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介子谁发明

介子谁发明

发布时间:2021-06-10 21:02:31

❶ π介子的发现

从事宇宙射线研究的研究人员,诸如C.D.安德森(正电子的发现者)及其合作者S.H.尼德尔迈耶(他后来有了一些重要的发明,曾用在第一颗原子弹中),M.L.史蒂文森(M.L.Stevenson),J.C.斯特里特(J.C.Street),R,B.布罗德(R.B.Brode)等人,直到1937年才开始在宇宙射线中发现一些粒子,这些粒子质量介于电子质量和质子的质量之间,对这些粒子作最精确的测量发现它们的质量约为电子质量的200倍。这些粒子叫做μ介子。它们不稳定,自由μ介子衰变的平均寿命约为2微秒。开始时,是根据在地平线上的不同高度和不同角度观察宇宙射线的强度巧妙地推断出平均寿命的,后来F.拉赛蒂直接测出了平均寿命。但是进行宇宙射线实验的人员在开始观察时,并不知道汤川的工作。战争使这项实验工作延缓了,并且使日本和西方隔绝开来。日本物理学家对存在着质量和汤川假定的粒子的质量相近的粒子根感兴趣,然而他们也注意到,要把μ介子和汤川粒子等同起来仍然有些困难:首先μ介子的平均寿命太长了;其次,μ介子在物质中受阻止时,它们与阻止物质的原子核发生相互作用显得很平常,虽然并不总是这样,三个年轻的意大利物理学家:M.康弗西(M.Conversi),E.潘锰尼(E.Pancini)和O.皮西奥尼克(O.Piccionic),通过研究这个现象,有了一个重要的实验发现。

❷ 在二战中哪些国家制造过芥子毒气在哪里制造的

芥子毒气号称“毒气之王”,德国、伊拉克、日本 在战争中使用过该化学武器,造成大规模伤亡。其最毒的地方是到今天依然没有特效药治疗,受害者得到的是终身的痛苦。 1822年,德斯普雷兹(Despretz)发现芥子气。1886年,德国的迈尔(Meyer)首次人工合成纯净的芥子气;他发明的合成方法至今仍是芥子气最重要的合成方法之一。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首先在比利时的伊普尔地区对英法联军使用,并引起交战各方纷纷效仿。当时身为巴伐利亚步兵班长的希特勒作为参战士兵曾被英军的芥子气炮弹毒伤,眼睛暂时失明。据统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共有12000吨芥子气被消耗于战争用途;因毒气伤亡的人数达到130万,其中88.9%是因芥子气中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侵华日军曾在中国东北地区秘密驻有负责毒气研究和试验的516部队、731部队;并在抗战初期的淞沪战场、徐州战场、衡阳保卫战等大规模战役中使用过大量芥子气,造成中国军民死亡近万人。两伊战争中,伊拉克也使用过芥子气对付伊朗军队。

❸ 汤川秀树是怎样发现“介子”的

20世纪30年代初,虽然科学家已经知道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但是,却无法解释其中的一些问题。比如:质子都具有正电荷,而正电荷是互相排斥的,它们靠得越近,彼此间互相排斥的力量就越强。在原子核内部,几个、几十个质子紧紧地挤在一起,排斥力极强,但是,原子核并没有因此而分崩离析,这是为什么呢?

日本科学家汤川秀树对这个问题考虑了很久,他认为:一定是存在着某种特殊的拉力,使那些质子维系在一起。这种拉力必定很强,它能够克服把质子互相推开的“电磁力”。他又发现:当质子位于原子核外时,它们互相排斥,丝毫没有任何吸引的迹象。也就是说,这种力非常特别,它仅在非常短的距离上起作用。汤川秀树把这种只在原子核内才能觉察到、但又极强的吸引力称为“核力”。

1934年,汤川秀树发表了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的论文,预言用β粒子轰击某种原子核能产生一种新的粒子,并推测它的质量介于电子和质子之间,称作“介子”。

第二年,汤川秀树在对核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后宣称:这种核力可能是由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不断交换介子而产生的,质子和中子在来回抛掷介子,当它们近得能抛掷和接住这些介子的时候,它们就能牢牢地维系在一起,一旦中子和质子离得较远,那些介子不再能抵达对方时,核力也就失效了。

汤川秀树的理论很好地解释了核力,但是,这种介子是否存在呢?当时谁也说不清楚,如果这种介子根本不存在,那么,汤川秀树的理论也就不成立。

刚巧,就在汤川秀树宣布他的理论的时候,在科罗拉多州高高的派克斯峰上研究宇宙线的美国物理学家安德逊,却为汤川秀树的理论提供了证据。安德逊用宇宙线粒子击中空气中的原子,将击出的粒子引入充满湿空气的云室,然后,用照相机拍摄下粒子的径迹进行研究。一天,安德逊从他所拍摄的数以千计的照片中,发现了一些特殊的径迹,其弯曲的方式表明它们比电子重,但又比质子轻。这种现象随后引起了许多科学家的兴趣,经过认真研究,便有人于1936年首先宣布已经发现了汤川秀树所说的介子。

但是,好事多磨,以后的研究表明,这种介子比汤川秀树所预言的那种粒子稍微轻了一点儿,在其他方面也与汤川秀树所说的粒子毫不相干。这种较轻的介子被称为“μ介子”(μ子)。

虽然不是汤川秀树所说的那种介子,但毕竟发现了新的粒子。科学家们欢欣鼓舞,继续寻找着证据。1947年,英国物理学家鲍威尔在玻利维亚安第斯山上研究着宇宙线。他没有使用云室,而是用一些特殊的照相药品。当亚原子粒子击中它们时,这些物质就会变暗。

鲍威尔在研究粒子的径迹时,也发现了一种介子,这种介子比早先发现的那种μ介子重,称为“π介子”(π子),它恰恰具备汤川秀树预言的那种粒子的性质。

这些新的μ子、π子是非常不稳定的粒子,它们形成之后存在不了多长时间,π子大约只能存在一亿分之二点五秒,然后便分裂成较轻的μ子。当它形成时,通常总是以每秒成千上万公里的惊人速度飞驰着,即使在十亿分之一秒钟之内,它也已经飞行了若干厘米,于是,便留下了一条径迹,这种径迹到了末端便变成另一种形式,表明π子已经消失,而由μ子取而代之。μ子持续的时间相对来讲却要长得多,它可持续百万分之几秒钟,然后,分裂而形成电子。电子是稳定的,如果没有外界的影响,它就会永恒不变地存在下去。

到20世纪40年代末,人们设想的原子核图景似乎已经非常完美,它含有质子和中子,它们由来回飞闪的π子维系在一起,化学家们则弄清了每一种不同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

❹ π介子的发现经历

这三个年轻人那时正在躲避德国人,因为德国人要把他们流放到德国去进行强制劳动。他们三个人躲在罗马的一个地下室中秘密地工作,他们发现,正μ介子和负μ介子在物质中受阻止时的行为不一样。正μ介子的衰变或多或少象在真空中一样,而负μ介子如果被重核所阻止,则被其俘获并产生蜕变,但当它们被象碳这样的轻核所俘获时,则它们的衰变大部份就象在真空中一样,这不是汤川粒子所应具有的特性,因为一旦介子距离原子核足够近时,特定的核力就应当产生蜕变,所以汤川粒子应当与轻的或重的原子核都发生剧烈的反应。实验证明情况并非如此,因此μ介子不大会是汤川粒子。

❺ 芥子毒气是谁发明的

1822年,比利时的德斯普雷兹(César-Mansuète Despretz)发现芥子气。
1886年,德国的维克托·梅耶首次人工合成纯净的芥子气;他发明的合成方法至今仍是芥子气最重要的合成方法之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首先在比利时的伊普尔地区对英法联军使用芥子气,并引起交战各方纷纷效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皇军曾在淞沪会战、徐州会战、衡阳战役等大规模战役中使用过大量芥子气,造成中国军民大量伤亡。

❻ 最早发现的矢量介子是哪个

  1. 195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布利斯托尔大学的鲍威尔(Cecil Frank Powell ,1903-1969),以表彰他发现了研究核过程的光学方法,并用这一方法作出的有关介子的发现。

  2. Mesotron 原来发现与在宇宙里的一个质点(Particie):它的质量比电子多二百倍左右,或有阳性电,阴性电,中性电,传导固结原子的各种力。

  3. 介子类包括带正负电的以及中性的π介子,带正负电的以及中性的κ介子,和发现的η介子。介子类的基本粒子的静质量介于轻子和重子之间,所以取名为介子。介子的自旋量子数为零。

  4. 介子:自旋为0的介子形成了一个九重态

  5. 组成:复合粒子-夸克和反夸克

  6. 系:强子

  7. 基本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

  8. 理论:汤川秀树(1935年)

  9. 发现:1947年

❼ 清明节源于介子推的传说,介子推有什么故事吗

介子推的故事。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时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

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柳树竟然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 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清明节已经超出节气的意义,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

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扫墓源自商朝,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从唐朝开始,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扫墓时首先要整修坟墓,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

这种仪式,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古人认为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祸福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培墓是极为重要的祭奠仪式.

(7)介子谁发明扩展阅读

扫墓祭祀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节的秋祭。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春祭的扫墓祭祖习俗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于先秦时期南北风俗各异,有些地方扫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

先秦时代北方中原一带扫墓主要在寒食节与寒衣节,到唐宋后清明扫墓才开始在全国范围盛行。清明节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上古四时祭仪中春季祭祀宗庙的大礼称为春礿(后为春祠)之礼。唐代是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整个社会。

从《礼经》的记载看,古代北方中原并没有清明上墓祭扫的例规,到了唐朝时清明上墓祭扫已成风气,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在宋元时期,清明节已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习俗,并相传至今。

❽ “π介子”是哪位科学家发现的

1947年,英国科学家鲍威尔在研究宇宙线留下的径迹时,发现一个质量是电子的273.3倍的新粒子。人们给它起名为“π介子”,意思是质量介于质子和电子之间的粒子。它正是汤川秀树所预言的作用力粒子。

❾ 谁能介绍一下介子

meson~介子:存在时间很短的亚原子粒子,存在时间一般短于质子而长于电子,可带正、负或中性电荷~`

汤川,秀澍1907-1981日本物理学家,因以数学方法预言介子的存在而获得了1949年的诺贝尔奖

K介子一种不稳定的介子,由于高能粒子碰撞,在带电结构中产生,其质量为一个电子的966倍;或在不带电的结构中产生,其质量为一个电子的974倍

❿ 芥子气合成方法是谁发明的

1822年,德斯普雷兹发现芥子气。1886年,德国的迈尔首次人工合成纯净的芥子气;他发明的合成方法至今仍是芥子气最重要的合成方法之一。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首先在比利时的伊普尔地区对英法联军使用,并引起交战各方纷纷效仿。当时身为巴伐利亚步兵班长的希特勒作为参战士兵曾被英军的芥子气炮弹毒伤,眼睛暂时失明。

阅读全文

与介子谁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66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案 浏览:752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总结 浏览:490
郴州学府世家纠纷 浏览:197
马鞍山ok论坛怎么删除帖子 浏览:242
马鞍山恒生阳光集团 浏览:235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