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苏轼在杭州自创的菜是什么
东坡肉
说到苏东坡与美食的渊源,当然首推家喻户晓的“东坡肉”。宋人周紫芝《竹坡诗话》说,苏东坡最喜欢吃猪肉。东坡谪居黄州时发现猪肉这么好的食材,在黄州居然价贱如泥,于是写了一篇《猪肉颂》来为猪肉抬高身价:
苏东坡不仅鼓励大家吃猪肉,自己也带头吃猪肉。他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后来,他去杭州做官,传说因他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过节时,当地百姓送他许多猪肉。而他却把五花肉切成大块,加葱、姜、酱油、料酒,慢火细焖,煨制成酥香味美、肥而不腻的红烧肉,分与每户,获得了很大声誉。从此民间便把这种红烧肉命名为“东坡肉”,成为传统的名菜。
东坡鱼
据说苏东坡平生最爱吃鱼,只要是鱼类,他几乎来者不拒,吃过鲤鱼、鳊鱼、黑头鱼、墨鱼、鳜鱼、鲈鱼、鲍鱼等等,甚至连剧毒的河豚也敢吃,总之凡是水里游的,他一样都不落下,吃High了还作诗,完全是一个吃货的本色演出:姜芽紫醋炙鲥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
当年他吃鱼常常是自己动手烹制,他在《鱼蛮子》一诗中记述了他做鲤鱼的方法:“擘水取鲂鲤,易如拾诸途。破釜不著盐,雪鳞笔青蔬。” 苏东坡在黄州时,曾写有《煮鱼法》一文,介绍他“在黄州,好自煮鱼,其法:以鲜鲫或鲤鱼治斫,冷水下。入盐于堂法,以菘菜笔之,仍入浑。葱白数茎,不得掩半,熟入生姜、萝卜汁及酒各少许,三物相等,调匀,乃下。临熟,入桔皮片,乃食。”现在饭店里的各种“东坡鱼”的做法,应该还是在苏东坡的时候创造的。
东坡肘子
相传,东坡肘子其实并非苏东坡之功,而是其妻子王弗的妙作。一次,王弗在炖肘子时因一时疏忽,肘子焦黄粘锅,她连忙加上各种配料细细烹煮,以掩饰焦味。不料这么做出来的肘子味道却出乎意料的好,顿时乐坏了东坡。苏东坡素有美食家之名,不仅自己反复炮制,还向亲友大力推广,于是,这“王弗肘子”便以东坡肘子之名流传开了。传说上世纪四十年代,四川大学中文系有四位学生,在古诗文中查到了汉朝班固的两句话:“委命供已,味道之腴”,于是这四位书生便在成都开办了一家“味之腴”餐厅。当时,他们从苏东坡的传世墨迹中辑得“味之腴”三字,并以此刻匾做成店招,除了向世人宣称这三字系苏东坡亲手所写以外,还反复强调店内所卖“东坡肘子”的制法乃是苏东坡亲手创制并秘传下来的。如此这般,东坡肘子的美名自然也就不胫而走。虽然这个“东坡肘子”作为东坡文化饮食的传统名菜
东坡豆腐
豆腐洁白如玉,柔软细嫩,清爽适口,是我国素食菜肴的主要原料,历来受到人们欢迎。苏东坡曾为豆腐写下“煮豆为乳脂为酥”的诗句,以精炼的语言把制作豆腐形象化,用准确的字眼道出豆腐“为乳”、“为酥”,为食品之精粹。
苏东坡被贬至江苏镇江时,与当地金山寺的佛印和尚相投,经常一起开怀畅饮。苏东坡在一次和佛印和尚的佛经PK赛中败下阵来,值得下厨做素斋给佛印吃,于是创立了这道东坡豆腐。 不久,他被迁职转移,到了浙江杭州,又到了广东惠州,走到哪里,他的“东坡豆腐”就在那里广为流传。 这道菜以黄州豆腐为主料,将豆腐裹入面粉、鸡蛋、盐等制成的糊中,再放入五成热的油锅里炸制后捞出来;然后在锅内放油、笋片、香菇和各种调味料,最后放入沥过油的豆腐,煮至入味出锅即成。东坡豆腐外形酱红,质嫩色艳,鲜香味醇,营养丰富,是素食中的精品。相传,清代时广东惠州知府伊秉绶回到故乡福建,特意带去“东坡豆腐”的制作技术,“东坡豆腐”逐渐成为那里家喻户晓的名菜。
B. 经典菜“东坡肉”真的是苏东坡发明的吗
苏东坡爱生命,爱生活,他首先是一个生活家、美食家,然后才是作家。一条鱼,一块饼,包括刚刚收获的大麦和小豆,都能让他食欲大开。东坡一边吃,一边写出让人食欲大开的文字:“随意用酒薄点盐炙微焦食之,终日摘剔,得微肉于牙綮间,如食蟹螯。”加盐撒料烤羊骨,一根能啃一整天。就算只留少许肉,也像吃螃蟹一样过瘾。
最有意思的就在于此:既然苏东坡没做过东坡肉,人们为什么要把东坡肉的发明权放在他头上呢?在我看来最好的解释是:因为人们喜爱他。书法好、画画好、文章好,还是“豪放派词风”的首创者……这些都不是他被喜爱的原因。苏东坡最值得喜爱的地方,是他活得既潇洒又实在,既活成了我们想要成为的样子,又能跟我们做朋友,甚至做亲人。
C. 苏轼发明了很多菜品,他是个吃货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伟大的苏轼为我们作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其实,他不仅是个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是一个很懂吃的吃货。相信,我们大家都听过有关他的不少菜肴。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吧。
民以食为天,吃对我们来说也算是一件大事。苏轼这样的才子,如果把他放到今天,他一定非常乐意去《舌尖上的中国》写文案。我们今天不仅要会吃,还要吃得营养健康。注意荤素搭配,多吃水果蔬菜。
D. 苏东坡创造出来了那些食物
徐君猷请得城东数十亩废弃营地,得以躬耕其中,并自号 东坡居士 。从此过着躬耕东坡的 农夫 生活。在此期间,苏轼读书写作外,在闲暇之余,由于环境之使然,亦是性情之驱使,他用黄州日常所见之廉价材料,经过反复尝试实践,发明了美味的东坡羹、东坡肉和东坡鱼。
东坡羹是一道素菜羹,不用鱼、肉和五味调料,而以诸如白菜、蔓菁、荠菜、瓜、茄和赤豆、粳米等日
E. 苏东坡发明了多少人们爱不释手的菜肴
苏东坡发明了东坡肉、东坡豆腐、东坡羹、东坡饼等等美味菜肴。苏东坡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当时宋朝有“神童”这种流行说法,只要家里孩子非常聪明就可以被称为“神童“。苏东坡从小便顶着这个称号长大,但是他确实很有文采。在会试的时候,文章写得非常好,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欧修养极为欣赏苏东坡的文章,甚至为了夸他诞生出一个成语来了那就是“出人头地“。后来在制科考试写得文章也是受人追捧。
从此苏东坡在发明美食的路上一去不反复。后来又发明了东坡豆腐、东坡羹、东坡饼等等美食。其实我们看得出来苏东坡发明这些美食其实材料都是比较便宜的,都是些老百姓家的食材。所以个人觉得苏东坡发明这些美食有两个原因。一个就是让老百姓吃得更舒服些,二是穷。
F. 东坡菜有哪些
东坡肉
东坡肘子
G. 与苏轼有关的食物
1、东坡肘子
东坡肘子产生之功非苏轼,而在于苏轼之妻王弗。相传,王弗在家炖肘子时因一时大意,不小心让肘子焦黄粘锅,于是连忙加料再烹煮,以掩饰焦味。
结果味道却出乎意料的好,苏轼大乐,并且自己反复炮制,留下了记录,向亲朋好友大力推广,于是"东坡肘子"便由此传世。这道菜肥而不腻、粑而不烂,色、香、味、形俱佳。
2、东坡春鸠脍
苏东坡先生在黄州的日子里,常到周边走动,一方面写诗,一方面喝酒,春鸠脍便也就移植了,且有新意。 春天,苏东坡来到黄州相邻的一个州———罗州,今天的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这个罗州从北齐到南宋,一直非常有名,物产丰富。
城建豪华,风景优美,特别是其独有的特产蕲菜、蕲艾、蕲龟、蕲蛇、蕲竹闻名八方,苏东坡先生就吃用蕲菜做的春鸠脍。北宋时期,斑鸠还是普通的鸟类,极容易获得,鸽子是从斑鸠驯化而来的,惟斑鸠胸宽、翅尖窄、颈长,不宜远途飞翔。
取斑鸠胸脯肉,精切细丝,再切蕲段、姜丝、丁香干丝若干,用鸡蛋清拌好斑鸠丝,搁蕲芡抓匀,锅中烧热茶油,将斑鸠丝投锅里炸散捞起,将蕲段、姜丝、丁香干丝清炒,八成熟时,复投入斑鸠丝,佐盐、胡椒粉、葱花合炒。
于是蕲菜的辛香、丁香干子的豆韵、斑鸠丝的野鸟气息合并了春时的新鲜味道,实在是清新爽口,佐酒之佳肴。苏东坡先生在罗州城吃了春鸠脍,就又去到罗州城外游览,蕲河两岸垂柳依依,蛙鸣鸟啼,蕲绿水白,小桥渔舟,忽见城墙涵辉阁上有一联“霁容天在水,春态柳藏桥”。
顿觉有趣,又觉有憾,于是前往,挥毫写出“春色柳藏桥”,便是“霁容天在水,春色柳藏桥”,一字之改使对子完美无缺了。苏东坡游完罗州返回黄州,就将春鸠脍带回去,东坡春鸠脍则是后人加上的,原意是苏东坡乃天下大诗人大美食家,加上东坡二字,就提高了春鸠脍的格调。
3、东坡鱼
这道菜色泽红亮,皮酥肉嫩,甜酸中略带香辣。鱼先抹上盐,肚里塞上大白菜叶。热油锅,将鱼与葱段一起煎至半熟,加入生姜片,浇上咸豆汁或者酱油与酒,煮至熟。
起锅前,将切细橘皮撒在鱼上,盛盘上桌。鲫鱼抹上盐加入少许酒略为腌一下,稍热油 葱姜炸锅 放入鱼 煎一下然后用豆苗垫底 鱼和葱姜放在上面 淋上少许酱油蒸熟。
现今留传的东坡鱼有各种做法,如东坡糖醋鱼、东坡鳊鱼、东坡墨鱼、东坡鳜鱼、东坡鲥鱼、东坡鱼头、东坡鳆鱼、东坡鲈鱼等,反正炸、烹、煮、蒸不一而足;但最佳的做法,还是当年苏东坡创制的"东坡鱼"。
4、东坡肉
东坡肉属浙菜菜系,以猪肉为主要食材。菜品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东坡肉色、香、味俱佳,深受人们喜爱。慢火,少水,多酒,是制作这道菜的诀窍。
东坡肉用猪肉炖制而成,一般是一块约二寸许的方正形猪肉,一半为肥肉,一半为瘦肉,入口肥而不腻,带有酒香,十分美味。相传为北宋诗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所创制。东坡肉的最早发源地是湖北黄冈。1080年苏东坡谪居黄冈,因当地猪多肉贱,才想出这种吃肉的方法。
5、东坡豆腐
苏轼被贬黄州时,因为俸禄不高,所以生活过得比较简朴,经常下厨待客。无奈食材有限,只能尽量将有限的食材做出最美的味道。一次偶然的机会,用黄州豆腐制作了一道菜,大家吃过后决口称赞,后来苏轼被贬到哪里,这道菜就在那里流传开来。
H. “厨子诗人”苏东坡,都有哪些传世名菜
“厨子诗人”苏东坡,都有哪些传世名菜?
说起苏东坡来,连小学生都知道他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大文豪,并且在政治上面还曾经出任官吏,由于反对朝廷上的新法而被祸罪。其实苏东坡不仅仅是文豪,还是一个特别有这饮食造诣的厨师,于是就有人称他为“厨子诗人”。流传至今不仅有他的诗,被人耳熟能详,出口成章,还有他的一系列美食供人们垂涎欲滴,赞叹不绝。
在肉食系列里边,苏东坡还创造了一道名菜,叫做东坡肘子,这道菜看上去很是解馋,吻上去香气扑鼻,但是吃起来却根本不会感到油腻。以上小编介绍的都是“厨子诗人”在美食上的佳作,被世人传承下来的。
I. 苏东坡做过什么菜
宋朝苏东坡(1036-1101年),作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作词与辛弃疾并为双绝;书法与绘画也都独步一时。就是在烹调艺术上,他也有一手。当他触犯皇帝被贬到黄州时,常常亲****菜与友人品味,苏东坡的烹调,以红烧肉最为拿手。他曾作诗介绍他的烹调经验是:"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不过,烧制出被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的"东坡肉",据传那还是他第二次回杭州作地方官时发生的一件趣事。 那时西湖已被葑草湮没了大半。他上任后,发动数万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来的泥堆筑了长堤,并建桥以畅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现,又可蓄水灌田。这条堆筑的长堤,改善了环境,既为群众带来水利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后来形成了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 当时,****赞颂苏东坡为地方办了这件好事,听说他喜欢吃红烧肉,到了春节,都不约而同地给他送猪肉,来表示自己的心意。苏东坡收到那么多的猪肉,觉得应该同数万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对,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块块,用他的烹调方法烧制,连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册分送到每家每户。他的家人在烧制时,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结果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赞苏东坡送来的肉烧法别致,可口好吃。众口赞扬,趣闻传开,当时向苏东坡求师就教的人中,除了来学书法的、学写文章的外,也有人来学烧"东坡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