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牛耕是谁发明的
牛耕技术的使用,是人类社会进入一定文明时代的一个标志。我国牛耕技术的使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之交,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铁器农具的出现及牛耕技术的使用,极大地节省了社会劳动力,扩大了生产规模,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了当时社会制度的变革,促使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制度转变。近代考古发现,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
汉代时期的甘肃河西地区,使用牛耕技术已较为普遍。开始是单辕犁(驾二牛),后来又有双辕犁(驾一牛)。东汉时,耧播技术传入河西,使河西成为“富甲天下”的地方。嘉峪关市境内发现的魏晋时期古墓葬中,出土有多块(幅)《牛耕》画像砖,佐证了当时河西地区使用牛耕技术已很普遍。除了一牛挽犁和二牛挽犁之外,耕种后的覆土填埋及平田碎土,均用畜力完成,这就是牛拉的“耙”,又称“耢”。“耙”一面有齿,可碎土,翻面即可耱地,埋压种子,使田地平整。至今,当地农村仍在使用。
《牛耕》砖画出土于嘉峪关5号壁画墓,图上绘二牛,一白一黑,牛身细长,角下弯上直,牛鼻有环,但无缰,说明牛驯养得已很温顺,二牛所挽之犁,犁头部分深深切入土中;扶犁者为一青年男子,衣长襦,束腰,领、袖口缘边,发髻插有发簪,右手扶犁,左手扬鞭。画面显示出画匠对农耕生活体验很深,就连扶犁者头上滴落的汗滴,也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了。整个画面生动活泼,潇洒自如,人、牛、犁都处在动态当中。真实地反映了魏晋画风以及当时画坛流行的写实精神。由于画匠要反映劳作者的辛苦,扶犁者只穿长襦,光着小腿部分。从细微处体现了画匠巧妙的构思。看似平常,实则精妙。《牛耕》砖画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古老的绘画技艺,它不仅在中国绘画史上,而且在世界绘画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这幅1600年前的中国《牛耕》绘画,今天看来仍是那么清新喜人,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绘画艺术。此画为国家一级文物。
牛耕技术是在西汉出现的,它的出现标志着当时的生产力的进步,标志着农耕社会达到新的高度。
牛耕技术从出现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在中国农村延续了2000多年。在2000多年的延续过程中,虽然也有技术上的改进,但是改变并不大。应该说牛耕技术在历史上是起过重要作用的,对中国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尤为深刻。
小的时候,家乡农村刚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时候拖拉机等农业机械还比较少,耕牛依然是农户的重要劳动力,牛耕还是非常普遍的,我觉得我这一年龄阶段的对牛耕还有所认识,掌握的恐怕很少了。
“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这是一句俗话。表明了农活技术含量的低下和简单。作为牛耕技术,算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有一定难度。
通常的牛耕是两头或者三头牛来拉犁耕作。把绠绳拴好,牛套整理好,然后把牛套在一起,扎好肚带,再扯一根缰绳系在牛耳上,农夫通过扯拽缰绳来“指挥”控制牛的行进方向。农夫一手扶犁,一手执鞭、扯缰绳进行耕作。这一技术,我在12岁的时候已经初步掌握,后来到学校读书,便“荒废”了。呵呵,即使不荒废,恐怕在今天也早已被淘汰、派不上用场了!
牛是有力气的,但是速度比较慢,在没有农业机械的时代,它也恐怕是最佳选择了。耕地、耙地、耩地、耘地……,牛都是主要的“动力”。还记得小学课本上学过的课文《饲养员赵大叔》,对牛马有深厚的感情;还记得“俯首甘为孺子牛”……。
如今作为农耕时代的标志,牛耕技术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耕牛也已经被诸多的农业机械取而代之,不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农田里已经见不到耕牛的身影!
⑵ 牛耕是什么时候被发明的
两汉时,牛耕广泛使用,并有了改进,出现了两牛抬杠式和一牛挽犁式,铁农具和牛耕都向边疆传播;西汉时发明了翻土、碎土的犁壁,这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了播种机械耧车。
⑶ 爱迪生的发明
有一次,他妈妈的一种病,于是,爱迪生找来了医生,医生说:你妈妈得是阑尾炎,要做手术,必须要亮,那时,他家里离医院很远,而且,也快天黑了爱迪生动了动脑筋,把柜子放在床前,把一面大镜子,放在柜子上,于是,镜子反射出光,救活了他妈妈,医生感动地说:"你救活了你的妈妈,你妈妈又一次的生命是你给的!于是,爱迪生发明出了电灯!
⑷ 农活(日记)冬天
古有陶渊明“戴月荷锄归”的雅致,今有农家田园摘甜梨的闲情。时代给农耕赋予了特别的韵味,似悠似闲,却少了些忙碌。
插秧
清明时节,斜风细雨,太阳刚刚露出自己红扑扑的脸蛋,照得田里的水泛起微光的时候一群人便下至天田中忙活起来了。那误被水泵请至田中的小鱼小虾不知藏到了那里。大腹便便的蚂蟥一家也不见了踪影。带补丁的高筒雨靴深深陷入泥土中,飞溅而起的烂泥污染了高高卷起的灰色长裤,露在风中粗壮的小腿沾满了水渍。抓起秧苗,猫着腰,用力将秧苗插进水中,再用手使劲地向下摁几下,引得那秧苗站立的地方泛起一片污浊。偶尔引起水中居民的不满,河虾挥舞着大剪刀出来示威了。
这插秧苗的技术,我真的挺佩服。想自己平时走路,稍不注意就亲吻了大树,他们竟能将秧苗插得如此整齐,简直比国庆阅兵那绿色的陆军方正还有气势。田埂上堆积的秧苗眨眼间消失了大半,大地似乎被这一小小的植物攻占了。但人们似乎还不满足,绿色伴随着“伸与缩”不断向远处延伸。
割稻
秋是收获的季节。八九月份之交,成片的田野黄了粒粒的稻。风吹过便是满腔成熟的气息。刚歇脚的农人又挥起了农具。家家户户都倾巢出动。为了那雨季之前能装进谷仓的袋袋大米。一大家子,男男女女都提起镰刀,带了草帽,搭在肩头一条湿毛巾,边走边笑。走向那充满欢欣得田间地头,便挥起了弯弯的镰刀。
我一直以为割稻是件累心的活。首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知道哪个聪明人就发明了镰刀。再者,割稻,位置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刀落处泥土上方约十厘米。其次,力道的掌握也是较重要的。否则,力道太小,割不断理还乱;力道太大,没准一不小心就见血光了。因此,缺少经验的人就很少抓练到这玩意儿。不过,即使无需什么智慧,大概也少有人乐得去割稻吧,毕竟,无论怎样这还是一件体力活。
炎炎的烈日烘烤着大地,无多时,田地又恢复了最初的面貌,脱去了哪一层华丽的外衣。一堆堆金黄的稻穗在阳光下泛着金黄的光泽。脸上流着汗水的人儿,此时摘了草帽子,用手抱起一捆金黄,走进了炊烟袅袅的村庄。没了阳伞的土地被太阳晒得龟裂,留在田间无辜的守望着,好像被抛弃了的孩子。梳着羊角辫的小丫头一脚踩塌一株草,从这一角跳到那一边去了。短短的头发上沾满了枯黄的草屑。
稍过几日,天便下起雨来。嘿,看来,这割稻真得赶巧。
摘棉花
冬日躺在温暖的羽绒被上,突然有点怀念那棉被似乎带有汗水的味道。从春日播种到秋日收获,花开花落之间,棉花便长成了。棉花外观与质量高低都影响到了它是否能卖个好价钱。因此摘棉花的要求就自然高于一般了。
到了踩棉花的季节,原本在周边做活的人都闲置了手头的工作,抓几个麻袋便钻入了半人多高的棉花丛中。棉花的果实很是奇特,有点像一种食人花,圆圆的身子,尖尖的嘴。
若棉花果没有脱去青绿色,那生出的棉花就像一瓣瓣橘子,只不过这橘子纯洁的能挤出牛奶来。成熟的棉花外壳就像烧焦的老树皮,似乎只消稍稍用劲便会化为灰烬。白色的棉绒露出小脑袋,好像一只掉入泥塘中胀破了肚皮的青蛙。
摘棉花的那手可得巧呢。轻轻捏住露在外面的丝绵,快速的抽动,便能的好雪白的棉花了。可这看似简单的活计,实施起来就不简单了。有经验的师傅在棉花丛中穿梭,眨眼功夫解决了几麻袋。很少会有枯树枝在上面纠缠不清。要是你棉花上沾上点东西,可以说这长时间全白忙活了。要是你在哪个收购摊点上看到了那乱糟糟的棉花,可能是哪家刚娶的小媳妇呢,不会动手呵。
敲板栗
糖炒板栗可是我的最爱。冬天里一边啃着板栗,一边看喜剧片没形象的大笑,那滋味别提多惬意了。板栗大概是十月份成熟的。看着树上一个阁个笑得合不拢嘴的板栗,有些人开始手痒痒了。这本是敲板栗的日子。
板栗是一种全身带刺的果实,想要用手去摘似乎不太容易。不过俗话说的好:应对张良计,我有过墙梯。手脚利索的,三两步蹬到了树上。稍有些不便的便用那个竹竿捅树上灯笼似的板栗,一下,两下,板栗掉到地上,一溜烟滚远了。慢慢的地上到处是板栗,有些人的竹篓也装满了。
都说人间辛苦是三农,这么富有创造性的活动,累下也值得。如果是我大概只会老的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吧。
⑸ 农民发明家吴玉禄哪里人
吴玉禄,一位北京市通州区漷县镇马务村的普通农民现年48岁,小学文化,迄今为止发明了38个机器人,在这个机器人大家族里吴玉禄分别按他们的出生顺序给他们命名为吴老大、吴老二……。兄弟38各有所长:蹦跳翻跟头、拉车爬墙点烟斗、敲锣打鼓拉二胡、写字倒茶把杆爬。更有帮助病人的翻身床和会下棋的智能机器人。
吴玉禄在家排行老五,是家里最小的儿子。从小,他不爱说话,就喜欢鼓捣一些小玩意儿。上学后,他对学习不感兴趣,却经常像小乞丐一样,满大街捡别人没用的“破烂”,宝贝一样放在书包里。吴玉禄第一次接触的“机械”,是一把废弃的铁锁。为了弄明白钥匙和锁的关系,他砸坏了很多铁锁,终于学会了修锁配钥匙。 这个穷困的家庭,并未因为多了一个劳力而出现转机。耕田、种地等农活,吴玉禄一样不干。大量空闲时间,吴玉禄都花在捣鼓他收藏的那些机械“破烂”。村里的老人们都说,吴家的小儿子是个“败家子”。
丑陋的“吴老大”
然而,家庭的贫困,让吴玉禄的梦想只能停在脑海中。村里照顾他这个困难家庭的孩子,将其招了工,让他进入一家民营工厂当电工。造机器人的梦想,从那时开始付诸实施。 1978年夏,16岁的吴玉禄与村里一个铁哥们儿商量:一起做个会走路的机器吧。那时候,他还不知道“机器人”的概念。 折腾了一年多,第一个机器人面世:外形是一个人形的铁皮,身后的两根粗铁丝连接着一个齿轮,一台捡来的小电机充当动力。小电机发动后,带动两根铁丝前后移动,“铁皮人”开始动起来。 这是吴玉禄的机器人处女作,名为“吴老大”。从那一天开始,他就上瘾了。
造风扇俘获女孩心
吴玉禄和妻子董淑艳与机器人1986年,经媒人介绍,他认识了一名叫董淑艳的女孩。 然而,两人第一次见面,董淑艳甩下两个字:“不成”,扭头就走。 吴玉禄找来一个电机,接上一根连杆,将一柄蒲扇插在上面。通电后,蒲扇前后摆动,扇出凉风。他还设置了一个挡位开关,通过调节电机的转速,控制蒲扇摆动的速度。 这个小物件,让董淑艳欣喜异常。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她发现只要她能想到的,吴玉禄都能给她做出来。 就这样,两人结婚了。直到现在,吴玉禄的家里还摆着这台“电风扇”。
雷管炸伤手
1989年夏,吴玉禄正在造机器人“吴老二”。在废品站搜罗材料时,他发现了一节“七号电池”,标签上写满外国字,像是“进口货”。他赶紧将它拿回家,准备当作“吴老二”的动力。当他接通“电池”的正负两级时,一声巨响,爆炸了! 吴玉禄的左手顿时血肉模糊,皮都翻起来了。邻居将他送到医院,打了十几针麻药,才缝合好伤口。 吴玉禄的无名指被炸坏。直到现在,这根手指到冬天总是冰凉的。 后来,吴玉禄才知道,那节爆炸的“电池”其实是根雷管,上面写的英文字母“TNT”是炸药的意思。
妻子离家出走
从废品站淘回来的东西,虽然成本低廉,但要让机器人“听话”地动起来,却需要更多精密的零件。吴玉禄指着一个被拆得稀烂的玩具直升机说:“几百块的玩具,我只用它的遥控器。”诸如从新摩托上拆电机、从汽配城买小轿车坐椅,这些事他都干得出来。 1999年夏季的一天,吴玉禄带着全家到邻村维修农具,但时间不长就接到村里的电话,让他们赶紧回家。吴玉禄刚骑车到村外,就见自家方向浓烟滚滚,村里大喇叭喊着:“社员们都去吴玉禄家灭火。”等他们赶到家门口时,整个房子烧得只剩下三根檩条。 董淑艳带着孩子离家出走,打算和吴玉禄离婚:“让他跟机器人一块过吧”。
一举成名
吴玉禄和“超级吴老五”2003年吴玉禄携自己的机器人儿子参加科技周并到人民大会堂表演,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之后被北京市评为“京郊十大新闻人物”,并由市领导颁奖。 2004年在湖南卫视主办的农民机器人大赛中荣获第一名,并获得“最聪明的农民发明家”称号和奖金一万元。 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十套走近科学栏目担任道具师并获道具设计制作优秀奖。 2006年参加深圳卫视主办的“创意中国”大赛,捧回了冠军奖杯,参加山西卫视主办的“才艺大比拼”依旧捧回了冠军奖杯。 2007年受聘于山西彩灯公司和浙江某公司担任技术顾问。应广州市政府邀请参加第十三届机械博览会并在开幕式上做了机器人拉车表演。 2008年应邀到香港、天津等地参加展出。 2009年吴玉禄的机器人儿子与神舟七号宇宙飞船一同在河北石家庄展出并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并应邀在河北科技大学、石家庄市第九中学为同学们做了精彩的演讲。
未来目标
有了经验,设计起来得心应手。设计一个会翻跟头的机械狗,仅需2小时;用不到3个月制作成功的“超级吴老五”,已被一名大学生花3万元人民币买走。 他和正在读计算机专业的儿子合作制造更具实用性和智能性的机器人,他管硬件设计,儿子来编程序。目前,二人已做好了可给病人定时翻身的“吴老三十三”和会下棋的“吴老三十四”。
父子合作开机器人工厂
拉车机器人在老吴心里,最大的目标就是建个机器人工厂——自己管机械设计,儿子管程序设计,工人组装。“到时候,我们成为百万富翁没问题。”老吴显然已经把学计算机的小儿子吴汪洋当成了接班人。 吴汪洋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读大一,他已经进了学校的科技社团。老吴说,小吴曾经发明过家用防盗报警器,和自己一样脑子好使。现在吴汪洋已经开始学习单片机及相关知识,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老吴和儿子的机器人梦会一步一步的实现的
希望能够帮到你
⑹ 傣族的生活习俗及发明创造(简单)
西双版纳傣族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后,原始宗教的信仰仍保留下来。傣族先民早期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和动物、植物,以至一切无生物都有灵魂,而且灵魂是不死的,它可以离开物而存在。认为生病是灵魂受到了某种伤害;而死亡,则是灵魂离开肉体不再回来了。人们出于对各种疾病和灾害的恐惧,也出于对制服病痛,战胜灾害的强烈愿望,力图通过招魂(也称叫魂)把受到伤害或游离了的灵魂招回来。不仅可以为人招魂,也可以为家畜家禽和谷物等招魂。
西双版纳傣族替人招魂的主要方式有“唤欢龙”(招大魂)、“唤欢囡”(招小魂)、“菲欢”(换魂)和“唤欢南朗”(招黑姑娘魂)四种。替家畜家禽和庄稼招魂的主要有“唤欢为怀”(招牛魂)、“唤欢盖”(招鸡魂)和“唤欢毫”(招稻谷魂)等 三种。
据调查,西双版纳傣族共有81种招(叫)魂方法。他们认为,人身上有32 个大鬼,92个小鬼。只要其中某一个鬼魂受到伤害或离开人体,人体的某个部位就会生病,甚至死亡。为了治病,就要用81种招魂方法中相应的一种来招魂。所有叫魂方式中,最著名的是“唤欢南朗”,即叫黑姑娘魂,它有长篇叫魂词 。
招魂仪式因地区而异:有的地区,要请村寨中专门负责祭祀的波占来念诵叫魂词招魂;有的地区,由年迈的家长来进行。替人招魂有招魂词,例如招“儿女魂”的招魂词是这样的:“今天是吉祥的日子,我来把魂叫。魂啊魂,爹妈爱的魂,别去躲在山洞独自悲哀,别去躲在河边眼泪汪汪,别钻进树林草棵,别去钻在牛马身上。头魂要回到头里住,牙魂要回到牙里居,耳魂眼魂要回到头上来,皮魂要回到人身上,脚魂不要到处奔走。32魂要今天回来,92魂要今天回来!所有的魂啊魂,今天要集中,父母亲要给你们拴线。撒!魂回来了!”叫谷魂、牛魂、鸡鸭都有一套礼仪,也有固定的叫魂词。
除了招魂礼仪,西双版纳傣族还有一套丧葬礼仪。傣族传统的葬法是土葬和火葬,火葬较为普遍。
以前,傣族内部有严格的等级区分,不同等级人对“死”的叫法不同,墓地不同,葬法也不同。家中死了人,首先是报表。家中有人死了,要立即通知全寨乡亲及亲戚朋友。邻居和亲友们闻讯赶来后,立即分头做各种丧葬的准备工作。
家中人要抓紧时间给死者沐浴更衣,若死者是男性,还要剃光头发。洗浴后,给死者穿上两套新衣服,里面一套最好是白衣白裤。
接着要请寺庙的僧 侣为死者诵经超度,亲属哭丧。接下来是先择出殡的吉日和选择坟地。选择坟地要根据死者的身份地位,到规定的坟山用抛鸡蛋法确定坟地。
最后是按择定的吉日出殡和火葬。出殡那天,要把竹楼清扫一遍。搬开火塘上的铁三角架,将火灰清扫干净。再把死者生前的生活用物清理出来,或火化或丢进江河让水冲走。同时还要用一只砂埚、一个布袋,装上谷物种子送到墓地,以供死者灵魂到阴间去播种。
出殡时,僧侣和尚走在前头,为死者引路,亲友及寨人排成长队跟在遗体后面。提砂埚、布袋的人到达墓地后,迅速返回家中,重新安放火塘上的铁三角架,重新点燃塘火。送葬队伍要敲锣打鼓,鸣放火枪,以示隆重。到达坟地后,大多数送葬者即可返回,留下数十名壮年男子挖坑掩埋或火化遗体。送葬结束后,还要请僧侣诵一部《芒嘎拉》经文,送家神家鬼。至此,丧事才算办完。
若是夫妻中的一方死去,还要举行一个断绝夫妻关系的仪式:生者取来一条栓有槟榔的白线和一对蜡条。自己握住线的一端,另一端系在死者的棺木的或抬尸板上。一位长者将白线从中间斩断,就表示断绝了夫妻关系。之后,男的可以重娶,女的可以改嫁,不受约束。
婚礼
傣族是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一般有父母和子女两代,也有祖孙三代同堂的。儿女长大结婚以后,便与父母分居另立家庭。父母大多随幼子或幼妇女同住,家庭财产由幼子女继承,幼子女负责赡养父母;已分居的儿女也可以得到部分财产,数量很少。家庭中男女平等,经济独立,
妇女在结婚前就开始有个人积蓄,结婚带男方家的财物一旦离婚可以携带回娘家;男方到女方家上门期间,若夫妻关系破裂,男子也可以搬着自己的东西回父母处。寡妇可以改嫁,也可以招男子上门。如果男方离家数月没有音信,女方可以另找配偶。夫妇死去,不管年纪多大,都要办离婚手续,手续简单,将一对蜡烛放在亡者棺上,即表示与死者离异。
祭祀
傣放禁忌很多。客人、长辈、男子居下时,妇女不和早楼。男人所用衣物和工具,妇女不得过。媳妇不能与公公、叔伯直接传递东西,必须传递时,媳妇要把传递的物品放在桌上或适当的地方,再请公公、叔伯去取。男女相遇,女的让路于下方。路遇公婆,媳妇要把裙子拉紧躬身让路。祭龙时,外族人不能参加祭典;参加祭典者不能抽烟,不得讲外族话,不得作农活,不得带一枝一叶进村寨。住房正中的柱子不能靠。勐拉普洱上、中、下三寨,入佛寺时须脱鞋,不许摸小和尚的头。客人上竹楼禁坐火塘上方及跨火塘,不能入主人卧室。
⑺ 有关于科学家发明、发现的小故事。
有关于科学家发明、发现的小故事:
一、雷达
在一九四七年一月号的英国奋勉杂志上,有个科学家发表了一篇很搞笑的文本,给我们解释蝙蝠在黑暗中如何指导自己飞行,不论如何黑暗,如何狭窄的地方,绝不碰壁,这是什么原因?它怎样明白前面有无障碍呢?
关于这事有两位美国生物学家格利芬和迦朗包在一九四○年已经证明,蝙蝠能够避免碰撞,是藉一种天然雷达,但是是声波代替电磁波,在原理方面完全相仿。从蝙蝠口中发出一种频率极高的声波,超过人类听觉范围以外。
二位科学家用一种特制的电力设备,在蝙蝠飞行时,将它所发的高频率声波记录出来。这种声波碰到墙上,必然折回,它的耳膜就能分辨障碍物的距离远近,而向适宜方向飞去。蝙蝠传输声波也像雷达一样,都是相距极短的时间而且极有规则。
并且每只蝙蝠,有其固有的频率,这样蝙蝠可分清自己的声音,不至发生扰乱。因这缘故,蝙蝠飞行之时,常是张口,假如你将它口紧闭,它便失去指挥作用,假如堵上它的耳朵,便要撞到墙上,无法飞行。这个搞笑的实验,道破了它的秘密。
二、富兰克林
1752年6月的一天,美国费城郊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在一块宽阔的草地上,有一老一少两个人正兴致勃勃地在那里放风筝。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声雷响,雨点就倾泻下来了。只见老者大声喊道:“威廉,站到那边的草房里去,拉紧风筝线。”
这时,闪电一道亮过一道,雷鸣一声高过一声。突然威廉大叫:“爸爸,快看!”老者顺着儿子指的方向一看,只见那拉紧的麻绳,本来是光溜溜的,突然怒发冲冠,那些细纤维一根一根都直竖起来了。他高兴地喊道:“天电引来了!”他一边嘱咐儿子小心,一边用手慢慢接近接在麻绳上的那把铜钥匙。
突然他象被谁推了一把似地,跌到在地上,浑身发麻。他顾不得疼痛,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将带来的莱顿瓶接在铜钥匙上。这莱顿瓶里果然有了电,而且还放出了电火花,原来天电和地电是一个样子!他和儿子如获至宝似地将莱顿瓶抱回了家。
这捕获天电的人就是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富兰克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独立宣言》的发起人之一,是美国第一任驻外大使。
三、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出生在叙拉古的贵族家庭,父亲是位天文学家。在父亲的影响下,阿斯米德从小热爱学习,善于思考,喜欢辩论。长大后飘洋过海到埃及的山历山大里亚求学。他向当时著名的科学家欧几里德的学生柯农学习哲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等知识,最后通古博今,掌握了丰富的希腊文化遗产。
在亚历山大里亚求学期间,他经常到尼罗河畔散步,在久旱不雨的季节,他看到农人吃力地一桶一桶地把水从尼罗河提上来浇地,他便创造了一种螺旋提水器,通过螺杆的旋转把水从河里取上来,省了农人很大力气。它不仅沿用到今天,而且也是当代用于水中和空中的一切螺旋推进器的原始雏形。
四、诺贝尔
诺贝尔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发明家,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受父亲的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去实验炸药。多年随父亲研究炸药的经历,也使他的兴趣很快转到应用化学方面。他开始了对硝化甘油的研究。
这是一个充满危险和牺牲的艰苦历程。
死亡时刻都在陪伴着他。在一次进行炸药实验时发生了爆炸事件,实验室被炸的无影无踪,5个助手全部牺牲,连他弟弟也未能幸免。这次惊人的爆炸事故,使诺贝尔的父亲受到了十分沉重的打击,没有多久就去世了。
他的邻居们出于恐惧,也纷纷向政府控告诺贝尔,此后,政府不准诺贝尔在市内进行实验。
但是诺贝尔百折不挠,他把实验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继续实验。
经过长期的研究,他终于发现了一种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质--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药的引爆物,成功地解决了炸药的引爆问题,这就是雷管的发明。它是诺贝尔科学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五、巴普洛夫
小时候,巴甫洛夫和他的弟弟一起挖种苹果树的坑,坑已经挖好了,父亲一看,说位置不对,重新再挖。弟弟放下铁锨不干了,而巴甫洛夫却又挖了起来,手上磨了血泡也不管,一直到把坑挖好,种上苹果树才歇手。
后来,巴甫洛夫成为生理学家,成天在实验室里研究狗的条件反应。他常常用自己的工资去买实验用的狗。在解剖狗时,一干就是四、五个小时。他非常细心地数着从玻璃管中流出来的狗的唾液,详细地记录在笔记本上。一位新来的助手数了一会儿,就感到单调、厌倦。
而巴甫洛夫却郑重地对他说: "如果科学需要,就数他十年、二十年!"巴甫洛夫在八十七岁高龄时,得了肝炎,后又患肺炎,但他仍在做"科学的苦工"。他还为自己作为一个科学家没有完全尽到对人类的义务感到十分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