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無形資產 > 礦產資源使用費分配比例

礦產資源使用費分配比例

發布時間:2021-02-23 09:15:34

A. 礦產資源有償使用費與采礦權使用費有什麼區別

礦產資源有償使用費就是采礦權價款,按照財政部、國土資源部文件,只有已回經開採的國家出答資形成的探礦權才要評估繳納采礦權價款。采礦權使用費是登記礦區面積的登記費,兩者數額差距巨大。現在有些省區要求新取得的采礦權也需要按照儲量繳納采礦權有償使用費,實際上變相收取采礦權價款,沒有理解和執行國家探礦權招、拍、掛的市場化競價取得制度。另外礦業權市場化程度不夠,通過招拍掛政府沒有收到多少出讓資源的錢,政府感覺到資源價值沒有得到體現,政府為數不多的出讓礦產資源、土地換錢的招數捨不得放手,於是出此下策。

B. 礦產資源補償費的計算方式

徵收礦產資源補償費金額=礦產品銷售收入×補償費費率×開採回採率系數專
其中:補償費費率屬為0.5%—4%平均為1.18%。
開採回採率系數=核定開採回採率/實際開採回採率
采礦權人對礦產品自行加工的,按照國家規定價格計算銷售收入;國家沒有規定價格的,按照徵收時礦產品的當地市場平均價格計算銷售收入。采礦權人向境外銷售礦產品的,按照國際市場銷售價格計算銷售收入。
礦產資源補償費由采礦權人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以礦產品銷售時使用的貨幣結算;采礦權人對礦產品自行加工的,以其銷售最終產品時使用的貨幣結算。
黃金礦產資源補償費的徵收與其他礦產有所不同。
其計算公式為:黃金礦產資源補償費=礦產品銷售收入×補償費費率率×回採率系數×補償費計征調整系數;(補償費計征調整系數為65%一78%)。

C. 調整礦產資源開發中各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製度

7.2.1 規范國家與礦權人利益關系調節

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既是礦業活動的行政主管部門,又是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的代表者,同時也是礦產資源開發經營者。這造成了國家作為礦業行政管理者、礦產資源所有者、礦業投資經營者與礦業經濟活動管理者多重主體矛盾以及利益關系調節的混亂。按稅、租、費分開的原則,國家作為礦業行政管理者及礦業公共服務者與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經濟活動者之間利益關系的調節,應通過礦業管理部門向礦業勘探開發者收取特定服務性質的行政規費來調節。國家作為社會經濟活動的管理者,應通過產業政策、稅收政策來調節與礦業投資經營者的利益關系,以確保礦業市場的健康發展。

7.2.2 改革能源礦產資源利益分配關系,構建中央和地方利益共享格局

能源礦產資源開發補償機制的核心是能源礦產資源開發帶來的收益在不同利益主體之間合理分配。為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建立包含資源稅費制度、探礦權采礦權有償取得制度在內的能源礦產資源收益分配體系。

一是提高資源相關收益的地方分成比例。在中央、自治區以及資源所在地的分成比例中,加大資源所在地的分配比例,以促進資源產地的資源優勢向財政優勢和經濟優勢轉化,讓有限的社會資源向弱勢群體傾斜。從國際上看,不少國家和地區在資源的收益分配上,將國家開發所形成的收益按一定比例劃歸地方,而在地方收益分配中,又充分重視資源所在地居民的利益,用於改善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通過建立和完善資源屬地的利益分享機制,有助於縮小區域之間、民族之間的收入差距,提高當地居民的收入水平。

二是處理好各級政府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能源礦產資源的收益要向地方特別是基層政府傾斜。通過收入的再分配,實現政府調控社會經濟的公平目標。留給地方的資金要用於能源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保護和改善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充分考慮地方和群眾的利益,在配套產業、勞動用工、社會服務業等方面給予適當照顧。中央獲得的相應礦產資源收益,也要按照政策規定用於支持地方的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國家應明確規定中央油氣等開發企業上繳資源所在地的稅收比例,所有的油氣資源開采企業不論企業所在地在哪裡,都應在資源開采地登記注冊,就地繳納企業所得稅。可考慮將部分能源礦產資源的開采經營權適當下放給資源所在地,相應確立資源輸出地區對於屬地資源享有一定比例的收益權和分配權,使資源產地能夠從能源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中獲取應得的利益。

三是理順政府與企業的利益分配關系。礦產資源開發利益分配中應處理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關系,既要保證資源開發企業能夠得到合理回報,又要兼顧中央財政和資源地財政的利益。目前,除海洋石油資源稅由中央支配外,其餘包括對陸上油氣在內的礦產資源徵收的資源稅完全由地方支配。從表面上看,資源稅屬於地方稅,但因為資源稅制設計不合理、單位稅額過低,在石油等礦產品價格快速上漲的情況下,資源開發企業獲取了超額收益,但資源地政府和居民卻沒有獲得應得的利益。為此要加大資源稅制改革,較大幅度地提高資源稅負水平,科學地構建地方財政與中央財政的利益分配格局。資源稅設置的標准應滿足對資源輸出地資源生態環境進行有效的補償,其次能夠保證資源所在地的合理利益。這對於改變我國資源富集地區經濟不發達的局面,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此外,資源稅和資源補償費收入要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資源地居民之間進行合理的分配,注重資源地居民的優先受惠權和當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各級政府分成所得資源稅費收益,除了用於改善當地居民生活條件之外,主要用於提高當地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項目建設上,如教育、公共設施建設、新能源技術開發、替代產業等發展項目。

7.2.3 調整能源礦產資源收益分成比例

充分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中「國家在民族自治地方開發資源、進行建設的時候,應當照顧民族自治地方經濟建設的安排」的規定,出台一些具體且可操作的政策措施。建議國家在礦產資源收益分配上要充分考慮新疆民族區域的特殊性,實行區別對待的差異化政策,在財政稅收等方面制定能體現國家對民族自治地區傾斜的扶持政策,以實現新疆與東部地區協調發展。建議國家重新調整地方和中央的稅收分配比例,適當增加地方政府作為社會管理者在國家稅費徵收中的分配份額。

7.2.3.1 中央和新疆共享稅分配比例的調整

(1)央企企業所得稅。按照我國有關稅收分配規定,企業所得稅為中央與地方共享稅,中央分60%,地方分40%,但由於在新疆從事油氣資源開採的主要為中石油、中石化等中央企業,因其財務總部不在資源所在地,其所屬油氣開采及加工企業的所得稅全部上繳了中央財政,2006年其數額約為88億,資源所在地的政府只能取得央企的流轉稅。因此建議:無論礦產資源開采企業所屬地在哪裡,都應在礦產資源開采地登記注冊,就地繳納所得稅,再按比例上繳中央財政或允許資源所在地政府與中央共同分享中石油和中石化所屬油氣開采及加工企業的所得稅,將中石油、中石化等央企企業所得稅作為中央與地方共享收入,並在中央與地方之間按照6:4的比例分配。

(2)管道運輸業營業稅。中國「西氣東輸」工程由在上海注冊的石油天然氣公司承擔,由於該公司未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注冊而是在上海注冊,因此其生產的營業稅和企業所得稅僅上繳上海市。「西氣東輸」天然氣管道1/4左右在新疆境內,理應分享自治區內經營而自治區外注冊的油氣運輸公司的營業稅和所得稅。因此建議:國家修改營業稅法對管道運輸企業營業稅按營業地點徵收的規定,實行管道運輸業營業稅和所得稅就地繳納,由資源所在地政府與中央共同分享,按照資源地和企業所在地各50%的比例分配。

(3)增值稅。我國目前採用17%的生產型增值稅,這相當於23%消費性增值稅,而國外很多國家不徵收增值稅或徵收低於17%的消費性增值稅。建議:加快推動增值稅轉型,將新疆作為西部增值稅改革試點地區,逐步將生產型增值稅向消費型增值稅轉變,增值稅仍執行17%的稅率,允許抵扣固定資源所含的進項稅。提高地方在增值稅的分配比例,將增值稅分成比例由現在的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調整為中央50%,地方50%。對管道進口原油在新疆加工環節的增值稅全額留疆。

7.2.3.2 中央和地方共享其他收益比例的調整

(1)礦產資源補償費。我國資源補償費率比國外低很多,平均補償費率為1.18%,國外一般在2%~8%。目前資源補償費在中央與自治區的分成比例為4:6。鑒於新疆經濟發展水平和特殊的民族結構,建議提高資源補償費地方的分成比例,將中央與自治區的礦產資源補償費分成比例由現在的4:6提高到2:8或全額返還,以體現國家對民族區域自治地區的照顧。

(2)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和價款。根據《關於探礦權采礦權價款收入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的規定,由國家出資形成的探礦權、采礦權價款收入20%歸中央所有,80%歸地方所有。建議:對於民族自治地區,探礦權、采礦權價款收入全部歸地方所有。

D. 資源稅與礦產資源補償費計算標準是什麼

  1. 資源稅是國家稅種,統一徵收。以產量計征。資源稅應該是最能體現國家作為資源所有者權益的稅種,但近20年來,改革一直非常難推進(被利益集團控制吧)。造成巨大巨大的國家資源利益的流失。

  2. 國家目前在新疆的油氣進行試點,即改成從價計征,大致按5%提。

  3. 補償費各省有自己的規定,當然是在中央法規的基礎上制定的。按價格計征,平均稅率約1.5%左右。

E. 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和稅費改革

1. 進一步完善礦產資源補償費制度,維護國家所有者權益

為避免礦區使用費取消後礦產資源補償費的漏征、國家財產權益的流失和宏觀調控手段的缺失,國土資源部印發《國土資源部關於修改〈關於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管理工作中若干問題補充規定〉的通知》(國土資發〔2011〕229 號)和《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於做好中外合作開採石油資源補償費徵收工作的通知》(國土資廳發〔2012〕14 號),對原繳納礦區使用費的中外合作開采陸上、海洋石油的中外企業依法徵收礦產資源補償費,對礦產資源補償費的徵收范圍、計算方法、實行屬地化徵收和信息化管理等做出了規定。

2012 年,國土資源部印發《關於做好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統計直報工作的通知》(國土資廳發〔2012〕3 號),在全國正式啟用礦產資源補償費直報系統,加強徵收管理和徵收統計。隨著徵收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征管措施的逐步完善,近年來,礦產資源補償費、探礦權和采礦權使用費和價款等礦產資源專項收入中央分成部分整體保持穩定增長(表 7-1)。

表7-1 礦產資源收入中央分成情況

註:①礦產資源補償費:中央與省、直轄市分成比例為5∶5;中央與自治區分成比例為4∶6。②礦業權使用費:誰登記誰徵收。③礦業權價款:中央與地方分成比例為2∶8。

2. 配合有關部門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暫行條例》等法規,推進資源稅改革

2011 年,國務院頒布《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暫行條例〉的決定》(國務院令第 605 號)及其細則,將資源稅計征方式由「從量定額」計征修改為「從價定率或者從量定額」計征,並將全國范圍內原油、天然氣資源稅的稅率統一為銷售額的 5%。

隨著資源稅改革的推進,資源稅稅收收入持續增長,其佔全國稅收總收入的比重也逐步提高,特別是 2010 年在新疆開展資源稅改革試點以來,資源稅收入增速超過了全國稅收總收入的增速(表 7-2)。

表7-2 資源稅收入情況

F. 礦產資源收益及其分配研究

在一些聯邦制國家,例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絕大多數是由省(州)政府控制[36]。不管礦產資源賦存量有多少,從勘探證的申辦到礦山閉坑,基本上均由各省辦理,聯邦不幹預其具體過程,除非涉及省間關系的協調、公民意見較大的環境問題、復墾問題等。在利益分配上,各省(州)擁有獨立的稅收立法權。

加拿大的油氣稅制分為兩個層次:聯邦稅和省稅。聯邦稅又分為聯邦所得稅和聯邦礦區使用費,聯邦所得稅適用於各省,但聯邦礦區使用費僅用於直接由聯邦負責管理的油氣資源。各省基本上直接負責其管轄境內的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和生產,並徵收省所得稅、省礦區使用費以及其他稅費[37]。美國各州則一直在收取自然資源的開采權使用費、跨州稅以及其他稅收。路易斯安那州率先對聯邦控制的外大陸架上的天然氣征稅,蒙大拿州也對煤徵收30%的跨州稅[38]。跨州稅的納稅人是在本州從事礦山開採的居民或企業,但負稅人卻是資源的需求者或消費者。由於自然資源在各州的分布極不均衡,因此,跨州稅的收取使某些州憑借自然資源的稟賦優勢,從其他州聚集了大量的稅收收入。此外,一些州掌握著埋藏有資源的土地,從聯邦政府獲得一份租賃收入,還有一些州對當地的資源儲藏徵收財產稅。

加拿大的稅收均等化方案根據各省的征稅能力來提供轉移支付。其做法是,1962年以前,以稅收收入最高的兩個省的人均稅收(含個人所得稅、公司所得稅和遺產稅)為基礎,進行轉移支付。1962年後又加上資源稅。1967年該方案有了兩個轉變:一是將用來計算人均稅收的稅種由4種擴展為16種;二是不再根據收入最高的兩省的人均稅收對貧困省進行轉移支付,而代之以全國平均的人均稅收水平。在加拿大1972年確定的轉移支付公式中,對9種與資源有關的稅做了不同於其他稅收的處理,目的是降低因資源稟賦而導致的不平等程度[39]。如阿爾伯塔省因能源價格上漲而獲得了一筆飛來橫財,聯邦政府就從其一般性收入中增加用於平衡的支出,以支援那些貧窮或缺乏資源的省份。

一些發展中國家通過立法和政策,將利益分配下放。這些國家有玻利維亞、哥倫比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巴布亞紐幾內亞和委內瑞拉等。印度尼西亞將收益權下放,允許地方政府擁有區域內礦產稅收益的80%[40]。在巴西,除權利金歸土地所有者外,各種稅收、權利金和費用在聯邦、州和市三個層次上徵收。在迦納,主要稅收和權利金收入是由中央政府徵收的,但同時設立了兩種機制來確保一部分收入流入更低層次的政府。其具體做法有兩點:一是中央政府徵收的至少5%收入要轉給地方政府,不管這種收入來自哪個地方;二是設立采礦發展基金,權利金的20%要注入這一基金,這一基金的一半收入應給當地政府。

在單一制國家,礦產資源歸中央所有,礦租由中央財政統一支配。對於能源富集區的產業轉型,通過轉移支付等形式來給予補償。德國的資源型區域轉型的籌資形式包括政府投資或政府貸款、向用戶徵收煤炭附加費和補貼稅、發行土地發展基金債券等[41]。例如,20世紀五六十年代,德國的魯爾礦區陷入了結構性危機之中,出現主導產業衰退、大量工人失業、生態環境惡化、人口外流等問題。政府及時採取了保護煤炭工業的政策,給煤炭工業提供價格補貼、礦工津貼和退休金補貼、關閉礦井補助和研究開發補助等,這才逐漸擺脫了困境,成為世界著名的煤炭綜合開發基地。

日本產煤地域地方財政支援對策包括產煤地域振興臨時支付金、產煤地域活性事業補助金和地方支付稅的特例等三種[42]。在礦井關閉前,給予發展多種經營補助和無息貸款,為關閉後的人員安置創造條件。政府規定,失業煤炭工人的培訓費用由煤炭企業或接收單位負擔,政府給予相應補貼。政府為下崗失業職工提供生活補貼和求職資助,並為接收下崗職工的企業按用人比例給予差別獎勵。

在我國礦產資源開發中,國家和地方政府的礦產資源收益主要來自資源稅、礦產資源補償費、探礦權和采礦權使用費及礦業權價款。其中資源稅屬於地方稅,近海石油資源稅歸中央政府,其他資源稅中央與地方五五分成。礦產資源補償費就地上繳中央金庫,中央與省、直轄市對礦產資源補償費的分成比例為5:5,中央和自治區對礦產資源補償費的分成比例為4:6。采礦權價款收入自2006年9月1日起,按固定比例進行分成,價款收入20%歸中央所有,80%歸地方政府所有,省、市、縣分成比例由省級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自行確定。從我國現行的礦產資源收益分配現狀來看,我國的礦產資源開發收益分配以中央政府為主體,收益的絕大部分歸國家所有,資源開發企業在資源開發中獲得了豐厚的利潤,資源所在地在利益分配上處於弱勢地位。

G. 資源稅與礦產資源補償費計算標准

資源稅是國家稅種,統一徵收。以產量計征。資源稅應該是最能體現國家作為資源所有者權專益的稅種,屬但近20年來,改革一直非常難推進(被利益集團控制吧)。造成巨大巨大的國家資源利益的流失(你只要看一下近年煤炭價格就知道)。國家目前在新疆的油氣進行試點,即改成從價計征,大致按5%提。具體稅率,你看一下財政部、國土資源的文件。

補償費各省有自己的規定,當然是在中央法規的基礎上制定的。按價格計征,平均稅率約1.5%左右。你查一下你所在省國土資源廳網站,能找到資料。

H. 礦產資源有償使用

1.進一步完善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

2013年7月4日,國土資源部下發《關於進一版步規范礦產權資源補償費徵收管理的通知》(國土資發〔2013〕77號),要求科學規范計征礦產資源補償費,促進礦山企業合理開發利用資源。

2013年,全國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入庫額為215.43億元,同比增長7.6%。其中,中央分成收入102.04億元。2014年上半年徵收入庫額為100.89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1.9%。

2.礦業權價款和使用費

2013年,全國徵收礦業權價款790.02億元,中央分成收入103.84億元;徵收礦業權使用費19.08億元,中央收入12.99億元。

3.加快推進金屬、非金屬和煤炭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

2013年,全國資源稅收入總額1005.65億元(表6-2),其中,地方收入960.31億元,佔全國的95.5%。

2010年,在西部地區開展了原油和天然氣資源稅從價定率徵收的改革試點,於2011年11月1日在全國范圍內推開。2013年11月28日,中國政府網公布《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煤炭行業平穩運行的意見》,要求加快「推進煤炭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

表6-2 中國資源稅徵收額及其占國家總稅收比例變化

I. 礦產資源補償費是怎樣徵收的如何使用

礦產資源抄補償費是襲國家作為礦產資源所有者,依法向開采礦產資源的單位和個人收取的費用。《礦產資源法》規定,開采礦產資源,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資源稅和資源補償費。徵收礦產資源補償費,目的是維護國家對礦產資源的所有者權益,促進礦產資源的勘查、合理開發和保護。礦產資源補償費屬於政府非稅收入,全額納入財政預算管理。目前,礦產資源補償費實行中央與省、直轄市5:5分成,與民族自治區4:6分成的體制。
礦產資源補償費按礦產品銷售收入的一定比例計征,主要用於礦產資源勘查支出、礦產資源保護支出及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部門經費補助。任何單位不得截留、擠占和挪用。一經發現,要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處理。

J.  礦產資源補償費的使用管理

資源補償費上繳中央金庫後,為了體現徵收補償費的目的,既要考慮到我國現行管理體制的實際情況,又要兼顧中央與地方的利益,補償費徵收規定明確中央與省、直轄市礦產資源補償費按照5:5的比例分成,中央與自治區的礦產資源補償費按照4:6的比例分成。

補償費徵收規定第11條明確礦產資源補償費納入國家預算,實行專項管理。這表明國家為建立礦產資源補償費制度,設立了專項收入,並提出了資源補償費使用的原則,即主要用於礦產資源勘查,尋找新的資源。由於資源補償費是中央與地方按分成比例單獨結算,因此,補償費徵收規定第11條還明確規定中央和地方所得的礦產資源補償費的具體使用管理辦法,分別由中央有關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自行制定。

一、中央所得礦產資源補償費的使用管理辦法

財政部、地質礦產部和國家計委於1996年12月13日聯合頒布了《礦產資源補償費使用管理暫行辦法》。該辦法規定,中央分成所得的礦產資源補償費,於下一年度安排使用。補償費主要用於礦產資源勘查支出(不低於年度補償費支出預算的70%),並適當用於礦產資源保護支出和補償費徵收部門經費補助。財政部根據預算管理規定,安排本年度礦產資源補償費預算以及上述三項支出預算。補償費的使用對象為中央直屬的地質勘查單位、國有獨立礦山企業和地礦行政管理部門。使用補償費的單位必須嚴格執行國家預算和計劃,並按財政部規定編報財務報表和財務決算。財政部會同主管部門負責補償費支出的財務管理工作,並實施財政監督。三項支出如下。

1.礦產資源勘查支出

本項支出主要用於國家經濟建設急需礦種和戰略儲備需要的重大地質普查找礦工作,但不得用於基本建設、一般性詳查、勘探項目以及其他非地質項目費用。國家計委、地礦部根據財政部安排的礦產資源勘查支出預算共同組織編制礦產資源勘查項目計劃。財政部根據計劃和支出預算辦理撥款,各主管部門及項目承擔單位根據計劃組織實施。

2.礦產資源保護支出

本項支出主要用於國有礦山企業為提高礦產資源開采及回收利用水平而進行的技術改造工作。該項費用由國有礦山企業向主管部門提出礦產資源保護項目經費使用申請,由主管部門報財政部核定,並實行專款專用。

3.地礦行政管理部門經費補貼

該項補貼主要用於補助地礦行政管理的工作經費及人員經費。該項經費由國務院地礦主管部門根據本部門內有關司局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礦產主管部門上報的補助經費申請,編制地礦行政經費補助預算(附礦管經費安排情況說明)報財政部,財政部下達年度經費補助支出預算,由國務院地礦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實施。

二、地方所得礦產資源補償費的使用管理辦法

地方所得的資源補償費是指中央金庫按照補償費徵收規定的比例返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財政的部分。具體使用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從目前全國地方的立法情況看,主要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1)資源補償費徵收總額較高的省(區、市),例如山東、河北、黑龍江、河南、新疆等,資源補償費的使用在保證地質礦產管理部門行政管理工作經費的基礎上,將其餘部分用於該地區的地質勘查工作,保證地方礦業的可持續發展。

(2)資源補償費徵收總額較低的省(區、市),由於地方財政無力支付地質礦產管理部門的工作經費,因此,其返還的補償費主要用於地質礦產管理部門的行政管理工作經費,使返還的補償費在地方經濟建設和地礦行政管理中發揮作用。例如,湖北省財政廳同意將1994~1996年返還的補償費全部用於市(地)、縣級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的開辦和工作經費。

閱讀全文

與礦產資源使用費分配比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