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使用公筷是现代才有的 还是古代流传下来的
筷子,古称“箸”,它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独特餐具,对使用刀叉的欧美人士来说,学会用筷子确有一定的难度,可一旦能熟练地操纵这两根小玩意,使用起来却是灵巧无比,所以西方有学者赞扬筷箸是古老的东方文明代表,是华夏民族聪明和智慧的结晶。
我们的祖先以箸进餐大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或许远远不止三千多年,可当今又有谁能说清中华箸文化起源的准确年代?中国每天有十多亿人口一日三餐筷不离手,正因为餐餐用筷、日日用筷、年年用筷、人人用筷,所以中国人对筷箸习以为常,视若无睹,因此历史上很少发现有关筷箸文化的记载,即使在某些古籍中偶而写有只字片语,也是记录其他事而非指箸本身而言。千百年来,也很少发现有专人对筷箸进行研究和探讨。
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以筷进餐少说已有3000年历史,是世界上以筷为食的母国。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但它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价廉物美。筷子也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餐具。凡是使用过筷子者,不论华人或是老外,无不钦佩筷子的发明者。可是它是何人发明?何时创造诞生?现在谁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堂堂中华古国,都找不到记载这一对人类文明做出伟大贡献的点滴文字资料,也许是我们的先民当时缺少文字,或是记录筷子的书籍佚失殆尽?总之,回答这个悬案的只有“史无记载”4个字。当然,研究筷箸文化,也不是找不到任何旁证材料。
关于筷子的名称,各个时代叫法不同。先秦的时候叫“挟”。秦汉时期又叫“箸”。隋唐的时候称“筋”。李白曾有诗句描写道:“停杯投筋不能食”。直到宋代的时候,才有“筷”的称呼.世界上有三种吃东西方法,一,用手抓的有30%.二,用刀叉也有30%,唯有用筷子的最多有40%.
以前就有的,达观贵人的家族里才有这样的规矩.
『贰』 公筷是谁发明的
没有具体到那个人身上。公筷自古就有,那些皇亲国戚、达族贵人们在吃饭的时候很多都是由佣人用一把公筷夹菜到他们的碗里在开始吃,一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奢华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卫生。
促成筷子诞生,最主要的契机应是熟食烫手。上古时代,因无金属器具,再因兽骨较短、极脆、加工不易,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正因如此,小棍、细竹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逐渐出现。这是人类在特殊环境下的必然发展规律。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研究.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即使经过4000余年的发展,其原始性依然无法改变。
当然,任何传说总是经过历代人民的取吉舍、剪裁、虚构、夸张、渲染甚至幻想加工而成的,大禹创筷也不例外。它是将数千年百姓逐渐摸索到的制筷过程,集中到大禹这一典型人物身上。
其实,筷箸的诞生,应是先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并非某一人的功劳。不过,筷子可能起源于禹王时代,经过数百年甚至于年的措索和普及,到商代成了和匕共同使用的餐具。公筷自古就有,那些皇亲国戚、达族贵人们在吃饭的时候很多都是由佣人用一把公筷夹菜到他们的碗里在开始吃,一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奢华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卫生。
『叁』 怎么消毒被幽门螺杆菌污染的碗筷
被幽门螺杆菌污染的碗筷要注意清洗干净,高温消毒。
高温消毒,需要满足的条件不仅是较高温度,还有时间。只有在一定长度的时间内,进行一定高温的消毒,才能产生效果。具体包括两个要素:
1、温度≥100℃
常见的致病菌在100度的条件下都会死亡。
2、时间长于1分钟
时间同温度成反比。在100℃的高温环境下,可能1~3分钟就能将它们杀死。如果温度再减低一些,那么需要的时间则更长。温度再减到56℃,可能加热个半小时也杀不死它们。
也可用消毒柜,购买一个专门的消毒柜,最好是红外消毒柜,将洗干净的碗筷放入其中,设置温度为100~120度,然后消毒10~20分钟。然后静置几分钟,注意消毒完成后别烫着自己。
(3)创造公筷扩展阅读
如果自己或家人中有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最好跟家人分餐,或用公筷、公勺盛饭夹菜,不要相互夹菜,杜绝用嘴喂孩子,碗筷注意清洗干净,高温消毒。爱人之间接吻也会直接感染。尽量减少在外就餐。
同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蔬菜、瓜果要洗净或削皮,不吃半生不熟的牛排等食物,不喝生冷水,不吃太烫的东西,特别是火锅、烧烤,以及酒、咖啡及辛辣食物,它们会刺激胃黏膜,降低其抵抗力,从而为幽门螺杆菌的入侵创造条件;
另外,饮食要营养丰富,食物软烂易消化,少量多餐,细嚼慢咽,每天保持良好的心态、愉悦的心情等,可避免发生胃病。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幽门螺杆菌防治靠分餐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开水烫碗筷真能消毒?真要杀菌须确保做到这两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