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创造晋剧是谁

创造晋剧是谁

发布时间:2021-07-29 00:17:48

『壹』 晋剧名角及他们的代表作

丁果仙、程玉英、冀美莲、芦变嫦、筱玉凤等。

1、丁果仙

丁果仙(1909年-1972年),晋剧著名表演艺术家,原名丁步云,艺名“果子红” 。她创造的晋剧须生“丁派”唱腔,对晋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晋剧艺术的发展,故有“山西梆子须生大王”的称誉。

代表作品有《空城计》、《捉放曹》、《太白醉酒》等。

2、程玉英

程玉英(1920年11月18日—2015年5月19日),女,汉族,山西省平遥县梁赵村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晋剧代表性传承人。

代表作品有《武家坡》、《火焰驹》、《双官诰》、《女中孝》、《清风亭》等。

3、冀美莲

冀美莲(1921年-1979年),晋剧女演员。山西文水县下曲镇人,后迁居文水城内西街定居。

13岁拜王有福(艺名“一点红”)为师,攻学晋剧花旦,兼演刀马旦。她聪明好学,进步很快,后随师奔波于晋中各地演出,崭露头角。

正当她为晋剧事业培养人才发挥重要作用时,不幸身患疾病,治疗无效,于1979年12月16日在太原去世,终年58岁。

代表作品有《梵王宫》、《百花亭》、《戏叔》、《双锁山》、《七星庙》、《拾玉镯》、《打金枝》等。

4、芦变嫦

芦变嫦,女,山西省忻州市解原乡解原村人,国家一级演员,晋剧名家牛桂英高徒。专攻青衣,其唱腔沉稳质朴、温和委婉、细腻和润、韵味清纯,表演情真意切、端庄大方、雍容华贵。

代表作品有《打金枝》、《算粮》、《教子》等。

5、筱玉凤

郭凤英(1921年-2005年5月1日),女,艺名十一生,山西榆次市人。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晋剧郭派小生创始人(晋剧五大流派之一),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代表作品有《拾玉镯》、《打金枝》、《小宴》、《黄鹤楼》等等。

『贰』 晋剧起源于什么时候 晋剧历史起源及艺术

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出现于明代的蒲州梆子逐步发展成为今天山西的四大剧种:晋剧、蒲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
晋剧,中国地方戏曲,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中国传统戏曲。因产生于山西省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主要流行于我国山西省中、北部及陕西北部、内蒙古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区,大致上是晋语的并州片,吕梁片,张呼片地区以及大包片,五台片的部分地区。

『叁』 晋剧最早叫什么

不是叫“山西梆子”吗?

『肆』 山西晋剧的发源地是哪里是那个人创始的

晋剧的发源地在山西晋中一带。并不是个人创立的,是由蒲剧入晋中以后,结合当地的方言、秧歌等转变而来的、

『伍』 晋剧的起源

晋剧是蒲剧传到晋中后,跟当地的秧歌结合而形成的。晋剧是山西四大梆子的代表,虽然为北方剧种,但唱腔清新秀丽,颇有南方戏曲之风。可能是与当时晋剧兴起时晋商大贾大力扶持有关系吧。

晋剧虽然为地方剧种,但艺术成就很高。梅花奖获奖人数仅次于京昆等大剧种。晋剧的起源、发展与兴盛与晋商有分不开的关系。在当时晋商集中的大本营,如太原、晋中、张家口、包头、呼和浩特,晋剧依然是当地最主要的戏剧品种。

『陆』 晋剧传说是谁发明

晋剧就是山西梆子,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戏剧剧种,也叫中路戏,中国传统戏曲。因兴起于山西中部的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及太原而得名。流传外地后,被称为山西梆子,后改称晋剧,也被称之为中路梆子,其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常识艺术篇。

『柒』 山西晋剧的代表人物

老一辈的晋剧艺术家有丁果仙及其弟子马玉楼、张鸣琴、武忠、刘汉银等,还有晋剧皇后王爱爱;较年轻的表演艺术家有谢涛、郭彩萍、宋转转、栗桂莲等。

『捌』 晋剧是原名叫什么

晋剧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外省称之为山西梆子

『玖』 什么是晋剧晋剧的来源

晋剧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剧种山西梆子,又称中鲁剧、中国传统戏曲。它是以晋中崛起的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太原命名的。晋剧的特点是旋律优美、流畅、旋律优美、和蔼、陶白清澈,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和晋中地区特有的风格。

起源:

道光初期,浦州梆子文艺复兴时期被称为山西梆子。所谓的“道光皇帝邓龙亭,山西棒子又流行起来了。”蒲邦北上晋中、太原一带演出,不仅打动了太原,也震惊了北京,这也迎合了一批崛起于中原的富商的娱乐要求。

于是他们以合同的形式邀请普班社在中路演出。这是中原富商承接戏剧事业的开端,但戏曲仍是浦戏。代表班有平遥县万和班、介休县小平遥班和济青班。

(9)创造晋剧是谁扩展阅读:

晋剧角色特点

晋剧的角色中,按照传统分为生、旦、花脸三大行。其中花脸也称净、黑头。花脸还分为大花脸和二花脸,角色多为相貌、性格、品质特异的人物,且均以面部勾脸(即在面部勾画各种颜色的脸谱)为主要标志。

大花脸,偏重唱、念、做,举止稳重,主要扮演身份地位较高的人物,如包拯、曹操、徐彦昭等。

『拾』 晋剧的由来

这里是晋剧的整个发展过程,从开始到高潮,再到低潮,望采纳,谢谢:
起源:
中路梆子的起源应在清代咸丰年间。道光初年,被当时称作山西梆子的蒲州梆子再度复兴,所谓:"道光皇帝登龙廷,山西梆子又时兴",蒲梆北上,来到了晋中、太原一带演出,不仅轰动了太原,而且也震撼了北京,这也正迎合了中路地区崛起的一批富商大贾们的娱乐要求,于是他们就以承包形式,邀请蒲梆班社在中路演出,这就是中路富商承办戏班的开始,但剧种仍为蒲剧。其代表班有平遥县的万和班、小平遥班,及介休县的吉庆班等。
到了咸丰初年,蒲梆开始冷落下来,致使中路地区出现了一个戏剧活动相对空缺的时期,这对酷爱着戏的中路群众,尤其是富商们来说倍感失望,于是少数人便开始邀请赋闲文人、票友以及秧歌、皮影艺人等,组织研讨班子,拟创立自己的剧种。到了咸丰中后期,经过众多班子的努力研讨,终于在继承蒲梆音韵和锣鼓经点的基础上,结合中路秧歌等的唱腔特点,初步形成了中路梆子的雏形班社,并开始试点演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榆次黑店班和祁县三庆班,参加艺人,除了滞留的蒲梆艺人、秧歌及皮影艺人外,还有吹鼓手、店员、矿工、票友。
到了同治初年,山西社会秩序好转。新型中路梆子的出现,也受到了更多富商财主们的青睐。于是先后成立了上、下聚梨园班、四喜班、四兴班、四庆班等班社,在演出实践中,互相学习,不断改进,使唱腔及文武场面日趋完善;又学习外地剧种管理班社的经验,使戏班逐步走向了正规化。戏班人员,除文武场保留中路籍艺人外,其他演员大都以高薪从蒲州聘来,所以民间有:"祁太镏子,蒲州丸子"的谚语。戏班不属商业性质,盈亏全由班主自负。只是每到一处,将木制的、标有某某县某某财主所承戏班名称的虎牌立在前台,以示夸耀,还要在后台粉壁墙上题笔留名。这些舞台题笔内容广泛,成为今天研究晋剧发展史的金石之证。
随着中路梆子的日益定型,引起了中小财主和中等商人的承班兴趣。他们也从蒲州请来艺人或招来儿童,成立科班。至同治末年,中路梆子班社已在山西中路、以至北路少数州县初具规模。艺人的精湛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晋中仍有"四喜班,是好戏,秃红、吐丑、盖陕西。人参娃娃、大嘴丑,后边跟的一杆旗……"等戏谚流传。

辉煌:
光绪十年后,中路梆子再次兴起,出现了中路艺人演中路戏的新气象,使旧日那种蒲梆艺人演中路戏的局面开始改变。从光绪十五年后到清末中路梆子进入一个辉煌时期。演出活动有庙会戏、集市戏、踩台戏、开光戏、商行戏
、开市戏、求神戏、还愿戏、祭祀戏、婚丧寿庆戏及官戏等。一般村庄,每年也唱戏一台;大型集镇,每年多达5-10台,中路梆子已成为中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要剧种了,而且它也随中路商人远足张家口、包头、归化等地,与当地剧种竞献技。中路梆子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域关系,吸收民间艺术等成份的不同,在表演程式、演唱风格,前场经谱上形成了三大流派,即以太原府辖县的上路班;汾州府辖县的下路班;平定、辽州所辖县的东四处班而区分。直到解放后上述三者的较小差异,合为一体。
中路梆子走向极盛之后,江南丝竹班、京都花腔班等基本退出了中路舞台,只有蒲梆偶尔还来,已势头大减。
辛亥革命后,中路各县一度动荡不安,有钱有势者大都采取回避观望态度。因此,中路梆子的承班人多改为前清衙门、镖局遗老等人充任。同时中路籍艺人队伍也已成长壮大,蒲梆艺人中除定居者外,其余已不再来中路搭班了。民国5-19年(1916-1930),山西局势相对稳定,中路梆子又进入第二个辉煌时期。

此时的中路梆子,班社林立,流派扩大。不仅扎根雁北、占领口外,且在河北省西部、陕西省东北部,以及省内原平阳府、潞安府所辖的北部各县,也发展建立了班社,形成了横跨中国北方的山西、陕西、河北、绥远、察哈尔 5个省区的大型剧种,从而被人们称为山西梆子。名伶荟萃,竞争激烈。中路梆子形成了一个人才济济、实力强大、互相竞争的大好局面。剧目繁多,文武齐备。由于人才辈出,上演的剧目多是名人手戏。常见的有《六月雪》、《凤仪亭》、《金沙滩》、《上天台》、《白蛇传》、《铁弓缘》、《百子图》、《法门寺》、《双官诰》、《万佛衣》、《汴梁图》、《梅降褒》、《双罗衫》、《十三妹》、《塔子沟》、《玉棋子》、《烈火旗》、《一捧雪》、《金钱豹》等,共 200余本、回、出。可谓文武皆能、行行不挡。演技精湛,百花齐放。此时,各个班社尽展新招,各门艺人也在唱、做、念、打特技等表演方面各领风骚。
从20年代起,山西梆子的部分老艺人健在,舞台格局能维持男女同台演出,故涌现出了太谷锦艺园等上三班好戏。民国24年(1935),以著名女艺人丁果仙为首的步云剧社,和以盖天红为首的唐风剧社,分赴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演出,大大地扩大了山西梆子的影响,也与兄弟剧种艺人交流了经验,丰富了自己。后来山西梆子出现了由男角主演逐步向女角主演转化的局面。随之也带来了潜在的问题:因女子演戏更能招来观众、更能挣钱的影响,各地掀起了一般专门培养女艺人的热潮。山西梆子由于演员"阴盛阳衰",所以使许多优秀的盔靠戏、硬功戏、武打戏以及花脸、丑角戏等。逐步停演或失传,也使这个北方剧种特有的激昂奔放的道白、唱腔,和起伏跌宕的表演程式,逐步被婉转悠扬的曲调和绵绵缠缠的作派所代替,从而失去其昔日的那种阳刚之气和铿锵特色。

低潮:
阎、冯倒蒋失败后,山西经济萧条。山西梆子的部分班社误入歧途,腐败风气传入戏班,造成台风不振,艺人思想堕落、艺术水平下降,给许多艺人的生活带来严重困难,以至少数坤角艺人,迭遭不幸,陷入困境,不能自拔。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军很快入侵山西,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迫使各地戏班全部解体,艺人四散,其中部分人亡命国外,部分入改行种地。只有少数人进入太行、晋绥、晋察冀等革命根据地,以崭新的面貌为抗日军民演出服务。抗战前后的10多年间,山西梆子所遭受的劫难,造成了晋剧发展史上的第一次低潮时期。
新中国的成立,给山西梆子开创了第三个辉煌时期。1956-1958年左右,全省大部分地区县市以上剧团,相继建立健全起来。最优秀演员集中在省城太原演出,于是把山西梆子正式定名为晋剧,各地县所属剧团名称,也统一改为某某晋剧团。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使晋剧成为首先被冲击的目标之一,使晋剧再次走向低谷。1967年,剧团改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后又统一改唱样板戏,上场艺人还要通过政审后方能登台。晋剧元气大伤,造成了发展史上的第二次低潮时期。

阅读全文

与创造晋剧是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沈阳冠君知识产权事务所 浏览:342
知识产权保障制度总结 浏览:950
榆次区工商局电话 浏览:981
马鞍山新康达 浏览:448
学校矛盾纠纷处理制度 浏览:342
创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党的原则 浏览:890
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381
京韵花园纠纷 浏览:895
卫生服务站公共卫生考核方案 浏览:62
快递时效投诉 浏览:782
世纪创造绝缘有限公司 浏览:600
聚投诉珍爱网 浏览:47
公共卫生服务协议书2017 浏览:805
改革工作成果汇报 浏览:49
医疗纠纷管理伦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浏览:959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720p 浏览:243
君主立宪制是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浏览:13
王成果青岛科技大学 浏览:519
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875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