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科研成果包括哪些內容
摘要:答:對科研成果的管理,包括總結、鑒定、應用、推廣和專成果獎勵等。 (1)科研資屬料的整理和總結:對所扶得的資料進行科學加工,使其系統化、條理化,便於統計分析。寫出學術性總結報告或學術論文及工作總結;(2)科研成果的舉定:由學術委員會負責組織鑒定;(3)科研成果的應用與推廣:通過成果的應用與推廣,可以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並可提高護理質量與學術水平;
② 科研工作基本情況及主要成果,貢獻怎樣填寫
這個很容易啊,推薦按照成果等級以及你在裡面的排名次序來寫,你最有代表版的科研成果在前面,比如國權家級項目、省部級項目等等,然後項目課題你在裡面的排名,比如寫作為第一完成人完成某省社科規劃基金項目《xxx》,項目成果包括國際論文幾篇。。。研究報告、專利等等,這個沒什麼具體規定,寫明白就可以。
③ 請教下簡歷裡面的「學術科研成果」怎麼填
自己發表的論文,或者和導師一起做課題、實驗等都可以填上去
④ 常慶瑞的學術及科研項目、成果情況
主持和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科技攻關等課題20餘項,在土壤學報、生態學報、應用生態學報、水土保持學報、乾旱區資源與環境等核心刊物發表論文90多篇,參編出版學術專著4部,主編和參編出版教材7本。進行了土地資源調查、評價及其合理開發利用,土地生產潛力和人口承載力分析;土地資源荒漠化及其防治,退化生態系統植被恢復的環境效應評價;資源與環境動態監測與管理,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應用;土壤發生特性、系統診斷分類和山地土壤垂直帶譜建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的主要學術及科研成果如下:
1、土地資源調查、評價與合理利用 七·五~十·五期間,參加國家重點攻關項目黃土高原綜合治理研究和北方旱地農業持續綜合發展研究,系統開展了黃土高原土地資源的調查、評價與合理利用研究,從土壤及土地資源的調查、評價入手,分析估算區域土地生產潛力和人口承載能力,根據利用特點和存在的主要問題,應用持續發展理論進行土地利用規劃,探討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原則和實施途徑,提出不同區域土地開發利用的模式,形成了一整套開展區域土地資源研究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2、土地荒漠化形成與監測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教育部重點科技項目資助下,對農牧交錯帶進行土地荒漠化形成演變、監測評價和預警管理研究:①分析探明了農牧交錯帶土地荒漠化的本質和過程機制,提出荒漠化形成的4個階段(風沙侵蝕、蝕積平衡、沙塵堆積和土壤發育)和荒漠化土地的5種類型(肥力衰退粗化型、表層剝蝕型、片沙覆蓋型、流動沙丘型和固定沙丘型);②應用3S技術,查明了近15年區域土地利用/覆蓋與荒漠化動態變化規律和驅動機制,建立了基於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的監測評價技術體系。
3、植被恢復的土壤環境效應研究 通過國家重點攻關項目黃土高原區水土保持型植被建設技術研究與示範和黃土丘陵溝壑區防護林體系綜合配套技術研究,從土壤形成發育和系統進化的角度,對黃土高原退化生態系統植被恢復的土壤環境效應進行系統深入研究,得出不同植被類型、樹木種類、造林模式、生長年限等恢復措施作用下的土壤質量特點和本質差異,提出評價植被恢復效應的指標體系和方法,為區域水土保持效益評價和生態環境建設規劃提供了決策依據。
4、土壤發生與分類 針對傳統地理發生分類存在的主要問題、地區土壤特點和有爭議的內容,採用國際上先進的系統診斷分類體系和數值分類方法,開展土壤發生分類研究:①提出了陝西土壤系統分類體系,確定了主要診斷層、診斷指標與檢索命名方法,及其兩種分類系統參比;②建立了秦嶺山地土壤垂直帶譜,探討了山地土壤的發生特性、成土過程和類型劃分方法;③鑒定了黃棕壤、黃褐土在形成環境、發生特性的主要差異,明確了兩者的分類歸屬和空間分布;④確定了人類活動對土壤形成發育的影響與作用,提出土墊旱耕人為土診斷層、診斷指標和分類體系的修正方案。
5、資源環境監測管理技術 資源短缺與環境惡化是當前世界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實時准確地掌握資源與環境的存在狀態、演變規律,是實現科學管理和決策的關鍵技術。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攻關項目項目資助下,應用遙感、地理信息系統與全球定位系統等高新技術,進行了土壤侵蝕遙感定量分析、監測評價和預警管理,遙感模型識別與自動分類,區域資源與環境地理信息系統研製,從調查方法、數據採集、信息處理、影像解譯、模式識別、系統設計、和程序編寫方面總結出了一套先進、實用的技術與方法。
⑤ 科研成果如何寫
你好!
科研成果包括關於研究發表的科研論文、科研獲獎、發明專利以及其他的代表研回究成果的材料等答(例如,新品種證書、軟體證書等等)。因此,這里不知道你所謂的「科研成果如何寫」是問什麼,請將問題說清楚,才能得到滿意的回答的。
希望幫助到你,若有疑問,可以追問~~~
祝你學習進步,更上一層樓!(*^__^*)
⑥ 研究成果的轉載情況指什麼
什麼是研究成果?這是我們在課題管理中感到研究者要很好解決的問題。否則不利於教育科研工作深入開展。請看一些課題研究者是怎樣來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的:*班級的考試成績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有了明顯提高;*課題組老師的教育理念有了很大的提高;*主持人的研究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主持人榮獲…………先進個人;*任教的班級榮獲…………先進集體;*任教的班級有……人考入一本大學;…………。大家說說看,這些能說是研究成果嗎?嚴格的說來都不能算是研究成果,粗略的說也不能算是研究成果。至多說是研究成果的副產物,或者叫做研究成果的副副成果,也可以叫做研究成果運用的產物。如果要將其作為研究成果的話,就會大大的削弱課題研究成果的含金量。所謂研究成果,是關於研究的成果。主要的是關於「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研究成果。舉個通俗的例子,地震預報的研究成果應該是一個新的地震預報的方法或原理,而不是預報了地震所拯救的人數。教育科研也是如此。比如關於作文研究的成果,它一定是關於作文指導的新的認識、新的方法、新的管道、新的手段,而不是指中考或者高考作文的成績。如果將後者作為成果,顯然是買櫝還珠、避重就輕、隔靴撓癢。我們姑且將這樣的成果稱之為「馬尾巴式的成果」,馬尾巴顯然不是馬的核心部位。為什麼會出現「馬尾巴式的成果」呢(這種表述的成果不在少數)?主要的還是主持人對於研究的內容和目標把握不準、研究不透、心中無數所造成的。乃至於形成了「盲人摸象」「盲人摸馬」,或者叫專摸馬尾巴。對研究的核心問題不敢觸及,不願觸及,不會觸及。如此研究,其含金量就要小的多了。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必須要多向專家請教,多搞一些學術交流活動。有沒有簡潔方法,一下子就能夠抓住核心的研究內容、逐步形成研究成果呢?有的。不管什麼課題,我們只要抓住「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問題深入研究,就能夠獲得真正的研究成果。不至於事倍功半或者買櫝還珠、南轅北轍。下面的表述,我認為是正確的研究成果的表述:1.關於…………的文獻研究成果;2.關於…………的發生機制的研究:3.關於…………特徵的研究成果;4.關於…………的比較研究成果;5.關於…………的調查研究成果;6.關於…………的案例研究成果;7.關於…………方法的研究成果…………如此看來,研究成果更多的是表現在規律、原理、方法、命題的獲得上。即使是以研究實踐為主要任務的老師來說,主要指的是實踐的過程,而不是實踐的結果。好的研究成果,表現在研究得深,研究得透,實用性強。有充足的依據。好的研究成果,還表現在成果之間能夠形成系列,形成結構,消除盲點、盲區。如此的研究成果就能夠經得住專家或同事的質疑,也能夠較為順利的通過結題鑒定。
⑦ 湛中樂的科研成果及獲獎情況
專著:《現代行政過程論》(北京大學出版社,年); 《權利保障與權力制約》(法律出版社,2003年); 《法治國家與行政法治》(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國家責任法》(合著)(台灣元照出版社,2005年)
主編或副主編的著作與教材有:《公立高等學校法律問題研究》(合著,法律出版社,2009年11月) ;《行政法學》(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大學自治、自律與他律》(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3版,該書為國家九五、十五核心教材,獲北京大學優秀科研教學成果一等獎);《公務員法釋義》(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公務員行政許可法讀本》(主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依法行政培訓教材》(主編,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年);《高等教育與行政訴訟》(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行政法學》(副主編,法律出版社,1998年)、《中國九十年代行政法治發展狀況調查報告》(副主編,法律出版社,1998年);《行政執法與行政訴訟中的法律適用》(副主編,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年);《公安行政法》(主編,中國人事出版社,1994年);《中國司法審查制度》(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該書獲1995年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獎);《法治的理想與現實》(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年。該書被全書翻譯成日文於1995年在日本出版);《環境行政法》(主編,中國人事出版社,1993年);《行政行為法研究》(分編主編,人民出版社,1992年);《警察行政法》(合著)(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行政訴訟法概論》(合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的主要科研項目有:
2007年承擔中國法學會部級重點課題《行政調解、和解制度研究》和司法部課題《社會撫養費問題研究》;2006年承擔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公立高等學校相關法律問題研究》;2005-2006年承擔廣州市政府法制辦《依法行政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課題;2005年承擔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條款與費率監管制度比較研究》課題;2004年承擔中國工商學會《工商管理信息化建設與制度創新》課題。等等。
⑧ 王樺的主要科研情況及成果
1.主要科研項目
[1] 聚苯硫醚(PPS)短纖維產業化生產技術研究開發,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技指導性項目,2006年1月——2006年12月,項目經費:自籌200萬元,項目第一完成人;
[2] 300 t/a聚苯硫醚(PPS)長絲及產業化開發和應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下達的四川省支持紡織行業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專項基金項目,項目起訖時間:2007年——2008年,項目經費:200萬元,項目第一完成人;
[3] 2007年,袋式除塵高性能濾料研製及應用,國家863計劃子課題——PPS纖維產業化研究,項目起訖時間:2007年——2011年,項目經費:100萬元,項目第一完成人;
[4] 2007年,500噸/年聚苯硫醚纖維產業化生產,國家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項目起訖時間:2007年至今,項目經費:70萬元,項目第一完成人;
[5] 2008年, 1500噸/年PPS長絲纖維工業化開發,國債資金項目,項目起訖時間:2008年至今,項目經費:310萬元,項目第一負責人;
[6] 2008年,萬噸級聚苯硫醚纖維產業化生產,江蘇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項目起訖時間:2008年——2010年,項目經費:700萬元,項目第一完成人;
[7] 2009年,聚苯硫醚高性能阻燃耐高溫防護服面料的研製,四川省技術創新重點項目,項目起訖時間:2008年——2010年,項目經費:20萬元,項目第一負責人人;
[8] 2010年,聚苯硫醚纖維織物的染整技術開發,四川省科技支撐項目,項目起訖時間:2010年至今,項目經費:20萬元,項目第一完成人;
[9] 2011年,聚甲醛(POM)纖維的研究開發,四川省經信委,項目經費20萬元,項目第二承擔人
[10] 2011年,高性能聚氧亞甲基(POM)纖維的研究及應用開發,四川省科技支撐項目,2011年至今,項目經費:100萬元,項目第一負責人。
⑨ 李潮海的科研成果及獲獎情況:
1.不同株型玉米雜交種合理利用及子粒品質與環境互作研究,1992,河南省科技進步三等回獎,第四答名;
2.小麥玉米噸糧田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體系研究與應用,1993,河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三名;
3.河南省夏玉米高產理論與技術研究,1993,河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一名;
4.氨基酸螯合多元微肥的研製與應用,1996,河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一名;
5.豫東平原中低產區小麥玉米高產、高效栽培理論與技術體系研究與應用,1997,司法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二名;
6.河南省不同生態經濟區玉米復合群體高產高效種植模式研究,1997,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名;
7.黃淮海平原夏玉米超高產栽培理論與技術體系研究,1999,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名;
8.豫東平原中低產區玉米增產綜合技術研究,1999,河南省星火科技二等獎,第二名;
9.植物生產類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及主幹課程教學內容和體系的改革與實踐,2001,河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第一名;
10高等農林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規格和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2001,河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第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