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创造性的内隐理论

创造性的内隐理论

发布时间:2021-07-29 01:30:03

① 什么是内隐领导理论

内隐领导理论(implicit leadership theory)是指特质领导理论的一种。认为人们内心中关于领导的概念化,即“领导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在人们头脑中的内隐印象,受文化因素的深刻影响。

霍夫斯泰德1980年指出,领导风格的差异可以归结为不同民族文化中“人们共同的心理编码”的不同。

(1)创造性的内隐理论扩展阅读

中国凌文辁等人为了从内隐理论的角度来验证cPM模式确实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领导行为模式,于1988年开始对中国人的内隐领导理论进行探讨。通过实证研究和因素分析,揭示了中国人的内隐领导概念由以下四个因素构成:

(1)个人品德;

(2)目标有效性;

(3)人际能力;

(4)多面性。

前三个因素与外显理论的C、P、M三个维度吻合,而第四个因素的内容,在P和M维度中都已包括。这一结果支持了cPM模式是领导行为的中国模式这一观点,并表明了文化层面影响的重要性。

② 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理论对教学具有什么意义

CarolAugarSeger指出可以根据三个标准来界定内隐学习,并受到了多数研究者的认可。它的界定有三个标准:一是内隐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是意想不到的,至少被试不能用语言表达或者很难用语言表达;二是被试学习的信息比简单的猜测和概率计算更为复杂。这一标准使内隐学习只包含了那些涉及复杂知识的任务,而且还避免了预先判断内隐知识的表征;三是内隐学习不涉及有意识假设检验的过程,而是作用于刺激的认知加工的伴随结果。至于内隐学习的定义也是各种各样。

③ 内隐记忆的理论解释

由于内隐记忆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还无一种理论能够成功地解释所有的内围已化现象。目前影响最大、争议最热烈的是多重记忆系统说和加工说这二种理论。下面我们简要地介绍这二种理论。 (multiple memory systemsview)的核心是认为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反映了记忆系统存在着不同的子系统。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现象分别代表了记忆的两种不同的子系统。图尔温等人(Tulving et al, 1985)提出启动效应(内隐记忆现象)代表一种新的记忆系统,即知觉表征系统(PercePtual rePresentation system),且用随机独立性的概念来论证这一观点。按照这一论证逻辑,可推出‘内隐记忆的各种测验间应是随机相关的”结论。但威瑟斯庞和莫斯科维达(With-erspoon&Moscovitch, 1989)用实验证明:在两种内隐记忆测验间发现了随机独立性。这就出现了矛盾。究其原因可能有三:(1)论证逻辑正确,知觉表征系统独立存在,并可继续划分。(2)论证逻辑不正确,不能从实验性分离现象推出机能上独立的记忆系统。(3)记忆的确由不同的系统组成,但并不是以此逻辑论证所得。图尔温等人坚持此一论证逻辑,继续将知觉表征系统再细分为字词系统、结构描述系统和概念语意系统。
图尔温等(Tulving et al., 1990)设计了新的实验,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多重记忆说的观点。实验发现:在外显记忆测验中,针对同一目标的两种不同线索,结果表现出中等程度的相关;而在内隐记忆测验中,针对同一目标的两种不同线索,结果却是无关的。由此证明内隐记忆的表征和外显记忆的表征是不同的,内隐记忆代表知觉表征系统,这种系统没有单字的固定痕迹,是无痕迹的记忆系统(traceless memory system),但它可能包含单字的多重分布特征,每一重表征的唤起是通过一个特殊的线索来实现的。
神经心理学家在另一个研究层次上(认知神经学)提出了多重记忆说。有的还利用先进的正电子发射X射线断层照相术,以不同的推理逻辑论证了多重记忆说的观点。
在对健忘症病人的研究中,斯夸尔(L.R.Squire)把记忆分为两类:陈述记忆(declarative memory)和程序记忆(Proceral memory)。陈述记忆是唯一能进入意识中的可以觉察的记忆,而程序记忆只能通过记忆系统的操作来实现。另有一些神经心理学家把记忆分为知觉表征系统(perceptualrepresentation systems,简称 PRS)和语意记忆系统(semantic memorysystems),其核心与斯夸尔的观点是一致的。斯夸尔的观点代表着神经心理学家对此类记忆现象的看法,但对于陈述记忆与程序记忆的神经机制目前研究的还不多。一般说来,陈述记忆涉及脑边缘系统的神经结构,它必须依赖大脑皮质及一些特殊脑区;而程序记忆中的启动效应则可能是普遍存在于神经系统(包括脊髓)所有主要神经节中的一种特性。
多重记忆说能较好地解释健忘症病人的记忆分离现象,因为各个记忆系统是独立的,当陈述记忆系统受损伤时,程序记忆系统仍保持完好。对于正常人的记忆分离现象表现为,某变量只影响陈述记忆而不影响程序记忆,或某变量只影响程序记忆但不影响陈述记忆。 解释内隐记忆现象的另一种理论为加工说,加工说(pro-cessing view)认为,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反映了两类测验所要求的加工过程不同,并不说明记忆系统存在着在机能上相独立的两个不同的子系统。加工说是适当传输加工(transfer-appropriate processing)的简称,它与多重记忆系统的观点是对立的。
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罗迪格(Roediger,1990)提出传输适当认知程序(transfer-appropriate proceres approach)的观点,认为外显记忆测验要求概念驱动过程(conceptually driven processing)。概念驱动过程要求有意义的加工、精细编码和心理印象等加工过程,正是句子的精细编码以及材料的有意义组织等因素,提高了直接测量(即外显记忆测验)的成绩。因此,外显记忆测验要求概念驱动过程。与此相反,大多数内隐记忆的测验非常依赖于学习时与测验时的知觉过程的匹配程度。许多内隐记忆测验几乎是提取过去经验中的知觉成分。因此,认为内隐记忆测验要求材料驱动过程(data-driven processing)。所以,影响概念加工的各种变量对内隐记忆测验就没有影响,而行为特征方面的变量对内隐记忆就会有很大影响;反过来也有这种分离。
布拉克斯顿(Blaxton,1989)设计了一组构思新颖的实验,发现实验性分离现象有规律地依赖于加工方式,支持了加工说。有些研究者也获得了同样的结果。但沙克特最近在其系列研究中发现:某些线加工水平的变量对内隐记忆没有影响,这与加工说不相符。
加工说从另一个侧面成功地说明正常被试的两类测验间的实验性分离现象。材料驱动测验与概念驱动测验各自所要求的认知过程不同,若测验与学习的认知过程相匹配,则测验成绩就好;若不匹配,则测验成绩就差。这就会导致实验性分离现象。但是,此观点在对健忘症病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进行解释时却不理想。对于健忘症病人有意识记忆效果差、而无意识记忆效果好的现象的解释是,其概念驱动过程有障碍而材料驱动过程保持完好。但有些病人在那些要求概念驱动过程的无意识记忆中也表现出与正常人一样的启动效应,这就难以解释了。
综上所述,从某种意义上说,多重记忆系统说和加工水平说相辅相成,学术争论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揭示内隐记忆机理的日子已为时不远了。

④ 心理学:求内隐人格理论的定义

定义
内隐人格理论:(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 ):人们见多重人格特质归入同一类的一种图式。例如,很多人以为,善良的人也很大方。

当人们对社会世界的本质不甚确定时,就会运用自己的图式来填补这些空缺。图式是一种心理捷径,当我们掌握的信息很少时,图式就提供了额外的信息来填补空白(fisk and Taylor,1991;Markus and Zajonc,1985)因此,当我们尝试了解他人时,我们把对这人的图式来进行更完整的充分的理解,(Dweck, hiu,andHong,1995:Kim and Tosenberg,1982).图式让我们得以迅速地形成印象,而无需花费数周时间来与人们相处,并了解他们的本性。

这一类图式叫做内隐人格理论。这一理论有我们关于哪些类型的人格特质会组合在一起的观点所组成(Asch ,1946;Schneider ,1973 ;Sedikides and Andersion,1994;Werth and Foerster,2002)我们运用少数已知的特征来判断他人具有哪些特点,如果一个人非常善良,那么我们的内隐人格理论会告诉我们,他或她很可能也是非常慷慨大方;类似地,我们会认为吝啬的人也是暴躁易怒的,但是依靠图时也会让我们误入歧途,我们可能会对他与其所属团体饿其他成员是一样的

文化与内隐人格理论 内隐人格理论随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而发展。尽管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关于那些人格特质组合在一起的独特的理论,(Gervery,Chiu,Hong,and Dweck,1999 Hamilton ,1970;Kuusinen,1969;Pedersen,1965)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内隐人格理论与文化有莫大的关联,和其他的观念一样,他们在一个社会中是由上一代传承给下一代的,并且,一个文化中的内隐人格理论可能会和另一个文化中的内隐人格理论有很大不同(Anderson,1995;Chiu,Morris Hong。and Menon,2000lCousins,1989;Vonk,1995)

实例

例如,如果美国人认为某人是“乐于助人的那么他们也会认为他是”真诚“的,一个”务实的人也很“谨慎”(Risenberg,Nelsin,and Vivdkananthan,1968)。在这种文化中还有一种强他有力的内隐人格理论,她与外表吸引力有关,认为“美德就是好的”即那些外形魅力的人一定也拥有许多美好的品质(Dion,Berscheid,and Wallster1972:Eagly,Ashmore,Makhijani,and Longo,1991;

如果人们利用他们的文化理论来理解所读的故事,那么结果会如何呢?其中一种利用理论(或图式)的方法就是填补空白,也就是说,相信那些温和图示的信息是自己已经观察到的,但事实上这些信息并不存在。

本杰明,沃尔夫(benjamin whorf,1956)认为人们所使用的语言会影响他们对世界的看法,运用的语言不同,会使懂的双语的被试对于以同样方式叙述的人物有不同的知觉,每种文化及语言会创造出大家共有的内隐人格理论,也影响到人们对别人所产生的各种印象

⑤ 如何进行内隐学习

1) implicit learning
内隐学习
1.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contingent decision behavior, multi-level team decision-making and implicit learning, this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adaptation process of the dynamic group decision-making.
该研究以应变决策行为理论、多水平团队决策理论和内隐学习理论为基础,采用多人动态对策和分布式群体动态系统控制任务,运用模拟实验方法,探讨了群体动态决策行为的适应性变化规律及其内在机制。
2.The concept of implicit learning was invented by Reber in 1967.
内隐学习的概念最初由Reber于1967年提出。
3.A large amount of researchers have been working in two areas connected to the unconscious processes in learning and memory, implicit learning and implicit memory, since the terms were invented by Reber(1967) and Graf & Schacter(1985).
自从Reber(1967)提出内隐学习,Graf和Schacter(1985)提出内隐记忆以来,有众多研究者参与了对这两者的研究。2) action implicit learning
动作内隐学习3) implicit knowledge
内隐知识
1.From instrial design, the user implicit knowledge and design knowledge were explored, the matching model of user knowledge and design knowledge was put forward, and the key technologies and methods were discussed.
从工业设计出发 ,讨论了用户内隐知识与设计知识的关系 ,建立了用户知识与设计知识的匹配与碰撞模型 ,探讨了其关键技术和研究方法。4) implicit memory
内隐记忆
1.A large amount of researchers have been working in two areas connected to the unconscious processes in learning and memory, implicit learning and implicit memory, since the terms were invented by Reber(1967) and Graf & Schacter(1985).
自从Reber(1967)提出内隐学习,Graf和Schacter(1985)提出内隐记忆以来,有众多研究者参与了对这两者的研究。
2.The experiment explored the contribution of controlled processing (explicit memory) and automatic processing (implicit memory) in different appearance conditions (hypertext and linear),through so called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texts of PDP.
结果表明:①超文本的内隐记忆绩效优于线性文本;②有图像的文本内隐记忆优于无图像文本;③超文本的外显记忆绩效优于线性文本;④外显控制性加工在同一阅读材料的不同呈现方式的记忆中无显著差异。5) implicit social comparison
内隐比较

⑥ 内隐人格理论和刻板印象有什么不同

内隐人格理论说明的是当人在面对一些位置的情况时,其人格特点会显现出来去应对这些未知的部分。
而刻板印象说的则是,当你遇到一个曾经经历过的类似情景时,直接调用出来的经验。
区别在于内隐人格是会在面对未曾遇到过的情景时体现出来的一种人格特质。而刻板印象是在遇到相似事件时,表现出来的由经验和主观印象而形成的。

⑦ 心理学中内隐行为 是指

内隐是个体对事物所持的积极或消极的认知、情感或反应,由不自觉的以往经验或不能归因于以往某一确定经验所引起。

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内隐态度的定义来自 Greenwald和 Banaji的对内隐认知的相关概念的定义的样例(参阅内隐认知、内隐刻板印象和内隐自尊等该样例的例子):

内隐态度是无法内省识别(或准确识别)的过去经验的痕迹,它调解着 (mediate) 对社会上的事物喜欢或不喜欢的情感、认知和反应。

(7)创造性的内隐理论扩展阅读

行为治疗理论认为,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同出一源,处于同一连续体上,两者的重要性是相同的。外显行为可以转化为内隐行为,影响内隐行为;反过来内隐行为也可影响外显行为,两者之间具有交互作用。内隐行为和外显行为一样受学习原理特别是操作条件作用原理的支配,其交互作用也遵循同样的规律。

行为治疗把行为分为外显和内隐两种,内隐行为包括思想、想象、感觉和情绪等。行为治疗理论认为,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同出一源,处于同一连续体上,两者的重要性是相同的。

⑧ 什么是内隐学习呢

文章来源于网络 达.芬奇开始学画画的时候,他的老师、著名画家和雕塑家韦罗基奥教他的第一件事,不是创作什么作品,而是要他一个接一个地“画蛋”,并且一画就是数年。老师告诉他:“世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蛋,即使是同一个蛋,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光线不同,它的形状也不一样。”达.芬奇经过刻苦练习,终于成为了世界知名的艺术大师。 梅兰芳先生开始学京戏,老师说他目光呆滞,是“死鱼眼”、“吃不了这碗饭”,索性打发他回家了。然而梅先生毫不气馁,他决心苦练眼神,每天清晨一起来,他的双目就仅仅追随一群群盘旋在空中的鸽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京剧舞台上出现了一双炯炯放光、顾盼有神的眼睛。这双眼睛幻化出了醉眼睨斜的杨贵妃、脉脉含情的白素贞、飒爽英姿的穆桂英等等神采各异的美妙形象。 在两位艺术大师一遍又一遍的练习中,发生了一种“自动的”、“不易察觉”的、“对复杂规律敏感的”学习——内隐学习。因此,是内隐学习促成了达芬奇和梅兰芳艺术生命的辉煌。 内隐学习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某种知识,学习了某种规则。这种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某种测试表现出来,但是学习者本人却不能明显地意识到这样的改变。 最早研究内隐学习的心理学家采用的是人工语法学习的实验范式。研究者自己设定一套复杂的人工语法,给被试呈现该语法模式中的一些词句,在这些词句中有一些隐含的语法规则。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被试似乎能够内隐的习得某些规则,他们自己无法说出来这些规则是什么,但是在间接测试的时候他们的成绩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内隐学习的神奇效果引起了无数心理学家研究的热情,因为这是一种可以似乎不需要意志努力的学习,而且能够达到甚至超过外显学习的效果,这看起来是一种全新的革命性的学习方式。 怎样才能做到内隐学习呢?按照上面的理论,内隐学习就是不要让学习者直接学习某种规则,而是提供很多能显现这些规则的材料,让其在这些材料的不断感知、接受、“暴露”中,自动的习得这些内在的规则。就像婴幼儿学习语言一样,他们似乎没有进行有意识的学习,而语言能力却能够突飞猛进的提高,自动掌握各种复杂的语法规则。儿童早期学习语言的过程,更多地是一种内隐学习。 那么,内隐学习将为我们的学习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吗?内隐学习是否适用于其他任何科目的学习呢?研究人员在化学科目进行了相应的实验。他们让被试对化学分子规则进行了内隐学习,不直接呈现分子组成规则,而是举出大量的实例。结果发现,仅仅通过内隐学习是不足以学会化学分子组成的规则的;而外显的、直接教授规则的学习却能够做到。而且,外显学习得到的规则可以更加明白无误地迁移到新的情境中。 关于内隐学习,心理学家们仍然存在各种争议,认为内隐学习还不能完全取代外显的学习。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学习简单规则的时候,采用外显学习的方式更加直接明了,效果也更好。而在学习复杂的语法规则的时候,我们可以让自己不断接触鲜活的语言材料,比如诵读文学名篇,这样有助于通过内隐学习掌握复杂的语法规则,增加词汇量,从而突破语言学习的瓶颈。 最后,内隐学习的奥秘是,不要把学习时的重复看成是枯燥和无益的。有一天,你会发现成功正是源于刻苦的“重复”和“练习”。

⑨ 什么叫内隐记忆法

内隐记忆法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因为内隐记忆是在研究精神病患者的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中发现的,所以人们常把内隐记忆和启动效应作为同等概念使用。

内隐记忆法特征:

内隐记忆和宣告记忆是以不同的机制和不同的大脑回路来处理。程序记忆通常较不容易改变,但可以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自动行使,其可以只是单纯的反射动作,或是更复杂的一连串行为之组合(相较之下,宣告记忆一般较容易以言语表达出来)。程序记忆的例子包括学习骑脚踏车、打字、使用乐器或是游泳。一旦内化,程序记忆是可以非常持久的。
内隐记忆的特征是在与外显记忆的比较中表现出来的。内隐记忆在以下几个方面与外显记忆有明显的差别。
1.保持时间。在保持的时间上,内隐记忆要明显的长于外显记忆。
2.干扰形式。内隐记忆不容易受外在刺激的干扰,而外显记忆容易在干扰后发生遗忘。
3.记忆负荷。外显记忆在记忆的项目增多的时候会导致记忆数量和准确性的下降,而内隐记忆不受这种影响。
4.加工深度。加工深度越深,外显记忆越好。内隐记忆不存在这种情况。
5.呈现形式。如果一个项目用听觉的形式呈现,再用视觉的形式施测,被试的内隐记忆成绩会下降。但外显记忆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⑩ 什么是内隐学习

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在其代表作《个人知识》中指
出难以言传的技能性知识根本不可能依靠一些简单的明言规则就传播开来,是因
为关于技能的明确性规则对于某一技能的习得益处不多,学习者在面对明确规则
时显得无从下手。技能性知识的这一特点导致某一种技能的扩展、传播只能通过
师傅带领徒弟这一的亲身示范的方式。这一传播方式导致历史上各种独门绝技的
传播范围宥限于极小的人群、种族中。
波兰尼认为明言性规则之于技艺的无效,是因为就技能性知识而言,能够用
语言表达的只是这一技能的一些笼统规则或原则,而它的丰富的细节或者内容根
本难以用语言表达。虽然技能的完成通常都得遵循一套特定的规则,但实施技能
的人却并不知道其实施时的具体过程和细节。一个常被大家使用的例证是人类骑
自行车的技能,这一技能中能用语言表达部分内容便是,骑行中如果自行车将要
向右侧倾斜,那么骑行者需要向左转自行车车把,反之亦然。事实上这一规则的
内在依据很容易便能找出:自行车骑行中最重要的是保持平衡,只要保持平衡,
便永远不会翻车。在骑行中转动车把,用于保持平衡的科学依据便是调整重心,
使得人们的重心能够垂直于地平线。以自己学习自行车驾驶的经历作为例子,便
可以发现,自行车骑行的规则对于初学者者来说,根本没有任何作用。是因为在
骑行自行车中,你需要用用大脑跟肢体协同保持平衡,而这样一种能力是需要通
过练习而得来的,根本就不能通过听闻一些简单的理论知识,就掌握这些东西。
这种经历也说明,技能性知识可以通过练习提高。
再次,已经掌握骑行自行车的人也不能够通过一些简单的规则,就指导一些
初学者骑行自行车。这也证实了技能性知识不能够通过一些语言或者规则来传
递,相反的,范例对于这种技能性知识的传递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

在技艺知识的习得过程中范例之于一般性的规则、指南更具有效性。 在共
享、传播技艺知识的过程中,人们确实能够提炼出一些一般性的规则、原则、去
概括技能展示者所展示出的一些技巧、判断力或者理解力等内容。但是这一类一
般性规则相对于技艺明显不自足。孟子也曾指出“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
巧。” 是因为技能性知识的本质是一种效能体,这种效能体直接引导人们在恰
当的时机做出恰当的选择或者判断。在恰当时机做出恰当判断的能力和知识不能
光靠学习规则获得。因为能技中所展示的判断的智慧和选择的智慧以及理解的智
慧远非这些笼统规则和原则所能囊括,严格的说,技能性知识中所体现的这种实
践智慧(效能体)拥有异常丰富的内容,根本不能简单的将其压缩为一些规则或
者条条框框。因为纵使人们对这种规则或者条条框框烂熟于心,他们也不能因此
而拥有优秀的鉴别力、理解力或者判断力。这一现象,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叔本华
在其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做过细致的讨论,他指出像幽默的能力,
或者得体表达的能力等能力根本难以通过研习抽象知识或者概念命题是知识而
获得。在以上能力的获得中,叔本华认为一种非概念命题式的知识显得更为有效。
明述知识实际上是以默会知识的活动为支撑的,个体的行动也是在默会性知
识的直接指引下展开的;默会知识作为链接理论与实践的一架桥梁,保证者人们
行动的连贯和顺畅,每一个已被明言述说的事项或用明言语言引导的行动背后都
省略了大量的未被述说的内容,而这些省略的内容通常都是靠靠交流双方所共知
或假设对方已习得的知识——具身性情境知识来填补的,这种情境之知实际上就
是双方没有意识到、或者只有在事后反思时下才能意识到的默会性知识

阅读全文

与创造性的内隐理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沈阳冠君知识产权事务所 浏览:342
知识产权保障制度总结 浏览:950
榆次区工商局电话 浏览:981
马鞍山新康达 浏览:448
学校矛盾纠纷处理制度 浏览:342
创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党的原则 浏览:890
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381
京韵花园纠纷 浏览:895
卫生服务站公共卫生考核方案 浏览:62
快递时效投诉 浏览:782
世纪创造绝缘有限公司 浏览:600
聚投诉珍爱网 浏览:47
公共卫生服务协议书2017 浏览:805
改革工作成果汇报 浏览:49
医疗纠纷管理伦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浏览:959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720p 浏览:243
君主立宪制是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浏览:13
王成果青岛科技大学 浏览:519
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875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