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是谁写的字帖
后面写着,祝允明。明代四大才子之一
2. 这张字帖,是谁写的字
褚遂良,字登善,杭州钱塘人,祖籍阳翟,唐朝政治家、书法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作品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归顺唐朝后,任谏议大夫、中书令执掌朝政大权。贞观二十三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升尚书右仆射,封河南郡公。后出为同州刺史。
清新脱俗。秀丽典雅
3. 请问这是什么字帖,谁写的
应该是黄庭坚的书法字帖。“菩萨狮子王,白净法为身,胜义空谷中,奋迅及哮吼。念弓明利箭,被以慈哀甲,忍力不动摇,直破魔王军。”
4. 中国最早的钢笔字帖叫什么名字是哪一年谁写的
庞中华是现代中国钢笔字帖的创始人。
庞中华,重庆市人,硬笔书法教育家、当代中国硬笔书法事业的主要开拓者。现任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席,曾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自1980年以来,有100多种字帖和专著出版发行,其中代表作有:《谈谈学写钢笔字》、《庞中华钢笔字帖》、《庞中华现代硬笔字帖》、《庞中华书法集》、《庞中华诗抄》、《庞中华散文集》、《庞中华电视讲座》、《庞中华人生感悟》、《硬笔书法简论》等,主编了多部书法教材,包括《硬笔书法普及班教材》、《硬笔书法高级班教材》、《中老年人硬笔书法教材》,以及适合中小学生课堂使用的《写字课本》、《写字字帖》、《书法艺术》、《庞中华快乐练字》等,其图书总印数已突破亿册。他还应邀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开办了《硬笔书法讲座》、《庞中华硬笔书法艺术讲座》等,听众数以千万计。他创办的庞中华硬笔书法中心及学院, 迄今已培养学员120余万人,被誉为“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我如果没有成为书法家,就算是个做大饼的,我也要做和别人不一样的大饼。这就是书中教我的。就是说必须要有自己的东西。”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古代,人们启蒙的第一本书往往是《三字经》;而在现代,很多人的读书生涯可能都开始于小人书,庞中华就是其中之一。小人书对他的阅读兴趣发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但是在他所处的上世纪50年代,谁要是拥有一本小人书,那可是让小朋友非常羡慕的事,但又有几个人能有呢,几角钱可能就是一家人几天的饭钱。
买不起,就只有租了。一分钱一本,也不是个小数目。虽然大伯有零钱时也给他个一分二分的,但这远远无法满足庞中华求知若渴的需求。
庞中华就开始动脑筋,将目光盯在了大伯的皮鞋上。每次大伯的皮鞋面与帮开线了,都会让他拿到皮鞋匠那里去修,修一次大概要三角钱。几次下来,他觉得修鞋并不难,一来二去,他就看会了。大伯再让他修鞋,他就自己拿到一边去修好了拿回来,虽然手艺比不上修鞋匠,但也看不出破绽来。修鞋匠要三角钱,他想他修得没人家好,就收大伯二角钱。这样他就心安理得地去租书了。
庞中华最喜欢的是老张经营的书摊。其实,老张年纪并不大,也就三十多岁,不过对于几岁的孩子来说,觉得他就是一个大人了。每次一看就是一下午。一分钱看一本,一角钱可以看十本,摊主老张往往再“饶”上一本,这对于老张是一种营销手段,但对一个孩子来说却感觉占了很大的便宜,认为老张这人真不错,所以就经常到他那里去看书。直到现在,老张的形象他都忘不了。可以说,老张开启了庞中华的童年智慧。
十九岁时的顿悟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依。一个小小的决定往往带来一连串的变化,从而改变人的一生。 19岁时,临近毕业的庞中华读《古文观止》,其中有一篇苏辙的文章《上枢密韩太尉书》,内容是有关苏辙十九岁时出四川的感想,太史公行天下、纵览名山,文章颇有激情。“我害怕埋没了我自己……”,这是苏辙在文章中的意思。在没读这篇文章时,庞中华本来是想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但是,读了之后就不同了,他热情洋溢,甚至豪情万丈,一时间,所读过的李白、欧阳修等名家书中提到的名山大川都在脑海中浮现,小说中《铁道游击队》里的枣庄、《武松打虎》里的景阳岗,突然间都特别想去看一看。庞中华心想“他苏辙19岁去了当时的京都开封,我庞中华今年也19岁,也要做当代的苏辙。我也要去北京看看,去祖国各地的山川看看!”后来,学校还真就把他分到北京了。
刚分到北京不久,不满20岁的庞中华仅仅因为喜欢读邓拓的《燕山夜话》,便莫名其妙地被打成了“三家村代理人”而遭隔离审查,被下放到了大别山,这一去就是15年 庞中华的青年时代,就这样在大别山里度过。
面对这样的生活,他没有悲伤和哭泣。出人意料的是,他觉得这样太好了,那时在山外,文化大革命期间鼓吹的是“读书无用、知识有害”,看书是不允许的,稍有不慎就会惹来麻烦,而在大山里,这反倒是安全的。
庞中华相信,必有一天,在中国大地上,知识定会备受尊重,读书将会成为高尚的事。现在不如趁年轻的时候,笨鸟先飞,努力学习,等待着那个美好时代的到来。心中有了这样的信念,生活就会有希望、有动力。虽然与世隔绝的生活让庞中华几乎失去了语言能力,但他的生活并不枯燥。每天晚上,读书、抄笔记、拉琴、学书法,乐此不疲,累了就到深山里奔跑,想着《毛泽东选集》中的《论体育之研究》中的“德志皆寄与体,无体是无德志也”;喊着古希腊人的名言:“你想变得聪明,你跑步吧;你想变得勇敢,你跑步吧;你想变得健壮,你跑步吧!”
前天看报纸,在一条有关诉讼的新闻中,看到了一个久违的名字:庞中华。
象我这样70年代初出生的人,没听过这个名字的恐怕很少。80年代的时候,余秋雨大叔的苦旅还刚刚开始,远没有达到大红大紫的地步,易中天老师还正在珞珈山上搞他的文艺美学。那时红遍大江南北的文化明星金庸、琼瑶、汪国真、费翔等人,至今还常被人提及,而当时名气不在这些人之下的庞中华,而今80年代后的人,知道他名字的人恐怕不多。
那时候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共同的时髦,就是用庞中华体的钢笔字,给异性抄写席慕容和汪国真的诗。
电脑没有出现的时候,写得一笔好字绝对是一种崭露头角的资本。 庞中华横空出世,他成功的原因不是纠缠于所谓书法艺术的魅力,而是抓住读点书、认点字的人普遍需求:字是自家的脸面,不能太丢人。庞中华到处开硬笔书法培训班,那架势和今天培训外语的新东方差不多。新东方的成功就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告诉你怎样应付各类英语考试就行了,至于作为语言的终极作用:与人交流的能力,则不必过多考虑。庞中华的硬笔书法训练也是这样路数,什么书法的个性和表现力,可以统统不管,训练你的,就是把字写得工整、清秀,看上去舒服,在职场上和情场上能应付过去。
庞氏硬笔书法训练最大的特点就是速成,扔掉一切有关书法艺术玄而又玄的东西,让你一笔一划临摹他的字,最后都写得四平八稳,没什么个性但是不难看。据说科举时代考进士流行馆阁体,要把字写得大、黑、柔媚,皇帝和其他阅卷大臣看了就舒服。庞中华的钢笔字基本上可算那个时代流行的“馆阁体”。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可以说:有读书人处则必有庞帖,我的高中和大学的同学,估计有一半练过庞中华的字帖。大学时有一位兄弟,文章写得好,给心仪已久的女孩写了一封情深意切的信,可因为字歪歪扭扭,那位眼界高的女孩因此没瞧上他。这哥们卧薪尝胆、知耻后勇,买来庞中华的字帖,苦练一年,终于让自己的字脱胎换骨了。我大学毕业去一个大工厂报到,厂办公室主任看到我用钢笔写的简历,说“这小伙子写得一笔好字,办公室需要。”就留在厂办免下车间了。
当用电脑输入汉字开始流行时,我很烦,坚决抵制电脑,执拗地在方格纸上,很得意地用钢笔工工整整书写。但就如枪炮发明后,骁勇的蒙古武士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一样,不知道哪一天开始,我终于放弃了对手写的坚守,变成一个网虫。
庞中华肯定比我当时更恨那些解决电脑汉字输入难题的专家,想想当年,老庞的字帖是超级畅销书,全国各地的培训班每期都爆满,记得大约是91年,我听一位师兄说庞中华有两辆汽车,惊讶得下巴都要掉下来了,教人写字咋能挣这么多钱呢?
如今到处都是电脑培训班,少男少女们通过QQ和e-mail传情,一个人只要把自己的签名练好就行了,有谁还记得庞中华?
5. 这字帖谁写的,请告知
罗嘉宝写的
6. 字帖是谁发明的
字帖是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写字由老师推荐的名家的字迹。
不是谁发明的,一般都是一些实用性的文章,由于人家写的字好,就被后人推崇为学习写字的模本了,这样时间久了变成了字帖了。
7. "瘦金体"是由谁所创造的
宋徽宗
宋徽宗与“瘦金体”钱币
宋徽宗赵佶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荒淫奢侈,不修政事,笃信道教,迷恋花石。1127年4月金兵破城,徽宗及其子钦宗连同嫔妃、宫女、大臣等3000余人,被金兵掳掠北上,遗为“靖康之耻”而被后人见笑。
赵佶虽怠于政治,艺术造诣却极高,尤对书法情趣颇浓,并设立书、画、琴、棋院,自封院长,招募天下名士,大量搜集古今字画,整理编辑了《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和《宣和睿览册》,保存和继承了古代文化遗产。他首次将书画艺术从手工作坊中分离出来,为宋时艺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独创的“瘦金体”,其笔法刚劲清瘦,结构疏朗俊逸,形如屈铁断金,匠心独具,堪称艺术精品,可谓前无故人。
其亲笔御书的钱文“崇宁通宝”、“大观通宝”和“宣和通宝”,字体端庄秀丽,结体瘦长,运笔挺峻,横划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利匕,捺如切刀,坚钩挺脱有力,字体搭配和协自然,浑然天成。其铁划银钩,玉骨显露,冷峭俊美,风姿飘逸,可谓书界千古楷模。徽宗将其书体用作钱文,使钱币斐然生色,底蕴敦厚,格调迥异。难怪近代泉币鉴赏家张可中先生给予极高的评价,说徽宗御书钱“范各一体,体各一态,或如美女簪花,自然窈窕,或如天女织锦,色彩斑斓。若宣和、政和、大观、崇宁、圣宋、重和等,摩不骨秀格清,令人意远,吾人收罗此泉数百种,陈览于绿窗绮几之间,直无异展开一部瘦金字帖也!”(见《古钱大辞典》)其言不虚,道出了笔者未言之真意。
徽宗偏爱书法,铸字币面,意欲显示其浩荡皇威,取得民之仰拜。无奈政事荒芜,最终沦为阶下之囚,可见民心所归,非一字可得天下,实为大憾。然其艺术之魅力,古币有显,留得后人揣摩,却也不失为一大幸事。
8. 个是谁的字帖
司马炎的字帖
9. 这字谁写的 是字帖吗
这不是字帖,而是硬笔书法作品。作者是李锋。
10. 楷书的创始人是谁
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
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 钩)等笔画,使结构上更趋严整。
(10)谁创造了字帖扩展阅读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是在监狱里创造出来的字体。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点等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
“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因为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所以隶书的书写速度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