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利潤總額、息稅前利潤、凈利潤分別是什麼意思各自有什麼不同
1、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或,利息折舊攤銷前收入),即EBITDA,全稱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是扣除利息、所得稅、折舊、攤銷之前的利潤。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凈利潤+所得稅+利息+折舊+攤銷
EBITDA剔除攤銷和折舊,則是因為攤銷中包含的是以前會計期間取得無形資產時支付的成本,而並非投資人更關注的當期的現金支出。而折舊本身是對過去資本支出的間接度量,將折舊從利潤計算中剔除後,投資者能更方便的關注對於未來資本支出的估計,而非過去的沉沒成本。
2、利潤總額
利潤總額是「虧損總額」的對稱。企業在一定時期內通過生產經營活動所實現的最終財務成果。企業純收入構成內容之一。工業企業的利潤總額,主要由銷售利潤和營業外凈收支 (營業外支出抵減利潤) 兩部分構成。按規定繳納資源稅的企業,應交的資源稅也是利潤總額的組成部分之一 (抵減利潤)。
利潤總額應按規定在國家與企業之間進行分配。其中大部分以交納所得稅、調節稅或上交利潤的形式上交國家,小部分留歸企業,形成各種專用基金。工業企業的利潤總額,通過「利潤」帳戶進行核算。
銷售利潤及營業外收入,貸記該帳戶,應交資源稅及營業外支出,借記該帳戶。「利潤」帳戶的貸方發生額大於借方發生額的差額,即為利潤總額。「利潤」帳戶的二級帳戶,可按「產品銷售利潤」、「其他銷售利潤」、「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和「資源稅」等設置。
3、息稅前利潤
息稅前利潤(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EBIT)通俗地說就是不扣除利息也不扣除所得稅的利潤,也就是在不考慮利息的情況下在交所得稅前的利潤,也可以稱為息前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顧名思義,是指支付利息和所得稅之前的利潤。
息稅前利潤=企業的凈利潤+企業支付的利息費用+企業支付的所得稅
4、凈利潤
凈利潤是指企業當期利潤總額減去所得稅後的金額,即企業的稅後利潤。所得稅是指企業將實現的利潤總額按照所得稅法規定的標准向國家計算繳納的稅金。它是企業利潤總額的扣減項目。
是指在利潤總額中按規定交納了所得稅後公司的利潤留成,一般也稱為稅後利潤或凈利潤。凈利潤的多寡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利潤總額,其二就是所得稅費用。
凈利潤的計算公式為: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
凈利潤是一個企業經營的最終成果,凈利潤多,企業的經營效益就好;凈利潤少,企業的經營效益就差,它是衡量一個企業經營效益的主要指標。
5、不同點
(1)概念不同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是扣除利息、所得稅、折舊、攤銷之前的利潤。
利潤總額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各種收入扣除各種耗費後的盈餘,反映企業在報告期內實現的盈虧總額。
息稅前利潤是指支付利息和所得稅之前的利潤。
凈利潤是指企業當期利潤總額減去所得稅後的金額,即企業的稅後利潤。
(2)計算公式不同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凈利潤+所得稅+利息+折舊+攤銷
利潤總額=營業利潤+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息稅前利潤=企業的凈利潤+企業支付的利息費用+企業支付的所得稅
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
(1)廣電電器折舊攤銷擴展閱讀:
企業的所得稅率都是法定的,所得稅率愈高,凈利潤就愈少。我國現在有兩種所得稅率,一是一般企業25%的所得稅率,即利潤總額中的25%要作為稅收上交國家財政;另外就是對三資企業和部分高科技企業採用的優惠稅率,所得稅率為15%。
當企業的經營條件相當時,所得稅率較低企業的經營效益就要好一些。
中國人壽2007年前三季度凈利潤246億
舉例說明:如一家電器商店,一年的營業收入為4000萬元,總共進了2萬台家用電器,平均每台家用電器的平均進價為1500元,員工一年的工資100萬元,房屋租賃等開支為400萬元,營業稅率為3%,則這家電器商店一年的總成本為:
總成本=家用電器的總進價+員工工資+房屋租賃費用=2×1500+100+400=3500(萬元)
營業稅=營業額×營業稅率=4000×3%=120(萬元)
則這家電器商店的利潤總額為:
利潤總額=營業收入-成本-營業稅
=4000-3500-120=380(萬元) 當所得稅率為25%時,其凈利潤為:
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
所得稅費用=380×25%=95(萬元)
凈利潤=380-95=285(萬元)
需要注意的是所得稅是應納稅所得乘以稅率,但應納稅所得有時候並不等於會計利潤有調整項目。
網路-凈利潤
㈡ 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折舊年限是指計算固定資產折舊時所用的年限。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是按照物理耐用年限,即按固定資產經受物理磨損和自然磨損所能延續使用的時間確定的。
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固定資產計算折舊的最低年限如下:
(一)房屋、建築物,為20年;
(二)飛機、火車、輪船、機器、機械和其他生產設備,為10年;
(三)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器具、工具、傢具等,為5年;
(四)飛機、火車、輪船以外的運輸工具,為4年;
(五)電子設備,為3年。
(2)廣電電器折舊攤銷擴展閱讀:
固定資產折舊方法:
1、年限平均法(也稱直線法)
年折舊率=(1-預計凈殘值率)÷預計使用壽命(年)×100%月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價×年折舊率÷12
2、工作量法
單位工作量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價×(1-預計凈殘值率)/預計總工作量某項固定資產月折舊額=該項固定資產當月工作量×單位工作量折舊額
3、雙倍余額遞減法(加速折舊法)
年折舊率=2÷預計使用壽命(年)×100%月折舊額=固定資產凈值×年折舊率÷12
4、年數總合法(加速折舊法)
年折舊率=尚可使用壽命/預計使用壽命的年數總合×100%月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價-預計凈殘值)×年折舊率÷12
一般企業使用較多的是直線法。企業計提折舊可以個別計提,也可分類計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