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公开课怎么上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宋元时期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状况,包括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科学家沈括和郭守敬的成就,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2、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进行想象、分析史料,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过程,培养其感知历史、想象历史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宋元科技高度发展的原因,培养他们对历史问题进行全面、系统思考的初步能力以及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了解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情况。
3、使学生自觉向古代科学家学习,培养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他们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巨大,从而激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过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 ;宋元时期对外交往的史实
教学难点
使学生充分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第二单元的课题是什么?(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2、过渡讲解:这个课题指出了宋元历史的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水平都超过了北方,终于在南宋时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二是民族政权并立。各族相互间有战争也有和平,和平友好是主流,民族融合程度得到提高,进一步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于是宋元时期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个文化高峰。
❷ 爱因斯坦的资料,我们老师要上公开课!!!!!!!!
爱因斯坦(1879-1955),1895年脱离德国国籍,1901年加入瑞士国籍,1918年又加入德国国籍,同时保留瑞士国籍,此时他是双重国籍.他那块诺奖是归在德国名上的.1940年在美国脱离德国国籍,加入美国国籍,同时仍然保留瑞士国籍,直至去世.所以有些人只说他是美籍德国人是错误的,他死时是瑞士和美国双重国籍,应该是瑞士和美籍德国人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物理学革命的旗手。1879年 3月14日生于德国乌耳姆一个经营电器作坊的小业主家庭。一年后,随全家迁居慕尼黑。父亲和叔父在那里合办一个为电站和照明系统生产电机、弧光灯和电工仪表的电器工厂。在任工程师的叔父等人的影响下,爱因斯坦较早地受到科学和哲学的启蒙。1894年,他的家迁到意大利米兰,继续在慕尼黑上中学的爱因斯坦因厌恶德国学校窒息自由思想的军国主义教育,自动放弃学籍和德国国籍,只身去米兰。1895年他转学到瑞士阿劳市的州立中学;1896年进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学习物理学,1900年毕业。由于他的落拓不羁的性格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为教授们所不满,大学一毕业就失业,两年后才找到固定职业。1901年取得瑞士国籍。1902年被伯尔尼瑞士专利局录用为技术员,从事发明专利申请的技术鉴定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科学研究,于1905年在物理学三个不同领域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量子论的提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同年,以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得苏黎世大学的博士学位。1908年兼任伯尔尼大学编外讲师,从此他才有缘进入学术机构工作。1909年离开专利局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德语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1912年任母校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教授。1914年,应M.普朗克和W.能斯脱的邀请,回德国任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直到1933年。1920年应H.A.洛伦兹和P.埃伦菲斯特(即P.厄任费斯脱)的邀请,兼任荷兰莱顿大学特邀教授。回德国不到四个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投入公开的和地下的反战活动。他经过8年艰苦的探索,于1915年最后建成了广义相对论。他所作的光线经过太阳引力场要弯曲的预言,于1919年由英国天文学家A.S.爱丁顿等人的日全食观测结果所证实,全世界为之轰动,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在西方成了家喻户晓的名词,同时也招来了德国和其他国家的沙文主义者、军国主义者和排犹主义者的恶毒攻击。1933年1月纳粹攫取德国政权后,爱因斯坦是科学界首要的迫害对象,幸而当时他在美国讲学,未遭毒手。3月他回欧洲后避居比利时,9月9日发现有准备行刺他的盖世太保跟踪,星夜渡海到英国,10月转到美国普林斯顿,任新建的高级研究院教授,直至1945年退休。1940年他取得美国国籍。1939年他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在匈牙利物理学家L.西拉德推动下,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在日本两个城市上空投掷原子弹,爱因斯坦对此强烈不满。战后,为开展反对核战争的和平运动和反对美国国内法西斯危险,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55年4月18日因主动脉瘤破裂逝世于普林斯顿。遵照他的遗嘱,不举行任何丧礼,不筑坟墓,不立纪念碑,骨灰撒在永远对人保密的地方,为的是不使任何地方成为圣地。
他一生科研成果卓著,其中最卓著的是他用实验证实了原子的存在,创立了相对论,并发展了普朗克提出的量子假说。德国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一生为现代物理学发展做出了卓绝贡献。其最卓绝的成就是他突破牛顿经典物理学的框架,创立了适用于微观高速运动领域的相对论。
在爱因斯坦之前,人们自古以来都认为,虽然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它们的运动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但时间和空间都是不受物质的分布及其运动影响的。由此,把时间、空间、物质、运动完全割裂孤立开来。天才的物理学家牛顿也相信这一看法,据之提出了绝对时间、绝对空间和绝对运动观念。爱因斯坦不同意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和绝对运动观,从光速有限出发,提出宇宙间的时间同时性都是相对的,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的,如月球上事件发生的时间是相对于地球这个参照系来说的。在同时性是相对的基础上,他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间、绝对空间和绝对运动概念。因为时间的同时性都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的,所以都是相对的;而运动又是与时间紧密相连的,所以运动也都是相对的,孤立地看地球,它的运动是不存在的;空间和时间是紧密相连的,所以绝对空间也是不存在的。从而,爱因斯坦把看起来似乎是彼此无关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了起来,使它们成了相互密切联系的对立统一体,于1905年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1916年,爱因斯坦又经过10年探索,进一步完成了广义相对论创立工作。广义相对论是一种没有引力的新引力理论,是适用于所有参照系的物理定律。它与狭义相对论不同,狭义相对论仅仅适用于不存在引力的物理过程。研究的是直线、匀速相对运动的参照系;而广义相对论研究的是作任何运动的参照系,既适应直线、匀速运动的参照系,又适应加速运动和旋转运动的参照系,因而它是相对论大厦的第二层楼房。广义相对论进一步表明,时间和空间并不是孤立的,物质的分布和运动也反过来决定时间和空间的结构。它们之间也相互影响,是对立统一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近代科学技术在幻世纪取得的最重大成果,它导致了古老物理学的彻底革命,完成了物理学第三次理论大综合,进一步奠定了现代物理学发展的基石。
❸ 少儿频道有什么节目是关于科学小发明的
《奇幻科学城》是抄辽宁卫视在2017年度全新打造的一档大型演播室亲子科普节目,于2017年1月6日首播。该档节目是全国首个学历最高的主持团体——“奇幻博士团”主持。每期邀请一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权威“大咖”专家的讲解以及“超级孩子王”的带领下,为电视机前的大小观众们带来一堂生动有趣的科普公开课。通俗易懂的讲解、新奇有趣的实验,炫酷的网络知识,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打造一场全家总动员式的科学探秘之旅。节目每周五晚21点15分在辽宁卫视播出。
❹ 蝙蝠和雷达公开课的亮点是什么
亮点在于“仿生学”利用,根据蝙蝠的生理特征而发现超声波的原理,进而发明了雷达
❺ 求一份幼儿园中班 科学活动公开课详细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制显微镜的探究活动,知道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的组合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阅读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并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了解显微镜发展的历史,体会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技术的改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也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促进着科学研究的发展。 3.以科学家列文虎克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激励学生。 【教学准备】 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剪刀、胶水。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粉、青苔、蚕丝、纸纤维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学过程】 1.引入 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大更多的倍数呢? 学生小组讨论,尝试。 班内交流。 2.怎样放得更大 探究:用两只手一前一后分别拿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如教材上的图),反复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然后拿开一个透镜,只用一个透镜观察物体。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 教师设问:猜猜看,放大倍数是2倍和3倍的两个放大镜叠加在一起,最大能放大几倍呢? 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老师归纳出两种可能“倍数相加等于4倍”、“倍数相乘等于6倍”。 教师告诉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是两个放大镜的倍数相乘。 教师说明显微镜的原理:我们刚才经历的过程就是人们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 17 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这就是最早的显微镜。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观察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 3.做个简易显微镜 讨论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制作: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只用一个放大镜时观察不清的文字和图片,看看观察效果如何。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青苔、花粉等,比较和肉眼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5.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 阅读教材上的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讨论: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6.讲解:教师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能把物体放大 300 倍,使人类看到了过去从未看到的微生物世界。后来人们不断改进技术使显微镜不断改进和完善,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1500 倍左右,能分辨出百万分之一毫米的物体。但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1932 年,德国科学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由此把放大倍数提高到 1 万倍。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世界上已经研制成功了放大率 200 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人们利用它可以看到物质内部的精细结构,知道了所有物质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组成的,从而发现了原子世界。 1983 年,人们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这种显微镜比电子显微镜更先进。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类最敏锐的眼睛。 7.提出下一节课的研究任务——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 1.6 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 【教学目标】 1.发现并提出有关生命世界的问题,产生对生命世界更多了解的愿望。 2.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并按计划进行研究,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探索微小世界,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能对观察过程和结果进行整理,写出简单的符合要求的观察报告,在班上和大家交流。 【教学准备】 1.教师预先准备好一些资料卡片或相关的书籍,这些资料卡片主要是操作方面的。比如如何培养和观察霉菌、如何培养手上细菌的菌落、如何获得生活在水里的微生物等。 2.根据学校的条件,准备一些显微镜和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标本、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 1.引入 对话:詹森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只看到了跳蚤,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列文虎克会有这么多精彩的发现? 我们的许多同学也用显微镜发现了生物世界的许多有趣的问题,大家读读我们教材上的事例。 学生阅读教材第 15 页“宝石花耐旱的秘密”等内容。 讲解:“宝石花耐旱的秘密”的作者善于观察,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又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解决了问题,得出了宝石花耐旱的答案。我们在平时观察中,对周围的生命世界也一定有许多问题,让我们也来自己寻求答案。 2.提出问题 我们对生命世界有哪些问题呢?可以从自己的家、校园、我们的身体等方面好好想想。自学课文第 12 页,然后分组讨论,互相启发,然后归纳出几个可以探究的问题。如: 鱼缸里的水变绿了,是不是水里有什么微生物? 厨房里的砧板上有没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 土壤中有没有微生物? 我们的头发在显微镜下是什么样的? …… 大组交流。各组提出本组的问题,由学生或老师把这些问题都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归类和筛选。 3.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和准备观察材料 说明显微镜下观察的要求,讲解观察标本的制作和培养。 出示显微镜,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进行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 4.确定研究课题,制订研究计划 各组从这些问题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本组的研究课题。 根据问题制订观察研究的计划。 大组交流计划。 5.布置课外观察任务 在家长或者老师的帮助下,按计划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研究。 根据自己的观察研究写出研究报告。 告诉学生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要求,包括课题名称、问题是怎样提出的、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研究结果、收获和体会。内容要真实,除正文外,可附图、表格、照片、实物等。 7、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 教学目标: 1.培养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增强合作探究的意识。 2.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能对观察过程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整理,写出简单的符合要求的观察报告。 3.发现并提出关于生命世界的问题,获得关于生命世界的更多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对教室环境做相应布置、制作一张“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的研究大海报、了解各组研究的课题内容。 学生准备: 整理小组研究的方法、步骤、结果、遇到的问题等,完成《汇报交流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观察活动的材料准备、确定的研究计划以及研究报告的内容、格式进行回忆、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开个科学展示会,交流大家在上节课中研究的过程、方法,研究的成果和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交流会前的准备 1、在交流会中,请大家把自己小组研究的情况介绍给大家,既向大家展示自己组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向大家征求对自己组的研究情况的意见。同时,我们也要互相评一评,看看哪组的研究更好? 2、那么我们怎样看一个研究好不好呢?应当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呢?请大家想一想。 3、学生共同讨论,形成评价标准: A.有明确的选题 B.有完整的计划 C.研究报告内容齐全(包括选题的目的、研究的方法和过程、研究的结果、研究中的问题等几个方面) D.表述清楚有条理 E.小组成员团结合作 三、召开“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科学展示会 1、下面开始我们的“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科学展示会。由第一小组先进行汇报,请其他组的同学认真仔细听,对他们的研究报告有什么意见、建议或者问题,可以在他们汇报结束后提出来,然后再由第一小组的同学进行解答。 2、学生汇报。 3、交流:教师组织其他组的同学对第一组的研究报告提出意见、建议,指出其中不足之处和改进意见,并由第一组同学解答质疑。根据评价标准,综合各方面情况,对小组成果进行评价。 4、继续组织其他组的汇报和评价活动。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对
❻ 关于"纸"(公开课用)
http://ke..com/view/36871.htm
❼ 谁知道seo是谁发明的大家知不知道seopassword公开课怎么样
一个刚刚起步的组织,没有什么名声,现在这SEO行业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敢出来做培训,坑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