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無形資產 > 企業兼並收購投資屬無形資產嗎

企業兼並收購投資屬無形資產嗎

發布時間:2020-12-27 22:32:01

『壹』 企業兼並對被兼並方來說有什麼好處

企業的兼並對於被兼並方來說可以獲得更多的資金及技術的的支持,同時也可以將一部分的內風險分容給兼並方,同時如果是被在市場上有一定知名度,影響力的大型企業兼並的話,完全可以借著品牌效應進行一系列的活動。但是這些都是建立在兼並方有意幫助你發展你原有的項目的基礎上的。如果兼並只是為了比如地段,人才等東西,就不一定會有這樣的好處啦!希望可以幫到你啊!

『貳』 收購資產的評估報告最晚什麼時候披露

企業重組資產並購開具發票問題應分以下情況進行判定:
1、若所述企業重組資產並購符合上述條件的,企業涉及的貨物轉讓不徵收增值稅,涉及的不動產、土地使用權轉讓不徵收營業稅,但涉及的無形資產轉讓要繳納營業稅。由於2013年8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改增」試點。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在全國開展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稅收政策的通知》(財稅〔2013〕37號)附件1《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實施辦法》附《應稅服務范圍注釋》規定,技術轉讓服務,是指轉讓專利或者非專利技術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業務活動。商標和著作權轉讓服務,是指轉讓商標、商譽和著作權的業務活動。因此,涉及的無形資產轉讓中屬於技術轉讓,商標和著作權轉讓的,應繳納增值稅,其他無形資產轉讓仍繳納營業稅。此種情況下,企業轉讓貨物,轉讓不動產、土地使用權屬於不征稅行為,不能開具發票。企業應開具具備財務票據基本要素的收款收據,如果企業的主管稅務機關有發售《非經營收入統一票據》的,企業應開具《非經營收入統一票據》。資產受讓方應憑收款收據、合同、入庫單、資產驗收單等作為入賬依據,而不能僅憑評估報告入賬。企業轉讓技術,轉讓商標和著作權應開具增值稅發票,轉讓其他無形資產應開具營業稅發票。
2、若所述企業重組資產並購不符合上述條件的,企業涉及的貨物轉讓、技術轉讓、商標和著作權轉讓應繳納增值稅;涉及的不動產、土地使用權轉讓,以及其他無形資產轉讓應繳納營業稅。企業應根據《發票管理辦法》的規定,向資產受讓方開具增值稅發票、營業稅發票。

『叄』 並購估值怎麼給

並購進對標的公司的估值一般需要參考以下幾點:
一:同行來同類型公司目前的估專值水平。屬
二:和同行相比,公司的行業地位,盈利能力,團隊建設,創新能力如何。以第一條為基本,進行溢價或折價。
三:業績承諾如何。如業績承諾不達標時,原股東如何進行補償,業績承諾是否是高增長。
四:並購時的付款條件。是按業績完成情況進行分期付款,還是一次性付款,沒有附加條件。
五:並購購份的多少。如對標的物的全部股份的並購,還是只並購部分股權。
六:並購後原公司的債務,擔保如何處理的問題。
還有其它的相關事項。如並購後管理人員的安置問題等等,所以對於並購來說,一般都是在相互有意向的情況下,找專業的資產評估公司進行資產盡職調查,並進行評估,然後協商談判。

『肆』 企業並購中無形資產評估如何處置

1 企業並購中無形資產評估特點無形資產大多都是智力勞動成果,屬於一種無形的特殊商品,生產成本具有不完整性、弱對應性和虛幻性,其價值量不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具有明顯的特殊性和例外性。這些都決定了企業並購中無形資產評估有如下特點:(1)市場性。無形資產評估要以市場需求為基礎,考慮技術競爭風險、名牌效應與壟斷等諸多特殊的市場因素。(2)模擬性。由於市場多變,再加上無形資產價值中許多難以准確測算的因素,導致評估機構根據客觀規定性進行計算得出的模擬價格與經過市場驗證後的真實價格會有絕對的誤差。據國外專家介紹,一般情況下,其若為±20%應該認為是允許和可接受的。(3)公正性。它是整個評估工作的特徵,特別是對於不確定因素較多的無形資產評估顯得尤為重要。
2 企業並購中影響無形資產評估的因素一項無形資產評估價值的高低受許多因素的影響,企業並購中對無形資產進行評估時必須予以考慮:無形資產成本;現有無形資產的壽命期限;無形資產應用後創造的效應;無形資產科學價值及發展前景;同行業無形資產計價標准和根據;無形資產供求變動趨勢;轉讓方轉讓該無形資產的機會成本;無形資產轉讓次數;無形資產價款支付方式等。充分考慮這些因素影響,才能對無形資產價值進行正確的計算和估計。
3企業並購中無形資產評估方法選擇公司並購中無形資產評估模型很多,如美國西北大學阿爾弗雷得·拉巴波特創立的「拉巴波特模型」;美國加州洛杉礬大學弗瑞得·沃斯頓創立的「沃斯頓模型」;還有「杜邦模型」等。
在企業並購這一特殊評估目的下,選擇評估方法,應考慮無形資產具有壟斷性、極端重要性和特殊性,它不是作為一般商品和生產資料轉讓,而是作為獲利能力來轉讓的,它的價值不是主要按「物化價值」,而是按其帶來價值,即根據它帶來的額外收益來定價的。基於此,無形資產評估一般適用收益現值法、成本一收益現值法。公司並購無形資產評估專業文獻中,認為這種折現現金流量(DCF)分析是最科學、最成熟的無形資產評估方法,其同時適用於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

『伍』 被兼並企業的資產評估方式有哪些

轉載以下資料,僅供參考:

1、市場價值法。該法根據市場交易確定無形資產的價值,適用於專利、商標和版權等,一般是根據交易雙方達成的協定以收入的百分比計算上述無形資產的許可使用費。該法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由於大多數無形資產並不具有市場價格,有些無形資產是獨一無二的,難以確定交易價格,其次,無形資產一般都是與其他資產一起交易,很難單獨分離其價值。
2、收益法。此法是根據無形資產的經濟利益或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計算無形資產價值。諸如商譽、特許代理等。此法關鍵是如何確定適當的折現率或資本化率。這種方法同樣存在難以分離某種無形資產的經濟收益問題。此外,當某種技術尚處於早期開發階段時,其無形資產可能不存在經濟收益,因此不能應用此法進行計算。
3、成本法。該法是計算替代或重建某類無形資產所需的成本。適用於那些能被替代的無形資產的價值計算,也可估算因無形資產使生產成本下降,原材料消耗減少或價格降低,浪費減少和更有效利用設備等所帶來的經濟收益,從而評估出這部分無形資產的價值。但由於受某種無形資產能否獲得替代技術或開發替代技術的能力以及產品生命周期等因素的影響,使得無形資產的經濟收益很難確定,使得此法在應用上受到限制。

A,非國有企業並購的資產評估方法

《關於企業兼並的暫行辦法》第六條規定的重置成本法、市場法、收入法,三種方法可以互相檢驗,亦可以單獨使用;

B,國有資產評估方法

《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第23條規定了收益現值法、重置成本法、現行市價法、清算價格法,《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第37條規定,「資產評估機構進行資產評估時,應根據不同的評估目的和對象,選用《辦法》第23條所規定的一種或幾種方法進行評定估算。選用幾種方法評估的,應對各種方法評出結果進行比較和調整,得出合理的資產重估價值。」

相關法律知識:

《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中有關內容的規定

第四十條 收購要約期限屆滿前15日內,收購人不得變更收購要約;但是出現競爭要約的除外。

出現競爭要約時,發出初始要約的收購人變更收購要約距初始要約收購期限屆滿不足15日的,應當延長收購期限,延長後的要約期應當不少於15日,不得超過最後一個競爭要約的期滿日,並按規定比例追加履約保證金;以證券支付收購價款的,應當追加相應數量的證券,交由證券登記結算機構保管。

發出競爭要約的收購人最遲不得晚於初始要約收購期限屆滿前15日發出要約收購的提示性公告,並應當根據本辦法第二十八條和第二十九條的規定履行報告、公告義務。

第四十一條
要約收購報告書所披露的基本事實發生重大變化的,收購人應當在該重大變化發生之日起2個工作日內,向中國證監會作出書面報告,同時抄報派出機構,抄送證券交易所,通知被收購公司,並予公告。

第四十二條
同意接受收購要約的股東(以下簡稱預受股東),應當委託證券公司辦理預受要約的相關手續。收購人應當委託證券公司向證券登記結算機構申請辦理預受要約股票的臨時保管。證券登記結算機構臨時保管的預受要約的股票,在要約收購期間不得轉讓。

前款所稱預受,是指被收購公司股東同意接受要約的初步意思表示,在要約收購期限內不可撤回之前不構成承諾。在要約收購期限屆滿3個交易日前,預受股東可以委託證券公司辦理撤回預受要約的手續,證券登記結算機構根據預受要約股東的撤回申請解除對預受要約股票的臨時保管。在要約收購期限屆滿前3個交易日內,預受股東不得撤回其對要約的接受。在要約收購期限內,收購人應當每日在證券交易所網站上公告已預受收購要約的股份數量。

出現競爭要約時,接受初始要約的預受股東撤回全部或者部分預受的股份,並將撤回的股份售予競爭要約人的,應當委託證券公司辦理撤回預受初始要約的手續和預受競爭要約的相關手續。

第四十三條
收購期限屆滿,發出部分要約的收購人應當按照收購要約約定的條件購買被收購公司股東預受的股份,預受要約股份的數量超過預定收購數量時,收購人應當按照同等比例收購預受要約的股份;以終止被收購公司上市地位為目的的,收購人應當按照收購要約約定的條件購買被收購公司股東預受的全部股份;未取得中國證監會豁免而發出全面要約的收購人應當購買被收購公司股東預受的全部股份。

收購期限屆滿後3個交易日內,接受委託的證券公司應當向證券登記結算機構申請辦理股份轉讓結算、過戶登記手續,解除對超過預定收購比例的股票的臨時保管;收購人應當公告本次要約收購的結果。

第四十四條
收購期限屆滿,被收購公司股權分布不符合上市條件,該上市公司的股票由證券交易所依法終止上市交易。在收購行為完成前,其餘仍持有被收購公司股票的股東,有權在收購報告書規定的合理期限內向收購人以收購要約的同等條件出售其股票,收購人應當收購。

第四十五條 收購期限屆滿後15日內,收購人應當向中國證監會報送關於收購情況的書面報告,同時抄報派出機構,抄送證券交易所,通知被收購公司。

第四十六條 除要約方式外,投資者不得在證券交易所外公開求購上市公司的股份。

『陸』 下列各項中,企業可以確認為無形資產的有( )。

選抄ABCD。
解析:會計上通常將無形資產作襲狹義的理解,即將專利權、商標權等稱為無形資產。根據《企業會計准則第6號--無形資產》第七條規定:外購無形資產的成本,包括購買價款、相關稅費以及直接歸屬於使該項資產達到預定用途所發生的其他支出。
因此,補繳土地出讓金,應當計入「無形資產」科目。

『柒』 企業重組,新設合並與吸收合並涉及的稅收有哪些

吸收合並的稅收優惠政策
(一)增值稅:在吸收合並中,被吸收方轉移其實物資產,可以享受不徵收增值稅的優惠政策。
政策依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納稅人資產重組有關增值稅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1年第13號)
主要內容:納稅人在資產重組過程中,通過合並、分立、出售、置換等方式,將全部或者部分實物資產以及與其相關聯的債權、負債和勞動力一並轉讓給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屬於增值稅的征稅范圍,其中涉及的貨物轉讓,不徵收增值稅。本公告自2011年3月1日起執行。此前未作處理的,按照本公告的規定執行。
適用解析:
1.上述政策適用於被吸收合並方,而非吸收合並方;
2.不徵收增值稅的征稅對象是實物資產;
3.被吸收合並企業不僅應當將企業實物資產轉移至吸收合並方,而且必須同時將其債權、負債和勞動力同時轉移;
4.上述政策不僅適用於吸收合並,也適用於其他形式的企業重組。
5.上述政策不徵收的僅僅是增值稅,而非全部稅收都不徵收。
(二)營業稅:在吸收合並中,被吸收方轉移其不動產和土地使用權,可以享受不徵收營業稅的優惠政策,但是 轉移 無形資產要徵收營業稅。
政策依據:
1.《國家稅務總局關於納稅人資產重組有關營業稅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1年第51號)
2.《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轉讓自然資源使用權營業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12]6號)
主要內容:
1.納稅人在資產重組過程中,通過合並、分立、出售、置換等方式,將全部或者部分實物資產以及與其相關聯的債權、債務和勞動力一並轉讓給其他單位和個人的行為,不屬於營業稅徵收范圍,其中涉及的不動產、土地使用權轉讓,不徵收營業稅。本公告自2011年10月1日起執行。此前未作處理的,按照本公告的規定執行。
2.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營業稅稅目注釋>(試行稿)的通知》(國稅發[1993]149號)第八條「轉讓無形資產」稅目注釋中增加「轉讓自然資源使用權」子目。轉讓自然資源使用權,是指權利人轉讓勘探、開采、使用自然資源權利的行為。自然資源使用權,是指海域使用權、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和其他自然資源使用權(不含土地使用權)。本通知自2012年2月1日起執行。
適用解析:
1.上述政策適用於被吸收合並方,而非吸收合並方;
2.被吸收合並企業不僅應當將企業不動產和土地使用權移至吸收合並方,而且必須同時將其債權、負債和勞動力 同時轉移;
3.對被吸收合並方涉及的不動產和土地使用權轉讓,不徵收營業稅,無形資產轉讓應當繳納營業稅;但是,根據企業重組精神,國稅總局應該會對在吸收合並中「無形資產」轉移予以免徵或者不征,但需等待政策進一步明確。
4.上述政策不僅適用於吸收合並,也適用於其他形式的企業重組。
5.上述政策不徵收的僅僅是營業稅,而非全部稅收都不徵收。
(三)土地增值稅:在吸收合並中,被吸收方轉移其房地產,可以享受暫免徵收土地增值稅的優惠政策。
政策依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土地增值稅一些具體問題規定的通知》(財稅字〔1995〕48號)
主要內容:在企業兼並中,對被兼並企業將房地產轉讓到兼並企業中的,暫免徵收土地增值稅。
適用解析:
1.上述政策適用於被吸收合並方,而非吸收合並方;
2.上述政策中「企業兼並」包括吸收合並這種情形;
3.暫免徵收土地增值稅的對象是房地產;
4.上述政策強調的是「暫免徵收」,如果吸收合並後,吸收合並方將吸收合並進去的房地產出售,應當以吸收合並方為納稅主體,繳納土地增值稅。
5.上述政策不僅適用於吸收合並,也適用於企業兼並的其他形式如,如新設合並等。
6.上述政策暫免徵收的僅僅是土地增值稅,而非全部稅收都不徵收。
(四)契稅:在吸收合並中,吸收合並方承受被吸收合並方的土地和房屋,吸收合並方以享受免徵契稅的優惠政策。
政策依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事業單位改制重組契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12]4號)
主要內容: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公司,依據法律規定、合同約定,合並為一個公司,且原投資主體存續的,對其合並後的公司承受原合並各方的土地、房屋權屬,免徵契稅。本通知執行期限為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
適用解析:
1.上述政策適用於吸收合並方,而非被吸收合並方;
2.免徵契稅的征稅對象僅限於被吸收合並方的土地和房屋;
3.吸收合並方和被吸收合並方企業的原投資主體(即股東)吸收合並後依然存續,即在吸收合並過程中沒有減少;
4.上述政策僅適用於吸收合並,其他企業重組形式不適用。
5.上述政策不徵收的僅僅是契稅,而非全部稅收都不徵收。
(五)印花稅:在吸收合並中,原則上原已貼花的部分可不再貼花,未貼花的部分和以後新增加的事項按規定貼花。
政策依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改制過程中有關印花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03〕183號)
主要內容:
1.關於資金賬簿的印花稅:(1)以合並或分立方式成立的新企業,其新啟用的資金賬簿記載的資金,凡原已貼花的部分可不再貼花,未貼花的部分和以後新增加的資金按規定貼花。合並包括吸收合並和新設合並。(2)企業改制中經評估增加的資金按規定貼花。(3)企業其他會計科目記載的資金轉為實收資本或資本公積的資金按規定貼花。
2.關於各類應稅合同的印花稅:企業改制前簽訂但尚未履行完的各類應稅合同,改制後需要變更執行主體的,對僅改變執行主體、其餘條款未作變動且改制前已貼花的,不再貼花。
3.關於產權轉移書據的印花稅:企業因改制簽訂的產權轉移書據免予貼花。
適用解析:按照上述政策執行。
(六)企業所得稅:符合特殊性稅務處理條件的,合並對價中對於股權支付部分暫不確認有關資產的轉讓所得或損失的,但對於非股權支付仍應在交易當期確認相應的資產轉讓所得或損失,並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
政策依據:
1.《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重組業務企業所得稅處理若干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59號)
2.《國家稅務總局關於發布《企業重組業務企業所得稅管理辦法》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0年第4號)
主要內容:
1.企業重組的稅務處理區分不同條件分別適用一般性稅務處理規定和特殊性稅務處理規定。
2.企業合並,除符合本通知規定適用特殊性稅務處理規定的外,當事各方應按下列規定處理:
(1)合並企業應按公允價值確定接受被合並企業各項資產和負債的計稅基礎。
(2)被合並企業及其股東都應按清算進行所得稅處理。
(3)被合並企業的虧損不得在合並企業結轉彌補。
3.企業重組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適用特殊性稅務處理規定:
(1)具有合理的商業目的,且不以減少、免除或者推遲繳納稅款為主要目的。
(2)被收購、合並或分立部分的資產或股權比例符合本通知規定的比例。
(3)企業重組後的連續12個月內不改變重組資產原來的實質性經營活動
(4)重組交易對價中涉及股權支付金額符合本通知規定比例。
(5)企業重組中取得股權支付的原主要股東,在重組後連續12個月內,不得轉讓所取得的股權。
4.企業重組符合適用特殊性稅務處理規定條件的,交易各方對其交易中的股權支付部分,可以按以下規定進行特殊性稅務處理。
企業合並,企業股東在該企業合並發生時取得的股權支付金額不低於其交易支付總額的85%,可以選擇按以下規定處理:
(1)合並企業接受被合並企業資產和負債的計稅基礎,以被合並企業的原有計稅基礎確定。
(2)被合並企業合並前的相關所得稅事項由合並企業承繼。
(3)可由合並企業彌補的被合並企業虧損的限額=被合並企業凈資產公允價值×截至合並業務發生當年年末國家發行的最長期限的國債利率。
(4)被合並企業股東取得合並企業股權的計稅基礎,以其原持有的被合並企業股權的計稅基礎確定。
5.重組交易各方符合特殊性稅務處理規定條件,對交易中股權支付暫不確認有關資產的轉讓所得或損失的,其非股權支付仍應在交易當期確認相應的資產轉讓所得或損失,並調整相應資產的計稅基礎。
非股權支付對應的資產轉讓所得或損失=(被轉讓資產的公允價值-被轉讓資產的計稅基礎)×(非股權支付金額÷被轉讓資產的公允價值)
適用解析:
1.上述政策適用於被吸收合並方,而不是吸收合並方。
2.上述政策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2008、2009年度企業重組業務尚未進行稅務處理的,可按上述政策處理。
3.吸收合並中,所得稅的處理分為一般性稅務處理規定和特殊性稅務處理規定。
4.吸收合並中,所得稅特殊性稅務處理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1)具有合理的商業目的,且不以減少、免除或者推遲繳納稅款為主要目的。
(2)企業重組後的連續12個月內不改變重組資產原來的實質性經營活動
(3)重組交易對價中涉及股權支付金額不低於其交易支付總額的85%。
(4)企業重組中取得股權支付的原主要股東,在重組後連續12個月內,不得轉讓所取得的股權。
5.符合條件的吸收合並,被合並方對交易中股權支付暫不確認有關資產的轉讓所得或損失的,即不計征企業所得稅。
6.無論是否符合特殊性稅務處理,吸收合並中非股權支付仍應在交易當期確認相應的資產轉讓所得或損失,並計征企業所得稅。
(七)個人所得稅:如被吸收合並方的股東為自然人,在吸收合並中,股權支付額部分,免徵個人所得稅,但對非股權支付額對應的部分應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
政策依據:
1.《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股權轉讓所得個人所得稅計稅依據核定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0年第27號)
2.《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加強股權轉讓所得徵收個人所得稅管理的通知》(國稅函[2009]285號)
3.《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個人終止投資經營收回款項徵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1年第41號)
主要內容:
1.個人因各種原因終止投資、聯營、經營合作等行為,從被投資企業或合作項目、被投資企業的其他投資者以及合作項目的經營合作人取得股權轉讓收入、違約金、補償金、賠償金及以其他名目收回的款項等,均屬於個人所得稅應稅收入,應按照「財產轉讓所得」項目適用的規定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公式如下:
應納稅所得額=個人取得的股權轉讓收入、違約金、補償金、賠償金及以其他名目收回款項合計數-原實際出資額(投入額)及相關稅費。
2.稅務機關應加強對股權轉讓所得計稅依據的評估和審核。對扣繳義務人或納稅人申報的股權轉讓所得相關資料應認真審核,判斷股權轉讓行為是否符合獨立交易原則,是否符合合理性經濟行為及實際情況。對申報的計稅依據明顯偏低(如平價和低價轉讓等)且無正當理由的,主管稅務機關可參照每股凈資產或個人股東享有的股權比例所對應的凈資產份額核定。
適用解析:
1.如果符合所得稅特殊性稅務處理的條件,被吸收合並方的股東為自然人,股權支付額部分,免徵個人所得稅。
2.但是即便是符合所得稅特殊性稅務處理的條件,被吸收合並方的股東為自然人,對非股權支付額對應的部分,應按「財產轉讓所得」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
(八)房產稅、土地使用稅、車船稅:依法正常納稅,不受企業重組影響,但不應重復納稅。

『捌』 最近有沒有企業並購中涉及無形資產的案例實例

微軟並購諾基亞

閱讀全文

與企業兼並收購投資屬無形資產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知識產權代理服務協議格式 瀏覽:117
商河縣工商局 瀏覽:810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