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怎么发明装甲

怎么发明装甲

发布时间:2021-07-29 08:31:57

『壹』 说说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1、发明坦克给我们的启示。
发明家正是把矛和盾的长处集中到坦克身上,让它既能(攻击)又能(防御),兼有二者之所长,而摒弃二者所短。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把两个物品的长处,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新的,具有两者之所长的物品。详见下文:

2、其他二合一的发明(两种东西合在一起,能发明一种新东西武器),例如:
舰船和飞机组合在一起,发明了航母。
手榴弹和步枪加在一起,发明了自动榴弹发射器。
纸跟茶杯结合在一起,发明了纸杯。
降落伞与发动机结合在一起,发明了动力伞。
液晶屏与U盘结合在一起,发明了MP4。
茉莉花和茶叶结合在一起,发明了茉莉花茶。
桌子和椅子组合在一起,发明了一体化桌椅。
打印机、扫描仪、传真机、复印机组合在一起,发明了一体化打印机。
水龙头与汽车组合在一起,发明了消防车。
电跟吉他组合在一起,发明了电吉他。
飞机跟船组合在一起,发明了水上飞机。
迫击炮和榴弹炮组合在一起,发明了迫榴炮。
榴弹炮和加农炮组合在一起,发明了加榴炮。
坦克和喷火器组合在一起,发明了喷火坦克。
火车和大炮组合在一起,发明了列车炮。
大炮和汽车组合在一起,发明了自行火炮。
深水炸弹和火箭的长处合二为一,发明了反潜火箭深弹
滑翔机和炸弹的长处合二为一,发明了滑翔制导炸弹
手机和电脑的长处合二为一,发明了平板电脑
门和铁板组合在一起,发明了防盗门
电脑和锁组合在一起,发明了电子锁
电脑和吸尘器组合在一起,发明了扫地机器人

说句题外话:坦克并非发明家发明的,坦克是由英国的斯温顿中校提出,由时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亲自领导研制的。
发明坦克的原因:
1、战争需要。一战陷入僵局,需要制造一种能够在遍布铁丝网的战场上开辟道路、翻越壕沟并能摧毁和压制机枪火力的装甲车来打破西部前线僵局,所以有了坦克的构想。
2、科技达到。一战时期,科技上已经有了用汽车、拖拉机、枪炮、冶金技术、传动等相关技术,研发坦克是水到渠成的事。
3、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尤其是金钱的支持)。
像坦克、航母这样的大型发明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强力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坦克正是有了时任海军大臣丘吉尔的全力支持,才被发明了出来。

『贰』 能不能发明可快速移动位置的坦克装甲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你的想法很好。就目前的科技水平而言,你的设想是无法实现的。但目前已经有和你思路类似的坦克防御系统正在研发甚至投入使用。这就是坦克主动防护系统。

1. 对于坦克外形而言是不规则(光滑)的,因此是无法采用移动装甲的方式来防御的。 但是我们可换个思路,既然不能在表面移动,我们可以采用弹幕的方式进行防御。 原理类似烟雾抛射系统和散弹枪的结合体,当坦克通过传感器(激光、红外等)发现受到攻击后,系统将立即抛射钢珠、红外弹幕或诱饵。摧毁或者消弱来袭弹头的攻击。

2. 雷达对于地面目标的捕捉是非常困难的。这是由于作战环境、地域背景、己方位置都将对雷达的搜索、定位产生巨大影响。目前地面武器均采用激光、红外、人工有线指导(线导)等引导方式。

3. 坦克做为作战系统而言,尽管要强调火力、防护但同时也强调机动性。即便你的探测设备能够实现装车,其尺寸、重量等都无法实现小型化。这也会极大的影响坦克的机动能力。

4. 目前,坦克防护相对已经非常成熟。从钢装甲 发展到复合装甲(乔巴姆)再到主动装甲,到目前已经发展到了整车主动防护阶段。只有多种手段互相配合才能实现最佳作战效能。

任何武器的装备都不可能做到最好。我们需要在作战效能和成本上取一个平衡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AK47布枪。这种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武器,在21世纪的今天仍被大量军队所装备使用,这充分说明了该武器的性价比和武器的根本特点。任何武器都是易耗品,甚至可以说某种情况下就是一次性用品。只有性价比高的武器才能被接受。

『叁』 坦克是怎么发明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为突破由堑壕、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组成的防御阵地,打破阵地战的僵 “马克”Ⅰ型坦克局,迫切需要研制一种火力、机动、防护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式武器。英国人E.D.斯文顿(又译作特里顿)在一起意外中发现,如果在拖拉机上装上火炮或机枪,它不就无敌了吗?1914年10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战场陷入了僵局。正在英国远征部队服役的斯温顿中校提出,需要制造一种能够在遍布铁丝网的战场上开辟道路、翻越壕沟并能摧毁和压制机枪火力的装甲车来打破西部前线的这种沉闷僵局。当时的英国陆军对此毫无兴趣,时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却如获至宝,下令组建“陆地战舰委员会”,亲自领导“陆地战舰”的研制工作。1915年2月,英国政府采纳了E.D.斯文顿的建议,利用汽车、拖拉机、枪炮制造和冶金技术,于1915年9月日制成样车进行了首次试验获得成功,样车被称为“小游民”全重18.289吨,装甲厚度为6毫米,配有1挺7.7毫米“马克沁”机枪和几挺7.7毫米“刘易斯”机枪,发动机功率77.175千瓦,最大时速3.2千米,,越壕1.2米,能通过0.3米高的障碍物。

坦克(20张)1916年生产了“马克”Ⅰ型坦克,外廓呈菱形,刚性悬挂,车体两侧履带架上有突出的炮座,两条履带从顶上绕过车体,车后伸出一对转向轮。该坦克乘员8人,有“雄性”和“雌性”两种。“雄性”装有2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雌性”仅装5挺机枪。1916年9月15日,有48辆“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战役,但因为各种原因只有18辆投入了战斗。同时丘吉尔也为了不让德国人察觉这样新式武器,于是便以“水箱(tank)”这一海军术语为这一个新式武器命名。结果这一名称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这个单词的音译。在1918年,法国也研制出了雷诺FT-17坦克,亦在一战中立下战功。
这种称为“马克”Ⅰ型的坦克靠履带行走,能驰骋疆场、越障跨壕、不怕枪弹、无所阻挡,很快就突破德军防线,从此开辟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代;从那时起到现在,世界上已经制造了数十万辆坦克,成为各国陆军、海军陆战队和空降兵的主要作战武器。坦克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和装甲兵的基本装备,主要用于与敌方坦克和其它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野战工事,歼灭有生力量。
(非常诚实地说,这玩意网络就有)

『肆』 装甲车是靠什么发明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出线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比较普遍因为发明了柴油机 为了垄断资本主义广泛战争 所以就发明了装甲车

『伍』 坦克是怎样发明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为突破由堑壕、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组成的防御阵地,打破阵地战的僵局,迫切需要研制一种火力、机动、防护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式武器。英国人E.D.斯文顿(又译作特里顿)在一起意外中发现,如果在拖拉机上装上火炮或机枪,它不就无敌了吗? 1914年10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战场陷入了僵局。正在英国远征部队服役的斯温顿中校提出,需要制造一种能够在遍布铁丝网的战场上开辟道路、翻越壕沟并能摧毁和压制机枪火力的装甲车来打破西部前线的这种沉闷僵局。当时的英国陆军对此毫无兴趣,时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却如获至宝,下令组建“陆地战舰委员会”,亲自领导“陆地战舰”的研制工作。
1915年2月,英国政府采纳了E.D.斯温顿的建议,利用汽车、拖拉机、枪炮制造和冶金技术,于1915年9月制成样车进行了首次试验获得成功,样车被称为“小游民”,全重18.289吨,装甲厚度为6毫米,配有1挺7.7毫米“马克沁”机枪和几挺7.7毫米“刘易斯”机枪,发动机功率77.175千瓦,最大时速3.2千米,越壕1.2米,能通过0.3米高的障碍物。
1916年生产了“马克”Ⅰ型坦克,外廓呈菱形,刚性悬挂,车体两侧履带架上有突出的炮座,两条履带从顶上绕过车体,车后伸出一对转向轮。该坦克乘员8人,有“雄性”和“雌性”两种。“雄性”装有2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雌性”仅装5挺机枪。1916年9月15日,有48辆“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战役,但因为各种原因只有18辆投入了战斗。同时丘吉尔也为了不让德国人察觉这样新式武器,于是便以“水箱(tank)”这一海军术语为这一个新式武器命名(关于“坦克”这一名称的由来说法很多,有一说是坦克发明后,一个人嘲笑坦克像个大水箱(tank),谁想到这个名称便以此传来了。结果这一名称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这个单词的音译。

『陆』 人类是怎么发明坦克的

一战的一名英国抄战地记者在采访的时袭候看到堑壕和铁丝网、机枪大量的杀伤士兵,就萌生了:“如果在拖拉机上面装上装甲和大炮,那岂不是无敌了。”的想法。并且向政府提出了这一想法,但是当时的英国政府认为这荒诞至极,根本不予理睬,但是后来的大量伤亡以及一部官员(丘吉尔等……)对于这个建议的重视,让英国政府决定做一次尝试,并且责成一家水柜生产企业进行样车生产(因为是铁壳子……)于是世界上第一辆坦克——小游民诞生了。此后法国和德国也意识到了这一武器的威力,并开始进行研究,法国的圣·切蒙德以及德国的A7V也相继投入战场……

『柒』 装甲战车是怎样发展的

20世纪初,英国首先研制出了装甲汽车,并在英国—布尔战争中使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以钢铁防护的轮式装甲车。装甲汽车的发明,开创了现代装甲车辆的历史。它不但拥有较强的防护力和机动能力,还有一定的战斗能力。在1899~1902年英—布战争中,英国军队的装甲汽车上就装备了机枪,担任战斗中的重要任务。1905年,英国制造出了全履带拖拉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快速机动的骑兵已经明显经受不住机枪和火炮的袭击,而步兵也因机动速度缓慢而难以适应纵深攻击战术。于是,英国人在发明了坦克之后,于1918年专门制造了一种在战场上输送步兵的车辆,成为真正的装甲输送车。这种装甲输送车就像一个大铁盒子,装在汽车或拖拉机的底盘上,每次可向前方输送一个班的兵力。车上没有专门的武器,但有的车上留有针孔,步兵可以通过射孔乘车作战。但由于当时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坦克上了,装甲车的作用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开始,德军的坦克战专家首先认识到,只有支援坦克的其他兵种具有与坦克相同的行驶速度和越野能力时,坦克才能充分发挥威力。于是德军装甲师的步兵开始装备半履带式装甲输送车。这种装甲车车顶敞开,装甲很薄,但机动性能与当时的坦克差不多,显著地提高了步兵的机动能力。很快,美、英、日和加拿大的军队便装备了大量的装甲输送车辆,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仅美国生产的半履带式装甲输送车数量就达4万余辆。苏联采用坦克搭载步兵的办法作战,由于得不到防护,步兵损失巨大。战后,世界各国军队竞相装备装甲输送车,使步兵和坦克产生了有效的战术协同作用,装甲步兵师成为军队中最有战斗力的基本战术兵团。

依赖铁路作战的装甲列车

装甲列车也称为铁道炮。最早的装甲列车于1861~1865年美国国内战争期间用来对骑兵作战。1870~1871年普法战争和1899~1902年英国一布尔战争中,大量出现了装甲列车。

装甲列车是一种在铁路沿线对部队进行火力支援和独立作战的装甲铁路车辆,由战斗列车和基地列车组成,一般由1台装甲蒸汽机车、2节以上的装甲车厢或2~4节作掩护用的铁路平板车构成。装甲蒸汽机车位于装甲车厢之间,煤水车朝向敌方,机车上备有通信设备和射击指挥器材。装甲车厢装备l~2门火炮,4~8挺机枪,位于车厢两侧和旋转炮塔内。各节车辆采用刚性连接,以便于通过轻微损坏的铁路线段。基地列车用于配置司令部,安排人员休息和放置随车储备物资,战斗时在敌人炮火射程以外,于战斗列车之后跟进。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各交战强国均拥有数列简陋的装甲列车。战争中,出现了重型装甲列车,车上装有用以摧毁要塞工事的大威力火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航空兵和装甲坦克兵的发展,降低了装甲列车的作用。装甲列车多用于对后方铁路交通线的警戒,普遍装备有高射炮和高射机枪,对掩护大型铁路枢纽和铁路车站免遭敌航空兵的袭击,起过一定作用。战后,各国不再发展这种完全依赖铁路机动的装甲车辆。

二战后发展起来的装甲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装甲输送车的重要作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识。

20世纪50年代,苏联以发展轮式装甲输送车为主,美国等西方国家则侧重发展履带式装甲输送车。

20世纪60年代初,美、苏等国基本实现了装甲车的标准化、通用化和系列化。如美军1960年装备的M113履带式装甲输送车和苏军1961年装备的BTP-60п轮式装甲输送车,全重10吨左右,乘员2人,可载步兵11~14人,最大爬坡度达60%,可越过1.8~2米宽的壕沟,陆上最大时速为64和80千米,水上最大时速为6.5和10千米,最大行程为321~500千米。与早期的装甲车相比,机动能力、装甲厚度和防弹性能大为提高。1967年,苏军又最先装备了标准的BMП带式步兵战车,车上有可以旋转的小炮塔,装有1门73毫米低膛压反坦克炮、l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和1具“萨格尔”反坦克导弹发射架,车体两侧有供步兵射击用的射孔和观察窗,水陆机动能力比T-62坦克还好,使装甲车不仅有快速运输步兵的能力,同时也具有了突击反坦克和协助坦克纵深作战的能力。装甲步兵战车和输送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现代装甲车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各国的新型步兵战车和装甲输送车开始装备部队。到目前为止,步兵战车和装甲输送车共有数十种之多。

现代装甲车性能比以往所有的装甲车性能空前提高、首先是机动性大为改善,普遍将汽油机改为柴油机,机动能力已经接近甚至高于主战坦克的水平。履带式步兵战车和装甲输送车的陆上最大时速分别为65~75千米和55~70千米,轮式装甲输送车的最大时速可达100千米,而新型主战坦克的最大时速只有72千米。而且装甲车的越野能力极强。履带式装甲车越境宽1.5~2.5米,过垂直墙高0.6~1米,最大爬坡60%。大多数可直接浮渡,水上时速可达10千米。轮式最大行程可达1000千米,履带式500~600千米,还可以空运或空投到局部战场。

另一方面,现代装甲车火力配备明显改善。现代步兵战车主要用于对付敌方的轻型装甲车辆、步兵反坦克火力点以及低空、超低空飞机。车上安装射速高达每分钟1000发的机关炮,有效射程2000米,用新式穿甲弹能在1000米的距离上穿透75毫米的垂直钢质装甲,击毁各种轻型装甲车辆。装有反坦克导弹的步兵战车,可在100~4000米的距离击毁最新式的主战坦克。现代装甲输送车一般都装有口径762~145毫米机枪,个别的还载有单兵防空导弹用于对付低空来袭飞机。

现代步兵战车的车体前部和炮塔,可防1000米距离上发射的20毫米穿甲弹。装甲输送车的装甲也可达到步兵战车侧面装甲的防弹能力。多数步兵战车和装甲输送车也能在核、化条件下作战,这是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装甲车无法比拟的。

『捌』 科学家是怎样发明了坦克

坦克是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坚固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它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和装甲兵的基本装备,主要用于与敌方坦克和其它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野战工事,歼灭有生力量。坦克的研制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当时为了突破敌方由壕沟、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等组成的防御阵地,迫切需要一种集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为一体的新式武器。于是,英国于1915年开始研制坦克,第二年就投入生产,并参与了1916年9月15日的对德作战。这种称为游民I型的坦克靠履带行走,能驰骋疆场,越障跨壕,不怕枪弹,无所阻挡,很快就突破德军防线,从此开辟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代。从那时起到现在,世界上已经建造了数十万辆坦克,成为各国陆军、海军陆战队和空降兵的主战武器。

过去,人们习惯上按照坦克的重量将坦克分为重、中、轻三类,最重的坦克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建造的鼠式坦克。它比现代坦克重三、四倍,达188吨,车长9米,高3.66米,宽3.67米,正面装甲厚达200毫米,能爬30度斜坡,跨越4.5米壕沟,攀登072米的垂直障碍,并能涉2米深的水,有8名乘员。坦克上装有150毫米火炮和两挺机枪。轻型坦克只有10-20吨,多为水陆两用坦克,装有85毫米口径的火炮,主要是用于空降或陆战队使用。60年代以后,由于二战时期的坦克逐步退役,新建坦克的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所以习惯上把在战场

上执行主要作战任务的坦克统称为主战坦克。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战坦克是助年代以后研制的俄国的T—80、美国的MIAI、德国的豹11、英国的挑战者、以色列的梅卡瓦和日本的细式等。这些坦克的战斗全重一般为40-60吨,越野速度35-55公里每小时,最大速度72公里每小时,载有3-4名乘员。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05-125毫米口径火炮,直射距离一般在2000米左右,射速每分钟6-9发,弹药基数为39-60发。

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是现代坦克战斗力的三大要素。火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坦克的观瞄系统、火炮威力和弹药的威力。现代坦克一般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红外、微光、夜视、热成像等设备对目标进行观察、瞄准和射击。坦克炮可以发射穿甲、破甲、碎甲和榴弹等多种类型的炮弹,还可发射炮射导弹。不同类型的穿甲弹对目标的破坏程度有所不同,一般在2000米距离上能够穿透400毫米厚的装甲,在1000米距离上可穿透660毫米厚的装甲,破甲厚度可达700毫米。除具有较大的破坏威力外,坦克炮的命中精度也很高,2000米原地对固定目标射击可达80%,1500米行进间对活动目标射击能达到60%以上。如果再配合使用激光半生动制导炮弹,命中精度还会大大提高。不难看出,坦克炮的命中精度和导弹相差不大,且穿甲、破甲和碎甲威力大大优于导弹,所以各国主战坦克仍以火炮为主要攻击武器。

组成

坦克由坦克武器系统、坦克推进系统、坦克防护系统、坦克通信设备、坦克电气设备及其它特种设备和装置组成。

总体结构

现代坦克大多是传统车体与单个旋转炮塔的组合体。按主要部件的安装部位,通常划分为操纵、战斗、动力-传动和行动4个部分。

操纵部分(驾驶室)通常位于坦克前部,内有操纵机构、检测仪表、驾驶椅等;战斗部分(战斗室)位于坦克中部,一般包括炮塔、炮塔座圈及其下方的车内空间,内有坦克武器、火控系统、通信设备、三防装置、灭火抑爆装置和乘员座椅,炮塔上装有高射机枪、抛射式烟幕装置等;动力传动部分(动力室)通常位于坦克后部,内有发动机及其辅助系统、传动装置及其控制机构、进排气百叶窗等;行动部分位于车体两侧翼板下方,有履带推进装置和悬挂装置等。

在总体布置上,大多数坦克是是驾驶室在前,战斗室居中,动力-传动室在车体后部且发动机纵置。有的坦克将发动机横置,有的坦克将动力-传动装置布置在车体前部。

坦克乘员多为4人,分别担负指挥、射击、装弹、驾驶等任务。有些坦克采用了坦克炮自动装弹机,这样就不需要装填手,通常为3名乘员。

武器系统 主武器多采用120毫米或125毫米口径的高压滑膛炮。炮弹基数一般为40~50发,主要弹种有尾翼稳定的长杆式脱壳穿甲弹和多用途弹。脱壳穿甲弹采用高密度的钨合金或贫铀合金弹芯,初速达1650~1800米/秒,在通常的射击距离内,可击穿500余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多用途弹对钢质装甲的破甲深度可达600毫米左右,而且兼备杀伤爆破弹功能。各种炮弹多采用带钢底托的半可燃药筒。有的坦克炮有自动装弹机,有的坦克炮可发射反坦克导弹(也称炮射导弹)。

辅助武器多采用7.62毫米并列机枪、12.7毫米或7.62毫米高射机枪,有的装有榴弹发射器。

现代坦克普遍装备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火控系统,包括数字式火控计算机及各种传感器、炮长和车长瞄准镜、激光测距仪、微光夜视仪或热像仪、火炮双向稳定器和瞄准线稳定装置、车长和炮长控制装置等。火控计算机用微处理机作中心处理装置;测距仪多用掺钕钇铝石榴石或钕玻璃激光器、二氧化碳激光器;传感器可自动输入多种信息,供计算火炮瞄准角和方位提前角;炮长主瞄准镜多为可昼夜测距、瞄准的组合体装置,并配有瞄准线稳定装置,车长主瞄准镜一般为周视潜望式。

现代新型主战坦克,火炮俯仰范围-6°~+20°,火炮和炮塔为电液或全电式驱动,炮塔最大回转速度0.393~0.995弧度/秒,射击反应时间6~12秒,首发命中率65%~90%。

推进系统

多采用废气涡轮增压、中冷、多种燃料发动机,有的采用了电子控制技术,M1和T-80坦克安装了燃气轮机。发动机功率多为883~1103千瓦,转速2300~2600转/分,单位体积功率达543~794千瓦/米,燃油消耗率231~271克/千瓦小时。

传动装置多采用电液操纵、静液转向的双功率流动液行星式,将动液变矩器、行星变速箱、静液或动静液转向机构、减速制动器等部件综合成一体,功率密度有的高达811千瓦/米。T-72、T-80坦克传动装置,采用了两个与侧传动器相组合的机械行星式变速箱。

坦克行动装置多采用带液压减震器的扭杆式悬挂装置,有托带轮的小直径负重轮式和销耳挂胶的橡胶金属履带式履带推进装置。90式和“挑战者”等坦克采用了液气式或液气-扭杆混合式悬挂装置。

坦克单位功率多为20千瓦/吨左右,最大速度55~72千米/时,越野速度30~55千米/时,最大行程300~650千米。

坦克通行能力:最大爬坡度约30°越壕宽2.7~3.15米,过垂直墙高0.9~1.2米,涉水深1~1.4米。多数坦克装有导航装置和随车携带有可拆卸的潜渡装置。

防护系统

车体和炮塔前部多采用金属与非金属复合装甲,车体两侧挂装屏蔽装甲,有的坦克在钢装甲表面挂装了反应装甲,有效地提高了抗弹能力,特别是防破甲弹穿透能力。坦克正面通常可防御垂直穿甲能力为500~600毫米的反坦克弹丸攻击。

为扑灭车内火灾和防止破甲弹穿透装甲后引起车内油气混合气爆炸,车内多装有自动灭火抑爆装置。为减轻核、化学、生物武器的杀伤破坏,车内安装有三防装置,有的在乘员室的装甲内表面附设有削减中子流贯穿的防护衬层。此外,还配有烟幕装置及其它伪装器材和光电对抗设备,并采取进一步降低车高,合理布置油料和弹药,设置隔舱等措施,使坦克的综合防护能力显著提高。

通信设备

一般装有一部短波或超短波调频电台和一套坦克车内通话器,车外有用于步坦联络的通话盒,指挥坦克通常装备两部电台。现代坦克电台多采用集成电路,带有保密机、抗干扰装置和微处理机控制器,最大通信距离可达25~35千米。

电气设备

电源采用低压直流供电体制,多装有一台功率为10~20千瓦的硅整流交流发电机和4~10块容量达300~600安培小时的蓄电池,T-72坦克采用了直流的起动-发电两用电机。坦克各控制系统引入了大量电气、电子部件,有的用电装置采用了自动程序控制,并开始形成一个信息传输、功率控制、数据处理和故障自检的多路传输的统一控制体系。

分类

20世纪60年代以前,坦克多按战斗全重和火炮口径分为轻、中、重型。通常轻型坦克重10~20吨,火炮口径不超过85毫米,主要用于侦察、警戒,也可用于特定条件下作战。中型坦克重20~40吨,火炮口径最大为105毫米,用于遂行装甲兵的主要作战任务。重型坦克重40~60吨,火炮口径最大为122 毫米,主要用于支援中型坦克战斗。英国曾一度将坦克分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步兵坦克装甲较厚,机动性能较差,用于伴随步兵作战。巡洋坦克装甲较薄,机动性能较强,用于机动作战。

60年代以来,多数国家将坦克按用途分为主战坦克和特种坦克。现在,主战坦克已经取代了传统的中型和重型坦克,是现代装甲兵的主要战斗兵器,用于完成多种作战任务。特种坦克是装有特殊设备、担负专门任务的坦克,如侦察坦克、空降坦克、水陆坦克、喷火坦克等,多为轻型坦克。

简史

乘车战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早在夏代就有了从狩猎用的田车演变而来的马拉战车。但坦克的诞生,则是近代战争的要求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

问世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为突破由堑壕、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组成的防御阵地,打破阵地战的僵局,迫切需要研制一种火力、机动、防护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式武器。1915年,英国政府采纳了E.D.斯文顿的建议,利用汽车、拖拉机、枪炮制造和冶金技术,试制了坦克的样车。1916年生产了Ⅰ型坦克(图2),外廓呈菱形,刚性悬挂,车体两侧履带架上有突出的炮座,两条履带从顶上绕过车体,车后伸出一对转向轮。该坦克乘员8人,有“雄性”和“雌性”两种。“雄性”装有2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雌性”仅装5挺机枪。1916年9月15日,有49辆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战役。当时为了保密,英国将这种新式武器说成是为前线送水的“水箱”(英文“tank”)。结果这一名称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这个单词的音译。

一战期间,英、法和德国共制造了近万辆坦克,主要有:英Ⅳ型、A型,法“圣沙蒙”、“雷诺”FT-17(图3),德A7Ⅴ坦克等。其中,法国的“雷诺”FT-17坦克数量最多(3000多辆),性能较好,装有单个旋转炮塔和弹性悬挂装置,战后曾为其它国家所仿效。

这些早期坦克,结构形式多样,有固定的顶置炮塔或侧置炮座,也有旋转式炮塔或无炮塔结构,装有37~75毫米口径的短身管、低初速火炮和数挺机枪,或仅装机枪。坦克转向,有的靠离合器和制动器系统,有的靠与两条履带分别联动的辅助变速箱或电动机,有的由两套发动机变速箱组分别驱动两条履带,靠变换两履带速比转向。坦克战斗全重7~28吨,单位功率2.6~4.8千瓦/吨,最大行程35~64千米,装甲厚度5~30毫米。

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和生产设备简陋,坦克性能较低,其火力主要用于歼灭有生力量,装甲只能防御枪弹和炮弹破片,没有无线电通信设备和光学观察瞄准仪器,行驶颠簸、速度缓慢,机械故障频繁,乘员工作条件恶劣。早期的坦克只能用于引导步兵完成战术突破,不能向纵深扩张战果。但坦克的问世,开始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期,对军队作战行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坦克战术与技术发展思想的探索和实验时期,各国研制装备了多种类型的坦克。轻型、超轻型坦克曾盛行一时,在结构上还出现了能用履带和车轮互换行驶的轮胎-履带式轻型坦克、水陆两用超轻型坦克和多炮塔的中型、重型坦克。这一时期的坦克主要有:英“马蒂尔达”步兵坦克和“十字军”巡洋坦克,法“雷诺”R-35轻型、“索玛”S-35中型坦克,苏Т-26轻型、Т-28中型坦克,德PzKpfwⅡ轻型、Ⅳ中型坦克等。

这些坦克与早期的坦克相比,战术技术性能有了明显提高。战斗全重9~28吨,单位功率5.1~13.2千瓦/吨,最大速度20~43千米/时,最大装甲厚度25~90毫米。火炮口径多为37~47毫米,炮弹初速610~850米/秒,发射穿甲弹能穿透40~50毫米厚的钢装甲;有的坦克为增强支援火力,安装了75或76毫米口径的短身管榴弹炮,直至发展将小口径加农炮、中口径榴弹炮和数挺机枪集于一车的多武器、多炮塔坦克;开始采用望远式和潜望式光学观察瞄准仪器、炮塔电力或液力驱动装置和坦克电台,出现了火炮高低向稳定器;推进系统多采用民用或航空用汽油机,固定轴式机械变速箱,转向离合器或简单差速器式转向机构和平衡式悬挂装置。反坦克炮出现后,一些国家为增强坦克的装甲防护,设计了倾斜布置的装甲,并按照各部位中弹的概率分配装甲厚度。

成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生产了约30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大战初期,法西斯德国首先集中使用大量坦克,实施闪击战。大战中、后期,在苏德战场上曾多次出现有数千辆坦克参加的大会战;在北非战场、诺曼底战役以及远东战役中,也有大量坦克参战。与坦克作战,已成为坦克的首要任务。

坦克与坦克、坦克与反坦克武器的激烈对抗,促进了中型、重型坦克技术的迅速发展,坦克的结构形式趋于成熟,火力、机动、防护三大性能全面提高。这一时期的坦克主要有:苏T-34中型(图4)、IS-2重型坦克,德PzKpfwⅤ“黑豹”式中型坦克、PzKpfwⅥ“虎”式重型坦克,美M4中型坦克,英 “邱吉尔”步兵坦克、“克伦威尔”巡洋坦克,日本97式中型坦克等。这些坦克普遍采用安装一门火炮的单个旋转炮塔。

中型、重型坦克的火炮口径分别为57~85和88~122毫米,炮弹初速781~935米/秒,主要弹种是尖头或钝头穿甲弹、榴弹,并出现了次口径穿甲弹和空心装药破甲弹,射距 500米的最大穿甲厚度约150毫米;装有与火炮并列的机枪,并多装有高射机枪和前机枪;普遍安装了昼用光学观察瞄准仪器和坦克电台、坦克车内通话器,有的坦克采用了火炮高低向稳定器;发动机多为257~515千瓦的汽油机,苏联采用了坦克专用高速柴油机;开始采用双功率流传动装置和扭杆式独立悬挂装置;为提高车体和炮塔的抗弹能力,改进了外形,增大了装甲倾角(装甲板与垂直面夹角),炮塔和车体分别采取装甲钢整体铸造和轧制装甲钢板焊接结构,车首上装甲厚度多为45~100毫米,有的达152毫米,炮塔的最厚部位达185毫米;车内有手提式灭火器,车外装有抛射式烟幕装置或烟幕筒。坦克战斗全重 27~55吨(德国后期的PzKpfwⅥ“虎”Ⅱ式重型坦克达69.4吨),单位功率6.4~15千瓦/吨,最大速度25~64千米/时,最大行程 100~300千米。

轻型坦克仅在战争的初期有所发展,主要作为应急装备和在特种战斗条件下使用。

战争后半期,苏、德双方都利用坦克底盘生产了大量的自行火炮(实质上是无旋转炮塔的坦克),与相同底盘的坦克比较,火炮威力大,外形低矮,结构较简单,适于大量生产,但因其方向射界小,火力机动受限制,仅用于伴随坦克作战,以火力支援坦克行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坦克经受了各种复杂条件下的战斗考验,成为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

战后发展

战后至50年代,苏、美、英、法等国借鉴大战使用坦克的经验,设计制造了新一代坦克,主要有:苏Т-54中型、Т-55中型坦克、Т-10重型坦克和PT -76水陆坦克,美M48中型坦克、M103重型坦克和M41轻型坦克;英“百人队长”中型坦克和“征服者”重型坦克,法AMX-13轻型坦克等。

这一时期的中型和重型坦克,战斗全重36~65吨,火炮口径分别为90~105和120~122毫米,车首上装甲厚度76~127毫米,倾角55~60 度,铸造炮塔多呈半球形,前部装甲厚度110~200毫米,发动机功率382~596千瓦,单位功率为9~13千瓦/吨,最大速度34~50千米/时,最大行程100~500千米。有的坦克配备了旋转稳定式超速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开始采用火炮双向稳定器、红外夜视仪、合像式或体视式光学测距仪、机械模拟式弹道计算机、三防装置、自动灭火装置和潜渡装置。

轻型坦克重14~23.5吨,乘员3~4人,火炮口径为75或76毫米,炮塔装甲最大厚度20~40毫米,发动机功率176~368千瓦,单位功率12.6~16千瓦/吨,最大速度44~65千米/时,最大行程260~350千米。 PT-76坦克在水上使用喷水式推进装置,最大航行速度为10.2千米/时。AMX-13坦克采用了结构新颖的“摇摆式”炮塔,首次安装了坦克炮自动装弹机,炮塔上加装有反坦克导弹发射架,可发射4枚反坦克导弹。

现代坦克

60年代出现的一批战斗坦克,火力和综合防护能力达到或超过以往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时克服了重型坦克机动性能差的弱点,从而停止了传统意义的重型坦克的发展,形成一种具有现代特征的战斗坦克,即主战坦克。主要有:美M60A1、苏T-62、英“酋长”、法AMX-30、联邦德国“豹”Ⅰ、瑞典Strv103B(简称“S”)坦克(图5)等。

这些主战坦克,战斗全重36~54吨,火炮口径105~120毫米,发动机功率427~610千瓦,单位功率 9~15.4千瓦/吨,最大速度48~65千米/时,最大行程300~600千米。主要技术特征是:普遍采用了脱壳穿甲弹、空心装药破甲弹和碎甲弹,火炮双向稳定器、光学测距仪、红外夜视夜瞄仪器,大功率柴油机或多种燃料发动机、双功率流传动装置、扭杆式独立悬挂装置,三防装置和潜渡装置;降低了车高,改善了防弹外形;有的安装了激光测距仪和机电模拟式弹道计算机。T-62坦克开始采用滑膛炮,发射尾翼稳定炮弹;“酋长”坦克为了控制车高,驾驶员呈半仰卧状态操纵车辆;“S”坦克去掉了传统的旋转炮塔,火炮与车体刚性固定,并采用自动装弹机和自动抛壳机,以及柴油机与燃气轮机组合的动力装置和可以调节车高、车姿的液气式悬挂装置。

各国发展的主战坦克,都优先增强火力,但在处理机动和防护性能的关系上,反映了设计思想的差异。如法AMX-30坦克偏重于提高机动性能;英“酋长”坦克偏重于提高防护性能;而苏、美等国的坦克,则同时相应提高机动和防护性能。

这一时期新出现的轻型坦克主要是美M551式,装有口径为152毫米的短身管两用炮,可发射普通炮弹和“橡树棍”反坦克导弹,采用铝合金装甲车体,战斗全重16吨,能空投、空运和利用折叠式围帐浮渡。

现状

70年代以来,现代光学、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技术成就,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坦克的设计和制造,使坦克的总体性能有了显著提高,更加适应现代战争要求。主要的新型主战坦克有:苏T-72、T-80、德国“豹”Ⅱ、美M1A2,英“挑战者”2型,法AMX“勒克莱尔”,日本74式、90式和以色列“梅卡瓦”3型、韩国88式、巴西“奥索里奥”、意大利“公羊”、印度“阿琼”。这些坦克仍优先增强火力,同时较均衡地提高机动和防护性能。

70年代以来的主战坦克,其火力性能、机动性能、防护性能虽有显著提高,但重量和车宽已接近铁路运输和桥梁承载的允许极限,且受地形条件限制大,使之对工程、技术、后勤保障的依赖性增大。由于新部件日益增多,坦克的结构日趋复杂,成本和保障费用也大幅度提高。为了更好地发挥坦克的战斗效能,降低成本,在研制中越来越重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进行设计,努力控制坦克重量,并提高整车的可靠性、有效性、维修性和耐久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些局部战争大量使用坦克的战例和许多国家的军事演习表明,坦克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于50年代后期开始生产59式中型坦克),60年代初定型并投产了62式轻型坦克和63式水陆坦克,70年代以来研制和生产了69式、80式和88式主战坦克。88式坦克战斗全重 38吨,安装有口径为105毫米的线膛炮,火炮双向稳定器、火控计算机、激光测距和昼夜合一观瞄装置组成的新型火控系统,灭火抑爆装置,三防和潜渡装置及新型电台,采用了复合装甲和功率为537千瓦的废气涡轮增压柴油机,单位功率14.1千瓦/吨,最大速度55千米/时,最大行程500千米。

展望

坦克仍然是未来地面作战的重要突击兵器,许多国家正依据各自的作战思想,积极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发展21世纪初使用的新型主战坦克。坦克的总体结构可能有突破性的变化,出现如外置火炮式、无人炮塔式等布置形式。火炮口径有进一步增大趋势,火控系统将更加先进、完善;动力传动装置的功率密度将进一步提高;各种主动与被动防护技术、光电对抗技术以及战场信息自动管理技术,将逐步在坦克上推广应用。各国在研制中,十分重视减轻坦克重量,减小形体尺寸,控制费用增长。可以预料,新型主战坦克的摧毁力、生存力和适应性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履带
履带用来缓解重型穿甲弹的破坏力,分散了穿甲弹的破坏力,而且可以自如行驶,但是如果履带脱落就难以安装.国外已研发了6轮无履带坦克

『玖』 装甲车是由谁发明的在什么时候发明的

尽管历史上有许多人曾萌发过制造一种类似于现代坦克的装甲车的想法,但人们最终还是将发明坦克的功劳归于英国人厄内斯特·斯温顿。 1914年10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战场陷入了僵局。正在英国远征部队服役的斯温顿中校提出,需要制造一种能够在遍布铁丝网的战场上开辟道路、翻越壕沟并能摧毁和压制机枪火力的装甲车来打破西部前线的这种沉闷僵局。 据报道,斯温顿的灵感源自一位朋友的来信。这位朋友在信中把美国的“霍尔特”农用拖拉机描述为“能够像魔鬼一样爬行的美国机器”,斯温顿由此建议制造一种装有大炮和机枪的重型履带式拖拉机,他的这一建议于10月20日被提交到英国陆军部。实际上,斯温顿当时只是想把现有的机器零部件拼在一起,从而组装成一辆类似拖拉机的新式装甲车。 但是,对坦克的发明还有另一种说法:一名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州一个小镇的拖拉机制造商在斯温顿之前就已提出了制造类似坦克装置的设想,据说是他向英国人提供了详细的构想甚至蓝图,英国人是在其构想的基础上制造出了第一辆坦克。这位美国制造商就是埃德温·惠洛克,当时是明尼苏达州威诺纳城先锋拖拉机公司的总经理。他声称自已一直在致力于这种装甲车的发明研究,并早在斯温顿提议的两个月前就已将构想形成了文字。他还声称,因为希望向英国人出售这种装甲车,所以他向英国人提供了他的计划,但却被英国人偷偷地利用了。 据惠洛克的说法,1914年8月他正在加拿大城镇卡尔加里为他的拖拉机公司争取一份商业合同。这份合同能否签订取决于英国是否向德国宣战,如果宣战,他的商业谈判即告终止。在返回威诺纳城的途中,他极力寻求可以替代拖拉机销往欧洲的产品,这时他萌发了制造装甲战车的念头。两天后回到威诺纳城时,他对这种装甲战车的构想已是成竹在胸。当他试图在加拿大为其设计的装甲战车寻找客户而遭到失败后,惠洛克派出销售代表弗朗西斯·洛威到英国推销他们的拖拉机,同时希望能引起英国陆军对其履带式装甲车设计的兴趣。 1925年,洛威详细描述了他那次行程的经历:1915年4月,他到欧洲销售履带式装甲车时,随身带去了由惠洛克先生绘制的造价约60000英镑的装甲车的一些蓝图。他在伦敦陆军部见到了机械运输处处长洛弗特·霍尔登上校,当霍尔登上校得知根据这些设计可以生产出重量只有25吨多一点的装甲车时,急不可待说,“快说!快说!这又是一种可以赢得战争的美国发明。它可以摧毁比利时的任何桥梁。另外,你们美国人不知道我们是在左侧行驶而不是右侧,这样它还可以很好地阻断交通。”最后,霍尔登上校把他介绍给了威尔逊少校。威尔逊拿走了计划,并留下话,有没有定单会通知他的。可是直到索姆河之战,他们再也没得到任何消息。据报道,就在索姆河战役中,一种外观滑稽可笑的“奶酪盒子”出现在战场上,追赶并不断碾过德国兵的躯体。 至于惠洛克的这些说法是否真实已无从考证,因为美国历史上对此事的记载只能说明当时的一些报纸倾向于支持惠洛克的说法。但是,惠洛克后来为美国陆军制造了独一无二的骨骼坦克,至少使他的说法赢得了一定的可信度。 惠洛克成全了英国人? 事实上,在洛威去英国之前,英国人一直在努力,试图使斯温顿的建议变成现实。但是他们一直未能解决装甲战车越野和翻越壕沟的问题。而在洛威英国之行以后,形势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有关人士回忆说,当时英国战车的设计工作还在“登陆舰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着,而没过多久,就听说从美国搞到了实验用的履带式装甲车。同时,关于在设计上存在的问题,他们与福斯特有限公司(该公司制造了英国首批坦克)的威廉·特里顿先生进行了研究,而当时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威尔逊少校也作为特邀顾问参与了这项工作。设计最终完成,第一批坦克就这样面世了。难道真的是惠洛克的计划成就了威尔逊和威廉·特里顿吗? 洛威对事情过程的生动描述是否属实,不得而知。但是如果是真实的,那么洛威就有可能真的向威尔逊少校提供过计划和蓝图,而又是这些计划和蓝图后来帮助英国人解决了装甲车的灵活性问题,从而使英国造出了第一辆坦克。由于当时的拖拉机都是体型庞大的铁制装置,还不具备越野能力,那么作为一名拖拉机的设计者,系统地阐述将坦克设想变成现实的设计确实是可信的。而后来威尔逊少校和特里顿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最初的设计说明才获得了殊荣。当然了,在索姆河之战的新闻报道出现在美国之前,惠洛克并不知道斯温顿的提议和英国发展坦克的秘密,因为此举受到英国政府的严格保密。 为了自身的商业利益,并且想得到英国政府对坦克发明者的奖金,惠洛克再次派出了他的销售代表——洛威前往英国。他想搞清楚为什么在英国坦克与他所设计的机械装置毫无二致的情况下,他的公司却没有得到任何定单。结果,此行无功而返。在他的努力下,洛威最终见到了特里顿。洛威回忆说,“一开始,特里顿以为我是一名记者,所以谈话很随便。但当我问及他是否知道霍尔登和威尔逊时,他直接了当地问我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我告诉他我想为美国争得那笔10000英镑的奖金。而他回答说,根据英国的法律,只有英国发明者才能得到这笔发明奖。”在经过两次不同的听证会后,英国处理

阅读全文

与怎么发明装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沈阳冠君知识产权事务所 浏览:342
知识产权保障制度总结 浏览:950
榆次区工商局电话 浏览:981
马鞍山新康达 浏览:448
学校矛盾纠纷处理制度 浏览:342
创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党的原则 浏览:890
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381
京韵花园纠纷 浏览:895
卫生服务站公共卫生考核方案 浏览:62
快递时效投诉 浏览:782
世纪创造绝缘有限公司 浏览:600
聚投诉珍爱网 浏览:47
公共卫生服务协议书2017 浏览:805
改革工作成果汇报 浏览:49
医疗纠纷管理伦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浏览:959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720p 浏览:243
君主立宪制是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浏览:13
王成果青岛科技大学 浏览:519
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875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