩下90分钟全部是音乐,原来准备选择各地有代表性的乐曲50多首(最后选了20多首),每首不超过2分钟。评选乐曲时,周文中先生是评委,他向大家介绍了这首乐曲,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古琴音乐,介绍了演奏者管平湖本人,然后提出一个建议:这首乐曲7分多钟,一点都不能删节,必须完整收入。这个提议得到所有评委一致通过。我听了之后非常感动。我在想,是不是放了管平湖先生的这首《流水》,所有的评委都听懂了,或者说都非常欣赏呢?根据我的臆想,可能并非如此。并不一定真的喜欢,甚至并不一定真的听懂,却都能够举手赞成。为什么?是出于他们对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尊重,是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辉煌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周文中先生的尊重。这是我从龚一先生那里听来的,龚一先生是周文中先生亲自对他讲的。刚才大家提到演出秩序问题,我们的演出秩序为什么这么差?我觉得就有一个对待传统的态度问题。龚一先生提到过他在英国伦敦的演出,给他的印象终身难忘。整个音乐会就是古琴独奏,没有任何的音响和扩音设备,300人的剧场里,只有一个聚光灯照在他身上。底下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到,安静得不得了。英国的听众,他们为什么能够如此沉静地聆听中国的这样一种非常古老的古琴音乐呢?也是出于对于中华文化和传统音乐的这样一种尊重之心。但是我们自己,可能反而没有。因此,尤其是我们搞音乐的人,对于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我们不说“敬畏”吧,但最起码应当有尊重和敬重之心吧。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哎呀,那是什么玩意儿啊”,或者是“那种东西已经过时了”这样的话。对此,我想我们所有与会的人基本上都能认同这一点:我们应当对自己的传统有尊重之心。
第二,是要“研究”传统。现在对于传统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好好地、认真地作研究,研究透了以后在此基础上创新;另一种是不愿花费力气,绕过它去创新,最多为了显示自己的特色和民族之根而回过头去从传统中挖一点放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写出来的东西也很多,作品很丰富,但听众却很少,明显缺乏生命力。有一些刻意雕琢,貌似深刻,但实际上只有怪诞和新奇。其实创新并不难,有价值的创新才是难的。我们到底是要认认真真地把传统研究透了,还是要绕过传统?绕过传统确实非常省力,非常容易,但它可能正是我们音乐的生命力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暂且不说这样的做法会直接导致我们的民族音乐传统断裂,其实我们还有一个更为切己的理由,那就是:你不了解传统,你不先拥有传统,你就无法真正成功,也就是说,你无法做出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大家都知道,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钢琴协奏曲《黄河》到现在为止,还是一个难以超越的丰碑,形式上是西方的、现代的,但整体上我们却认为它是纯粹中国的,是从我们的传统中直接生长出来的。我们也都知道,《梁祝》是从越剧音乐当中酝酿出来的,但它是从越剧当中自然孕育,而不是临时到那里“捡宝”。我现在相信,中国最大的传统音乐宝藏是在戏曲之中,可能比民歌更为成熟饱满,也更加醇厚浓郁。我想,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似乎也是可以达成一致的,就是先要研究传统,然后才能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哪怕你要反传统,也必须先得了解传统。你对传统了解得越深透,你对传统的反叛才会越有力,也才会有价值,就象鲁迅那样。不过,我还想提醒一点的是,观念可以从反叛中出新,但艺术、审美恐怕就不是这么简单了,感觉方式恐怕不是反叛能够轻易解决的。
第三,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研究传统,了解传统,吃透传统,接下来还是要归到创新。田青先生有他的语境,有他的背景。他的背景是保存。对于保存,我们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紧迫感,这种紧迫感来自于我们中国整个文化的转型。如果我们中国文化还没有转型,也就无所谓保护不保护了;而现在我们正处在这种转型当中,如果不去保护,它就没有了,以后就看不到了。所以田青先生着急,他甚至宁愿做一个象居其宏先生所形容的“守财奴”,把祖传的宝贝一样一样地聚集起来,保存起来。这样一种心情我们大家也都是能够理解的。但是时代毕竟不同了,新的时代自然需要新时代的音乐形式,需要创新。这是两件事情。比如古琴音乐,现在琴家弹的已经与管平湖先生他们不一样了,而管平湖、吴景略一辈和他们的前辈又不相同,它是随着时代在发展的。特别是西方音乐传入以后,其音乐形态对国人的美感结构和听觉习惯的影响也就必然会在古琴音乐中体现出来。现在古琴不是也可以和大乐队合奏了,而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事,至少在节奏上就是一个坎。所以,最终我们还是为了创造中国新的时代的新的音乐文化,脱离了这一点,我们说其他的东西都没有意义,就是连保存也会丧失意义的。这也是为什么我重视的是传统,但上次发言的时候更关注、更强调的反而是创新。但这个创新应该是从传统中自然生发出来的,它当然需要外来的营养,但必须经过自己的肠胃消化并吸收后,转化为自己的新的机体,而不是外在的嫁接、移植。嫁接和移植自有嫁接、移植的特殊功用,但它不可能成为未来中国音乐的主体。我们能够欣赏贝多芬、莫扎特、肖邦、柴可夫斯基,但那是欧洲的音乐,不是我们的音乐。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方法创作自己的音乐,但无法直接创造他们的音乐。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我们应该为人类的音乐贡献什么?我想,这个认识也是这次与会者所能够赞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