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的文房四宝是谁发明的呢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起源传说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括带领兵马在中山地区与楚国交战,双方打得非常激烈,战争拖了很长时间。为了让秦王能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况,蒙恬要定期写战况报告递送秦王。那时,人们通常是用分签蘸墨,然后再在丝做的绢布上写字的,书写速度很慢。蒙括虽是个武将,却有着满肚子的文采。用上面说的那种笔写战况报告,常使他感到影响思绪。那种笔硬硬的,墨水蘸少了,写不了几个字就得停下来再蘸,墨水蘸多了,直往下滴,又会把非常贵重的绢给弄脏了。蒙恬以前就萌生过改造笔的念头,这次要写大量的战况报告,这个愿望就越来越强烈了。 战争的间隙中,蒙恬喜欢到野外去打猎。有一天,他打了几只野兔子回军营。由于打到的兔子多,拎在手里沉沉的,一只兔子尾巴抱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弯弯曲曲的痕迹。蒙恬见了,心中不由一动:“如果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笔来写字,不是更好吗?” 回到营房之后,蒙恬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绢上写出来的字断断续续的,不像样子。蒙恬又试了几次,还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块绢也给浪费了。一气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山石坑里。 蒙恬并不甘心失败,仍然抽时间琢磨别的改进方式。几天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这一天,他走出营房,想透透新鲜空气。走过山石坑时,他又看到了坑里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笔”。蒙恬将它捡了起来,用手指捏了捏兔毛,发现兔毛湿源源的,毛色变得更白更柔软了。蒙恬大受启发,马上跑回营房将它往墨汁里一蘸,兔尾这时竟变得非常“听话”,吸足了墨汁,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字体也显得圆润起来。原来,山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变得柔顺起来。由于这支笔是由竹管和兔毛组成的,蒙恬就在当时流行的笔名“幸”字上加了个“竹”字头,把它叫做“笨”(今日简写作“笔”)。 最初的毛笔是用来涂描甲骨文的笔画的,而真正用毛笔写字,可能开始于简牍和锦帛上文字的书写。 一般认为毛笔是蒙恬发明的,但据最新的考古发现在蒙恬以前就有毛笔了;究竟是谁发明的,目前还没有考证出来。 最早的墨,当然是锅底的油烟了,只要颜色深,在石板、竹片、丝织品等材料上写作,就是墨的起源了,究竟是谁第一个制作了这种黑墨,尚有待考证和研究,起码在三代时,就已经出现了墨了。 到了秦汉以后,笔墨砚已经广泛运用了。 宋代制墨业在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油烟墨的创制是最突出、最值得骄傲的成就。在宋之前,中国制墨都采用松烟为主要原料,用松烟制墨要选择肥腻、粗壮的古松,因而许多古松被砍伐殆尽,造成对自然资源的极大破坏。宋代晁贯之在《墨经》中这样描述:“自昔东山之松,色泽肥腻,性质沉重,品惟上上,然今不复有,今其所有者,才十余岁之松。”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写道:“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在严重墨源匮乏而用墨需求日增的情况下,寻求新的制墨原料已迫在眉睫。 徽墨的创始人叫奚廷圭,他是河北易州(即今河北省易县)人。奚氏父子发现这歙州地理环境非常适宜于制墨业生产,不但有许多黄山松树可以取得高级松烟,而且更有澄清见底的练江溪水可以保证和料时的纯净,于是,他们就定居下来,并且很快就生产出了第一批墨,人们都把它称为“新安香墨”。 南唐后主李煜,是个喜文弄墨的皇帝。他一方面封歙州砚工李少微为砚务官,专门为他制作龙尾砚;另一方面又封歙州墨工奚廷圭为墨务官,专门为他制作新安墨。随后,他又以他的金口布下玉言,赐给奚廷圭以国姓“李”,表示他对新安墨的特别珍爱。从此以后,人们都把“奚廷圭”叫做“李廷圭”,把他制作的“新安香墨”又称作“李墨”了。到了一百五十年后的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歙州”改为“徽州”,才把“李墨”和徽州各地生产的墨统称为“徽墨”,一直沿袭到今天。 蔡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家,造纸术的发明者。在没有发明纸以前,古代各国人民曾想尽办法,利用石头、砖头、树叶、树皮、蜡板、铜、铅、麻布和兽皮、羊皮等等,文字记录下来。 在我国商朝时,人们把文字一笔一划地刻到龟甲和牛、羊、猪等动物的肩胛骨上;随后,人们又用规格一至的木片(又称简)和竹片(又称牍)来书写文章;以后,还用以丝织品缣帛为纸来书写的办法。东汉时期,随著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竹简、缣帛越来越不适应书写的需要。为了制造一种比较理想的书写材料,蔡伦在前人利用废丝绵造纸的基础上,采用树皮、麻头、破布、废鱼网为原料,成功地制造了一种既轻便,又经济的纸张,总结出一套较为完善的造纸方法,使造纸技术有了悦跃的进步。公元 105 年(元兴元年,汉和帝刘肇年间),蔡伦将造成的纸张献给朝廷,受到皇帝的赞扬。从此,人们都用这种纸,并在全国通称蔡伦造的纸为「蔡侯纸」。 公元121 年,东汉朝廷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牵扯到蔡伦,汉安帝刘祜命令他投案。蔡伦耻於受审,即洗浴全身,换上最漂亮的衣服,然后服毒自尽。 公元8 世纪,我国已经广泛使用纸,这后的几个世纪中,我国将纸出口到亚洲各个地方,并严保造纸秘密。公元 751 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发生冲突,阿拉伯人俘获几个中国造纸工匠。没过多久,造纸业便在撒马尔罕和巴格达兴起。就这样,造纸技术便逐渐在阿拉伯世界各地传开,那里开始广泛使用纸张,后又经阿拉伯诸国传到北美和欧洲。据史书记载,在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的 1000 多年,欧洲才建立第一个造纸厂。虽然现代的造纸工业已很发达,但其基本原理仍跟蔡伦造纸的方法相同。造纸原料十分之七八已为木浆所代替,但造高级印刷纸、卷烟纸、宣纸和打字蜡纸等,仍不外蔡伦所用的破布、树皮、麻头、废鱼网等原料。 蔡伦对我国乃至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并且这种影响还将持续下去。今天,我们是无法用数量来衡量纸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人类对纸的使用将会延续到何年,更是难以预测。因此,蔡伦(还有四大发明的留下姓名的另一位发明者毕升)理应在为中国和人类历史进程带来巨大影响的人物名单里占据首席或近乎於首席的位置。 借鉴于网络
②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书法,是谁发明的
甲骨文是古代夏商周时期的产物,是夏商周时期文人所篆刻,甲骨文确实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书法艺术,也可以说得上是跟书法艺术有相同特征的艺术,他具备中国汉字书法的基本特征。
另外根据甲骨文的艺术特色,后期也有人模仿甲骨文书法,比如罗振玉,董作宾及弟子都是后学模仿者,他们通过以甲骨文字体结构,书法特征为主轴线,重新工整的临摹写出了书法作品,他们也通过临摹,更丰富了甲骨文的字体内容,还出了一个专门的文字贴。不管怎么说他们也是属于最早期的甲骨文书法爱好者,当然也研究出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成果,比如有的专家就指出,写甲骨文要把笔要轻,用笔要活,要学会写出毛笔的韵味,好要结合用刀的感觉。
③ 中国是谁发明的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 同时又以“华夏”、“中华”、“中夏”、“中原”、“诸夏”、“诸华”、“神州”、“九州”、“海内”等的代称出现。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书经》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华”,是指华丽、兴旺;也有说上古华、夏同音,本一字。《左传》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是指汉服,夏指行周礼的大国,故中国有礼仪之邦、衣冠上国之美誉。
而汉语中的“中国”一词,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自秦汉以来的中原王朝直辖地区为汉地,其周围四夷多为臣属或藩属之地,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8] 汉代始建蛮夷邱,并使汉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馆,明代四夷馆,内分八馆,曰:鞑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自清朝统治中国以来,中国作为东亚文化宗主的局势逐步被打破了
④ 中国字画装裱机哪里有售。
淘宝 搜索一下 有很多的
⑤ 中国的定量制图法是谁发明的
公元2世纪,中国汉代科学家张衡(78~139)发明定量制图法,把矩形网络坐内标的方法应容用于地图,从而可以用一种更科学的方法去计算和研究方位、距离和路程。他写的《算罔论》中含有精确使用地图坐标的基本原理。
⑥ 书画装裱机的书画装裱机特色:
传统书画装裱的过程,需要繁杂的过程和多年学习才能完全胜任。而装裱机的特色就是:把裱画过程中最耗时最主要的一道工艺 “上墙” 用装裱机替代。原本“上墙”需要7天甚至半月时间。而用装裱机的时间就大大的缩短为半小时左右,解脱出90%的人力和时间成本。在上世纪80年代初已经趋于成熟,随着中国和谐社会的发展,居民的文化氛围和艺术需求不断延伸。装裱机更适合新时代艺术发展需要,作为书画装裱工艺背后的技术支持,已经越来越多受到全国各地书画市场和专业人士的必备工具。
⑦ 毛笔是中国发明的吗
蒙恬
将军发明的…文房四宝中的毛笔指的是湖笔,产自
浙江湖州
⑧ 字画装裱机产在哪里
你好,这个问题我帮你来解答,产地源于日本,由天一庄老板带回中国改造后,才在中国内陆盛行,祸害中国文化,中国制造的糨糊装裱机分两大派即山东济南鸿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制造和河南宜林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