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关于发明家的小故事
1847年2月11日,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叫米兰的小镇上,一个长着圆脸蛋、蓝眼睛、淡色的头发的小男孩降生了。男孩长得很秀气,跟妈妈像极了。但男孩的身体却很单薄,一副弱不经风的样子,娇嫩得让人心疼,可他的脑袋出奇的大,让人担心长大了自己的脖子都顶不动。 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发明大王”托马斯·阿尔伐·爱迪生。爱迪生祖居荷兰,父亲山墨尔是个勤劳耕作的农民母亲当过乡村教师。他在家中排行第七,是最小的一个孩子,因此备受妈妈的宠爱。
爱迪生从小体质比较弱,三岁以前的一千多个日子,他不知得过多少次病,不知哇哇大哭过多少回,妈妈又是担心,又是着急,整天坐立不安。后来在妈妈耐心周到的照料下,爱迪生的身体一天天壮实起来 1 爱因斯坦是美国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相对论》对现代物理学产生深远的影响,改变了人类对世界和宇宙的认识。
他的着作《相对论》,内容非常深奥,很多科学家都看不懂。有一次,一群大学生嘻嘻哈哈地纠缠着他,要他用通俗的话,解释一下什么是“相对论”。他神秘地眨了眨眼睛,微笑地说:“你坐在一个漂亮的姑娘旁边,坐了两个小时,觉得只过了一分钟。如果你紧挨着一个火炉,只坐了一分钟,就觉得过了两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2爱因斯坦孜孜不倦地从事科学研究,但是对一些生活琐事却常常心不在焉。1933年,他到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院任职。有一天,研究院院长办公室的电话突然响了。秘书拿起听筒,听到对方说一口德国口音很重的英语:
“请问院长在吗?”
“很抱歉,院长出去了。”秘书回答。
“那么,也许……你能告诉我,爱因斯坦教授住在什么地方?”
当时大学当局有个规定,绝对不许外人骚扰爱因斯坦,为的是让他能专心于研究工作。因此,她客气地拒绝告诉对方爱因斯坦的住址。这时,电话听筒里的声音变低了:
“请你别说出去,我就是爱因斯坦教授,我要回家去,可是忘了家在哪里了。”
3有关他的谦逊、纯朴和幽默,也有许多有趣的故事。一名中学生听老师说,爱因斯坦是位大名鼎鼎的数学家,就写信向他请教一道几何题的解法。爱因斯坦虽然忙碌,但他爱护年轻人,于是亲笔写了回信给那孩子,为他解答了几何题。
爱因斯坦的邻居,有一个十二岁的女孩子,放学后总爱到爱因斯坦家里玩。妈妈知道以后,把孩子责骂了一顿,同时赶紧跑去向爱因斯坦道歉,说孩子不懂事,浪费了他许多宝贵的时间。爱因斯坦若无其事地笑着说:“您不必介意。她带甜饼给我吃,我教她做数学题。不过,我从她那里所学到的东西,恐怕比她从我这里学到的还要多!”
像这一类趣事,简直多得不胜杖举。爱因斯坦就是这么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科学家。
㈡ 为什么中国的农民发明家那么多而青少年发明家少
最近这几年,总是能在各大新闻媒体里看到有农民自制飞机或者汽车或者潜艇什么的。也许在人家眼里农民就是农民,本身没几个钱,干嘛吃饱了撑着了,非得造人家已经造出来的东西?
在我看来这些情况其实非常合乎情理,就因为人家吃饱了撑着了!
随着最近这些年,人均收入的提高,各类社会保障计划的出炉及实施,部分地区农民的收入越来越高而且越来越稳定。然而,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民们在当地没有太多可消费场所,那么此时,如果家庭负担也比较轻的话,其实平时日子是过得非常安逸富足的(当然超生游击队和有病号的家庭除外)。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自己本身再有理想抱负,那么他就有非常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自己的理想。不过光有时间和精力其实也不够,他们中的大部分最后都是负债累累,半途而废。
当然,我上来不是只说这些,我是想从这件事情上,反思下我们国家为什么农民发明家这么多,而在应该是小发明小制作集中的校园却看不到几个这么轰轰烈烈搞制作发明的?试想,如果是一个有一定学问的学生,又对某类科学很感兴趣,而在这个年龄段又正是精力旺盛之时,那他们不可能不去做点什么以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而这个问题也一直让我困惑很多年,因为在我还在读大学的时候,应该有点“动静”的理工科学生就没有几个搞发明创造,就是有也得不到关注。
就我个人看来,首先是教育体制的问题,由于应试教育对学生兴趣爱好的抹杀,不少学生都对自己本身感兴趣的东西最后都失去了兴趣(这里不多说了,谁都知道怎么回事)。
其次就是中国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影响,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好好读书,找份稳定的工作为将来的生活打基础。对于孩子倒腾研究一些东西,鲜有父母能够察觉到这个就是孩子的兴趣而妄加阻挠。不过这个问题有更深的历史原因——中国过去千年的封建统治遗留下来的一些愚民思想,比如儒家和佛教都宣扬人民要满足现状,过安逸的生活等等。
㈢ 农民、科学家、发明家是靠什么吃饭的
科学家/发明家的饭碗一是国家给工资、研究经费和奖励,二是发明专利/发现成果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为工农业增加收入,因此可以把这些专利有偿转让或作为技术入股受益。
㈣ 为什么中国农民发明家那么多,没什么人成事
农民发明家来有的是创新思维创自新精神,他们可以称之为能工巧匠。但是真正有实用价值的发明创造需要经过不断改进后才能运用于实践,改进过称需要资金需要专业人员指导,而农民缺少这些必要的条件。所以好多奇思妙想很多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要想转化为生产力,则需要专业人员专业部门从事研究。
㈤ 为什么中国的农民发明家那么多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执政者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涉及到政权稳定、社会安定的大事,所以农民发明家自然就多了。
㈥ :农民发明家的发明创造体现了民族精神的那些内容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㈦ 近年来著名的发明家有谁
爱因斯坦是科学家,但不是发明家,他是搞理论科学的,没有发明过什么东西。
我觉得近几年来影响最大的发明莫过于个人PC、iphone、ipad之类的电子产品了。
㈧ 农民发明家吴玉禄哪里人
吴玉禄,一位北京市通州区漷县镇马务村的普通农民现年48岁,小学文化,迄今为止发明了38个机器人,在这个机器人大家族里吴玉禄分别按他们的出生顺序给他们命名为吴老大、吴老二……。兄弟38各有所长:蹦跳翻跟头、拉车爬墙点烟斗、敲锣打鼓拉二胡、写字倒茶把杆爬。更有帮助病人的翻身床和会下棋的智能机器人。
吴玉禄在家排行老五,是家里最小的儿子。从小,他不爱说话,就喜欢鼓捣一些小玩意儿。上学后,他对学习不感兴趣,却经常像小乞丐一样,满大街捡别人没用的“破烂”,宝贝一样放在书包里。吴玉禄第一次接触的“机械”,是一把废弃的铁锁。为了弄明白钥匙和锁的关系,他砸坏了很多铁锁,终于学会了修锁配钥匙。 这个穷困的家庭,并未因为多了一个劳力而出现转机。耕田、种地等农活,吴玉禄一样不干。大量空闲时间,吴玉禄都花在捣鼓他收藏的那些机械“破烂”。村里的老人们都说,吴家的小儿子是个“败家子”。
丑陋的“吴老大”
然而,家庭的贫困,让吴玉禄的梦想只能停在脑海中。村里照顾他这个困难家庭的孩子,将其招了工,让他进入一家民营工厂当电工。造机器人的梦想,从那时开始付诸实施。 1978年夏,16岁的吴玉禄与村里一个铁哥们儿商量:一起做个会走路的机器吧。那时候,他还不知道“机器人”的概念。 折腾了一年多,第一个机器人面世:外形是一个人形的铁皮,身后的两根粗铁丝连接着一个齿轮,一台捡来的小电机充当动力。小电机发动后,带动两根铁丝前后移动,“铁皮人”开始动起来。 这是吴玉禄的机器人处女作,名为“吴老大”。从那一天开始,他就上瘾了。
造风扇俘获女孩心
吴玉禄和妻子董淑艳与机器人1986年,经媒人介绍,他认识了一名叫董淑艳的女孩。 然而,两人第一次见面,董淑艳甩下两个字:“不成”,扭头就走。 吴玉禄找来一个电机,接上一根连杆,将一柄蒲扇插在上面。通电后,蒲扇前后摆动,扇出凉风。他还设置了一个挡位开关,通过调节电机的转速,控制蒲扇摆动的速度。 这个小物件,让董淑艳欣喜异常。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她发现只要她能想到的,吴玉禄都能给她做出来。 就这样,两人结婚了。直到现在,吴玉禄的家里还摆着这台“电风扇”。
雷管炸伤手
1989年夏,吴玉禄正在造机器人“吴老二”。在废品站搜罗材料时,他发现了一节“七号电池”,标签上写满外国字,像是“进口货”。他赶紧将它拿回家,准备当作“吴老二”的动力。当他接通“电池”的正负两级时,一声巨响,爆炸了! 吴玉禄的左手顿时血肉模糊,皮都翻起来了。邻居将他送到医院,打了十几针麻药,才缝合好伤口。 吴玉禄的无名指被炸坏。直到现在,这根手指到冬天总是冰凉的。 后来,吴玉禄才知道,那节爆炸的“电池”其实是根雷管,上面写的英文字母“TNT”是炸药的意思。
妻子离家出走
从废品站淘回来的东西,虽然成本低廉,但要让机器人“听话”地动起来,却需要更多精密的零件。吴玉禄指着一个被拆得稀烂的玩具直升机说:“几百块的玩具,我只用它的遥控器。”诸如从新摩托上拆电机、从汽配城买小轿车坐椅,这些事他都干得出来。 1999年夏季的一天,吴玉禄带着全家到邻村维修农具,但时间不长就接到村里的电话,让他们赶紧回家。吴玉禄刚骑车到村外,就见自家方向浓烟滚滚,村里大喇叭喊着:“社员们都去吴玉禄家灭火。”等他们赶到家门口时,整个房子烧得只剩下三根檩条。 董淑艳带着孩子离家出走,打算和吴玉禄离婚:“让他跟机器人一块过吧”。
一举成名
吴玉禄和“超级吴老五”2003年吴玉禄携自己的机器人儿子参加科技周并到人民大会堂表演,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之后被北京市评为“京郊十大新闻人物”,并由市领导颁奖。 2004年在湖南卫视主办的农民机器人大赛中荣获第一名,并获得“最聪明的农民发明家”称号和奖金一万元。 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十套走近科学栏目担任道具师并获道具设计制作优秀奖。 2006年参加深圳卫视主办的“创意中国”大赛,捧回了冠军奖杯,参加山西卫视主办的“才艺大比拼”依旧捧回了冠军奖杯。 2007年受聘于山西彩灯公司和浙江某公司担任技术顾问。应广州市政府邀请参加第十三届机械博览会并在开幕式上做了机器人拉车表演。 2008年应邀到香港、天津等地参加展出。 2009年吴玉禄的机器人儿子与神舟七号宇宙飞船一同在河北石家庄展出并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并应邀在河北科技大学、石家庄市第九中学为同学们做了精彩的演讲。
未来目标
有了经验,设计起来得心应手。设计一个会翻跟头的机械狗,仅需2小时;用不到3个月制作成功的“超级吴老五”,已被一名大学生花3万元人民币买走。 他和正在读计算机专业的儿子合作制造更具实用性和智能性的机器人,他管硬件设计,儿子来编程序。目前,二人已做好了可给病人定时翻身的“吴老三十三”和会下棋的“吴老三十四”。
父子合作开机器人工厂
拉车机器人在老吴心里,最大的目标就是建个机器人工厂——自己管机械设计,儿子管程序设计,工人组装。“到时候,我们成为百万富翁没问题。”老吴显然已经把学计算机的小儿子吴汪洋当成了接班人。 吴汪洋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读大一,他已经进了学校的科技社团。老吴说,小吴曾经发明过家用防盗报警器,和自己一样脑子好使。现在吴汪洋已经开始学习单片机及相关知识,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老吴和儿子的机器人梦会一步一步的实现的
希望能够帮到你
㈨ 发明家的故事有哪些
爱迪生
爱迪生出身低微、生活贫困,他的“学历”是一生只上过3个月的小学,老师因为总被他古怪的问题问得张口结舌回答不了,老师就当着他母亲的面说他是个傻瓜、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后来他妈妈就从学校把他拉回来自己教, 爱迪生虽未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但凭个人艰苦奋斗,还有他的自信、自强、自立和非凡的才智获得巨大的成功。后来他自学成才,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罕有的热情和精力从千万次的失败中站了起来,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成为举世闻名的美国发明家、企业家。他发明了电灯、电话等。为人类做了巨大的贡献,在他的一生中,平均每15天就有一项新发明,他因此而被人们荣誉为“发明大王”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有一天,牛顿在花园里散步。突然,一个熟透了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正好打在他头上。这件很平常的事引起了牛顿深深的思考。他想:苹果离开树枝,为什么一定要向地下掉呢?为什么不飞向天空和别的方向呢?因此,他推想地心有一种吸引力,又推想这种吸引力对任何物质都存在。他通过研究,提出了计算引力大小的公式。就这样,牛顿由掉苹果而发现了震惊世界的“万有引力定律”,对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比如说:当物体初速度不够大时,物体总要落向地面,当物体初速度足够大时,物体总也落不到地面,现代人就创造了地球的卫星、火箭了,它们可以一直绕着地球转,可以不落回地面了。 说明了凡事要多动脑,多思考,做一个细心发现问题的人。
㈩ 粘蝇纸的农民发明家刘德林
1985年,刘德林在朋友的帮助下,土法上马开始研制粘蝇纸。当时,市场上已有一种粘蝇纸,但是这种粘蝇纸只有粘性,没有引诱作用,只能“守株待兔”,不能主动诱捕,灭蝇效果差。他在走访了防疫专家后,了解到要发明一种新型的粘蝇纸,关键在于引诱剂,而国内当时还没有一种效果好的诱蝇剂。他来到了市化工局咨询部查找资料,对茫茫的书海,这个只念过五年小学的庄稼汉呆住了。几天下来已搞得头昏脑胀,而所要寻找的资料却一无所获。咨询部的工作人员问他到底要查找什么?他只说要找一种能够引诱苍蝇的化学品资料,到底是什么化学品,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咨询部的工作人员无法帮他查寻,有的则以为刘德林脑子有毛病,劝他回家,别梦想发明什么新型粘蝇纸了。
刘德林回到家里,苦思冥想,到哪儿去寻找诱蝇剂呢?夏天农忙已经开始了,家家户户都在施化肥,种庄稼。刘德林回到家里的第二天,顶着炎热的太阳来到地里浇氨水,浓烈的氨呛得他透不过气来。突然他惊奇地发现,苍蝇纷纷飞向氨水桶,刘德林恍然大悟,氨味能引诱苍蝇,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他再次来到了市化工局咨询部,这次要找的化学品范围缩小了许多,但是到底要找哪一样化学品,刘德林仍然心中没底。不懂就问,一连几天向市化工局咨询部的国内工作人员请教,他的赤诚之心打动了咨询部的工作人员,他们主动帮助刘德林寻找带有氨味的化学品及有关书籍,有的还帮他作配方。
经过300多次试验,刘德林终于取得了最佳配方,发明了新型的粘蝇纸,这种粘蝇纸不仅具有很强的粘性,而且具有诱蝇的特殊功效。经市有关部门防疫专家测试,各项指标均符合卫生标准,可以投放市场。随后,刘德林又利用苍蝇一到秋天喜欢的室内悬挂物上停留的习惯,把原来只能摊放使用粘蝇纸做成“胶卷式”粘蝇纸,使用时只要一拉,挂在苍蝇进出的地方,灭蝇效果更好。
1987年2月10日刘德林发明的新型粘蝇纸由国家专利局授于专利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