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現在國家允許開采地下溫泉資源嗎
這項溫泉資源,這是國家所有你想隨便看的就是國家禁止的必須要出個視頻才行的。
2. 溫泉井收水資源費嗎
溫泉井屬於地下水資源范疇,對於大批量開采和開發國內地下水資源,均需要上報區域內依法行使水行政管理職責的機構,按水資源開采數量的級別可分別報省級水利廳或者流域的水利委員會等主管部門。
3. 溫泉資源會不會枯竭
溫泉資源只要合理開發 就不會枯竭的,可以到這個網站上看看,專業公司怎麼看回這個問題。 武漢答有一家專門的溫泉勘探與設計的公司 全名是湖北地大熱能科公司 可以去公司網站看看 有這方面的介紹 好像是中國地質大學的附屬企業 蠻有權威的
4. 開發地下溫泉是否需要繳納資源稅
根據《遼寧省財政廳 遼寧省地方稅務局關於對頁岩等9種礦產品開征資源稅的通知》(遼財稅〔2016〕761號)文件的規定,開發地下溫泉應繳納資源稅。
5. 重慶如何進行溫泉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
現在溫泉旅遊這么多,頂峰國際旅遊規劃設計公司首席設計師談溫泉旅遊項目該如何創新:
1. 在項目開發方面實現創新
結合區域目標市場的主流需求特徵,選好「溫泉+度假」的大溫泉開發模式,使得溫泉的商業模式超越一般性的競爭平台,形成突破性發展。要跳出溫泉做溫泉,從休閑產業的角度看溫泉,以溫泉為中心,充分考慮溫泉與休閑房地產業、會議產業、療養產業、水游樂產業、旅遊小城鎮、新農村、山水旅遊互動結構的發展,使諸多產業在溫泉周圍聚集,形成溫泉產業聚集區的整體發展模式結構。如頂峰國際規劃設計公司的安寧溫泉保護與開發項目。
2. 在泡浴模式方面實現創新
泡溫泉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綜合化、藝術化,很多以自然條件形成的與觀賞游樂相結合,也有與人工的方式相結合,形成了溫泉的幾百種泡浴模式,包括以水休閑與水游樂相結合、與文化形態結合的模式,如與文化結合形成禪宗的溫泉、道家的溫泉等;包括與泥療、鹽療,醫葯、美容、康療、水上運動、水上娛樂相結合的模式;包括與自然環境相結合的模式,如溫泉熱帶環境下的溫泉,山體環境下的溫泉,在溪溝里自然的溪流與環境結合的溫泉等。溫泉泡浴模式的發展,形成了旅遊與溫泉廣泛結合的休閑結構,由此帶來收益模式的變化。
3. 在與人文資源結合方面實現創新
發掘人文資源,並與溫泉文化和溫泉度假村建設及經營相緊密結合,形成自己獨特的優勢。如頂峰國際規劃設計公司規劃的思拉堡溫泉小鎮。
4. 在與區域地貌地質結合方面實現創新
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優勢,注重發揮自然景色對宣傳、推動溫泉開發經營的作用。如頂峰國際規劃設計公司的九湯溫泉項目。
6. 國家溫泉資源保護
1、從模式到項目——溫泉旅遊開發一成不變
隨著珠海御溫泉等一批南方溫泉取得的巨大成功,中國的溫泉旅遊開發進入競相模仿階段,無論是唐式、日式、歐式、亦或是自由式,皆為拿來主義。溫泉洗浴加休閑、養生、度假、會議等開發思維雷同,建設項目也大同小異,溫泉酒店、露天浴池、再配套一些相關的休閑娛樂項目,三大核心項目搬來搬去。一來缺少對溫泉特色的挖掘,二來缺少對溫泉文化的演繹、三來缺乏對溫泉地概念的整體營銷與內涵建設。
2、淡旺季困境——溫泉旅遊的季節性症結
溫泉旅遊產品的季節性差異是極其顯著的,根據大多數溫泉旅遊區的統計,溫泉旅遊的淡旺季,遊客相差一般在10倍左右。旺季人忙為患,淡季冷冷清清是許多溫泉度假區運營商不得不直視的第一困境。雖然目前許多溫泉度假區也在延伸產品上做了大量文章,比如把會議會展、體育運動、農業觀光、休閑購物等項目融合進來,但以溫泉為核心產品的溫泉度假區,一旦過了溫泉洗浴的旺季,其它項目也隨之被閑置,根本沒有起到抹平淡旺季落差的效果。
3、新手充專家——溫泉旅遊規劃落後於實踐
溫泉地作為旅遊目的地的類型之一,由最初的利用已有的療養地發展旅遊,到發展集休閑度假於一體的新興溫泉地,市場需求日益變化,開發形勢也日益在變化。然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相應的研究組織以及相對穩定的專業規劃群體。
溫泉旅遊規劃一部分從旅遊規劃專業群體中演化出來,著重對市場和旅遊形態的研究,一部分由建築和景觀規劃專業群體中轉變而來,主要針對建築和景觀進行規劃設計,另外還有一部分是文化研究和酒店運營等方面規劃專家。總的來說,溫泉旅遊規劃還是這些專業規劃群體順帶參與的項目,大部分沒有進行過系統地專業地研究。溫泉旅遊規劃還大部分處在一線開發經營者的邊開發邊摸索階段,而這些專業規劃群體有時候還要從這些已經開發成功的溫泉旅遊地汲取經驗。溫泉旅遊規劃的創新研究大大落後於實踐發展的需求。
4、文化表現過於粗糙——缺少溫泉文化建設
溫泉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溫泉旅遊開發的差異程度。文化好說難做,溫泉資源的核心吸引力大致相同,如何在文化的表現力及表現形式上進行突破,值得我們深思。溫泉在文化細節的粗糙主要表現在:一是溫泉旅遊將服務對象鎖定為高消費者,旅遊活動限制在新近建設的建築物內,或者伴有「耗物性」的所謂「生態旅遊」,而沒有將深含文化內容的大眾旅遊作為重要的發展方向;二是缺少文化的「物化」建設,如溫泉地很少建設鄉土資料館等具有很強文化色彩的設施,給遊客留下的不是西方文化的印象,就是古典園林的意境,文化細節缺乏精雕細鑿。
5、浮躁與功利並存——溫泉開發急功近利
隨著溫泉旅遊開發價值的不斷飆升,旅遊投資大規模向這一區域傾斜,這使得在溫泉旅遊開發過程中出現了兩大問題——浮躁與功利。浮躁是指溫泉旅遊開發過程中,投資商和政府部門未經過前期認真仔細地論證研究,溫泉項目盲目下馬,幾個億乃至數十個億的資金投進去,一方面對溫泉資源和環境產生破壞,輕視對旅遊地居民權益保護等現象,另一方面缺乏科學規劃,溫泉項目缺乏特色,缺少對市場的准確把握,導致既沒建設好溫泉景區,又沒收到很好收益。功利則多表現為對溫泉旅遊資源的圈佔、溫泉的偷工減料和人為加工、缺乏對溫泉旅遊公益價值的開發等現象。如投資商圈佔溫泉旅遊資源,遲遲不動或者稍微意思下,其目的無非是做二房東,等到溫泉價值升值或者土地價值升值,再行轉手,從而造成大量時間資源的浪費,錯過開發最佳時間。
7. 溫泉資源如何勘查和確定
溫泉資源勘查主要進行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基礎地質勘察,搞清楚地質單專元與構造邏輯關系屬,首先判斷溫泉的賦存基本條件,如果沒有最基本的環境,即地下無溫泉資源;二是利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的方法圈定地下深部構造關系及其成礦區域;三是鑽探與綜合分析,獲取地下水溫度、壓力、流量、流速、補給條件、岩石熱物性等參數,最後做出綜合評價。為地熱資源開采利用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8. 溫泉資源是否會枯竭
理論上講,地下熱水是可再生資源。因為從宏觀上講水體的循環遵循著這樣的規內律:陸地容(包括地下)、海洋的水分通過蒸發進入空中,空中的水分再通過降水回到地面(包括滲流到地下)。但源源不斷的開采尤其是開采量大於補給量的時候,開采井水位就會下降甚至乾枯。不同地區的溫泉井開採的情況不同,需要針對每個熱水礦區的數據統計分析才能確定合理開采量,只要不超過這個合理開采量,就不會出現枯竭的問題。關鍵是現在很多溫泉開發商沒有科學地認識到這一點。現在有些溫泉出現了水量減少、水溫下降、水質變化(化學組分變化)等問題,需要進行溫泉科學診斷(就像人體生病看醫生一樣)。中國地質大學的一些專家已經對此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並開展了試點工作。
9. 湖北省咸寧市溫泉地熱田地熱資源評價與開發利用
陳金國
(湖北省地質環境總站)
摘要:本文介紹了湖北省咸寧市溫泉地熱田地熱地質條件、成因類型,並對地熱資源進行了評價,展示了近年來開發利用的成果、基本經驗,提出了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針對問題提出了合理可行的建議。
咸寧市位於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湘鄂贛三省交界處,是南下北上的主要通道,素有「湖北南大門」之稱。全市轄四縣一市一區和一個經濟技術開發區,即嘉魚縣、通山縣、崇陽縣、通城縣、赤壁市、咸安區和溫泉經濟技術開發區。
咸寧市地熱資源豐富,分布廣泛,所轄的一區、四縣、一市中均有溫泉出露。隨著地熱資源作為綠色能源被廣泛利用以及日益受到重視,21世紀初期陸續開展了湖北省咸寧市溫泉地熱田地熱資源詳查、湖北省赤壁市五洪山溫泉資源評價、湖北省赤壁市五洪山地熱田地熱資源儲量普查、湖北省崇陽縣浪口地熱田地熱資源詳查以及嘉魚縣蛇屋山地熱資源勘探等工作。其中,咸寧市溫泉地熱田地熱資源的詳查工作在初勘的基礎上,更深入地研究了潛山一帶構造形跡的性質、規模及其與地熱流體的分布、徑流及排泄的關系,計算後得到其可開采量為13320.1m3/d,最高水溫達55℃,其勘查結果無論是在地熱田的分布范圍、可采資源量以及最高水溫上均較以前有所突破。
1 區域地熱地質條件
1.1 地質構造簡介
咸寧地質構造位置處於揚子准地台梁子湖坳陷與咸寧台褶束的交接部位,從屬於大幕山復式背斜北翼的次級構造——高橋向斜、孫鑒鋪倒轉背斜、賈家山倒轉向斜的西延部分,由一系列的緊密褶皺組成區內的基本構造骨架。新華夏晚期構造體系在潛山一帶表現強烈,其中大義山式斷裂有明顯的反映。這些不同的構造體系互相干擾、復合,不僅控制了區內的岩性組合、地貌、岩溶發育,而且也嚴格控制了地下水的分布及其補給、運移和排泄。潛山背斜是地熱田的主要構造骨架,其特點是呈梳狀,且向南東倒轉,區內溫泉斷裂規模最大,且是經過多次構造變動的復合性斷裂,先期為縱張斷裂且以垂直運動為主,後期表現為逆向復合,並受逆時針的應力作用而顯壓扭性特徵,是深切割斷裂,也是控制區內地熱流體分布的主要斷裂。
1.2 水文地質條件
溫泉出露地段為北西西斷層與北東向斷層交匯切割熱儲層所致,交匯處岩石強烈破碎,發育有碎裂岩、角礫岩,裂隙發育,斷裂構造帶內的構造岩的孔隙率比原岩大,特別是在斷層交匯部位,這就為地熱流體的儲存和運移提供了有利的空間。本區斷裂經歷了多期活動,因其構造的方式、強弱不同,岩石的破碎程度和膠結狀況各異,加之與其他斷裂交切作用,導致了斷裂富水程度、導熱性能的不均一性,在岩石破碎、膠結較差,裂隙發育地段,地熱流體相對富集,水量較大;在岩石雖破碎,裂隙連通性較差地段,由於儲水空間狹小,通道不暢,故水溫偏低,水量較小。
根據對地熱田地熱流體取樣分析,咸寧市溫泉地熱田地熱流體中氣體成分主要以N2、O2、CO2為主,其中 N2占逸出氣體的 94.60%~95.70%,占溶解氣體的 66.30%~68.80%,高豐度的N2主要存在於大氣中,地熱流體中N2的來源,是由大氣降水帶入地下所致,地熱流體以大氣降水入滲補給為主。
大氣降水的δD和δ18O具有高程效應,根據本次地熱流體、大氣降水取樣測試同位素結果,推算咸寧市溫泉地熱田的補給高程應該在470m左右。根據區域地形地貌分析,在地熱田東南方大磨山一帶為300~500m的低—中山區,其裸露地表的碳酸鹽岩,接受大氣降水的補給,通過岩溶通道遠源補給咸寧市溫泉地熱田。
另外根據地熱流體中氚的含量分析可知:地熱流體應為1954年以前入滲的大氣降水經過長時間徑流循環至此的地熱流體,即:本區地熱流體從補給至排泄經歷了50年或更長時間的徑流,這一時間代表了地熱區地熱流體的徑流時間。在表層蓋層較薄和裂隙發育地段,有近期地表水和裂隙水的混入。
1.3 地溫度場特徵
根據勘查資料綜合分析表明:咸寧市溫泉地熱田常溫層的埋深一般為25m左右,區內鑽孔溫度多呈平緩增溫趨勢,即隨著孔深的增加,溫度隨之有所增高。根據孔內溫度變化特徵分析,在區內,鑽孔增溫較為遲緩,孔內溫度變幅在0.045~0.231℃/m之間,並且由於導熱、儲熱構造的埋深的差異或部分鑽孔揭露的深度不同,造成了溫度變幅存在差異,在導熱、熱儲構造埋深不同斷層帶以上地段,溫度增加明顯,在斷層破碎帶內幾乎不增溫,破碎帶以下溫度增加不明顯,顯示了在破碎帶以上和破碎帶中主要以對流傳熱為主,在破碎帶以下以傳導傳熱為主。地熱田地熱梯度值的大小與地熱田的地質環境條件(位置、岩性、地質構造、地下水等)有直接的關系,各地熱區的岩石的地熱梯度值具有一定的差異,其值多在1.15~26.74℃/100m。根據跟鑽測溫資料,在區內地溫梯度的平均值為6.57℃/100m,熱異常明顯。
平面測溫等值線長軸方向呈北西290 °展布,與地表出露溫泉的方向大體一致,表明在該地段,地熱流體的分布與出露主要是受北西向構造的控制。
1.4 地熱流體水化學特徵
根據勘查區內人工揭露地熱流體井取樣分析,地熱流體的水化學類型為硫酸-鈣型水,另外根據硫酸根離子含量與溫度關系表明:地熱流體中硫酸根離子的檢出濃度與水溫在一定范圍內呈直線關系,當水溫在20~50℃時,硫酸根離子濃度變化范圍為17.50~1331.0mg/L,當水溫在48℃以上時,硫酸根離子的濃度變化不大,可以認為48℃為硫酸根離子在地熱流體中趨於飽和的臨界值。地表水和常溫地下水的水化學類型為重碳酸鈣型,與地熱流體有著很大的區別,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在勘查區內地熱流體中的特徵離子為鉀離子、鈣離子、鎂離子、硫酸根離子和氟離子,它們是地熱田重要的水化學標志,是主要的標性元素。
2 溫泉地熱田地熱資源評價
2.1 熱儲模型的建立
2.1.1 熱儲蓋層
在潛山背斜東側至大磨山背斜北西翼之間的地層為志留系,岩性為泥質粉砂岩、頁岩、粉細砂岩等岩石組成,總厚度1762~2856m,平均厚度為2264m,由於岩石中泥質成分含量較高,透水和蓄水性能差,在局部地段發育的斷裂和裂隙均被泥質充填,因此岩石的熱傳遞性能較差,在大磨山與潛山之間形成「U」形箱狀構造,上部形成天然的蓋層,阻止了熱量的散失,對下伏熱流場的熱源起到了保溫作用,是地熱區的熱儲蓋層。
2.1.2 控熱、導熱構造
在區內,溫泉斷裂是具有代表性的主幹斷裂,它的切割深度和規模也是最大的,在潛山南東一帶,它控制了志留系地層與奧陶系地層的接觸邊界,在碳酸鹽岩中徑流的地熱流體,至溫泉斷裂附近時徑流受阻,為區內的控熱斷裂。另外在月亮灣一帶,北西西向發育的張性斷裂為導熱導水斷裂。
2.1.3 熱儲
根據鑽探所獲得的資料分析,地熱流體的補給、運移和儲存都是在碳酸鹽岩地層中進行的,並且在岩溶發育的碳酸鹽岩層中都獲得了較豐富的地熱流體。因此,在硅化岩石和志留系地層之下的角礫狀灰岩、結晶灰岩、龜裂紋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白雲質灰岩,岩石裂隙、岩溶發育,局部地段是地熱流體的主要儲存場所,是熱儲岩層。
2.1.4 地熱田的形成
根據前面同位素資料分析,本區內地熱流體的主要來源為大氣降水,且為高山降水補給,溫泉地熱田的補給高程效應在500m左右,並且經歷了50年以上的徑流時間後才進入地熱區。
在大磨山背斜的北西翼出露的震旦、寒武、奧陶系地層,主要由灰岩、白雲質灰岩或灰質白雲岩、白雲岩等碳酸鹽岩組成,岩石裸露,地表岩溶發育,利於地表降水的入滲補給,並且受構造的控制,與地熱區的岩溶系統具有水力聯系,也為地下水的深部運移提供了通道,在北西翼岩石出露的高程為500m左右,是地熱區熱泉水出露高程的20倍左右,這樣天然的水頭差為地下水的深部循環創造了條件。
當大氣降水在重力的作用下順碳酸鹽岩徑流系統向深部進行循環,加之地形高度的差異,為地下水的補給、運移、儲存提供了良好的地質條件。在奧陶繫上部為志留系泥質成分含量較高的粉砂岩,在潛山和大磨山之間形成了地熱的天然蓋層,根據區域資料,蓋層的平均厚度可達2264m,這樣既保護了地球深部熱量的散失,又為深循環的地下水吸收熱量儲備了能源。
當地熱流體徑流至潛山附近,由於溫泉斷裂和一組北西西向斷裂的切割作用,地熱流體沿破碎帶出露,形成溫泉和地熱田。
2.2 地熱資源儲量計算
根據咸寧市地熱田的地熱地質條件(包括蓋層、熱儲、控熱導熱構造等)特徵,結合《地熱資源評價方法(DZ40-85)》及有關地熱資源評價方法的研究資料,擬採用熱儲法對地熱資源進行評價。
經過計算,整個地熱田的資源量為12.1145×1013kcal,或507.2×1015J,相當於標准煤17.3×106t。地熱流體靜儲量為3875.5×104m3,按照回收率0.15計算,可利用地熱資源量為2074.40×104kcal/h,摺合發電量2.44×104kW,相當於標准煤10.7×104t/a,即咸寧市溫泉地熱田規模為中型地熱田。
3 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
3.1 概況
咸寧市開發地熱資源歷史悠久。明朝天順五年(1461年)《咸寧縣志》記述溫泉「水有硫磺氣」、「瘡瘍浴之輒愈」。1938年底,溫泉被日本侵略軍占據劃為禁區,修建「軍人病院」。抗戰勝利後,國民黨軍隊在溫泉設立訓練營地。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下進駐溫泉,在溫泉舊址設立解放軍一九五醫院,從此,咸寧溫泉地熱開始造福人民。人工開采利用溫泉始於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得到更大發展,90年代以來逐步向法制化、科學化的方向發展。
由於溫泉開發利用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咸寧市溫泉經濟技術開發區先後有中國人民解放軍一九五醫院、泉山賓館、鄭州鐵路局療養院、漢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咸寧溫泉山莊、武漢長印集團溫泉酒店等20家企業單位開發利用地熱資源。地熱資源開發利用主要集中在溫泉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帶,原有28口地熱井,現在還有13個單位共15口井仍在開采。地熱流體以離心泵、真空泵、潛水泵等設備進行抽水,取水能力一般在30~100m3/h。2005年日均開采地熱流體總量4470m3,高峰期可以達到5020m3/d,最小為3320m3/d。
目前地熱流體的應用主要在服務、醫療、水產養殖、居民生活、科研等領域,並且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3.2 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地熱流體的廣泛應用,地熱流體的開采量也相應增加,在開發利用地熱資源的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環境地質問題。
目前在地熱區內,產生的主要問題為井泉、井孔之間的互相干擾、地熱流體溫度降低、地熱流體水質變異及區域地下水位降低等。
3.3 建議
為使咸寧市溫泉地熱田地熱資源更好地可持續開發,梯度綜合利用,避免浪費和引起環境地質問題。建議:
(1)對地熱資源開發利用進行嚴格的管理,實行科學規劃,統一集中開采,統一供熱,並進行取配水全時空調控管理。加強集中供熱工程建設,修建大容量的保溫調節池,採用先進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提高利用水平,改進工藝技術,優化系統參數,合理使用新材料,優材優用,物盡其用。加強管理,杜絕跑、冒、滴、漏、浪費現象。做好綜合利用和後延開發工作。
(2)制定與頒布《咸寧市地熱資源管理辦法》,加速地熱管理立法。
(3)嚴格地熱資源開采審批制度,對總量、強度、利用條件實行控制。
(4)遵循地熱資源勘探和開采程序,嚴格控制地熱資源的局部開采量和開采強度。
(5)提高地熱資源利用率,調整產業結構,控制能耗高的利用方式,有步驟地淘汰落後的能耗高的設備,使設備和系統向節約型方向發展。
(6)建立地熱資源保護區。
(7)加強地熱資源開采過程中其動態變化特徵的監測,建立系統監測網,觀測地熱流體在開采條件下的水質、溫度、水量、水位的變化情況,同時注意環境地質問題的調查研究。
(8)對地熱開采區每年進行一次地質環境評估工作。
(9)爭取國家資金,建立起國家級的地熱流體監測點。
(10)建立動態監測網。動態資料庫是管理與開發中對資源最直接、最直觀的趨勢反應,因此,在溫泉區應建立健全動態監測網,加強開采動態監測,為資源可靠性評價與資源管理制定相關的政策提供依據。
(11)建設地熱資源利用示範工程。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涉及眾多領域,每一領域和利用方式必須實現資源、環境、經濟效益的統一。由於許多技術和指標尚處於摸索階段,在發展中非常需要以示範工程的作用帶動發展,選擇不同的利用領域類型,培養建立起集約化利用方式的地熱示範工程,並在管理過程中以示範工程為樣板,推廣應用示範工程技術,起到以點帶面、全面提高的作用。
4 結束語
地熱資源是咸寧市的優勢礦種,作為地熱本身是無法以商品形式在市場上流通的直接礦產品,它的價值是通過熱能功效的開發利用,地熱資源產業化發展而獲得的良好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綜合體現出來的。因此,統一規劃,科學開發,合理利用,有效保護地熱資源是咸寧市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有力保障。
地熱開發利用應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基礎,以產業為依託,充分發揮地熱資源優勢,充分利用地理交通優勢,結合當地自然景觀、人文歷史背景等旅遊資源,開拓風格鮮明、個性突出的設施建設,構成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新格局,為咸寧市的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10. 溫泉是可再生資源嗎
水是可再生資源,理論上溫泉就是可再生資源;不過溫泉水一般都是地下水,如果沒有很好的補充,估計也會和泉水一樣枯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