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收到財政撥款的賬務處理
1.如果是企業收到財政補貼時做:,
借:銀行存款
貸:專項應付款—財政撥款
2.在進專行技術改屬造使用該項專款時, 如果是用於購買固定資產做:
借:固定資產/在建工程;
貸:銀行存款/應付賬款/其他應付款;
3. 如果是用於費用的發生使用做:
借:管理費用—工資等
貸:銀行存款/庫存現金
4/1.在技術改造完成時,將專項應付款轉出,
借:專項應付款—財政撥款 ;
貸:資本公積;
4/2.同時做資產的結轉;
借:固定資產
貸:在建工程
5.公司現在發生的外聘人員的工資,應該作為費用的帳務處理計入費用,管理費用,或者是營業費用。
Ⅱ 財政撥款的賬務處理
沒有說是行政單位還是事業單位的賬務。
一、如果是行政單位,按照《行政單位會計制度》(財預字[1998]49號)以及相關規定,
1、對於行政單位大宗購入、需要庫存的物資材料,購入材料驗收入庫時按照購價(材料采購、運輸過程中發生的差旅費、運雜費等不計入庫存材料價格,直接列入經費支出科目核算)
借:庫存材料1000000
貸:銀行存款1000000
材料領用出庫時,按照用途選用相應的支出經濟分類科目列支,比如領用材料用於維修
借:經費支出—項目支出—商品和服務支出—維修(護)費
貸:庫存材料
2、行政單位辦公材料隨買隨用或沒有大宗購入,不需要庫存的,購入時直接列支出,仍以維修用材料為例
借:經費支出—項目支出—商品和服務支出—維修(護)費1000000
貸:銀行存款1000000
二、如果是事業單位,按照《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財會[2012]22號)以及相關補充規定,事業單位在開展業務活動及其他活動中為耗用而儲存的各種材料、燃料、包裝物、低值易耗品及達不到固定資產標準的用具、裝具、動植物等,按照實際成本(包括購買價款、相關稅費、運輸費、裝卸費、保險費以及其他使得存貨達到目前場所和狀態所發生的其他支出)
借:存貨1000000
貸:銀行存款1000000
領用時
借:事業支出—項目支出—商品和服務支出—維修(護)費 或者 經營支出—商品和服務支出—維修(護)費
貸:存貨
Ⅲ 關於財政撥款的賬務怎麼處理。
看這筆款的性質,如果列在營業外收入計入利得,那要交很多所得稅。是否計入營業外收入請參考下面這個文件。
參考憑證如下:
借:銀行存款 2000000
貸:專項應付款 2000000
借:專項應付款 1950000
貸:銀行存款 1950000
借:專項應付款 50000
貸:營業外收入 50000
注意:這個分錄的原理是,當開發區給你的是筆專款,這樣,利得即營業外收入只計50000,所得稅就少多了50000×15%=7500元。要不2000000都計營業外收入按15%稅率計算所得稅2000000×15%=300000元。這種做法本級審計是沒有問題的。但上級審計可能會質疑。所以你可能還需要建立備查賬以便上級審計。
關於專項用途財政性資金有關企業所得稅處理問題的通知
財稅[2009]8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國家稅務局、地方稅務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財務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國務院令第512號,以下簡稱實施條例)的有關規定,經國務院批准,現就企業取得的專項用途財政性資金有關企業所得稅處理問題通知如下:
一、對企業在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間從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及其他部門取得的應計入收入總額的財政性資金,凡同時符合以下條件的,可以作為不征稅收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從收入總額中減除:
(一)企業能夠提供資金撥付文件,且文件中規定該資金的專項用途;
(二)財政部門或其他撥付資金的政府部門對該資金有專門的資金管理辦法或具體管理要求;
(三)企業對該資金以及以該資金發生的支出單獨進行核算。
二、根據實施條例第二十八條的規定,上述不征稅收入用於支出所形成的費用,不得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用於支出所形成的資產,其計算的折舊、攤銷不得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三、企業將符合本通知第一條規定條件的財政性資金作不征稅收入處理後,在5年(60個月)內未發生支出且未繳回財政或其他撥付資金的政府部門的部分,應重新計入取得該資金第六年的收入總額;重新計入收入總額的財政性資金發生的支出,允許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請遵照執行。
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
二○○九年六月十六日
////////////////////////////////////////////////////////////////////////////////////////////////////
//財稅[2009]87號文件解析///
////////////////////////////////////////////////////////////////////////////////////////////////////
近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下發了財稅[2009]87號文《關於專項用途財政性資金有關企業所得稅處理問題的通知》。此前,在兩部門下發的財稅[2008]151號文《關於財政性資金、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有關企業所得稅政策問題的通知》中,對企業取得的專項用途財政性資金的所得稅處理問題也曾予以明確。那麼,財稅[2009]87號文對企業取得專項用途財政性資金的所得稅處理是有新的變化,還是對財稅[2008]151號文相關規定的進一步明確呢?
一、財稅[2009]87號文的主要精神
財稅[2008]151號文《關於財政性資金、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有關企業所得稅政策問題的通知》曾明確,對企業取得的由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專項用途並經國務院批準的財政性資金,准予作為不征稅收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從收入總額中減除。相比財稅[2008]151號文,財稅[2009]87號文對相關問題規定得更為具體:
1、財稅[2009]87號文規定,在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間,企業從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及其他部門取得的應計入收入總額的財政性資金,凡同時符合文件所列三個條件的,可以作為不征稅收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從收入總額中減除。也就是說,該文規范的專項用途財政性資金,只限於企業在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間收到的資金。同時,文件進一步明確了資金的來源渠道,即資金來源於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及其他部門,而不僅限於財政部門。
2、財稅[2009]87號文具體明確了收到的財政性資金作為不征稅收入的條件,即首先企業能夠提供資金撥付文件,且文件中規定了該資金的專項用途;其次,財政部門或其他撥付資金的政府部門對該資金有專門的資金管理辦法或具體管理要求;最後,要求企業對該資金的取得及發生的支出應單獨進行核算。
這里要注意:
1、雖然對該資金的管理辦法或具體管理要求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財政部門或其政府部門規定,但撥付文件中規定的「專項用途」,依據財稅[2008]151號文,必須是由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並經國務院批准,地方政府規定專項用途的財政性資金不能適用該文。
2、該文對取得的不作為征稅收入的財政性資金核算提出了具體要求,即該資金的取得與支出必須進行單獨核算,專款專用,而不能與企業的其他資金混用。
3、對不征稅財政性資金的支出,其所得稅處理原則與財稅[2008]151號文一樣,即根據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二十八條的規定,符合不征稅收入條件的財政性資金用於支出所形成的費用,不得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用於支出所形成的資產,其計算的折舊、攤銷也不得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4、強調了對不征稅財政性資金的追蹤管理。文件規定,企業將符合條件的財政性資金作不征稅收入處理後,在5年(60個月)內未發生支出且未繳回財政或其他撥付資金的政府部門的部分,應重新計入取得該資金第六年的收入總額;重新計入收入總額的財政性資金發生的支出,允許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該規定實際上是對企業使用不征稅財政性資金的時間提出了要求,這對提高財政性資金使用效益、發揮財政性資金推動產業升級和企業發展的引導作用有著積極意義。在財稅[2008]151號文中並無這條規定,也就是說,該規定實際上目前只適用於企業在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間取得的專項用途財政性資金。應注意的是,如果企業取得該資金在5年(60個月)未全部使用完,無論結余部分是否繳回財政或其他撥付資金的政府部門,對於已發生支出部分都應作為不征稅收入;而對未發生支出部分,只有在其未繳回財政或其他撥付資金的政府部門的情況下,才需計入取得該資金第六年的收入總額。由於未發生支出部分已按應稅收入處理,以後相應的支出形成費用,或者形成的資產計算折舊、攤銷時,也應當允許在稅前扣除。
綜上,財稅[2009]87號文對企業取得專項用途財政性資金的所得稅處理原則與財稅[2008]151號文並無實質性變化,而只是對企業在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間取得的專項用途財政性資金的所得稅處理,提出了更細化的條件和更具體的管理要求。
二、收到專項用途財政資金會計處理
企業從政府財政部門及其他部門取得具有專項用途的不征稅財政性資金,符合無償性、直接取得資產及非政府投入資本的特徵,根據《企業會計准則第16號——政府補助》,應作為政府補助處理。根據「政府補助」准則,無論該資金是與收益相關還是與資產相關,在實際收到時都應計入「遞延收益」,只有在相關支出實際發生,或形成的資產計算折舊、攤銷期間,再從「遞延收益」轉入當期損益。由於收到的財政性資金可以遞延到5年(60個月)內使用,那麼在收到該資金時,是否應確認所得稅暫時性差異呢?這里要分別不同情況處理:
1、收到的資金在5年(60個月)內全部支出。企業在實際收到該財政性資金時應計入「遞延收益」,稅法上也不計入收入總額,會計與稅法的處理一致;在相關支出實際發生,或形成的資產計算折舊、攤銷時,再從「遞延收益」轉入當期損益,但各年度確認的營業外收入,稅法上不計入收入總額,所以應調減應納稅所得額,同時相應的支出或折舊、攤銷額也不得在稅前扣除,因而應相應調增應納稅所得額,各年度調增和調減的應納稅所得額相同。所以這種情況下不形成所得稅的暫時性差異;
2、收到的資金在5年(60個月)內未發生支出或未全部發生支出,又未繳回有關部門,反映在「遞延收益」科目中的余額會計上暫不確認收入,稅法上應在取得該資金第六年計入收入總額,所以在取得該資金第六年應調增應納稅所得額;在實際支出發生,或形成的資產計算折舊、攤銷期間會計上確認收入時,相應地調減應納稅所得額。也就是說,在取得該資金的第六年,「遞延收益」科目中的財政性資金應全部計入當期應納稅所得額,未來期間可全額扣除,即其計稅基礎為0,所以這種情況下會形成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可抵扣暫時性差異金額即為「遞延收益」科目在第六年的賬面余額,會減少未來「遞延收益」計入營業外收入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
Ⅳ 對於財政撥款的會計處理辦法
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應當確入為遞延收益,然後自相關資產可供版使用時起,在該項資產權使用壽命內平均分配,計入當期營業收入。
收到財政撥款時:
借:銀行存款
貸:遞延收益
開始分配遞延收益,補貼計入當期收益時:
借:遞延收益
貸:營業外收入
Ⅳ 企業取得財政撥款怎麼做賬務處理
收到財政補貼時,
借:銀行存款
貸:專項應付款—財政撥款
在進行技術改造使用該項專內款時,
如果是用容於購買固定資產,借:固定資產(或者在建工程)
貸:銀行存款(應付賬款,其他應付款)
如果是用於費用的發生使用,借:管理費用—工資,等
貸:銀行存款,現金
在技術改造完成時,將專項應付款轉出,
借:專項應付款—財政撥款
貸:資本公積
同時做資產的結轉
借:固定資產
貸:在建工程
你公司現在發生的外聘人員的工資,應該作為費用的帳務處理計入費用,管理費用,或者是營業費用。
Ⅵ 收到政府項目撥款的賬務處理
在《小企業會計准則》的《會計科目、主要賬務處理和財務報表》中,補貼收入統稱為政府補助;並專設遞延收益科目進行核算。
其賬務處理規定如下:
(一)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
所謂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是指用於購置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的政府撥款,或者企業用於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如土地)專門借款的財政貼息等。
實踐中,購置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所用財政撥款,往往是與企業自籌資金合並使用,而且財政撥款資金也可能在相關資產購置後,通過會計事務所等機構審計確認後撥付;相關借款利息補貼款項的撥付,一般也與以上規則相同。
小企業收到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借記銀行存款等科目,貸記遞延收益科目;在相關資產使用壽命內平均分攤遞延收益,借記遞延收益科目,貸記營業外收入科目。
遞延收益在相關資產使用壽命內平均分配,其起點是相關資產開始計提折舊或攤銷時,但分配的遞延收益金額未必與資產折舊、攤銷相等,因為折舊、攤銷計算時一般應考慮資產報廢時凈殘值,而遞延收益的分配不考慮資產凈殘值;其終點應是使用年限結束或資產被處置時(孰早);對於相關資產在使用壽命結束前被處置(出售、轉讓或報廢等),尚未分配的遞延收益應當一次性計入當期損益,不再予以遞延。
需要注意的是,收到政府補助,有時也可能是收到非貨幣性資產,應借科目則應為固定資產等科目。入賬時,如果有規范票據,則按票據反映的價值入賬;無票據的,則應參照市場價格入賬,其後賬務處理應與接受現金撥款相同。
(二)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
所謂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是指企業與國家主管機關通過合同形式,接受國家特定的委託項目,比如儲備庫的糧食儲備,儲備糧的以新糧換陳糧,企業申請從事的特殊技術工藝的研究開發,國家按相關合同對這些項目撥付資金,包括撥付資金用於成本費用或對這些項目進行貼息支持,以及按規定應取得的增值稅先征後返還等。
小企業收到用於補償本企業以後期間的相關費用或虧損的政府補助,應當按照收到的金額,借記銀行存款等科目,貸記遞延收益科目;在發生相關費用或虧損的未來期間,應當按照應補償的金額,借記遞延收益科目,貸記營業外收入科目。用於補償本企業已發生的相關費用或虧損的,在收到補助時,不記入遞延收益,直接借記銀行存款等科目,貸記營業外收入科目。
需要說明的是,對於應取得的政府補助按合同規定應在下一個會計期間(下月)或在季末、年終撥付的,但企業按要求應在當期入賬,或雖然合同規定應在當期(當月)撥付,但撥款部門因故未能在本期撥付的,小企業應設置其他應收款-應收補貼款明細科目,期後補助款項到位時,再予以沖回,以保證應收金額記入當期損益。
(三)小企業搬遷時收到政府補助
企業搬遷收到政府補助款,兼有補償和補貼雙重性質,因此是一種特殊的補貼收入,會計處理上不全適用上述規定。
按照財政部財企[2005]123號、財會[2009]8號文件,以及《小企業會計准則》第三條第(一)項的規定:
(1)企業收到政府撥付的搬遷補償款,應作為專項應付款管理,即借記銀行存款等科目,貸記專項應付款科目(增設)。
(2)對於補助撥款中屬於小企業在搬遷和重建過程中發生的資產損失、有關費用性支出、停業損失以及搬遷後擬新建資產進行補助的,應自專項應付款轉入遞延收益,並按照以上與資產相關及與收益相關的補助的會計處理規范進行處理。
(3)小企業搬遷補償款扣除轉入遞延收益並按規定使用後如有結余,應作為資本公積處理,即借記專項應付款科目,貸記資本公積 其他資本公積科目,如果因此應交所得稅,亦應從資本公積中列支
Ⅶ 財政撥款「專項應付款」購買的設備或無形資產,計題折舊或攤銷的帳務處理方法謝謝!
取得財政撥款時借:銀行存款
貸:遞延收益
購買時 借:固定資產內
應繳稅費 應交增值稅-進項容稅額
貸:銀行存款
折舊時 借:管理費用等
貸:累計折舊
借:遞延收益
貸:營業外收入
Ⅷ 企業取得財政撥款怎麼做賬務處理
借:銀行存款
貸:財政撥款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