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哥俩好发明人

哥俩好发明人

发布时间:2021-06-10 01:12:57

『壹』 五魁首 六六六 全部是怎么说

我们国家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酒在中国大地上已经存在了几千年,而喝酒更是已经成为特殊而又普遍的社会行为,尤其是逢年过节,或者兄弟朋友聚会,一定少不了酒,但是酒不能干喝,不然会很快喝完,不但容易醉,也提不起酒桌的氛围,所以行酒令这种酒桌文化就出现了,行酒令就是为了“助酒兴”而出现的。小甲认为,凡是上过酒桌的朋友,都一定听过“五魁首”、“六六六”、“七个雀”、“八匹马”等酒令声。

这是在酒桌划拳的时候酒客们常说的酒令,划拳时的行酒令古来有之,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五魁首”了,那么这“五魁首”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五魁首”是什么来历呢?我们且往下看。



这便是民间酒席中划拳时“五魁首”一词的来历和“五魁首”的含义。

『贰』 流传千年的划拳辞令,“五魁首”“八匹马”,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自打酒圣杜康发明了酒,这种饮品很快的就融入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上到王侯将相,下到贩夫走卒,不上不下的迁客骚人无意不好酒。

有诗云:天若不爱酒,天上无酒星。地若不爱酒,地上无酒泉。天地皆爱酒,爱酒不愧天。

当然这些都会有很多局限性,你要是文采不行,像薛蟠对了句“女儿愁,绣房里钻出个大马猴”这种词一处非但贻笑大方,而且也扰了喝酒的雅兴。

『叁』 哥俩好是哪一年发明的谁发明的中国还是外国

唐朝时期,有个叫钟馗的中了状元,但皇上嫌他丑,只让他作第五名,钟馗怒而触阶死,死后被封为专捉游魂野鬼的大鬼官;这也是后来划拳令里五魁首的由来:意思就是第五名才是第一名。 “五魁首”者,系指古人苦读《诗》、《书》、《易》、《礼》、《春秋》五种经籍著作,以求功名,夺得魁首。
划拳又叫豁拳、拳、猜拳、拇战,即饮酒时两人同时伸出手指并各说一个数,谁说的数目跟双方所伸手指的总数相符,谁就算赢,输的人喝酒。此乃我国古传至今仍时尚流行的饮酒游戏,它增添酒兴,烘托喜庆。
划拳时口呼指数,从零到十共十一个数,其数皆用典故巧妙呼出,且语带吉祥、祝福。开头“宝不露”。唐朝时有“开元通宝”,泛指钱财。猜拳时一般是紧握拳头不出指,口呼“宝不露”即财不外露的意思。
一、一心敬。此出唐代诗圣杜甫《高都护马行》:“与人一心成大功。”表示祝酒人诚心敬酒,同心共饮之美好心愿。
二、两相好。今人划拳多以“两相好”开局,乃至哥俩好、爷俩好。
三、三星高照。系祈盼福星、禄星、南极老寿星高照。
四、四鸿喜。古人“四喜”是指“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五、五魁首。“五魁首”者,系指古人苦读《诗》、《书》、《易》、《礼》、《春秋》五种经籍著作,以求功名,夺得魁首。
六、六大顺。《左传》云:“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此数者累谓六顺也。”七、七巧。相传农历七月初七,天上牛郎织女相会,民间妇女比穿针引线,斗巧取胜,祝贺织女喜会牛郎。俗称“乞巧”,因“乞”“七”谐音故之。
八、八马。周穆王常驾八匹骏马四处游玩,相传曾在昆仑山瑶池与西天王母诗酬谢唱。今人划拳常呼“八仙庆寿”以取代“八马”。
九、久长。据《史记》载:“建久安之势,成长久之业。”后人取其“久长”二字作为典故,谐音为“酒长”,借喻人们相聚美酒不尽。
十、十全。清朝乾隆皇帝自诩文治武功,福禄寿俱全,自称“十全老人”。今人常理解为“十全十美”。

『肆』 喝酒划拳所说的“五魁首,六六六”是什么意思

酒桌上人们常常会通过划拳来助酒兴,在划拳时,“五魁首,六六六”这句话中的五魁指的就是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而六六六的意思就是指六六大顺,六顺就包括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


如此简单的一句行酒令中,古人就能将从一到十这几个数字赋予如此多美好的含义,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这样一句行酒令也一直流传至今。

『伍』 算盘的发明者是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发明的

算盘是隶首发明的,隶首是黄帝时代的人。隶首为何发明算盘?事情还得从黄帝说起。

黄帝打败了炎帝,天下的产权都归黄帝所有。黄宫的财物越来越多,算帐成了大问题。那时候算帐方式是结绳记事、刻木为号。就是在绳子上打结或在木板上刻上记号。比如张三借给李四谷子十斤,张三就得在绳子上打十个结,或者在木板上用刀刻上十个记号。百姓之间的小帐用结绳刻木还能对付,黄宫财产收入若用结绳刻号来计算,估计每年算帐累死的人和现在的矿难有一拼。负责黄宫财务的官员们嫌结绳刻号太麻烦,集体偷懒发明了一句成语:“不计其数”。每年秋后向黄帝报帐时,都在帐本上写上“不计其数”。这些人的小聪明骗得了自己,却骗不了心中有数,集圣明英明于一体的黄帝。

黄帝每天和素女研究、探索房中术之余,也研究“不计其数”是个什么数?虽说天下都归了黄帝,可黄帝的心眼还是很小的,对“不计其数”疑心大起。难怪黄帝起疑心,那些记帐的官员们打着“不计其数”的幌子,做贪污腐败的勾当。老百姓看在眼里,怒在心里,骂在嘴里。也只是骂骂而已,谁也想不出对付“不计其数”的办法来。黄帝下诏,普天之下征集能工巧匠制造算数工具。隶首的机会来了。

隶首不是人名,是个职称。炎帝败于黄帝,手下的人不是战死就是做了黄帝的俘虏。那时候对俘虏没有优待这一说,凡是俘虏都当作奴隶对待。隶首,奴隶之首也,说白了是奴隶的头头,说学术了是以奴制奴,与后世的“以夷制夷”异曲同工。

隶首的聪明,是公认的。别人在绳子上记事打结打的是死结,隶首却能打出蝴蝶结。后来,蝴蝶结的技术传到了西方,与西装搭配引导了服装新潮流。隶首是蝴蝶结之父。

当然,发明算盘可不像打蝴蝶结那么简单。蝴蝶结起码有蝴蝶作参照物。算盘没有,只能凭空想象。隶首绞尽脑汁,天天想、夜夜想、时时想、刻刻想;吃饭想、拉屎想,终于在上厕所的时候想出了算盘的载体(形状)。

那天,隶首胡乱吃了些发馊的饭菜。片刻之间,腹内疼痛,隶首直奔茅房。叉腿解带,脱裤蹲身,括约肌动;泼刺作响,便溲俱下;腹内轻松,通体舒泰。隶首无意中看见两膝之间的长方形茅坑,大喊一声,“TMD”!

隶首无师自通,首开“TMD”之先河,是国骂之父。



就像牛顿看见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看见水壶盖振动发明了蒸汽机、阿基米德在浴缸泡澡泡出了浮力定律一样,隶首在茅房发现了算盘的载体。古代的民间茅坑大都是长方体,其形状一直延用至今。隶首是这样想的,长方形的茅坑能够载屎载尿,我设计的这个东西也应该像茅坑一样方便实用。

算盘的载体有了,往里面添加什么内容又成了隶首头疼的问题。隶首有个毛病,心里有事,睡不好觉、吃不下饭,食欲不振。这天隶首在屋里憋得头晕目眩,来到街上转悠。恰巧有个买糖葫芦的小贩吆喝着从隶首身边经过。隶首一下子有了胃口,买了一串糖葫芦。吃到第五个也就是最后一个糖葫芦的时候,隶首大喊了一声“TMD!”卖糖葫芦的小贩误解了,大声回敬隶首,“你TMD!”

隶首吃糖葫芦找到了算盘档和算盘珠,天下第一个算盘伴着“TMD”粗口诞生了。隶首一鼓作气,大喊N声“TMD”,发明了珠算加减法口诀。

几乎与隶首发明算盘的同时,黄帝和素女搞出了中国特色的性学名著《素女经》。黄帝号召天下的百姓学习。隶首买了一本《素女经》反复学习、揣摩N遍,写了读经感,然后带着算盘拜见黄帝。



黄帝见到隶首,问他手里拿的是什么东西。隶首说是算盘。帝曰,何为算盘?隶曰,算乃数矣,盘则盘古,两者合一,夫算盘焉。帝报数试之,首念念有词,双手拨珠,噼啪作响,其算神速,令帝惊之。黄帝问隶首算盘是怎么搞出来的?隶首拿出笔记,侃侃而谈。我看见陛下冠冕上的长方形版(也叫延),发现了算盘的载体;看见冕延挂着一串串的玉珠,想出了算盘珠;读完《素女经》,找出了隐藏其中的加减法口诀。如“一上一”来自“令女正偃卧向上,男伏其上”。“九去一进一”,实为“九浅一深”。云云。黄帝听罢,龙颜大悦。加封隶首为宫廷会计师,每月享受黄家津贴。

明眼人一看便知,隶首是在扯淡。那么隶首为何在黄帝面前扯淡呐?他不怕掉脑袋吗?



黄帝一统天下,对奴隶从来没有放心过。这一点隶首心知肚明。虽说自己贵为隶首,在奴隶眼里像个人似的,在黄帝眼里其实还是个奴隶,人家只不过是利用你的聪明而已。隶首发明算盘,除了想证明自己比别人聪明之外,更想在黄帝面前提高身份。前面说过,隶首的算盘与黄帝的《素女经》几乎同时问世。隶首想证明算盘实用好用,成为天下人的算数工具,必须得到黄帝的认可。中国古代很多发明没有流传下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得到皇帝们的认可。不是失传就是流传到西方,让洋鬼子们占了便宜。隶首有先见之明,买了一本《素女经》活学活用,为算盘寻找黄家理论依据。假如隶首不在黄帝面前扯淡,实话实说。我这算盘是上茅房、吃糖葫芦发明的,黄帝会怎么想?朕冒着阳萎的风险,奋不顾身翻云覆雨地和素女搞房中术,好不容易搞出了《素女经》,你小子上趟茅房拉泡屎、吃个糖葫芦就发明了算盘,天下人知道了,岂不是说你小子比朕还聪明?一般来讲,凡是被人称作圣明或英明的人都不喜欢比自己聪明的人。隶首要想得到黄帝认可,不扯淡是不行的。

扯淡,不能瞎扯。尤其在黄帝面前不能瞎扯,得一本正经地扯,推陈出新地扯、古为今用地扯、投其所好地扯。隶首天才地运用了四扯淡经,扯得黄帝心悦诚服。“盘则盘古也”,隶首就扯的深得帝心。黄帝说他的先祖是开天劈地的盘古,坐天下根红苗正天经地义。其实黄帝的说法更是扯淡,假如炎帝坐了天下也可以说自己是盘古之后,这句话的强权在于谁也不敢去证明其真伪。

隶首靠扯淡当上了黄宫会计师,总算出人头地。但他并不快乐。算盘并没有按照他原来的设想,成为天下人的算数工具。黄帝打算让天下的男人女人都来学习《素女经》,一直苦于没有合适的人选来推广,隶首正好派上了用场。黄帝爱听扯淡可并不傻,命隶首写算盘和《素女经》之辩证关系,以其人之扯淡,还治其人之扯淡。隶首不敢违抗黄帝的命令,埋头论证扯淡。



算盘和《素女经》到了百姓手里,反响却出乎黄帝和隶首的预料之外。百姓对算盘和《素女经》的热情并不高,觉得太麻烦。想学算盘的人对《素女经》不感冒,喜欢《素女经》的人觉得背口诀不如“九浅一深”来得痛快。要命的是算盘和《素女经》是黄帝指定的必修课,二者缺一不可。老百姓每天干活累得要死要活的,哪有闲心学这玩意。结绳记事用了多年,虽说麻烦可也习惯了。做爱不是数数,只要老婆能把孩子生出来,谁还在乎九浅一深?

黄帝倒是“九浅一深”了,素女生出的儿子一个比一个白痴。有一次,黄帝对老儿子说,你去把门关上。结果连城门都关上了。大儿子跟苍颉学字,学到“三”就不学了。黄帝问他为何不学。大儿子说,一是一横,二是二横,三是三横,后面的不用学了,我都知道了,当老师太简单了。黄帝半信半疑,找个小孩当大儿子的学生。那时候学生识字,先从名字开始。大儿子提笔在手,问小孩叫什么名字。小孩说我叫万百千。大儿子开始一横一横地写万字,从宫内横到宫外。黄帝问你这是干啥?大儿子说,我在写万字,才画了一千横。差点把黄帝气死。儿子们不中用,黄帝只好把天下交给了学习《素女经》的积极分子,尧。

一些游手好闲的人添枝加叶把《素女经》改编成色情读物,老百姓称之为“黄书”,一时间畅销天下。黄帝知道了非常生气,命隶首清除精神污染。隶首带人搜查,烧了一批“黄书”,杀了一些人。老百姓害怕,纷纷拿起扫帚将“黄书”扫地出门,史称“扫黄”。隶首郁闷终生,算盘也没有成为天下人的算数工具。直到后世的孔子和董仲舒出现,算盘才起了变化。



春秋之际,诸子百家争鸣。孔子是圣人,一眼看出,所谓的百家争鸣争的只是王权这一家。孔子不甘心当子路等人的老师,要当帝王之大师。孔子看见算盘,悟出“以圣为王”之道。小小的算盘好比天下,臣民如同算珠。只要帝王们掌握了运算口诀,治理天下如拨算珠。即便那个帝王用错了口诀,拨乱了算珠。后来者只需摇晃一下算盘,拨乱反正,一切如初,天下久也。孔子为自己的新发现激动不已,周游列国推销圣王之道。遗憾的是,那些打打杀杀的霸主们目光短浅,谁也不在乎什么圣王之道。孔子怀才不遇,逝者如斯夫,嗟叹长已矣。

孔子失败的原因是不识人间烟火。霸主们奉行的是刀把子里面出政权,孔子偏偏强调“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你说周王文武哥俩好,等于说现在的王不好。既然看不起现在的王,人家也没必要接受你的理论当你的学生。

又过了N年,西汉的董仲舒领悟了孔子学说的真谛,向汉武帝讲解圣王之道的种种好处。汉武帝觉得此道有利可图,罢黜了百家,全盘儒化。汉武之后的皇帝们纷纷效仿。算盘傍着圣王之道,打遍天下无敌手。直到遇见洋鬼子的PC。

洋鬼子们先用大炮打开了算盘的天下,后用PC抢占了天下的算盘。久经历史考验的算盘成了鸡肋。



天下人的思维逃脱不了算盘的桎梏。什么东西一旦成了天下思维的产物,也就成了思维天下的牺牲品。儒术如此,算盘亦如此。 “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孔子这盏明灯照亮千年,油枯耗尽。遇见火力强大的电灯岂有不暗之理?算盘打了数千年,依旧是九去一进一,一下五去四,怎能与日奔月腾的PC相比?

算老珠黄,隶首在天之灵,叹息之余,吟诗一首。

算盘里面有扯淡

扯淡里面有算盘
算盘里面的扯谈是算盘

扯淡里面的算盘是扯淡

扯淡里面有多少算盘

算盘里面有多少扯淡

算盘里面的扯淡不是扯淡

扯淡里面的算盘不是算盘

扯淡成算盘

算盘成扯淡
其实算盘就是算盘

扯淡就是扯淡

『陆』 历史上哪些有杰出成就的人是太监

郑和不是郑成功,两者没有关系,司马迁是受了宫刑,可不是太监,明朝和张居正一起把持朝政的冯保是太监,但是据说为人正直(这点姑且不论),至少帮助张居正一内一外,促进了明朝的繁荣。
“太监,是一个不完整的男人!”

这句台词出现在周星驰版鹿鼎记中 ,正是吴孟达饰演的海公公对刚刚入宫的韦爵爷的谆谆教导,其经典之处自不必言。

太监是指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专供奴隶主、国王或皇帝及其家族役使的男性。

一部世界太监史告诉我们,曾兴盛一时的古埃及、希腊、罗马、波斯等文明古国,都出现过太监,然而他们却较早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在古中国,太监制度尽管经历了兴盛和顿挫的相互更迭,出现了专权统治与惨遭覆灭的轮回曲折,但是,太监制度自形成以来,一直就没有失去其存在的环境和理由。

一开始,中国官家和民间有条件的都可以蓄养阉人。直到公元十世纪,英明的宋朝政府才下令禁止民间蓄养阉奴,太监终于成为皇帝的专卖品。太监的称谓很多,尊称一般为公公、宦官,中性的有寺人、宦者、宦人、中人、火者等等,鄙视者则要送他们一句宦竖、阉竖、内竖乃至破口大骂为阉狗、阉驴了。

至明代,宫廷中设置了由宦官所领的二十四衙门,各设掌印太监,是宫廷中的上层宦官。此后,太监逐渐成为宫中阉人的通称。

说到太监这个名词,就总是会和“作威作福”、“累家败国”之类的贬义词联系起来,浮上人们脑海的也总是什么“十常侍”、“九千岁”一类的大反派。如果说太监这种“皇帝家奴”的群体中还存在着什么正面人物的话,大家能想到的恐怕也只有蔡伦与郑和这两位罢了。

至于在军事上,太监的作用就更是被后人所轻视了。其实在历史阴影的深处,我们会发现令人吃惊的史实…

我国的人类文明进化到了“诗的王国”唐朝,便对太监产生了一个很有诗意的雅称,称他们为“净白”,顾名思义,那里割了,下面没了,自然便是“又白又净”了。和一般小白脸、娘娘腔的公公不同,在武则天时代就已入宫的杨思勖却是体格强健,孔武有力,颇有些“猛将兄”的气质。

武则天退位后,唐中宗上台,其间曾发生太子率领禁军逼宫的政变。叛军势大,宫廷方面却没有将领敢挑大梁,中宗都吓得开始哭鼻子了,杨思勖见状为主分忧,请缨上阵。宛如关云长杯酒斩华雄一般,杨思勖在战场上一刀将叛军先锋总管(也是叛军主将的女婿)砍死,严重打击了敌方的士气,最终造成叛军自行溃散,杨公公就这样完成了自己华丽的初阵。

不久后,唐中宗被皇后韦氏毒杀,中宗的侄子临淄王李隆基发动了针对韦后一党的政变。在这场生死抉择中,杨思勖幸运的押对了宝。李隆基和杨思勖都通过这次政变走上了飞黄腾达之路:李隆基先是成了太子而后又当上了皇帝,就是大名鼎鼎的唐玄宗;而杨思勖则被玄宗“倚为爪牙”,逐步升到了左监门卫将军的高位,和那位尽人皆知的高力士齐名!

一代雄主唐玄宗不但开创了开元盛世,也开创了太监领兵出征的先河。

开元初年,越南酋长梅玄成起兵叛唐。在给自己起了个相当威猛的封号—“黑帝”后,老梅与林邑、真腊国合兵同盟,攻陷了唐治下的安南府三十二州。玄宗命令杨思勖主持讨伐。当时已经年过六十的杨公公采取了以夷制夷的战略方针,他在岭南招募当地土著子弟共十余万人马,巧妙的克服了水土不服的弊端;随后取东汉马援南征时的伏波故道隐蔽行军,突然出现在梅玄成面前。可怜号称四十万的黑帝大军还没醒过神来就被杨公公的闪电战打得大败,老梅更是在战场上就丢了脑袋,黑帝不幸见到了阎王。

在其后相继平定了岭南覃行璋、梁大海、陈行范领导的三次大规模叛乱后,杨公公成为唐朝政府对付岭南少数民族的王牌。他四平岭南,完胜无败,就这一点而言确实无愧于名将之称。知人善用的玄宗也不吝封赏,杨思勖官居骠骑大将军,爵虢国公,打破了唐太宗立下的“阉人不得担任三品以上职务”的祖制。

杨公公为人残忍好杀,在岭南四次平叛实行焦土政策,总共杀掉了十万多人,为了震慑当地居民还“积尸为京观”,就是把被杀者的尸体封在一个大土堆里炫耀武功。被抓的俘虏更加生不如死,有的被剥去脸皮,有的被剥去头皮,更有甚者被活生生地露出脑浆示众的;因此不论蛮族人还是军中将士都非常惧怕杨思勖,连手下的偏将报告战事时都不敢抬头仰视他。在岭南,杨思勖绝对是死神一般的存在。

对付自己人,杨公公也毫不手软。一位大太监牛仙童收受贿赂事发,一生提倡反腐倡廉的玄宗勃然大怒,命令杨思勖对其执行“枪决”。对老牛来说,被老杨监斩实在是一件相当悲惨的事情。他先是在架子上被绑了好几天,其间是无数棍棒的伺候,就在其陷入濒死状态时,杨思勖动手了:杨先砍掉了牛的手足,并让牛眼睁睁看着自己身上的肉一块块的被杨割下来吃掉,最后杨才将牛开肠破肚摘心取肺。牛公公死于骇人听闻的酷刑中。

在杨思勖赫赫战功的背后,则是他心理变态的黑暗一面。

开元二十八年,八十岁的杨思勖病死。十五年后,也就是天宝十四年,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大唐王朝从盛世的顶峰一下跌入了乱世的谷底,伴随着宦官擅权和藩镇割据,中国再度陷入了二百年之久的战乱之世,直到赵匡胤陈桥兵变,中国才获得了安定统一的机会。

史学家阿米尼努斯曾经说过“东罗马是宦官的天堂”。无独有偶,宋朝同样是文化经济高度繁荣,同样是面对着蛮族的全面入侵,同样采取“弹性防御”国策,的国家,同样是宦官的天堂。东罗马拥有纳尔西斯,贝利萨留等猛将兄;而大宋朝呢,柴德庚先生在《宋宦官参预军事考》中说:“二十四史中宦者传人数,以此为最。。。。。。。领禁兵立边功者凡二十七人,此又前史之所无。”根据张邦炜先生的计算:“在43名入传宦官中,曾带兵打仗者多达18人。”可见宋朝的太监武将,大概也是为历史之最。这期间最有代表性的公公,就是那位因水浒传而家喻户晓的使相童贯了。童贯后来因为主持与金人签订引狼入室的“海上之盟”,成为导致靖康奇耻的大罪人,千年来人们对其骂声不绝,实际上童公公也算得上一位名将。

童贯是北宋神宗朝熙宁开边的太监名将李宪的徒弟,他身材高大魁伟,皮骨强劲如铁,双目炯炯有神,面色黝黑,下巴还生着胡须,也是一位“猛将兄”。

徽宗初立,童公公作为给朝廷收罗用品的供奉官,日日亲近徽宗,从此大红大紫,为了给讨徽宗欢心,他来往穿梭京师于苏杭之间,在这里又正好遇上了郁郁不得志的蔡京。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哥俩好聚在一起,便互相结交起来,蔡京仗着童公公的势很快东山再起,京城人称蔡京为公相,童贯为媪相。

在蔡京的大力推荐下,徽宗任命童贯担任西北监军,平息羌族吐蕃的叛乱。宋军开到前线湟川后,恰巧汴梁的太乙宫失火,宋徽宗十分迷信,认为是败战之兆,于是火速传一道手谕给童贯,阻止他出兵。童贯却胆大包天,他看罢手谕后马上若无其事的折起来塞到靴筒里。宋军主将王厚问:“不知陛下何故降旨?”童贯竟若无其事地说:“没有什么,只是敦促我等速取成功罢了。”

在这次战争中,童贯表现相当低调,在他的支持、配合下,宋军一举收复四州。将士们兴高采烈之际,童贯则在庆功宴会上地拿出皇帝的那份手诏,传示军中将领们观看。大家一看之下,无不大吃一惊,要知道矫诏可是灭族的大罪。领军主将惶恐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童贯回答说:“那时士气正盛,这样子止了兵,今后还怎么打?”主将问:“那要是打败了可怎么办?”童贯说:“这正是我当时不给你们看的原因。打败了,当然由我一人去领罪。打胜了,当然兄弟们一起花差花差”

其实童公公早就看透了宋徽宗好大喜功,毫无威断的个性;加以公相在朝,就算打了败仗那位喜欢泡妞的小资画家也不能把他老童怎么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小小一搏,大获全胜,可见童公公颇有战略大家的风范。
那些整日里在生死场上搏杀的将领们可猜不透媪相的花花肠子,大家十分感动,认定童贯是一位值得为之卖命的上司。从此,童贯牢牢树立起了在西北军队中的威望。

之后,童贯常年出没西北,主持与流氓国家西夏的战事,并率兵连打几次胜仗,西夏国力跟不上,经济快要崩溃,最后表示愿意赔钱谢罪。童贯也见好就收,上报了徽宗,徽宗遂罢六路大军, “加贯太傅,封经国公”。

随后在童贯主持下,宋朝对吐蕃开战。经过一年的征伐,宋军彻底打垮了河湟地区的吐蕃部队,控制了青海东南部、黄河以北地区。这次战役宋军 “开拓疆境三千余里,招降首领二千七百人,户口七十万,前后六战,斩首一万多级”, 完全恢复了神宗时的故土。童贯升任熙河、兰湟、秦凤路经略安抚制置使,成为西北边区最高军政长官。其后童贯又率军收复了西北重镇积石军和洮州。在武力孱弱的宋朝,童公公俨然是帝国上空冉冉升起的一颗耀眼将星了。

此刻东南地区的老百姓饱受花石纲之苦,早已忍无可忍。明教教主方腊趁势登高一呼,万众响应,很快就形成一股强大的洪流,南方宋军一触即溃。徽宗没办法,只得派童贯为江淮荆浙宣服使领本部兵南下平叛。西军作为宋军的精锐,对付方腊的乌合之众自然是绰绰有余,加上童贯宣布废除花石纲,大得人心,方教主最后被韩世忠所擒拿,两宋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宣告失败。

徽宗相当以童贯为骄傲:“契丹人听说我国有一个童贯,屡屡打胜仗,很想见识一下。正好就此派他去考察辽国的情形”。于是把童公公的官职加为检校太尉,前往辽国进行国事访问。辽国人很没有礼貌的嘲弄了下面没有了的童贯,童公公大怒,当下在回国的途中接纳了辽人马植,开始了宋朝经略幽燕的行动。在金兵的帮助下,宋军克复幽燕十六州,完成了太祖太宗的遗愿,童贯以太监之身进封广阳郡王,可谓位极人臣。

然而,童贯此举竟将大宋帝国推进万劫不复、血流成河的深渊,导致陈寅恪先生口中“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大宋朝,也走向末路的悲惨结局,却是谁也不曾想到的…

身残志坚赤心卫国的太监当然不止以上寥寥数人而已,譬如唐朝尚有官封博陆王的尚父李辅国,六军十二卫观军容使(唐军总政治部主任)鱼朝恩、围剿河朔藩镇的吐突承璀、平定张韶苏玄明之乱的马存亮、搞定甘露之变的仇士良、主持镇压黄巢起义的杨复光、一心恢复大唐社稷的张承业。

宋朝则有平定李顺起义的王继恩,扫荡岭南的李神佑,威震西夏的张崇贵,镇守环庆的窦神宝,安抚河朔的秦翰,与李宪齐名的王中正;

在号称阉党治国的明朝,也并非只有郑和一人专美于军伍,有武略的太监那是人才济济:开通西域有侯显,攻打兀良哈有刘永诚,和蒙古小王子对练有张永,即使是夺门之变陷害大忠臣于谦的主谋、后来更因为起兵造反而名垂青史的曹吉祥,也有两打麓川的战绩!

这班堪称名将之花的另类太监,在我中华泱泱数千年上国历史中,构成了一道诡异而又别样的风景。

『柒』 赞美哥俩好的诗句

1:正如———众只道是《格林童话》出版是偶然,就不知格林兄弟满心努力尽血汗!
2:跌倒时,你将我轻轻拉起;困难时,你与我共历风雨;不需豪言壮语,你我亲如兄弟;不再苦苦寻觅,有你为我撑起;谢谢一路相携相依,你也好好保重自己!
3:童年咱俩如兄弟,我擦桌子你扫地,下河摸鱼一起去,你偷地瓜我保密。17岁那年的雨季,邻班女孩真美丽,护花使者我代替,我陪美女你生气!共庆儿童节
4:记者节至,祝亲爱的朋友们,兄弟姐妹们,父老乡亲们身体健康,功成名就。争取天天上头版,版版是头条,条条是特稿,稿稿都精彩。
5: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6:非常感激各位兄弟姊妹的鼎力相助,我们的婚礼因你们增色不少!X月X日晚于XX慰劳各位劳苦功高的兄弟姊妹,届时请准时出席!
就算全天下的女人都死光了 兄弟的女人不能碰
7:我们欣赏勇气,因为它是克难求进的法宝。莱特兄弟没有创新的勇气,就不会发明飞机;李时珍没有献身的勇气,就不会编著出《本草纲目》;袁隆平没有突破的勇气,也不会成为杂交水稻之父。

『捌』 有人喝酒常常会喊“五魁首”“八匹马”,这两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

先不管到底会不会,但相信大多数的人都听过“五魁首、六六顺,七个巧、八匹马”,这些都是传统的喝酒划拳辞令。

中华酒文化源远流长,有很深远的历史,而按国人的习惯,寡喝酒是极其无趣的,除了需要下酒菜之外,还要有人作陪、以及各种游戏才有意思。

文化人行酒令,说辞文雅,而“大老粗”们自然就是猜拳,说出了“五魁首”之类。

在名著《红楼梦》当中,就有很多喝酒的片段描写,贾府之中的小姐们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作诗、行酒令等等。

原著第四十回,鸳鸯吃了一杯酒,笑着说:“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唯我是主,违了我的话可是要受罚的。”

而这样的传统,最早可追溯到汉朝时期,刘章以酒令监酒的故事。

按照记载,酒令这种喝酒游戏最初起源于投壶比试,早在周朝就已经出现,唐宋时期随着酒文化的盛行与生活水平的提升,酒令愈发丰富起来。

阅读全文

与哥俩好发明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希腊谁创造了人类 浏览:415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66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案 浏览:752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总结 浏览:490
郴州学府世家纠纷 浏览:197
马鞍山ok论坛怎么删除帖子 浏览:242
马鞍山恒生阳光集团 浏览:235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