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叫土地使用費
土地使用費是指土地使用者因使用土地而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費用,是土地使用者內獲得用地應付出的代價容。中外合資、合作經營企業無論新徵用土地,還是利用中方合資者或合作者原使用的土地,都應繳納土地使用費,外資企業在領取土地證書時,也應向其所在地的土地管理部門繳納土地使用費。
B. 關於土地使用費和土地使用稅的問題
1、在記賬憑證中查找以前繳納的土地使用費完稅憑證,從納稅憑證上就可以知道土地專面積和土地級段屬了。
2、罰滯納金是從2009年5月1日-2009年12月31日計算。
2010-05-21
14:44
補充問題
土地使用稅不是每年10月份繳納嗎?為什麼從5月份罰起,另外我看繳款書了,上面只有名稱:外商企業土地使用費,所屬日期:20090101-20090430,繳款金額5000元;2008年的繳款書名稱上同,所屬日期:20080101-20080131,繳款金額15000元,沒有佔地面積和級次呀!
1、北京地區土地使用稅半年交納一次,納稅申報時間每年4月、10月。
2、如果土地使用費5000元是1-4月份的,應該從5月份計算滯納金。
3、如果繳款書上沒有土地面積,自己可以按實際使用的土地進行測量一下。
C. 對土地使用制度的幾點思考
原國家土地管理局副局長國土資源部咨詢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文甲
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我國啟動了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將原來無償、無限期、無流動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為有償、有限期、有流動的土地使用制度。新的土地使用制度在政府加強土地管理和調控這只有形的手與發揮土地市場作用這只無形的手的緊密配合、共同作用下實施。新的土地使用制度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功不可沒。
在看到我國土地工作取得成績的同時,還必須清醒地看到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嚴峻形勢。2006年7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了我國土地管理和調控存在「建設用地總量增長過快,工業用地低成本過度擴張,違法違規用地、濫佔耕地現象屢禁不止」的突出問題。同年,國務院在決定暫緩批准《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送審稿)》時,要求「從長計議,深入研究,繼續推進,編制出一個歷史性、危機性、戰略性的《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危機性」三個字是國務院對土地工作形勢的深刻判斷。
我們常說干工作要心中有數,我覺得土地工作中兩方面的數要記住:
(1)我國耕地從1996年10月31日的19.51億畝,降到2007年10月31日的18.26億畝,11年中凈減少耕地1.25億畝,國務院要求今後長期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應該說這是客觀需要的底線。《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2020年耕地保有量18.05億畝是必須保證實現的約束性指標。這樣2007~2020年的13年最多隻允許減少耕地0.21億畝,比前11年中2年的減少量還小。要深刻認識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要求建立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的重要性和嚴肅性。
(2)2007年10月31日,我國城鄉建設用地(我們統計口徑中城鄉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總量減去礦業用地)已達約26萬km2,已是13億多人佔用了26億人的城鄉建設用地的較高指標。世界公認的合理的城市發展用地彈性系數是1.12。美國是世界上實行放任的城市化時間最長的國家,這個系數為1.6;而我國城鎮發展用地的彈性系數竟達到2.28,是世界合理水平的2倍多。
在欣賞我們的「花園式城市」、「花園式工廠」、「花園式景觀大道」的同時,必須看到:干同樣一件事,我們的城鄉建設用地是香港的4倍多,是台灣及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如果我們這樣浪費和粗放利用城鄉建設用地的情況不轉變,維持基礎設施、人流、物流方面的嚴重浪費,將使我國內地永遠比不上香港特別行政區、台灣地區和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那樣又好又快發展。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關於建立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的要求是更為嚴肅、必須完成的艱巨任務。當前新的土地使用制度實施中有些問題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討論,對此本人提出如下幾點粗淺思考,參與討論。
一、市場不健全,關鍵在於市場行為主體不合格
(一)租用土地者
很多是產權不明晰、權責不明確、政企不分開、管理不科學、流轉不暢通、保護不有利的法人或自然人。城鎮中參與土地市場競拍的房地產商、農村的種田大戶多數是較合格的土地市場行為主體。
(二)土地出租轉租者
法律規定「國有土地所有權由國務院行使」,其實國務院沒行使,也沒指派專責機構去行使;而是「崽賣爺田,誰賣田誰得錢」。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缺位,經營管理權經常上篡所有權,下犯使用權。
認真執行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家庭承包的農戶和種田大戶等規模經營者將會健康發展農地市場。城鎮國有建設用地市場還須努力培養合格的市場行為主體,規范健康發展。
二、調控不到位,關鍵在於利益機制不合理
除前面提到的「崽賣爺田,誰賣田誰得錢」,及本文後面提到的「三多」制度等外,在此突出強調農地非農建設發展權的價值歸屬問題。梁鶴年先生與方克定先生談到,在英聯邦國家加拿大,管理土地主要靠兩方面:一是土地利用規劃;二是土地用途變更時國家收「金」而不是收稅,國家用「金」調整土地不同用途的回報率。2006年訪問波蘭時,波蘭參議院官員說,在波蘭,波蘭獨立以後80%以上的土地歸個人所有,個人所有的農地要改變為建設用地,必須經政府批准,必須向政府交付甚至高於農地價格百倍的費用。這里的「金」是高於農地價格百倍的費用,便是我們常說的農地非農建設發展權的價值。我國將這個價值放在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中。這個有償使用費70%留給地方政府,上繳中央的30%也轉移支付給地方政府,成為地方政府「以地謀財」的主要財源及「建設用地總量增長過快……濫佔耕地現象屢禁不止」的主要誘惑和推動力量。「金」是土地不同用途的價差,不是「土地的級差收益」,猶如風馬牛之間沒有級差一樣,不同用途之間也不是級差。「金」屬於土地用途管制權,是國家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強有力的經濟手段。「金」有正值也有負值,城鄉建設用地增加,農地改為建設用地時,「金」為正值,由國家收取;農村建設用地減少,建設用地改為農地(退建還耕)時,「金」為負值,國家應給予補償。建議國家建立健全關於「金」的制度,做好城鎮建設用地的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這篇重要文章。
三、也談土地市場的統一
近年來,「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的呼聲很高。本人對此發表點個人意見。
(一)中國土地市場是統一的
1.統一的中國土地、中國土地市場不允許任何人進行分裂或侵犯
2.遵循法律、法規統一規定的中國土地市場
最主要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關於中國土地不允許買賣,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流轉的有關規定,使中國土地市場成為土地租賃市場,而不是土地買賣市場
3.國務院和地方各級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對全國土地、城鄉地政統一管理土地市場
4.在全國,各省(區、市)、市、縣、鄉各級土地利用規劃、計劃統一管理和調控的土地市場
中國土地市場的統一尚需不斷健全、完善和加強,這是無疑的。
(二)統而不同是正常的
不管城鄉土地市場多麼統一,城鎮土地只能在城鎮「買賣」,鄉村土地只能在鄉村「買賣」,因為土地的位置是不能移動的。
不管城鄉土地市場多麼統一,農業用地只能在農地市場上「買賣」,建設用地只能在建設用地市場上「買賣」;因為國家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土地用途的轉變,只能由有批准權的政府依據法律法規和規劃(依法批準的規劃亦具有法律地位)實行土地轉用審批,而不是由市場決定的。
不管城鄉土地市場多麼統一,農民集體建設用地中不符合土地利用規劃,也不符合城鄉建設規劃的土地(如91%的鄉鎮企業分散在村或村以下,多數不符合規劃)也是不能就地進入建設用地市場「買賣」的。
不管城鄉土地市場多麼統一,通過不同方式獲得的土地使用權其處置權也是不同的。如劃撥國有土地使用權,若不補辦出讓手續,不繳納出讓金,不獲得轉讓權,也是不能在建設用地市場上「買賣」的。
各種各樣的土地權利是有差異的,是不平等的。不要因此就斷定土地市場不統一。統一而不同是正常的,統一不等於同一。
四、也談地權平等
近年來,談論地權平等的人多起來了,要求農民集體土地權利與國有土地權利平等的呼聲很高。本人提出如下一些思考:
人們喜歡的自由,與紀律是統一的;人們喜歡的民主,與法治是統一的;人們喜歡的權利與不平等是統一的。人們喜歡的平等在哪裡?一個公平、正義、文明的現代社會,從體制、機制、規則等方面為人獲得權利創造機會均等、平等競爭的條件,如每個公民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人人有受教育權、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競爭的結果是:13億多人中,只有1人當選為國家主席、幾十人被選為省長,絕大多數人為普通村民、市民;人人受教育,有人成了院士、博士,很多人什麼職稱也得不到;法庭上產生勝訴者和敗訴者。權利都是不平等的。
世間萬物,千差萬別,人們獲得的物權也是千差萬別的,不平等的。有權與無權不平等;物權與物權也是不平等的,或很難做到平等。市場中以物(權)易物(權)的交易很不方便,很難成交。聰明的人類發明了貨幣,使等價交換而不是等物權交換成了世界市場中最通行的做法。
地權屬於物權。土地資源作為財產、資產、資本,其固有的特點是不同用途不同價格,不同區位不同價格。世上沒有兩塊完全相同的土地,因此也沒有兩個平等的地權。
土地用途是根據土地自身的適宜性和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需要確定的。土地位置不能移動是土地特有的自然屬性。土地所在區位的狀況是所在區位的自然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決定。總之,土地的用途和區位是土地的自然屬性和經濟社會屬性決定的。
我國國有土地主要是城鎮(包括開發區)及交通、水利等建設用地;農民集體土地主要是農業用地及分散在農村的農民宅基地、鄉鎮企業用地、磚瓦窯場、鹽田……由於國有土地、農民集體土地用途和區位的明顯差異,土地權利不平等是明顯的客觀事實。而國有農場、林場的國有農業用地及其相關的建設用地與農民集體所有的農業用地、建設用地並沒有明顯的不平等。
國有土地和農民集體所有土地的現狀是中國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形成的。經新民主主義革命,沒收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在城鎮的土地為國家所有;經對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形成的國有土地主要是城鎮建設用地;新中國成立60年來,城鎮(包括開發區)發展用地是國家徵收農民集體土地形成的。
我國農民集體土地是經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耕者有其田」;又經社會主義改造,人民公社化形成的農民集體所有農業用地、農民宅基地;經發展「五小工業」改革開放以後又發展了鄉鎮企業,產生了大量農民集體所有建設用地。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為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村村點火、處處冒煙」形成的這些建設用地很不適應社會化、市場化科學發展的需要。
法律法規中關於國有土地、農民集體土地地權的有關規定是以客觀事實為根據的,而不是主觀臆造的。
面對土地權利客觀事實上的不平等,須從調整利益機制、健全責任制度、健全法律法規機制等方面,努力加強土地管理和調控,將「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落到實處。調整土地利益機制,必須使切實保護耕地,努力發展糧食生產的地區、幹部、農民不吃虧;那些任意擴大建設用地規模、亂佔耕地的違法違規者必須付出很高的代價;「三多」(多擴大建設用地規模多得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多佔耕地多得耕地佔用稅;多違法違規用地多得罰款)制度須盡快革除。健全責任制度,各級黨政一把手必須對本轄區土地管理和調控負主要責任,專責管理部門一把手負專責,並建立健全考核制度、獎罰制度予以兌現。法律法規中要對土地利益機制、責任制度等主要問題作出明確規定。
D. 關於土地使用費的問題!200分……
1、如果你是這個抄村的,戶口又在本村,土地是你承包的,那麼你沒有義務上繳稅款。村裡向你收取每畝300元使用費屬違法行為。你先去鄉鎮府反應,討個說法。如果沒有結果你可以去法院或土地糾紛仲裁機構申訴(土地糾紛仲裁機構每個縣市都有)。
2、如果你不是本村人,是外來的,戶口又不在本村,或戶口是土地二輪承包後遷入的,你租賃了別人的承包地,在你租賃時應該與對方簽訂過合同,你按合同條文執行。如果合同上寫了要繳納使用費,你必須繳納,這在法律上是有效的
E. 土地使用費問題
根據外商投資企業的實際佔用土地面積以及所適用的土地使用費的單位標准確定。計算公式為:
應納土地使用費額=佔用土地面積適用的單位標准
F. 土地使用費
如果每年都需要交40000元,那就屬於土地租賃費,可以直接記入管理費.
如果是購買土地使用權,只是分期交款,就應記入無形資產,分期攤銷.
G. 什麼是土地使用費的含義
土地使用者因使用土地而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費用,是土地使用者獲得回用地應付出的答代價。中外合資、合作經營企業無論新徵用土地,還是利用中方合資者或合作者原使用的土地,都應繳納土地使用費,外資企業在領取土地證書時,也應向其所在地的土地管理部門繳納土地使用費。土地使用費的計算包括徵用土地的補償費用、原有建築物的拆遷費、人員安置費用以及公共設施費用。
H. 土地使用費用的問題
土地使用費根據來地理環境和條源件、土地使用用途確定分為五類十級,收費標准按平方米計算,最高每平方米為人民幣170元,最低每平方米0.5元。
土地使用費是指外商投資企業通過不同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出讓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者除外),國家向其收取的有償使用土地的費用。它是調節使用土地資源的手段之一,是國家財政收入的組成部分。不包括征地、拆遷補償費和基礎設施建設等費用。
反正我們這兒的內資沒交。
I. 城鎮土地使用稅的存在問題和改革設想
不動產稅的稅種與稅率設計
謝伏瞻等
--------------------------------------------------------------------------------
推薦內容摘要:不動產稅費制度的改革應當實現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目標: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成為調節貧富差距的重要工具,簡化稅制、清理收費,使不動產稅成為較低層級政府的重要財源。根據這些目標,提出的稅種與稅率設計的初步設想是:在不動產的保有環節將目前存在的房產稅、城市房地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三個稅種合並為一個統一的房地產稅,綜合考慮居民的承受能力和國際上的一些事例,稅率范圍可以設定在0.3%~0.8%之間。
一、不動產稅費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標
我國現行的不動產稅費制度迫切需要進行改革,這一點已經成為社會的共識,並在國家的大政方針中得以明確。根據本課題組對我國現行不動產稅費制度存在問題的梳理,我們認為不動產稅費制度的改革應當實現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目標。
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要改變目前不動產稅費制度重取得和流轉環節、輕保有環節、個人佔有不征稅的現狀,通過加大佔有不動產的稅負,提高不動產的保有成本,特別是以投機目的保有不動產的成本,從而起到減少房地產資源閑置、促進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房地產投機的作用。
使不動產稅成為調節社會貧富差距的重要工具。由於不動產是居民財富的重要體現形式,對居民擁有的不動產課稅可以體現量能負擔和調節貧富差距的作用。隨著我國多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財富總量迅速增加,社會貧富差距也迅速擴大。由於現行的房地產稅制不具有財產稅的性質,已不能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調節社會財富差距的需要。因此要改變目前對個人擁有的非經營性房地產不征稅的做法,加大不動產保有環節征稅的范圍和力度,同時在稅率設計上要體現價值高者多納稅、價值低者少納稅或免納稅的原則。
簡化稅制,清理收費。要改變目前稅種偏多、內外稅制不統一、收費項目名目繁多的狀況,建立起稅制統一、稅種精幹、政策目標與調控對象明確的不動產稅制體系,同時全面清理政府部門收費,屬於基本行政服務范疇的業務都要取消收費,從而大幅度減少收費項目。
使不動產稅成為較低層級政府的重要財源。由於不動產稅本身所具有的稅源非流動、便於地方政府監控和徵收、負稅與受益緊密相關、收入相對穩定等特性,是比較理想的地方稅稅種。要改變目前不動產稅征稅覆蓋面窄、籌集財政收入功能微弱的狀況,使不動產稅成為較低層級地方政府的穩定、可持續的重要收入來源。
二、適應改革目標的稅種設置與稅率設計
根據以上提出的各項改革基本目標,結合對市場經濟國家不動產稅或財產稅制的借鑒,這里對不動產稅稅制的稅種設置與稅率設計提出以下初步設想。
首先考慮不動產的保有環節。將目前存在的房產稅、城市房地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三個稅種合並為一個統一的房地產稅,實現稅種的簡化和內外稅制的統一。因為原來的房產稅和城市房地產稅一個對內一個對外,在統一內外稅制的時機已經成熟的情況下當然沒有各自獨立存在的必要。城鎮土地使用稅的政策目標與房產稅基本相同,也是調節國內企業和個人的財產收入,以及適當調節城鎮土地級差收入。但現行稅率偏低,起不到預定的政策效果。只要新型房地產稅的徵收方式設計合理,完全可以包容和替代城鎮土地使用稅的政策效果。
其次考慮不動產的取得(開發)環節。目前存在土地增值稅和耕地佔用稅兩個稅種。土地增值稅的主要政策目標是抑制房地產投機,但由於稅率設置偏高,實際徵收情況很不理想,各地少征、免徵現象非常普遍。另一方面,隨著經營性土地出讓「招、拍、掛」方式的推廣,土地增值的空間將被大大壓縮。從徵收效果和征管成本的角度出發,可以考慮取消這一稅種。耕地佔用稅的主要政策目標是保護耕地,但存在實質上與土地出讓金的重復,而且保護耕地另有一套完整的行政制度,耕地佔用稅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這一稅種也可以取消。
最後考慮不動產的流轉(交易)環節。這一環節所存在的契稅是一個相對獨立、自成體系的稅種,對這一稅種以暫不作變動為宜。但印花稅與契稅明顯重復,應在國家總體稅制改革中解決這一問題。另外,擬議開征的遺產稅和贈與稅也將成為不動產稅制重要組成部分,但這兩個稅種並不是專門針對不動產,需要另作專題研究,因此本報告中不作涉及。
綜上,不動產稅稅制由兩個稅種組成,即保有環節的房地產稅和流轉(交易)環節的契稅。由於契稅稅種相對獨立、自成體系,在此不單獨進行考慮,以下僅對房地產稅的稅率設計提出如下設想。
(1)中央設計統一的稅率范圍,允許各地方(市縣級)政府在此范圍內自行選擇。這是基於在保持全國稅制統一的前提下,給予地方政府一定程度的自由裁量權的考慮,也是世界上許多大國所採用的做法。
(2)以房地產市場評估價值為計稅依據,規定一定額度的免徵額(各地方可以有所不同),以保證滿足公民的基本居住需求。
(3)對每個納稅主體以其擁有的全部房地產價值作為征稅對象,對自用和出租不再做區分,以解決出租收入很難捕捉、偷漏稅嚴重的問題。
(4)免徵額和稅率的設計要使結果大體符合「二八原則」,即80%的稅收來自20%的納稅主體,各地方處於平均居住水平以下的居民無須納稅或只須交納很少的稅。
(5)考慮到首次開征財產稅性質的房地產稅時,由於傳統思維的影響,納稅人的抵觸心理可能較強,因此稅率范圍不宜定的過高,這樣有利於稅制改革的推進。綜合考慮居民的承受能力和國際上的一些事例,稅率范圍可以設定在0.3%~0.8%之間。
(6)是否採用累進稅率的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固定稅率和累進稅率各有長短。固定稅率簡便易行、征稅成本較低、稅負比較平衡,但不能體現量能賦稅,在調節貧富差距方面有局限性。累進稅率可以較好地體現量能賦稅的原則,具有較好的縱向公平性,但累進級距不容易把握,計算比較復雜,征稅成本相對較高,且累進級距若過高過猛,容易打擊納稅人的生產經營積極性。本課題組傾向於採用固定比例稅率。
(7)對於不同用途的房地產適用相同的稅率。一些國家和地區對住宅應用低於非住宅的稅率,但在我國工商企業需要交納較高的營業稅、企業所得稅以及增值稅的情況下,再讓其負擔高於住宅稅率的房地產稅有失公平。但若反過來對企業應用低於住宅的稅率則容易造成稅制的漏洞。對於工商企業的房地產稅負水平問題,可以通過設定適當的免徵額的手段來解決。
(不動產稅改革研究課題組、課題負責人:謝伏瞻、課題協調人:隆國強、本報告執筆:林家彬)
文章來源:中國宏觀經濟信息網
附件下載:
J. 《土地管理法》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問題
(一)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五條規定:「以出讓等有償使用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建設單位,按照國務院規定的標准和辦法,繳納土地使用費和其他費用後,方可使用土地。自本法施行之日起,新增建設用地的土地有償使用費,百分之三十上繳中央財政,百分之七十留給有關地方人民政府,都專項用於耕地開發。」
(二)法規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三十條規定「新增建設用地的土地有償使用費,是指國家在新増建設用地中應取得的平均土地純收益」。
(三)政策依據
1.新增費的概念:土地有償使用費是指國務院成省級人民政府在批准農用地轉用、徵用土地時,向取得出讓等有償使用方式的新增建設用地的縣、市人民政府收取的平均土地純收益。
2.分成比例:土地有償使用費30%上繳中央財政,70%上繳地方財政。縣、市人民政府依法取得新增建設用地後,應依法向用地者供應土地。
3.繳納標准:土地有償使用費繳納標准由國務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全國城市土地分等和城鎮土地級別、基準地價水平、各地區耕地總量和人均耕地狀況、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情況制定,由國務院財政部門和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聯合發布,並定期調整公布。
4.繳款程序:
第一步:國務院或省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依據批準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用地計劃對申報用地的縣、市人民政府擬訂的農用土地轉用方案、補充耕地方案、徵用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進行審查,對符合規定的,下達《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繳款通知書》。
第二步:申報用地的縣、市人民政府根據《通知書》核定的繳款額和繳款時間,填制「一般繳款書」,將土地有償使用費按規定比例就地繳入中央金庫和省級金庫。
第三步:國務院或省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加蓋銀行收訖章的「一般繳款書」辦理新增建設用地手續。未按規定繳納土地有償使用費的,不予辦理新增建設用地手續。
5.繳納環節:
農用地轉用、徵用土地屬於同級審批的,土地有償使用費在批准農用地轉用前繳納;
農用地轉用、徵用土地屬於不同級審批的,土地有償使用費在批准徵用土地前繳納:
只需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的國有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土地有償使用費在批准農用地轉用前繳納;
只需辦理徵用土地審批的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轉為建設用地的,土地有償使用費在批准徵用前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