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河粉是谁创造的
在清朝末年,位于广州北郊的沙河镇上有家“义和居”小食店,店主是客家人樊阿香夫妻俩。他们善良又勤劳,每天起早贪黑,早上卖白粥油条,中晚卖家常饭菜,生活过得还算安稳。一天早上,店门口出现一位衣衫褴褛的老翁,有气无力地倒在门前的青石上。阿香不禁起了怜悯之心,赶紧叫妻子送一碗热粥给老人吃。老人推说身无分文不能白吃,阿香便道:“本店虽小,但对老人家,这白粥是免费的,您就放心吃吧!”没想到,从此之后老人几乎每天都来店里吃白粥,阿香夫妇没有嫌弃,一直热情款待老人。 不久之后的一天,阿香得病后茶饭不思,卧床不起。这一天中午,老人又出现在店里,当他知道阿香的病情后便说:“阿香哥粒米难进,病自然难愈。他是一个好心人,今天就让我做碗好吃的给他开胃吧!”老人说完,就用白云山的清澈泉水浸泡大米,然后熟练地磨好米浆、烧好开水,再把米浆舀进竹匾上薄薄地摊了一层再蒸。一会儿工夫,米浆变成了粉皮,老人揭皮切条,加上葱盐香油,炒好后送到阿香床前。阿香闻到特殊的香味,顿时食欲大开,几碗下肚后,病情果然好转。他再三向老人道谢,也终于知道了老人的来历。 原来,老人竟然是宫里的御厨,只因性格耿直得罪了慈禧太后,侥幸中逃出京城,从此隐姓埋名,四处躲藏追缉。老人说:“此粉出在沙河,就叫沙河粉吧!我在这里已经停留多时,再不走恐怕就要连累主人家了!”说完就走了。从此,义和居开始售卖沙河粉,并且很快远近闻名,生意兴隆。 来源二 相传一二百年前,一对来自东江客家的新婚夫妇,居住在现在广州沙河一带,他们白天干农活、上山砍柴、挖草药,每逢圩日就用稠米浆蒸些粉糕出售。有一天,市集特别兴旺,粉糕已经全部售完,恰巧她的丈夫又带来不少客人,新娘子情急之中,看到石磨的瓦盆里存有少量稀米浆,她清楚要赶时间做饭,粉糕是蒸不成的了,便急中生智,把米浆倒在簸箕上放进锅里蒸,蒸熟后切成条状,佐以香菜、调料供客人食用,客人连声叫好。于是次日继续试做,这“新产品”竟然成为独家美食,招徕食客如云,应接不暇,生意越做越红火。但食客均不知此种白而透明、韧而爽滑、口感极好的食物叫什么、又是怎样做出来的,便有人前去问那新娘子,心灵手巧的新娘子说:“用我们沙河的白云山泉和大米磨成,蒸粉糕那样的稀米浆蒸出来的,就叫‘沙河粉’吧!”于是“沙河粉”就这样叫开了。 来源三 一百多年前,一些以打石为业的东江客家人,从粤东一带来到广州沙河谋生,这些打石的客家人,家家户户都有一台自己做的石磨,他们用石磨把大米磨成粉,调以源于白云山的泉水,蒸出薄韧爽滑的水粄。客家人自古至今一直把这种食品叫做“水粄”。他们在墟地街(今沙河大街)一带开设了不少经营水粄的夫妻店。由于水粄物美价廉,人人爱吃,生意越做越兴旺。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店发展成了作坊,水粄制作工艺也日臻精巧,水粄的名声越来越大,越传越远。由于水是用源于白云山的泉水调以大米磨成的粉加工而成的,当时广州只有沙河一带才有这种特色美食,所以人们就很自然地把其称之为“沙河粉”,或者叫做“山水河粉”,也简称“河粉”。 以上传说,故事有所不同,但都说河粉起源于客家人,看来这一点可信度是很高的。客家人一直把河粉这种食品叫“水粄”或“粄条”,而且在当今的粤东客家乡村,一直沿袭着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必蒸水粄的传统习俗,而且一蒸就是一斗甚至几斗米。过节那几天,连续几天吃的都是水粄,或裹菜、或沾酱、或炒粄,或汤粄……烹调方法多种多样。走亲戚时,提着整搽箩或挑着整细箩全是水粄,有的还调上颜色让您食欲大开,百吃不厌。
⑵ 求一篇《粉皮始祖--花木兰传说》故事,描述花木兰从军归来,过着耕织生活,偶然发明了粉皮,这一中华美食
史书记载,亳州的粉皮生产最早是在东汉时期,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曾列为贡品。花木兰粉皮是著名的亳州特产,这里是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家乡,民间流传这里便是粉皮的发源地,而花木兰正是粉皮始祖。
话说花木兰从军后,日夜兼程赶到黑山前线。进入兵营后屡建奇功,深受元帅的赏识和士兵们的拥戴。一天突降大雨,木兰巡视伙房营,发现伙房营里的师傅们、正对着被雨水淋湿的面粉糊发愁,担心元帅责罚。花木兰急中生智,想起小时候妈妈逢年过节必做的一种美食,便吩咐伙房里的师傅们,升起火烧开水。又吩咐拿来几个铜盆,把面粉糊放进铜盆里一勺,均匀的摊在盆底,然后把盆放在开水锅的水面上旋转,很快就有一张晶莹剔透的薄饼出现了,且清香扑鼻,将士们争相抢食。从此这种晶莹剔透的薄饼称为“木兰粉皮”,从此成为军营里必备的美食。
十二年后,将士们凯旋归来,也把“木兰粉皮”的制作技术带回各自的家乡,虽然全国各地均有关于“粉皮”的各种传说,但两千年多来“粉皮始祖花木兰”的故事一直流传。
⑶ 粉皮和凉皮谁的热量高
凉皮热量117大卡/100g,远远高于凉粉热量37大卡/100g
⑷ 东北拉皮(像粉皮一样的比粉皮劲道)是怎么做的,怎么配料
东北拉皮的做法如下:
准备材料:水适量、黄瓜、盐适量、马铃薯淀粉适量、红薯淀粉适量、醋适量、花生油或豆油适量、蒜适量、味极鲜适量、白糖适量
制作步骤:
1、加入适量的水,将两种淀粉交班在一起,呈牛奶的粘稠状。
⑸ 粉皮为什么热量那么低
可能它没有经过那么多到加工工序吧,但是也不能长期把它当做主食,每天还是要适量的吃一些米饭之类的主食。
⑹ 制作粉皮的方法
原料准备:马铃薯淀粉、植物油、盐、水。
1、马铃薯淀粉用水泡开,淀粉沉淀时水高过淀粉3毫米即可。
⑺ 粉条是谁发明的
民间有孙膑发明粉丝的说法,因无文字记载,不能为据。实际上也很难究其是谁发明的,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而逐步发展到了现在的先进工艺和优异品质。
红薯粉条,灰色、黄色、黑色,有宽有细,营养丰富,和红薯一样,是抗癌食品。适于熬、炒和凉拌
粉条的营养成分
1. 粉条里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蛋白质、烟酸和钙、镁、铁、钾、磷、钠等矿物质;
2. 粉条有良好的附味性,它能吸收各种鲜美汤料的味道,再加上粉条本身的柔润嫩滑,更加爽口宜人。
(7)粉皮谁发明的扩展阅读
正常的优质粉条,其实不是大家普遍认为的越耐煮质量越好,任何东西都有它的规律和极限,正常情况下同一品种的粉条耐煮性只与淀粉的糊化度、粗细或厚度直接相关。
一般的粉条或者采用低廉劣质淀粉制作的粉条为了满足人们认为耐煮就是好粉条的认识,普遍用添加硼砂(易引起肾病)、明矾(易杀死脑细胞,致愚)、胶、甚至工业塑料(如PE、PVC)等来提升粉条的耐煮性和筋力。粉条业有一句行话叫无明矾不成为粉条,大致就是因为此原因。
⑻ 耒阳红薯粉皮的创始人是谁
耒阳红薯粉皮是耒阳特产,创始人可以说是谭鸣吧,属于耒阳市湘南农副产品购销协会。
⑼ 谁发明了灌汤包
贾家灌汤包贾家灌汤包是陕西地区的著名风味小吃之一,弄不清楚灌汤包的起源到底在哪儿,只知道在西安吃过最好吃的灌汤包,一口咬下去,里面的汁液可以射到对面桌子上去。店主说这是在做包子时往馅里放上冰,真是聪明。这真是一种特别的食物. 天津灌汤包编辑本段天津灌汤包,是融合了天津狗不理包子水打馅、半发面和开封灌汤包子汁多味美的三大特色制作而成,使其既有时尚特色又有传统精粹,色白如玉、汤汁丰富、口味极其鲜香、妙不可言,深得广大顾客的赞誉。
将一半大菜用两碗水煮溶,候冷,凝结成大菜糕,其余一半大菜切减幼粒备用。冬菇去蒂软洗净,虾仁洗净后与猪肉等分别切成幼粒。锅置炉火上烧热。注入生油,再放冬菇、虾仁和猪肉粒同爆炒,加盐、生纷、味素、糖和麻油等调味料排炒匀。即取出候冷并放入冰箱内冷冻。
把面粉放台板上,加入鸡蛋汁(鸡蛋黄与白拌匀)揉搓成粉团,用毛巾包好,半小时后取出分为二十五小粒,再用面杆压成三寸大之粉皮,包上馅料,并将接口处捏合锁上花纹,用菜叶垫底,排放蒸笼内,隔热水蒸5分钟即成。
灌汤包做法一
主料:面粉1000克、温水600克、猪五花肉700克、肉皮冻280克、蟹肉160克、蟹黄、酱油各40克、猪油100克
辅料:料酒6克、香油8克、白糖、葱花、姜末各5克、精盐15克、胡椒粉、味精各1克
制作:
1)将面粉加水和匀揉透,放置片刻;
2)猪肉剁成肉茸,蟹肉剁碎,锅内加猪油烧热,放入蟹肉、蟹黄、姜末煸出蟹油,与肉茸、皮冻、酱油、料酒等调拌成馅;
3)将面团搓成长条,揪成每50克4个的面坯,擀成圆皮,加馅捏成提褶包,上蒸笼用旺火蒸10分钟即可。
灌汤包做法二
水晶灌汤包
原料:新鲜猪皮500克,冬瓜600克,鱼糁150克,火腿30克,黄瓜皮30克,鸡蛋皮1张,生姜25克,大葱50克,精盐、胡椒粉、料酒、味精、鸡精、干湿淀粉、香油、鲜汤各适量,葱叶、红樱桃各少许。
制法:
1.猪皮洗净,放入高压锅中,掺入鲜汤,加入生姜、大葱、精盐、胡椒粉、料酒、鸡精,加盖,上火压至猪皮化成汁后,待冷却开盖,打去料渣,将汤汁倒入方形盘中,晾凉后再入冰箱中冷藏,即成皮冻,然后将其修切成直径为2厘米的圆球,共12个。
2.冬瓜去皮,切成15厘米见方的大块,再片成大薄片,共12片,放入盐开水中浸泡约10分钟;火腿、黄瓜皮、蛋皮均切细丝;葱叶入沸水锅中焯一下,撕成细丝;红樱桃剁成细末。
3.将修切成圆球的皮冻先滚上一层干淀粉,再裹上一层鱼糁,然后均匀地沾上火腿丝、黄瓜皮丝、蛋皮丝,将其包入浸泡过的冬瓜片中,再用葱叶丝捆扎成石榴包,并在上面点缀上樱桃末,即成水晶灌汤包生坯,入笼用旺火蒸约5分钟,取出摆入盘中。
4.净锅上火,掺入少许鲜汤烧沸,调入精盐、胡椒粉、味精,用湿淀粉勾薄芡,淋入香油,起锅浇在盘中水晶灌汤包上即成。
灌汤包做法三
猪后腿精肉,猪肚皮上的大片肉皮,母蟹高筋面娄,食盐,饱和碱水,猪皮,制净后,加入料酒,老抽,葱姜,煮制成皮汤,冷切后,冻五个小时,成皮冻,取出切碎,加入拌好的精肉末,加入蟹黄,蟹肉,拌入适量的盐,鸡粉,待用,高筋粉一斤,加入食盐适量,要感到口感有点咸,饱和碱水一勺,加入冷水和成面团,放醒发两个小时,下坯子,可心擀皮,包制成形即可上笼,这种汤包虽然个大,但是一个是汤多,传热快,别外也说明不能蒸过了,汤太过了,变成水蒸气,体积变大,也会使汤包开裂,旺火,足气,六分钟足够,但是这种做法必须有维扬包点的包子手法作基础,不然的话,很容易出现汤破的情况,
⑽ 中国面条是什么时候发明的,为何跟桂林的米粉有关
面条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目前研究者发现的最早的面条,是青海喇家遗址出现的一碗面条。经考证,这个面条是经过黄米或者小米碾制出来的。 而桂林的米粉,传说起源于秦始皇时期,可以看作是中国面条的的衍生。
无论如何,面条作为一种今天常见的粮食食品,做法多样,如福建的龙须面、山西的刀削面、重庆的小面等,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更将传承于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