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乒乓球拍中的生胶,长胶,正胶,反胶等都是什么意思啊
生胶
生胶就是颗粒向上、直径大于高度的胶皮。其特点是击球下沉,搓球旋转弱。由于生胶有减转的作用,因此特别容易控制球。目前一批横拍两面攻选手,为求得击球的变化,采用了正手反胶(拉弧圈)和反手生胶(快拨及摆短)的搭配方法。当今世界冠军王涛及著名选手陈静、耿丽娟等都采用反手生胶的打法,韩国及朝鲜女选手对这种搭配方法更是情有独钟。这种性能的胶皮可作为直拍反打反面贴胶的一种选择。
长胶
这是一种胶粘细而长的胶皮覆盖在一薄海绵上面而胶皮海绵,是我国在六十年代发明的。当年张燮林用这种胶皮削出变幻莫测的球,被称为乒坛魔术师。这是因为这种胶皮球在拍面会产生反常的旋转现象,典型的变化是:对方搓来的下旋球,己方用长胶对搓时,将以上旋飞回;对方攻来的上旋球,己方用长胶推挡后以下旋飞回;用削球回击对方拉来的弧圈球时球会更旋,而回削一般拉球时回球则不旋。这些反常的变化常令对方失误或回出高球,对付不熟悉长胶性能的人打这种球常可轻易取胜。但用这种胶皮打球,不但对方失误多,己方也不易掌握,大大降低了乒乓球的观赏性和娱乐性。1998年5月,国际乒联在南非德班市召开理事会,以19票对18票,作出关于禁用使用长胶的决定,并对正胶作出高度与直径之比不得大于1:1的规定。少年运动员千万不要用长胶,一方面长胶难掌握,另一方面稍有不慎很容易造成错误的定型。中国乒协早已明文规定少年比赛一律不得使用长胶。
正胶
正胶是一个乒乓球术语,指乒乓球拍覆盖物,胶粒向外。也叫短颗粒胶皮,特点是弹性好、击球稳的好处,是直板快攻型选手最常用的胶皮类型之一,过去庄则栋、李富荣、江嘉良、谢赛克等一大批世界冠军都采用正胶海绵直拍。当今世界冠军刘国梁也是采用这种类型胶皮。如果你觉得自己手腕动作灵活,而大臂和腰腹力量不够,那最好正面选择以速度制胜的正胶球拍。 目前国际市场上还有一种介于短颗粒与长颗粒之间的一种中颗粒胶皮,有不旋攻击的奇特效果,对手攻来的强烈抽球或下旋球,这种胶皮压根儿就不怕,回过去都是不旋球,而且飘忽,让对手使不上劲。它被人称作“魔性胶皮”。
最初是因为偶然被发现能增加木制球拍的控球能力而被应用于乒乓球比赛中,后逐渐流行。欧洲运动员曾一度喜欢使用正胶横拍削球的打法。后来日本人使用海绵球拍发明中远台长抽弧圈的打法,称雄乒坛。后海绵拍被禁止使用,中国运动员将正胶与海绵有机结合,发明了近台快攻打法,从此称霸乒坛。欧洲运动员将反胶和海绵结合后,用于弧圈球打法,将其身高力大的优势发挥出来,一时在乒坛独当一面。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中国运动员使用长胶打削球打法,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又发明了生胶和半长胶以及防弧圈胶,对弧圈球打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反胶
其特点是击球旋转力强、击球稳定、易控制,适合弧圈型或弧圈结合快攻型打法。由于击球稳定,控制球好,因此也是初学者首选的类型。对于专业选手而言,又有多种不同性能的反胶海绵拍供选择,如胶皮粘性强、配套的海绵软而厚,因而有很好的“咬”球及“裹”球特性。反胶海绵胶皮是直、横拍选手目前最常用的胶皮,几乎100%的欧洲选手均采用此种胶皮,亚洲选手也有近80%选手使用。因为这种胶皮比较好地兼顾了速度与旋转的要求。 目前国际超一流选手中,绝大部份都使用反胶胶皮。如弧圈结合快攻打法的瓦尔德内尔、佩尔森、塞弗、马文革、王楠等,快攻结合弧圈打法的盖亭、王涛、孔令辉、邓亚萍、李菊等,直握拍的马琳、阎森、冯哲等,他们都是清一色的是正面或二面均为反胶胶皮。 打反胶的选手都希望胶皮有高裹力,即胶皮面要粘,这样才能有高的摩擦系数。除了专业运动员有条件打比赛及换胶皮外,业余爱好者恐怕就没有这个条件了,所以要懂得保护胶皮的粘性。最简单的办法是每次练习以后,用软泡沫海绵沾清水清洗干净,市面上也有专用的清洁剂出售,使用效果会更好。清洁后用聚脂薄膜覆盖上,这样既可防尘又可防氧化。
2. 乒乓球拍哪个最好大神们帮帮忙
不知道你的打法,提供一篇来自网上文章给你参考一下,愿对你有所帮助。 击球方式与球拍配置 乒乓球运动可以说是一种十分技能化的体育竞技运动,他的复杂性主要是表现在其制胜因素的多样性上。就一个来球而言其速度的快慢、力量的大小、旋转的强弱、落点的长短、弧线的轨迹都可以成为使对手处于困难境地的制胜因素,更何况这些制胜因素几乎都是以组合的方式出现在人们面前,造成判断、移动、控制击球的困难。造成这种复杂状态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因为大家选用不同配置的球拍并且采用多种不同的击球方式所至。使用者和器材有一种十分微妙的关系,一种类型的球拍会造就一种类型的打法,正胶海绵拍造就了近台快攻类型的打法,反胶海绵拍造就了快速弧圈攻击类型的打法。然而不同的使用者在使用同一类型球拍的过程中,又可以改变了其中的某些配置从而创造出不同的“绝技”来。 可以说没有正胶海绵拍就不能造就出容国团、庄则栋、邱钟惠、徐寅生、李富荣等第一代中国近台快攻的乒乓球群英,然而容过团在面对足智多谋、且状态正佳的匈牙利老将西多开局先负后,竟大胆改变常规,变正胶海绵拍通常以撞击为主的击球方式,为增加摩擦拉出带有侧上旋的攻球,破坏了对方的节奏,使西多的拿手好戏——逼角反攻技能一筹莫展,终于在第25届世乒赛上实现了中国人夺取世界冠军的第一次梦想,从此他的那句名言“人生能有几回搏”在中国大地上不胫而走,尽人皆知;但是同样是使用正胶海绵拍,庄则栋选用的是一块几乎没有什么弹性的“糟海绵”,但就是这支球拍和这样的海绵帮他开创了以弹击发力为独到特点的直拍近台两面快攻的先河,“小老虎风格”伴随着他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在世乒赛上夺得男单三连贯的人。也曾经有人循着线性思维的方式,建议他换块硬度大点的海绵,这样可以使进攻的速度再提高一步,结果事与愿违,证明这是个“荤招”; 中国第一代直拍削球名家是从香港回来的姜永宁,面对大力扣杀,他的海底捞月式的救球堪称一绝。但是真正将直拍削球打造成“魔术大师”的还是张燮林,是一块偶然得到的“长胶”使击球出现了“反旋转”启发了他,搓球竟会变出“上旋”,推档反而会出“下旋”,削弧圈球竟会“越来越转”,这些在当时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为了保住这个“秘密”,在世界比赛中专门为他另作了一个普通的胶皮拍(当时还没有球拍检查制度),有人要看他的球拍就把这支普通的拿出来,而比赛时才用那支长胶球拍,一场比赛结束后须立即将球拍放入包中,以免“泄密”,所以张燮林那个“魔术大师”的美称到真是名副其实。同样有一面使用“长胶球拍”的前世界冠军梁戈亮,发明了“倒拍发球”充分利用正面反胶和背面长胶的不同性能(当时拍面没有限制颜色),用相同的动作发出旋转差距极大的发球,为抢攻创造了不少的机会。在比赛中很多名将都拿他没有办法。记得在一次全国比赛中他只输了一场球,赢他的是个广东队一个老队员,大家忙去“取经”,但是这位老兄道出的成功奥妙着实让人瞠目结舌:“别看发球动作,死盯胶皮型号”。后来中国队把这项“发明成果”拿到世界比赛中去用果然所向披靡,并且进一步完善到藏在身后“倒拍”,突然出手发球;用“跺脚”的声音来掩盖不同胶皮发球时产生的声音差别等等。这种发球搞得外国运动员不知所措、为了破解这种发球他们费尽心机,据说有的外国选手将自己的队友派到我们发球运动员身后观察,并打暗号提示,一对一的单打竟变成了一对二的“双打”。长胶球拍的变化被用到这种地步按说应该是淋漓尽致了吧,然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邓亚萍改变了长胶球拍多用于削、搓、挡等慢节奏的击球方式,开创了用1mm厚的海绵贴上长胶打快攻的弹击式击球新技能,她不是单纯依*长胶的旋转变化性能,而是更多的发挥长胶球拍的“节奏”特点。长胶球拍攻球弧线短、飞行轨迹“飘” ,加上1mm厚的海绵还真有了点“贼”,又不易借力与反胶攻球的快速前冲大不相同,邓亚萍有非常出色的步法和凌厉的正手连续扣杀,长胶攻球常常迫使对手放慢击球节奏,她就乘机侧身连续扣杀压得对手喘不上气来。以变化为特色的长胶球拍被她加厚了点儿海绵、改变了击球方式竟然打出了“霸气”; 反胶球拍最先是日本人发明的,继而他们又利用反胶球拍发明了弧圈球,建立了运用摩擦方式击球的进攻初创模式,为现代乒乓球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的第一个反胶世界单打冠军是郗恩庭,他原来是正胶快攻手,一手动作隐蔽、旋转差异的转与不转发球、大力爆弹式的推挡和正胶弧圈球是他的三绝技。但是正胶弧圈球只能在对付下旋球时使用,形成对攻就威力全无,改用反胶海绵拍后使他如虎添翼,发球更转,拉球威力更大,还能连续拉冲,加上他的大力推挡,使摩擦式的进攻和撞击式的进攻实现了较完美的结合,一直没能在重大比赛中夺冠的他终于在第32届世乒赛中如愿以偿,夺得男子单打的桂冠,成为使用反胶球拍的中国第一人。 在七十年的反胶球拍已经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当时在崇尚传统的中国大环境中,推广使用反胶球拍,改变习惯的击球方式,全面学习弧圈球技术,一直存在争议,致使我们错过了率先改革创新的时机。直到1989年在蒙特利尔世乒赛的斯韦思林杯决赛上,瑞典的三剑客——瓦尔德内尔、佩尔森、阿佩伊伦以令人信服的弧圈球快速进攻技能击败了对他们围、追、堵、截了多年的中国队,世界上使用正胶海绵拍的三位最优秀的近台快攻手江嘉良、陈龙灿、滕义最终以0:5的大差距败北,事实终于使一直在“继承传统”与“创新”、“变革”之间徘徊的中国乒乓球界明白了——“发展才是硬道理”,反胶海绵拍击球方式带来的技能升级已经改变了世界乒乓球运动的潮流。现在的弧圈球攻击技术已经不仅是简单的“高吊”和“前冲”了,“摩擦”与“撞击”的融合使弧圈球进攻技术发展成为丰富的抽、拉、冲、挂、撕、带、划、撇、劈、拧、挑、弹、砸、扣等多种技能、技巧。思想的解放,使中国乒乓球的优秀群体一下子又焕发了“国球” 整体优势的巨大创造力。仅用了六年的时间,就再造了中国乒乓球的又一个春天。自1995年在天津举行的第四十三届世乒赛至今,中国乒乓球队用弧圈快攻技术的现代理念重新又组建起了自己的世界冠军方阵——孔令辉、刘国梁、刘国正、马林、王励勤、王楠、张怡宁等等群星灿烂。 随着弧圈球技术的发展,我们在球拍配置观念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底板,正胶近台快攻时代,由于人们的击球方式事多以“撞击”为主,即使是突击下旋球也只是强调“击、擦”结合,认为过多的摩擦会影响速度。那时候的人们感觉硬一些、重一些的厚底板更好用,因为近台快攻是追求节奏速度为主的击球,后退就被认为是失去“速度”被动挨打。那时候的训练中经常见到教练在运动员身后方一块挡板——挡住他们的退路,培养他们决战前台,死不退后的意识。当时近台快攻追求的是提高节奏速度前提下的命中率,在近台和台上抢击来球上升点和最高点,弧线对这一时段的击球并不十分重要,因此多采用撞击方式为主的发力击球,况且能击出低平弧线的球才更有杀伤力,较硬的底板持球时间较短,将击球作用力转化为球的自转速度的效率较低——不易摩擦球制造弧线,这些特点正好满足了近台快攻的要求;再者说近台快攻的击球用力经常要求击球者使用“合力”(俗称中等力量),也就是在借助来球反弹力的同时,加上自己的击球用力,使二者形成合力,在近台或台上迅速将来球击回。这是一种技巧性非常高的借力打力的击球方式,用这种方式快攻常使对手来不及获得充分的回球发力距离,同时又经常借不上来球的反弹力,以至陷于被动。因此这种方式击球需要底板在来球撞击时能产生较高的反弹效率,较硬的底板恰恰也能满足这样的要求,运动员在使用较硬的底板时可以用较小的发力在较短的距离内获得较快的回球速度;另外近台击球弧线的打出距离短,挥拍摆速要求快,因此击球的动作幅度必须比较小,必须经常采用离球近发力的方法。为了能提高在小幅度、近距离的击球力量,运动员需要选择份量较重的底板。木质较硬的底板自然分量较重,同时加厚板身也可以提高球拍重量并使击球重心前移,那时候许多运动员将本来已经有6、7mm厚的球板背面再加上一层2mm厚的桐木,这样做提高了击球时球拍的“势能”,增加了击球的威力。即使现在已经进入了弧圈快攻时代,但是对于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球迷爱好者们来说,对底板的要求中仍有时代留下的痕迹。最近我们专卖店来了一位五十多岁的球友,他自我介绍是横拍两面拉弧圈球的打法,大家按照常规为他推荐了一款适合两面弧圈球的超杰-B:板厚5.7mm、重量90g,可是过了几天后他找回来反映说:这块底板没有速度。大家检查了底板没有毛病,以前也没有听过这类的反映,心想可能他只是偶然拉一下弧圈球过渡还是打快攻多,由于这里实行的是零风险服务,只要没有污损都可以调换,于是就给他换了一块较硬的超能-B,他试了试觉得可以就拿走了。可是过了两天他又找回来反映说:这支板虽然不错,但是稍微硬了点,拉球感觉有点欠缺,能否换一块介于这支板和前一支板之间的底板?这次我请他拉几下弧圈球看看,这才发现他的弧圈球全是在近台采用借力加力的反拉、反带动作击球,不是大家想象中的离台发力拉、冲。于是我给他推荐了超杰-A:板厚6.2mm、重量95g。结果这次他十分满意的走了。这件事给了大家一个启示:在广大球迷朋友中由于年龄不同,打球的年代背景不同、身体素质和击球的习惯方式也有很大不同,虽然大家都说掌握了一些弧圈球技术,但是选用的球板的厚薄、软硬、轻重也应该有所不同。有了这样的经验,那天一位自称是快攻结合弧圈球打法的年青球友来店选了一支超能-A的横板,于是我们就建议他改选更轻、更薄、稍软的超能-B型,经过试打他果然感到十分满意。
3. 世界上最早的乒乓球拍子是什么材质制造
最初的球拍是块略经加工的木板,木制的,球弹出后速度慢、力量小,没有什么旋转技巧,打法也很简单,就是把球在两者之间推来推去。
后来有人在球拍上贴一层羊皮。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1903年,英国人古德发明了胶皮球拍,有力地促进了乒乓球技术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奥地利人发明了海绵球拍
4. 1952年哪个国家选手首次使用海绵拍参加第19届世界锦标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日本选手
日本选手1952年首次使用海绵拍参加世界锦标赛,以强有力的进攻冲破了欧洲人的坚强防守。他们给乒乓球技术带来一次革命。从此,乒乓球技术向积极主动、以进攻为主的方向发展。
5. 日本什么时候发明乒乓球拍正胶与反胶海绵拍
正胶最先是欧洲选手发明用来削球,前国手侯英超就是正手反胶反手正胶版的打法。(1927年伦敦首届世界权乒乓球锦标赛上,匈牙利选手雅可比赢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此后“欧洲风格”的削球成为乒坛主流,)这是颗粒胶有记载以来最早的。然后是日本选手海绵拍(1952年孟买第19届世乒赛上,日本选手佐藤博治首次亮出了7毫米厚的海绵拍,凌厉无前的正手长抽突破欧洲削球的强固防守,获得第一个亚洲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后来中国选手就开始在海绵拍的基础上粘上什么正胶、反胶、长胶、防弧胶、双面胶。造就了中国乒乓球百花齐放的场面。
6. 乒乓球拍为什么要贴海绵和胶皮,而且二面颜色不一样
胶皮是一种粘在乒乓球拍底板上的一种胶,现在通常所说的胶皮并不是直接粘在底板上的,而是覆盖于海绵上面,胶皮和海绵统称为套胶。胶短齿胶皮拍拍底板上贴一块胶皮,颗粒向外,颗粒高度在1.5毫米之内。
正胶也叫短颗粒胶皮,特点是弹性好、速度快、击球稳、不吃转,适合近台快攻,尤其是左推右攻型打法,是直板快攻型选手最常用的胶皮类型之一,过去庄则栋、李富荣、江嘉良、谢赛克等一大批世界冠军都采用正胶海绵直拍。当今世界冠军刘国梁也是采用这种类型胶皮。如果你觉得自己手腕动作灵活,而大臂和腰腹力量不够,那最好正面选择以速度制胜的正胶球拍。
反胶其特点是击球旋转力强、击球稳定、易控制,适合弧圈型或弧圈结合快攻型打法。由于击球稳定,控制球好,因此也是初学者首选的类型。对于专业选手而言,又有多种不同性能的反胶海绵拍供选择,如胶皮粘性强、配套的海绵软而厚,因而有很好的“咬”球及“裹”球特性。反胶海绵胶皮是直、横拍选手目前最常用的胶皮,几乎100%的欧洲选手均采用此种胶皮,亚洲选手也有近80%选手使用。因为这种胶皮比较好地兼顾了速度与旋转的要求。
生胶就是颗粒向上、直径大于高度的胶皮。其特点是击球下沉,搓球旋转弱。由于生胶有减转的作用,因此特别容易控制球。目前一批横拍两面攻选手,为求得击球的变化,采用了正手反胶(拉弧圈)和反手生胶(快拨及摆短)的搭配方法。当今世界冠军王涛及著名选手陈静、耿丽娟等都采用反手生胶的打法,韩国及朝鲜女选手对这种搭配方法更是情有独钟。这种性能的胶皮可作为直拍反打反面贴胶的一种选择。这种胶皮压根儿就不怕,回过去都是不旋球,而且飘忽,让对手使不上劲。它被人称作“魔性胶皮”(生胶)。
长胶是一种胶粘细而长的胶皮覆盖在一薄海绵上面的胶皮海绵,是我国在六十年代发明的。当年张燮林用这种胶皮削出变幻莫测的球,被称为乒坛魔术师。这是因为这种胶皮球在拍面会产生反常的旋转现象,典型的变化是:对方搓来的下旋球,己方用长胶对搓时,将以上旋飞回;对方攻来的上旋球,己方用长胶推挡后以下旋飞回;用削球回击对方拉来的弧圈球时球会更旋,而回削一般拉球时回球则不旋。这些反常的变化常令对方失误或回出高球,对付不熟悉长胶性能的人打这种球常可轻易取胜。
防弧胶皮是专门对付弧圈球的还有一种叫“防弧胶皮”的反胶海绵胶皮,这种胶皮拍面无粘性,表面较光滑且轻微发涩,击出球运行牲速度较慢、弧线较短,着台后下沉飘忽,令对手难以按常规判断,对付弧圈球尤为奏效。如前述当年蔡振华反面贴的就是这种胶皮。
7. 乒乓球是谁发明的,乒乓球拍最原始的时候是什么样的
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乒乓球运动在我国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次五六岁的小孩会练习,是最受中国老百姓欢迎的运动,这也导致了乒乓球成为了我国最强的球类运动。我们不但打乒乓球是为了健身,而且在1972年通过乒乓外交扭转了中美关系,当时的乒乓球运动员庄则栋成为了英雄。可以说在中国无人不会打乒乓球,但是关于乒乓球的历史很少有人知道。
1902年英国举行了世界史上的第1次乒乓球比赛,一个叫古德的运动员,将带有颗粒状的胶皮贴到了他的乒乓球拍上,打出了飞速旋转的球,乒乓球进入了旋转时代。乒乓球拍的木板上贴上胶皮成为了普遍做法。1951年奥地利人用泡沫橡胶取代了胶皮,做成了海绵球拍,震惊了世界。日本人运用海绵球拍打败了欧洲人,结束了欧洲人在乒乓球这项运动上称霸的历史。1959年中国运动员张燮林无意间发明了长胶胶皮,使得乒乓球拍的性能得到进一步改进。
8. 9.海绵胶皮乒乓球拍是由哪国发明的
英国人发明胶皮球拍,奥地利人发明海绵球拍。
1903年,英国人古德发明了胶皮球拍,有力地促进了乒乓球技术的发展。从1926年到1951年,世界各国选手大都使用表面有圆柱形颗粒的胶皮拍。击球时增加了弹性和摩擦力,可以使球产生一定的旋转,因而出现了削下旋球的防守型打法。这一打法在欧洲流行长久,不少运动员采用这种打法获得了世界冠军。这一时期乒乓球运动的优势在欧洲,其中匈牙利队成绩最突出,在117项次世界冠军中,他们获57项次,占欧洲队的一半。但这种球拍只能以制造下旋为主。人人皆此,磨来守去,即使夺得了冠军也毫无意义。
20世纪50年代初,奥地利人发明了海绵球拍,日本运动员道德在世界比赛中使用,并一举夺
得第十九届世界锦标赛的四项冠军,打破了欧洲运动员的垄断地位。由于日本运动员利用这种球拍创造的远台长抽进攻型打法,具有正手攻球力量大,速度快,发球抢攻威胁大等优点,因而速度慢、旋转弱、攻击力不强的欧洲防守型打法被逐渐取代,使日本夺得了五十年代乒乓球运动的优势。1952年到1959年,在49项次世界冠军中,日本队夺得24次项次,占47%。这是乒乓球运动水平的第一次大提高。
9. 乒乓球的发明人是谁
乒乓球是1904年传入中国的,它并不是一个人发明的,而是1890年,几位驻守印度(India)的英国海军()军官偶然发觉在一张不大的台子上玩网球颇为刺激。
后来他们改用空心的小皮球代替弹性不大的实心球,并用木板代替了网拍,在桌子上进行这种新颖的“网球赛”,这就是table tennis得名的由来。Table tennis出现不久,便成了一种风靡一时的热门运动。
20世纪初,美国开始成套地生产乒乓球的比赛用具。最初,table tennis有其它名称,如Indoor tennis。后来,一位美国制造商以乒乓球撞击时所发出的声音创造出ping-pong这个新词,作为他制造的“乒乓球”专利注册商标。
Ping-pong后来成了table tennis的另一个正式名称。当它传到中国后,人们又创造出“乒乓球”这个新的词语。
(9)日本人发明海绵拍扩展阅读:
乒乓球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乒乓球1890年首次出现在英国,当时是一项贵族运动。欧洲人至今把乒乓球称为"桌上的网球",由此可知,乒乓球是由网球发展而来。
19世纪末,欧洲盛行网球运动,但由於受到场地和天气的限制,英国有些大学生便把网球移到室内,以餐桌为球台,书作球网,用羊皮纸做球拍,在餐桌上打来打去。
20世纪初,乒乓球运动在欧洲和亚洲蓬勃开展起来。1926年,在德国柏林举行了国际乒乓球邀请赛。后被追认为第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同时成立了国际乒乓球联合会。
乒乓球运动的广泛开展,促使球拍和球有了很大改进。最初的球拍是块略经加工的木板.后来有人在球拍上贴一层羊皮。随著现代工业的发展,欧洲人把带有胶粒的橡皮贴在球拍上。
在50年代初,日本人又发明了贴有厚海绵的球拍。最初的球是一种类似网球的橡胶球,1890年,英国运动员吉布从美国带回一些作为玩具的赛璐珞球,用于乒乓球运动。
在名目繁多的乒乓球比赛中,最负盛名的是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起初每年举行一次,1957年后改为两年举行一次.。
在乒乓球运动进入奥运会之前,它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阶段。
1980年,乒乓球被发明出来。
1952年,在孟买的世界锦标赛上,日本选手首次使用橡胶面的球拍,引起了轰动。
1952年,日本人佐藤博治成为第一个赢得世界冠军的亚洲选手,这次冠军预示着日后亚洲人对这项运动的主宰。
1954年,亚洲选手,特别是中国和日本选手使用了由南斯拉夫人发明的直拍握法。当时,流行的握拍方法是匈牙利著名选手维克托-巴那使用的传统握拍法。
1971年,这一年的4月13日,美国乒乓球队到北京和中国队进行了比赛,他们最后以1比13输给东道主,但这次比赛开通了中美两国的外交关系。
1981年,乒乓球作为奥运项目得到国际奥委会承认,尽管在此之前从未以表演项目在奥运会出现过。
1988年,乒乓球比赛在汉城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奥运会上。
1988年乒乓球首次进入奥运会,之后有了长远的发展,成为参与人数最多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国际乒联下目前已经有超过187个协会成员。
10. 日本什么时候发明乒乓球拍正胶与反胶海绵拍
正胶最先是欧洲选手发明用来削球,前国手侯英超就是正手反胶反手正胶的打法。(内1927年伦敦首届世界乒容乓球锦标赛上,匈牙利选手雅可比赢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此后“欧洲风格”的削球成为乒坛主流,)这是颗粒胶有记载以来最早的。然后是日本选手海绵拍(1952年孟买第19届世乒赛上,日本选手佐藤博治首次亮出了7毫米厚的海绵拍,凌厉无前的正手长抽突破欧洲削球的强固防守,获得第一个亚洲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后来中国选手就开始在海绵拍的基础上粘上什么正胶、反胶、长胶、防弧胶、双面胶。造就了中国乒乓球百花齐放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