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蔡伦改进造纸术有怎样的典故
关于造纸术的起源,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是以三国时文学家张揖及南朝史学家范哗为代表,认为东汉时,宦官蔡伦于公元蔡伦105年发明了纸。第二种意见是以唐代书画鉴赏家张怀瓘(音欢)及宋代一些著作家为代表,他们认为西汉初年即已有纸代简,至东汉蔡伦时所造之纸精工于前世,故蔡伦不是纸的发明者,而是改良者。近代考古发掘实践证明上述第二种意见是正确的。1933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淖尔(即罗布泊)汉烽燧遗址掘出一块麻纸,其年代为汉宣帝黄龙元年(前49)。他根据这一考古发现,认为在蔡伦之前一百五十多年已有纸。解放后,新中国的考古工作逐步发展。1957年5月,陕西西安东郊灞桥古墓遗址出土一批文物,清理文物时发现青铜镜下有麻布,布下有纸,均带铜锈绿斑。
考古学家根据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判断其下葬期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前140—前87),专家鉴定该纸为早期麻纸。以后1973年,1978年,1979年,1990年,考古工作者又先后在内蒙、陕西、甘肃等地区发现西汉不同时期制造的蔡伦前古纸,这些古纸的存在,补充了《史记》、《汉书》漏记西汉纸之不足,也纠正了《后汉书》关于造纸起源于东汉的误记,把中国的造纸术起源提前了二百年。
那么,这是否意味抹杀蔡伦的作用和贡献呢?否。蔡伦的作用在于:(一)他总结了前代和同时代造麻纸的技术和经验,组织生产一批优质麻纸。他是麻纸技术的革新者和推广者。(二)他倡导并主持研制楮皮纸,完成以木本韧皮纤维造纸的技术突破,扩大了造纸原料。蔡伦虽非纸的发明者,但确是承前启后的造纸技术革新者。蔡伦(?—121),字敬仲,东汉桂阳(今湖南耒阳县)人。东汉明帝永平(58—75)末年,他开始在京城洛阳的皇宫里当太监,章帝建初中,为小黄门。“及和帝即位,转中常侍,豫参帷幄”。蔡伦是一个有才学、为人诚实的人,他做了中常侍后,尽心王事,十分勤恳。他也敢于直言进谏,“匡弼得失”,因而深得和帝信任。后来,他又被加任尚方令。尚方是皇宫内的手工业作坊,专门为皇帝制造刀、剑和其他器物。史书记载,蔡伦做尚方令后,经他鉴制的刀、剑,“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正是在他负责尚方工作时,对于造纸技术做出了重大的改进。
古代风景画鉴赏纸的发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古代人自从发明了文字以后,客观上就要求有记录文字的工具。较普遍的有泥板、树皮、羊皮、纸草、龟甲、牛骨、竹、木、缣帛等。在商周时代,人们把文字刻在龟甲和牛骨上,或者刻在青铜器上,也有刻在石头上的。随着文化的发展,又将文字刻写在木简或者竹简上,后来又有把字写在缣帛上的。文字刻写在竹简或木简上,然后用绳子一片片地串起来,叫做“策”(或叫“册”);缣帛上写的文字,最后卷起来,成为一“卷”。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册”和“卷”的来历。在竹简和木简上刻写文字,在缣帛上写字,比在龟甲、兽骨上刻字方便一些,但是,竹简和木简仍很笨重,使用起来不方便。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西汉时,齐人东方朔有一次向汉武帝上奏章,共用简三千片左右,要两个人抬进宫去。而且简携带起来也不方便,《庄子》中记载,战国时学者惠施出门,喜欢带上书,这些用简编成的书,足足装了五车。由于这个原因,人们在使用竹木简的同时,从春秋战国开始,亦用帛来写字,叫“帛书”。帛是一种丝织品,最大的优点是轻便。
古代风景画但是帛受生产的限制,不可多得,而且价格昂贵,无法在民间推广。因此,人们就想到要寻找一种能为大多数人利用的书写材料。于是,纸就应运而生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纸,一般是指用植物纤维(麻、木材、竹、草等)做原料制成的。最初的造纸法是模仿漂絮法而产生的。东汉时许慎在其所著《说文解字》一书中谈到“纸”字的字源时说“纸”从系旁,这说明早期的纸与丝有关。公元前12年,汉成帝后宫有一个名叫曹伟能的女官生了一个男孩,引起了皇后妹妹赵昭仪(“昭仪”为妃子的一种称号)的嫉妒,把她投入监狱,并派人用“赫蹶”(夕蹄)包裹着毒药,上面写着迫她自杀的字。“赫蹶”就是丝质的絮纸。
西汉时期,我国蚕丝业已很发达,妇女们把蚕茧煮了以后,再放到浸于水中的席子上捶打,成为丝绵。把丝绵起下之后,在席子上留有一层薄薄的纤维,把它剥下晒干,就成为一张丝绵纸。但是用蚕丝的纤维造纸,原料来源少,产量低,成本也高,还是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人们很需要一种既轻便又便宜的纸张来作为书写材料。这样,经过摸索、试验,最后终于成功地发明了植物纤维纸。1957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安灞桥一座西汉古墓中,发现了一批文物,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一叠纸,共八十八片,因此,被称作“灞桥纸”。经科学工作者鉴定,“灞桥纸”是用大麻和苎麻等原料制成的,其时间不晚于汉武帝时(前140—前87)。其后,1986年甘肃考古学家又在甘肃天水市郊放马滩西汉墓中发现一张麻纸,发掘报告认为“此墓的时代在西汉文、景时期”。这应当是目前考古发掘出来的我国最早的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
但是,西汉早期的植物纤维纸,还比较粗糙,纸的表面有较多的麻筋,纤维组织松散,分布也不均匀,因而不利于书写。显然,这时还是我国造纸术的萌芽和初级阶段。
到了东汉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日益发展,造纸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几十年来,考古工作者曾经不断发掘出一些东汉时期造的纸。如1901年先后在新疆和甘肃敦煌发现两张东汉纸;其后,在1942年和1959年,又先后在内蒙古额纳河和新疆民丰县各发现一张东汉纸;到了1974年,又在甘肃武威县一座东汉墓中,发掘出一批东汉纸。这些纸的质量比西汉纸有着明显的提高,大多数纸的上面都有书写的字迹,有的是书信,诗抄,也有的是日常文书。可见这时的纸已经比较普及在民间了。可以说,东汉已经是造纸技术比较成熟的时期了。事实证明,这些进步都是和蔡伦在造纸工艺上的“造意”分不开的。
蔡伦在主持各种御器的制造时,经常和工匠在一起,这样就使他有机会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同时,蔡伦善于诗、书,深知世间缺纸的困难。这些为他研究和总结造纸术提古代风景画鉴赏供了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
蔡伦首先想到:“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于是“乃造意(立意,发明创造),用树膚、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从今天发现的东汉纸来检验,其工艺流程大体是:浸湿原料、切碎原料、厥水浸泡、蒸煮、舂捣、洗涤、打槽、抄纸、晒干、揭纸。蔡伦造出的纸,体轻质薄,价廉耐用,为人们所欢迎。元兴元年(105),蔡伦把他监造的第一批纸献给了汉和帝,受到和帝的称赞。从此,全国都采用蔡伦的方法造纸。由于蔡伦曾被封侯,后来人们就把他造的纸称为“蔡侯纸”。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扩大了造纸原料,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
蔡伦改良了造纸术之后,东汉末年又出现了一位造纸能手名叫左伯。其所造麻纸,均匀细密,洁白光辉,色泽鲜明。赵歧《三辅决录》引韦诞奏言:“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指韦诞)墨,皆古法,”可见其纸质之优良。
安帝元初四年(117),“帝以经传之文多不正定,乃选通儒竭者刘珍及博士良史诣东观,各雠校(汉)家法,令伦监典其事”。蔡伦奉旨后,每日亲至东观(洛阳宫中殿名,为修史之所),主持校勘事宜。由于他对于经史多所通晓,加上他做事认真负责,经过一段时间紧张工作,全部经史校雠完毕,受到安帝的褒奖。
古代人物画像蔡伦自永平末年入宫侍卫,历经明帝、章帝、和帝、殇帝、安帝等五代皇帝,由于他有才学,又能忠于职守,因此得到历代皇帝的信任,从小黄门升到长乐太仆,被封为龙亭侯,可谓官运亨通,一帆风顺。然而在章帝时,由于他在窦后的威势下,被迫参与了宫廷斗争,而造成安帝祖母宋贵人的自杀身亡。安帝亲政后,下令廷尉审理此事,要求蔡伦到廷尉受审,蔡伦在内疚的心情下,“耻受辱,乃沐浴整衣冠,饮药而死”。这样一个对人民做出过贡献的人,竟这样结束了他的一生,实为悲剧!然而他改进造纸术的功绩却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在他故乡建立了“蔡侯墓”,墓的前院还有“蔡侯祠”,墓前的牌坊额题“蔡伦之墓”四个大字,是郭沫若的手书。
造纸术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就在我国人民已经普遍使用纸的时候,欧洲还在使用羊皮和纸草进行书写,在书写材料上还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魏晋时期,我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到朝鲜,公元七世纪,又从朝鲜传到日本。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向西传入阿拉伯,后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公元1150年西班牙有了造纸工场,比我国已经晚了一千多年。十六世纪后,我国的造纸术由欧洲传到北美洲。此后,逐渐传遍了全世界。
2. 蔡伦是怎样改进造纸术
在古代,人们书写多用竹和帛。
由于简牍笨重,缣帛昂贵,不适合老百姓用来记载文字,于是,人们就一直在寻找新的书写材料。
东汉时期的蔡伦用树皮、废麻、破布和旧渔网等原料制造出了一批纸,人们称为“蔡侯纸”。
蔡侯纸的出现,使人类跨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标志着纸张正式开始代替竹和帛。
我国纸张原材料的发明虽然很早,但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那时官府文书仍是用简牍、缣帛书写的,严重制约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到了东汉时期,造纸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才结束了古代简牍繁复的历史,大大地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那是汉明帝刘庄62年,在湖南的耒阳,有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出生了一个小男孩,父母给他取名叫蔡伦。
蔡伦从小随父辈种田,但他聪明伶俐,很会讨人喜欢。
汉章帝刘旭继位后,常到各郡县挑选幼童入宫。
75年,蔡伦被选入洛阳宫内为太监,当时他15岁。
蔡伦读书识字,成绩优异,于入宫第二年任小黄门,后升为黄门侍郎,掌管宫内外公事传达及引导诸王朝见、安排就座等事。
再后来,蔡伦被提拔为中常侍,随侍幼帝左右,参与国家机密大事,地位与九卿等同。
汉和帝的皇后邓绥喜欢舞文弄墨,蔡伦兼任尚方令,主管宫内御用器物和宫廷御用手工作坊。
他在任职期间,利用供职之便,常到乡间作坊察看。
103年,京师洛阳一连下了半月的大雨,大雨刚过蔡伦就去民间探访,这一次他来到了洛阳城外的洛河附近的缑氏镇,向当地的工匠讨教一些技艺。
蔡伦在路过洛河边的时候,有好几棵大树腐烂倒地,树上还缠绕着一些破渔网,而在这些破树上,他惊奇地发现了一层和以前的纸“赫蹄”很相似的东西。
他拿着这种东西向当地的村民求教。
当地的村民告诉他,这3年来京师年年下大雨,导致洛河水位上升,河边的一些树全部浸泡在河水里腐烂,过了几个月树上就会自然形成这种东西。
难道这是树皮形成的东西?蔡伦忽然意识到这也许就是他苦苦寻找了数年的东西!于是蔡伦就在洛河边搭建了一个临时的作坊,用树皮开始了他的实验。
为了模拟树皮腐烂的方式,蔡伦在洛河边上修了一个小池子,引入洛河之水,将树皮投入池中浸泡;为了模拟树皮日晒雨淋的方式,他又将树皮放在太阳地上暴晒。
经过这两道工序后,树皮变得脆弱,然后,用石臼将树皮捣成浆,又做成纸。
蔡伦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因为他发现这种纸里面有一些细小的杂质存在,用手在纸上抚摸有明显凹凸感。
如何去掉这种杂质呢?他忽然想起了制剑时淬火的工艺,这就是蒸煮。
于是,蔡伦在造纸的流程中首创了蒸煮的方法。
这一次所造出的纸让蔡伦欣喜若狂,这种纸不但成本低,而且洁白,轻硬,原料普遍。
看着自己多年的追寻终于有了成果,蔡伦激动万分。
激动之余,蔡伦又想,麻的材料也很普遍,自己的造纸工艺能否改良粗糙的麻纸呢?有一天,蔡伦经过河边,看到妇女洗蚕丝和抽蚕丝的“漂絮”过程。
他发现,好的蚕丝拿走后,剩下的破乱蚕丝,会在席上形成薄薄的一层,而这一层晒干后,可用来糊窗户、包东西,也可以用来写字。
这给了蔡伦很大的启示,于是他又开始找来了破麻衣和破渔网进行实验。
最后发现用麻所做的纸虽然不如用树皮的洁白,有些微黄,但是比起原来的麻纸几乎是天壤之别。
蔡伦将自己的造纸工艺流程记录成册,并将自己制造出的纸进献给了汉和帝。
汉和帝提笔书写,看着自己的书写材料竟然是树皮造出来的,觉得非常新奇,于是在蔡伦的带领下参观了洛河边上的造纸坊。
当得知蔡伦是因为看到自己日夜阅读竹简而造纸时,汉和帝十分感动,于是下令全国推广。
人们把这种纸称为“蔡侯纸”。
蔡伦纸的主要原料有檀木、荛花、菠萝叶、草木灰、竹子、马拉巴栗树糊等。
制作步骤是:先取檀木,荛花等树皮,捣碎,加入草木灰等蒸煮;再将蒸煮过的树皮原料,放于向阳山上,日晒雨淋,不断翻覆,让树皮自然变白;将树皮原料等碾碎,浸泡,发酵,打浆,加入树糊调和成浆;然后用抄纸器将捣好的纸浆,抄成纸张;将抄好后纸张,置于阳光晒干。
蔡伦组织并推广了高级麻纸的生产和精工细作,促进了造纸术的发展,促进皮纸生产在东汉时期创始并发展兴旺。
同时,由于他受命负责内廷所藏经传的校订和抄写工作,从而形成了大规模用纸高潮,使纸本书籍成为传播文化的最有力工具。
根据文献记载,东汉时期还用树皮纤维造纸。
东汉时期造纸能手左伯,在麻纸技术的基础上,造出来的纸厚薄均刀,质地细密,色泽鲜明。
当时人们称这种纸为“左伯纸”,或称“子邑纸”。
左伯是东汉时期有名的学者和书法家。
他在精研书法的实践中,感到蔡侯纸质量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就与当时的学者毛弘等人一起研究西汉以来的造纸技艺,总结蔡伦造纸的经验,改进造纸工艺。
左伯造纸同是用树皮、麻头、碎布等为原料,用新工艺造的纸,适于书写,使用价值更高,深受当时文人的欢迎。
左伯纸与张芝笔、韦诞墨在当时被并称为文房“三大名品”。
树皮纸的出现,是东汉时期造纸技术史上一项重要的技术革命。
它为纸的制造开辟了一个新的更广泛的原料来源,促进了纸的产量和质量的提升。
古代造纸术经过蔡伦的改进,形成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工艺流程,其过程大致可归纳为原料的分离、打浆、抄造和干燥4个步骤。
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抄造,即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即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干燥,即把湿纸晒干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
汉代以后,虽然工艺不断完善和成熟,但这4个步骤基本上没有变化,即使在现代,在湿法造纸生产中,其生产工艺与我国古代造纸法仍没有根本区别。
总之,汉代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作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大大促进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
3. 蔡伦改进造纸术 的这个想法是如何产生的 100字以内
蔡伦生活在东汉和帝时候,他是桂阳人,桂阳就是现在的湖南来阳一带。在蔡伦出生的几十年前,我国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统治,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东汉初年到汉和帝时期,农业和手工业都不断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纸张的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蔡伦从小就到皇官里去当太监,担任职位较低的职务——小黄门,后来得到汉和帝信任,被提升为中常侍,参与国家的机密大事。他还做过管理宫廷用品的官——尚方令 ,监督工匠为皇室制造宝剑和其他各种器械,因而经常和工匠们接触。劳动人民的精湛技术和创造精神,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当时,蔡伦看到大家写字很不方便,竹简和木简太笨重,丝帛大贵,丝绵纸不可能大量生产,都有缺点。于是,他就研究改进造纸的方法。
蔡伦总结了前人造纸的经验,带领工匠们用树皮麻头、破布和破鱼网等原料来造纸。他们先把树皮、麻头、破布和破鱼网等东西剪碎或切断,放在水里浸渍相当时间,再捣烂成浆状物,还可能经过蒸煮,然后在席子上摊成薄片,放在太阳底下晒干,这样就变成纸了。
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纸,体轻质薄,很适合写字,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东汉元兴元年(公元一0五年),蔡伦把这个重大的成就报告了汉和帝,汉和帝赞扬了他一番。从此,全国各地都开始用这样的方法造纸。
造纸技术很复杂,不可能是某一个人凭空想出来的;事实上,在蔡伦之前,劳动人民已经用植物纤维来造纸了。所以我们不能说纸是蔡伦发明的,但是也应该肯定蔡伦对改进造纸技术是有很大贡献的。
蔡伦带领工匠改进造纸方法,造出了质量较高的纸。他提出用树皮、麻头、破布、破鱼网来做原料,也是造纸技术的一大进步。这些原料来源广泛,价钱便宜,有的还是废物利用,因此可以大量生产。至于用树皮做原料,更是一个新的发现。后代人用木浆造纸,就是蔡伦用树皮造纸的启发
4. 蔡伦是怎样改进造纸术的意义如何
蔡伦总结了前人造纸经验,他带领工匠们用树皮麻头破布和破鱼网等原料,剪碎或切断,在水里浸渍,再捣烂成浆状物,经过蒸煮,然后在席子上摊成薄片,放在太阳底下晒干,遂变成纸。
1.节约造纸成本
2.节约造纸时间
3.使纸张轻便易携带
4.使文化流传久远
5.传播简单广泛
有帮助请记得好评,新问题请重新发帖提问,谢谢
5. 蔡伦是什么样的人历史上他如何改进造纸术
纸张的发明,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无法想象的巨大帮助。不过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最开始纸张并不是像现在这样的。它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在不断地改进当中,才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蔡伦,他是对造纸术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的人。最终使得纸张成为了最常用的书写工具。那么不知道你对改进造纸术的蔡伦又有多少了解呢?
但是后来刘庆的儿子刘祜继承了皇位。但是他对蔡伦却没有什么好感,蔡伦本人也非常清楚这件事情。所以在他继位亲政之后,蔡伦就自杀身亡了。蔡伦通过改进造纸术名流千古,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蔡伦干预政治这件事情。
6. 蔡伦用什么方法改进了造纸术
关蔡伦纸的图片于造纸术的起源,过去多沿用历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蔡伦传》中的说法,认为纸是东汉时代宦官蔡伦于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发明的。其实古籍中的已有记载,在蔡伦'发明'纸之前,已经有人使用纸张。"后汉书·贾逵传"提到,建初元年(公元76年)汉章帝命贾逵选择成绩优秀的太学生二千人,奖给"简、纸、经传各一通"。这说明当时已用纸抄写书籍,这个时间早于蔡伦造纸近30年。"东观汉记" 中只记有"蔡伦典尚方作只纸" "东观汉记"的作者刘珍、延笃等人,都是蔡伦同时代的人,如果蔡伦发明了纸他们是不会不记载的。20世纪以来由于西汉古纸的发现,蔡伦发明纸的说法开始动摇,继而被否定。蔡伦虽然不是纸的发明者,但他仍然是一位造纸技术的革新和推广者。
蔡伦认真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他认为扩大造纸原料的来源,改进造纸技术,提高纸张质量,就可以使纸张为大家接受。蔡伦首先使用树皮造纸,树皮是比麻类丰富得多的原料,这可以使纸的产量大幅度的提高。树皮中所含的木素、果胶、蛋白质远比麻类高,因此树皮的脱胶、制浆要比麻类难度大。这就促使蔡伦改进造纸的技术。西汉时利用石灰水制浆,东汉时改用草木灰水制浆,草木灰水有较大的碱性,有利于提高纸浆的质量。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把他在尚方制造出来的一批优质纸张献给汉和帝刘肇,汉和帝很称赞他的才能,马上通令天下采用。这样,蔡伦的造纸方法很快传遍各地。
“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形象地再现了两汉时期的造纸术,将麻头、破布等原料经水浸、切碎、洗涤、蒸煮、漂洗、舂捣、加水配成悬浮的浆液、捞取纸浆、干燥后即成为纸张。
史书记载:汉和帝曾到缑氏巡视过,有可能是参观这里的造纸作坊和纸庄(现分前纸庄和后纸庄,位于洛阳汉魏故城东约2000米,面临洛河)很可能是汉代造纸作坊所在地。这两个地方,附近有造纸需要的优越的地理环境,有比较丰富的造纸资源(如麻、楮林等)。
蔡伦献纸之后,造纸技术和纸张广为流传。东汉末年,东莱人左伯也是一位造纸能手。他造的纸,比蔡侯纸更为白洁细腻。赵歧著的《三辅决录》中,提到左伯的纸、张艺的笔、韦诞的墨,说它们都是名贵的书写工具。笔、墨和纸并列,说明纸已是当时常用的书写材料。纸成为竹简、木牍、缣帛的有力竞争者,到了三、四世纪就基本上取代了简帛,成为唯一的书写材料,这就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7. 蔡伦是怎样改进造纸术的
古代造纸术经过了蔡伦的改进,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工艺流程,其过程大致可归纳为原料的分离、打浆、抄造和干燥4个步骤。
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抄造,即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即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干燥,即把湿纸晒干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
汉代以后,虽然工艺不断完善和成熟,但这4个步骤基本上没有变化,即使在现代,在湿法造纸生产中,其生产工艺与蔡伦的造纸法仍没有根本区别。
蔡伦再次把造出的一大批纸献给了皇帝和邓皇后。皇帝和邓皇后见蔡伦的纸越造越好,能厚能薄,质细有韧性,兼有简牍价廉、缣帛平滑的优点,而无竹木笨重、丝帛昂贵的缺点,真是利国利民,便高兴地封蔡伦为“龙亭侯”,赐地三百户,不久又加封为“长乐太仆”。人们把这种新的书写材料称作“蔡侯纸”。
后来,汉和帝去世了,邓皇后又垂帘听政成为邓太后。由于蔡伦发明的纸张大量使用,邓太后让蔡伦主持宫廷所藏经书典籍的校订和抄写工作,形成大规模用纸高潮,当时就使纸质书籍成为传播文化的最有力工具。
东汉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造纸技术并加以改进,以树皮、麻头、破布、渔网为原料,并以沤、捣抄工艺技术造出的“蔡侯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是书籍制作材料上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8. 蔡伦是怎样改进造纸术的 制做步骤是什么
关蔡伦纸的图片于造纸术的起源,过去多沿用历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蔡伦传》中的说法,认为纸是东汉时代宦官蔡伦于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发明的。其实古籍中的已有记载,在蔡伦'发明'纸之前,已经有人使用纸张。"后汉书·贾逵传"提到,建初元年(公元76年)汉章帝命贾逵选择成绩优秀的太学生二千人,奖给"简、纸、经传各一通"。这说明当时已用纸抄写书籍,这个时间早于蔡伦造纸近30年。"东观汉记" 中只记有"蔡伦典尚方作只纸" "东观汉记"的作者刘珍、延笃等人,都是蔡伦同时代的人,如果蔡伦发明了纸他们是不会不记载的。20世纪以来由于西汉古纸的发现,蔡伦发明纸的说法开始动摇,继而被否定。蔡伦虽然不是纸的发明者,但他仍然是一位造纸技术的革新和推广者。
蔡伦认真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他认为扩大造纸原料的来源,改进造纸技术,提高纸张质量,就可以使纸张为大家接受。蔡伦首先使用树皮造纸,树皮是比麻类丰富得多的原料,这可以使纸的产量大幅度的提高。树皮中所含的木素、果胶、蛋白质远比麻类高,因此树皮的脱胶、制浆要比麻类难度大。这就促使蔡伦改进造纸的技术。西汉时利用石灰水制浆,东汉时改用草木灰水制浆,草木灰水有较大的碱性,有利于提高纸浆的质量。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把他在尚方制造出来的一批优质纸张献给汉和帝刘肇,汉和帝很称赞他的才能,马上通令天下采用。这样,蔡伦的造纸方法很快传遍各地。
“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形象地再现了两汉时期的造纸术,将麻头、破布等原料经水浸、切碎、洗涤、蒸煮、漂洗、舂捣、加水配成悬浮的浆液、捞取纸浆、干燥后即成为纸张。
史书记载:汉和帝曾到缑氏巡视过,有可能是参观这里的造纸作坊和纸庄(现分前纸庄和后纸庄,位于洛阳汉魏故城东约2000米,面临洛河)很可能是汉代造纸作坊所在地。这两个地方,附近有造纸需要的优越的地理环境,有比较丰富的造纸资源(如麻、楮林等)。
蔡伦献纸之后,造纸技术和纸张广为流传。东汉末年,东莱人左伯也是一位造纸能手。他造的纸,比蔡侯纸更为白洁细腻。赵歧著的《三辅决录》中,提到左伯的纸、张艺的笔、韦诞的墨,说它们都是名贵的书写工具。笔、墨和纸并列,说明纸已是当时常用的书写材料。纸成为竹简、木牍、缣帛的有力竞争者,到了三、四世纪就基本上取代了简帛,成为唯一的书写材料,这就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