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漆书”的作者是谁
http://ke..com/view/323819.htm
② 扬州八怪分别是谁
扬州八怪 包括:郑燮、罗聘、黄慎、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鱓、汪士慎八位画家。
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仅据今人所编《扬州八怪现存画目》记载,为国内外200多个博物馆、美术馆及研究单位收藏的就有8000余幅。他们作为中国画史上的杰出群体已经闻名于世界。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艺术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省兴化人。早年家贫,先世三代都是读书人,曾祖郑新万,庠生;祖父郑清之,儒官;父亲郑立本,字立庵,廪生。郑燮在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于兴化城东门古板桥。
黄慎(1687年-1770年),字恭寿,号瘿瓢子,又号东海布衣,福建宁化人。少年时期,黄慎饱尝人世辛酸,父亲为养家而客死他乡。念其母亲辛苦劳作,他16岁就外出学画谋生,十八九岁时寄身庙寺,白天学画,晚间在佛光下苦读。从这时起,他的人物、花鸟、山水、虫鱼技艺大进。
罗聘 (1733—1799) 中国清代画家。字遯夫,号两峰,别号花之寺僧等。安徽歙县人。迁居扬州。幼丧父,家贫,随金农学画,曾游历南北,以卖画为生。擅人物、肖像、山水、花卉,曾作《卖牛歌图》,表示对农民疾苦的同情。又画《鬼趣图》,寓意深刻。其画笔法凝重,超逸不群。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有《冬心先生蕉荫午睡图》、《药根和尚像》、《墨梅图》等传世。著《香叶草堂诗集》。
李方膺(1679-1755后)字虬仲,号晴江,又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江苏通州(南通)诸生。先后任山东兰山、安徽潜山、合肥知县,有善政、人德之。以不善逢迎,获罪罢官。寓居金陵借园,自号借园主人。常往来扬州卖画以资衣食,为“扬州八怪”之一。
高翔(1688-1752),字凤冈,号西塘,扬州人。曾随程邃、石涛学画。其诗书画印都受世人重视,在八怪中以画山水著称。其山水取法弘仁和石涛,用笔洗炼,构图新颖,风格清秀简静,兼善画梅,与金农、汪士慎、罗聘并称为“画梅圣手”。存世作品较少,有扬州博物馆藏《弹指阁图》轴等。
金农(1687-1764年),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书画家原名司农,字寿门,又字吉金,号冬心先生别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龙?仙客、百二砚田富翁、心出家庵粥饭僧、三朝老民、荆蛮民、金二十六郎、之江钓师等。乾隆元年(1736)荐举博学鸿词科,入京未就而返,客扬州最久,卖画自给,居三祝庵,至衰老穷困而死。金农博学多才,善诗词,精鉴古,喜收藏,工书画。收藏金石文字,达数千卷。书法工隶、楷,隶以朴厚见长,楷多隶意,自创一格,号称“漆书”。50岁后始作画。
李鳝(1682一?) 中国清代画家。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江苏兴化人。以画供奉内廷,但遭忌离职,后又被选任滕县知县。为政清简,颇得民心,因得罪上司而被罢官,后居扬州,以画为生。工诗文书画。曾随蒋廷锡、高其佩学画。
后又受石涛影响,擅花卉、竹石、松柏,早年画风工细严谨,颇有法度。中年始转入粗笔写意,大胆泼辣,挥洒自如,感情充沛,富有气势。为扬州八怪之一,其作品曾遭到保守者的反对,认为有霸悍之气。有《土墙花蝶图》、《城南春色图》、《蕉竹图》、《五松图》等传世。
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号巢林,别号溪东外史、晚春老人等,原籍安徽歙县,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工花卉,随意点笔,清妙多姿。尤擅画梅,常到扬州城外梅花岭赏梅、写梅。所作梅花,以密蕊繁枝见称,清淡秀雅,金农说;〖画梅之妙,在广陵得二友焉,汪巢林画繁枝,高西唐画疏枝〗。(《画梅题记》)但从他存世画梅作品看,并非全是繁枝,也常画疏枝。不论繁简,都有空裹疏香,风雪山林之趣。
五十四岁时左眼病盲,仍能画梅,〖工妙腾于示瞽时〗,刻印曰:〖左盲生〗、〖尚留一目著梅花〗。六十七岁时双目俱瞽,但仍能挥写狂草大字,署款〖心观〗,所谓〖盲于目,不盲于心〗。善诗,著有《巢林诗集》。
③ 扬州八怪之首是谁
扬州八怪之首是金农。
金农(1687年—1763年),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寿道士等,因其人生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所以自封“三朝老民”的闲号,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终身。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
好游历,卒无所遇而归。晚寓扬州,卖书画自给。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有楷、隶体势,时称“漆书”。五十三岁后才工画。其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尤工画梅。
代表作有《东萼吐华图》、《空捍如洒图》、《腊梅初绽图》、《玉蝶清标图》、《铁轩疏花图》、《菩萨妙相图》、《琼姿俟赏图》等。著有《冬心诗集》、《冬心随笔》、《冬心杂著》等。
(3)漆书是谁发明的扩展阅读:
扬州八怪”,是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美术史上也常称其为“扬州画派”。 在中国画史上说法不一,较为公认指: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
至于有人提到的其它画家,如阮元、华岩、闵贞、高凤翰、李勉、陈撰、边寿民、杨法等,因画风接近,也可并入。因“八”字可看作数词,也可看做约数。他们大多出身贫寒,生活清苦,清高狂放,书画往往成为抒发心胸志向、表达真情实感的媒介。
扬州八怪的书画风格异于常人,不落俗套,有时含贬义,因此称作“八怪”。
④ 请问 千字文 既集坟典 亦聚群英 杜稿钟隶 漆书壁经的典故出处
第一百一十九、一百二十句 既集坟典 亦聚群英
坟,《尔雅》解释为“大防”,即大型防洪堤防、战斗工事掩体一类的大土堆,后来用来作为墓地之称。在这句里,指的是古代典籍,一般认为古人有“三坟”。
典,指重要的文献、典籍,《说文》中解释为“五帝之书也”,即“五典”。
这两句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意思表达,都相当地平淡无奇,无非是说广内殿里有很多古典文献,像喜获丰收的秋白菜一样堆得老高;承明殿里聚集着文武百官群英荟萃
杜稿钟隶,漆书壁经。
广内殿里面除了三坟五典以外,还有什么好东西呢?还有古玩字画的真迹,例如有杜稿、钟隶、漆书、壁经。
汉朝有一个叫杜度的人善写草书,中国历史上写草书的第一人是杜度,不是唐朝的怀素。杜度草书的手稿,就是杜稿。三国时代的钟繇,写隶书是天下第一的,他的隶书真迹,就是钟隶。
除此之外,还有“漆书壁经”。漆书是在上古时期,笔墨都还没有出现以前,用树脂漆书写在竹简上的大头小尾的文字,现代称为“蝌蚪文”。
元代吾丘衍在《学古编》里面解释说:“上古无笔墨,以竹梃点漆书竹上,竹硬漆腻,画不能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现代出土了商代用玉石制作的漆书笔,可见漆书既是中国最早的硬笔书法文体,也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书。《晋书·束皙传》记载。晋时有一个名叫不准的汲都人(今河南新乡),盗掘战国时魏襄王的墓得到13篇漆书的古籍。
壁经是指在孔子旧宅墙壁中所藏的经卷。秦始皇焚书坑儒,把所有的儒书都收缴上来,孔子的八世孙怕儒学从此失传,就把一部分经卷藏在了夹壁墙里边。汉武帝的弟弟,鲁恭王,想侵占孔子的旧宅修花园。在拆墙的时候发现了里边的竹简,内有《孝经》、《尚书》、《论语》等。
秦始皇焚书坑儒,活埋了儒生461个是事实,这又是李斯帮忙干的。那些儒生每每在下面指责他,他本来出身就不好,母亲又不太正经,这些人天天嚼舌头,最后把他逼急了,把这些人坑于山谷之中。至于焚书,他只是象征性地烧了一部分 ,其余的都堆放在阿房宫。项羽火烧阿房宫,烽火连三月,所以李斯坑儒、项羽焚书。二人是罪魁祸首,秦始皇一直背黑锅。 到了汉惠帝刘盈当政,发现天下没儒学经典了。于是昭告天下,看谁还藏有儒家的经典。谁家敢藏,书是没有了,只能靠背诵的功夫默写下来。其中最有名的是一个名叫伏生的九十岁老头,他默写了整部《尚书》。以后把壁经里发现的《尚书》与他默写的《尚书》对比,一字都不差,可见古人背书的工夫真是一绝。一但爆发战争,书烧了,你没有背诵的功底,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这四句话联起来的意思,就是:
这里既收藏了古今的名著典籍,
亦汇聚着成群的文武英才。
里边有杜度草书的手稿和钟繇隶书的真迹,
还有漆书的古籍,以及从孔府墙壁内发现的壁经。
⑤ “漆书”是清代书法家谁创造的
金农:
清代中叶碑学风气渐开,碑学书法家不断涌现。较著名的有金农、邓石如、伊版秉绶。金农为扬权州八怪之一,
他的楷书取法魏、晋、南北朝碑刻,得法于《龙门二十品》、《天发神谶碑》,创造所谓漆书,力追刀法的效果,
强调金石味。金农作诗直接贬低王羲之的书法是俗姿,
他不愿向他作奴婢,宁肯去学汉代的《华山碑》。这样
抨击帖学,提倡学碑,在当时帖学盛行的时代,是非常
大胆的。由于乾隆、嘉庆时,学者研究金石之风兴起,也
给书法界大开眼界。于是阮元写《北碑南帖论》、《南北书派论》,大力推举碑学。他说:宋、元、明书法家
多为《阁帖》所囿,好像除了楔帖之外,没有书法可言。他要求人们振拔流俗,宗汉、魏古法。
⑥ 扬州八怪中是清朝的文学家,书画家的人是谁
郑板桥 扬州八怪 文学家 书画家 知县
⑦ “漆画”是“扬州八怪”中的谁创造的
金农(1687—1764),字寿门,号冬心,杭州人。他博学多才,五十岁金农后始作画,终生贫困。他长于花鸟、山水、人物,尤擅墨梅。他的画造型奇古、拙朴,布局考究,构思别出新意,作品有《墨梅图》、《月花图》等。他独创一种隶书体,自谓“漆书”,另有意趣。
自创漆书又谓金农体或冬心体.笔画横粗竖细,撇飘逸而捺厚重.字体多呈长方形,头重脚轻.甚为好看!
⑧ 齐白石和徐悲鸿谁的画值钱
要说拍卖价最贵的还是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4.255亿元创近现代书画拍卖世界纪录,这件作品当然也成为迄今为止最贵的齐白石作品。
⑨ 漆书是非常另类的字体,还有哪些字体也是如此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书体众多,除漆书外,燕书也是十分另类的一种字体。漆书是扬州八怪之一的清代书画家金农所创,流传至今,与其不同的是,燕书为今人所创,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主席马永安所发明创造的,也叫燕书体,其造型特殊,形式新颖,别具一格,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广受喜爱,而马永安本人也被誉为当代书圣、燕书鼻祖,引领了新的书体门派和书法潮流。
时代不断发展,创新极为重要。事实证明,燕书这一另类书体是马永安在书法上的创新,给中国书法界带来了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创新书体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大量的积累练习,才能让人耳目一新。
⑩ “扬州八怪”到底说的是谁
扬州八怪”,是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较为公认指: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
1、郑燮:怪在传奇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2、高翔:怪在淡泊
高翔(1688--1753),字凤岗,号西唐,又号樨堂,江苏扬州府甘泉县人,清代画家。高翔除擅长画山水花卉外,也精于写真和刻印。
3、金农:怪在才
金农(1687—1764),字寿门,号冬心,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久居扬州。平生未做官,曾被荐举博学鸿词科,入京未试而返。他博学多才,五十岁后始作画,终生贫困。他长于花鸟、山水、人物,尤擅墨梅。
4、李鱓:怪在命
李鱓(1686--1762),字宗扬,号复堂,又号懊道人,江苏兴化人。康熙五十年中举,五十三年以绘画召为内廷供奉,因不愿受正统派画风束缚而被排挤出来。乾隆三年以检选出任山东滕县知县,以忤大吏罢归。在两革科名一贬官之后,至扬州卖画为生。
水墨融成奇趣的独特风格,喜于画上作长文题跋,字迹参差错落,使画面十分丰富,其作品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的影响。
5、黄慎:怪在悟性
黄慎(1687-1770后),字恭懋,躬懋,一字恭寿,菊壮,号瘿瓢,东海布衣等,福建宁化人。擅长人物写意,间作花鸟、山水,笔姿荒率,设色大胆。善画人物,早年师法上官周,多作工笔,后从唐代书法家怀素真迹中受到启迪,以狂草笔法入画,变为粗笔写意。
6、李方膺:怪在倔
李方膺(1695~1755),中国清代诗画家,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等,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寓居金陵借园,自号借园主人。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
7、汪士慎:怪在人
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号巢林,别号溪东外史、晚春老人等,原籍安徽歙县,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尤擅画梅,常到扬州城外梅花岭赏梅、写梅。所作梅花,以密蕊繁枝见称,清淡秀雅,金农说;画梅之妙,在广陵得二友焉,汪巢林画繁枝,高西唐画疏枝。
8、罗聘:怪在使命
罗聘(1733-1799),字遁夫,号两峰,又号衣云、别号花之寺僧、金牛山人、洲渔父、师莲老人。清代著名画家,为“扬州八怪”之一。祖籍安徽歙县,后寓居扬州,曾住在彩衣街弥陀巷内,自称住处谓“朱草诗林”。
画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他又善画《鬼趣图》,描写形形色色的丑恶鬼态,无不极尽其妙,藉以讽刺当时社会的丑态。
(10)漆书是谁发明的扩展阅读:
扬州入怪形成的因素
“扬州八怪”究竟“怪”在哪里,说法也不一。有人认为他们为人怪,从实际看,并不如此。八怪本身,经历坎坷,他们有着不平之气,有无限激愤,对贫民阶层深表同情。
他们凭着知识分子的敏锐洞察力和善良的同情心,对丑恶的事物和人,加以抨击,或著于诗文,或表诸书画。这类事在中国历史上虽不少见,但也不是多见,人们以“怪”来看待,也就很自然的了。
但他们的日常行为,都没有超出当时礼教的范围,并没有晋代文人那样放纵--装痴作怪、哭笑无常。他们和官员名士交流,参加诗文酒会,表现都是一些正常人的人。所以,从他们生活行为中来认定他们的“怪”是没有道理的。现在只有到他们的作品中,来加以研究。
扬州自隋唐以来,即以经济繁荣而著称,虽经历代兵祸破坏,但由于地处要冲,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战乱之后,总是很快又恢复繁荣。
进入清代,虽惨遭十日屠城破坏,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发展,又呈繁荣景象,成为我国东南沿海一大都会和全国的重要贸易中心。富商大贾,四方云集,尤其以盐业兴盛,富甲东南。经济的繁荣,也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的兴盛。
各地文人名流,汇集扬州。在当地官员倡导下,经常举办诗文酒会。诗文创作,载誉全国。有些盐商,堪称豪富,本身亦附庸风雅,对四方名士来扬州者,多延揽接待。扬州因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许多名士,其中有不少诗人、作家、艺术家。所以,当时的扬州,不仅是东南的经济中心,也是文化艺术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