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無形資產 > 攤銷排污權有償使用費

攤銷排污權有償使用費

發布時間:2021-02-16 18:52:00

㈠ 初始排污權有償使用費稅務上怎麼規定

進待攤費用,逐月攤銷。稅務沒有出台優惠政策。

㈡ 排污權有償使用費與排污費一年收多少

1、是合法的,憲法、物權法、土地管理法都規定了在一定條件下國家可以徵收或徵用土地。《土地管理法》第五十八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關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報經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或者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一)為公共利益需要使用土地的;(二)為實施城市規劃進行舊城區改建,需要調整使用土地的;依照前款第(一)項、第(二)項的規定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對土地使用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徵收土地的,按照被徵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徵收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徵收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徵收單位平均每人佔有耕地的數量計算。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頃被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五倍。徵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規定。」2、國家徵收土地應該給予補償,你可以和政府有關部門進行協商,夠牛的話,你也可以做一回釘子戶。

㈢ 初始排污權有償使用費標准,化學需氧量4000元每噸每年,什麼意思

如果你的單位沒有化學需氧量排放指標了,可以向有排放指標的單位購買,價格是4000元每噸每年。

㈣ 《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實施方案》、《造紙行業污染物排污權交易辦法》等等這些屬於地方法律法規嗎

沒有 這個都是地方性的規定 而且不是每個省都出台了這個政策的

㈤ 排污權有償取得和交易辦法 什麼單位制定

單位在繳納使用費後獲得排污權,或通過交易獲得排污權。」也就是說,在試點地區的排污權必須是有償取得。有償取得又分為兩類,一種是繳納使用費後取得,一種是通過購買取得。通常情況下,「繳費取得排污權」比「通過交易取得排污權」成本較低,排污企業更多的關注於如何能夠更大限度的通過繳納排污費而取得排污量和排污許可證。其核心問題在於現有排污企業和新增排污量企業的初始排污量的取得和分配:
應當根據當地排污總量作為基數予以統籌安排,即:根據國家環保部門的污染普查數據作為現有企業取得排污量的直接依據。單獨地區排污量與國家節能減排大環境存在緊密聯系,這就更加要求各地政府及相關部門對於地區排污總量要嚴格依據污染普查數據,各排污企業應依據國家環保部門污染普查的現有排污量作為取得初始排污量的法律依據。新增排污量部分要符合地區總量控制要求,由地方政府對企業新增部分統一安排。
(2)指導意見明確指出排污權交易應在自願、公平、有利於環境質量改善和優化環境資源配置的原則下進行。因此,各地政府應搭建排污權交易平台,鼓勵排污權交易,不得以行政命令干預排污權交易的實施。排污企業通過實施工程治理減排項目,在完成主要污染物減排基礎上,可以將富餘排放指標出售或儲備。上述排污企業通過技改實施減排行為的,不影響企業依據其污染普查基數而擁有的排放量的購買權。企業在不高於其污染普查基數的歷史排放量范圍內可自主選擇排放指標的購買量,但購買的初次排放量不應高於其污染普查基數的歷史排放量。新增排放量應由地方政府在地方排放總量范圍內批准並有償取得。

㈥ 試用外部性理論論述排污權有償使用的原理。

所謂「外部性」也稱外在效應或溢出效應,主要是指一個經濟主體的活動版對旁觀者福利的影響權,這種影響並不是在有關各方以價格為基礎的交換中發生的,因此其影響是外在的;如果給旁觀者帶來的是福利損失(成本),可稱之為「負外部性」;反之,如果給旁觀者帶來的是福利增加(收益),則可稱之為「正外部性」。經濟生活中的外部性是廣泛存在的。化工廠向江河排放污水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影響第三方的正常生活,有負外部性。完全自由的市場經濟對外部性是無效率的,資源並不會得到有效率的配置。所以一般都會有政府進行干預,讓外部性內部化,即通過制度安排經濟主體經濟活動所產生的社會收益或社會成本,轉為私人收益或私人成本,是技術上的外部性轉為金錢上的外部性,在某種程度上強制實現原來並不存在的貨幣轉讓。最典型的方法就是征稅,排污權的有償使用便屬於這一類型。通過有償使用,可以達到兩個目的,一方面促使企業重視排污治理,使排污減少,另一方面政府通過收上來的錢用做污染的治理,或者是對受污染者的補償,使資源得到有效地配置。

㈦ 粵府辦【2014】72號

粵府函〔2014〕72號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加快我省

循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加快我省循環經濟發展的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反映。

廣東省人民政府

2014年4月1日

加快我省循環經濟發展的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快我省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根據《國務院關於印發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的通知》(國發〔2013〕5號),現就加快我省循環經濟發展制定以下實施方案。
一、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

(一)總體思路。圍繞「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的總目標,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減量化優先」的原則,堅持統籌規劃、重點突破,在重點地區、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園區加快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堅持高效循環、減量優先,加強源頭減量化和全過程式控制制,促進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堅持突出特色、典型示範,培育一批具有地區特色的循環經濟示範典型;堅持政府推動、企業實施、公眾參與,加快形成覆蓋全社會的循環經濟社會發展模式。
(二)發展目標。通過重點培育與全面推廣,培育一批循環型企業、循環型園區和循環型產業,建立健全政策法規體系、評價指標體系和技術規范體系,建成全社會循環經濟發展體系。到2015年,單位GDP能耗降到0.477噸標准煤/萬元,比2010年下降18%,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21%;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0%以上;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85%以上,廣州、深圳市的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55%以上,其他地級市達40%以上。到2020年,循環經濟理念貫徹到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建成全國循環經濟發展的示範區。
二、加快建設循環型工業體系

(三)完善工業循環經濟示範體系。培育一批具有廣東特色的循環經濟示範典型,加快「省循環經濟工業園—省市共建循環經濟產業基地—省循環經濟試點單位」示範體系建設,探索具有廣東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到2015年,建成28個省循環經濟工業園和30個省市共建循環經濟產業基地;到2020年,建成40個省循環經濟工業園和50個省市共建循環經濟產業基地。
(四)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引導園區和企業加大投入,推進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產業基地及經省政府批准認定的各類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優先支持位於國家和省重點生態功能區范圍內的園區(含開發區、產業基地,下同)實施循環改造,加快園區廢物利用、資源能源分質梯級利用、水資源分類使用和循環利用、公共服務平台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園區內項目、企業、產業有機耦合和循環鏈接。到2015年,推動20個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到2020年,推動50個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
(五)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加快推進我省清潔生產「十百千萬」工程(創建十個清潔生產示範園區、培育百個企業清潔生產技術中心、認定千家清潔生產企業、開展萬人清潔生產培訓)。加強粵港清潔生產合作,引導港資企業積極參與「粵港清潔生產夥伴計劃」並繼續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到2015年,基本完成「十百千萬」工程;到2020年,創建20個清潔生產示範園區,認定3000個清潔生產企業。
(六)加強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加快推進工業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大力研發廢棄物分類收集、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等技術和設備,提高資源產出率和循環利用率。培育一批省級資源綜合利用龍頭企業,推動建立重點領域資源綜合利用產業聯盟,加快全省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發展。到2015年,培育30個省級資源綜合利用龍頭企業,探索建立2個重點領域資源綜合利用產業聯盟;到2020年,培育40個省級資源綜合利用龍頭企業,推動建立5個重點領域資源綜合利用產業聯盟。
(七)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技術產品。鼓勵有條件的循環經濟工業園(循環經濟產業基地)和企業創建生態設計機構,加快生態設計公共平台建設。積極開展生態設計國際和區域交流,推進產學研合作,開展家電等重點行業生態設計專題活動,推廣一批先進方案、技術和產品。加快節能環保技術研發和產業化,著力發展符合循環經濟要求、資源利用效率高、污染排放量少的技術、工藝和產品,在電力、冶金、化工、建材、印染、造紙、電鍍及線路板等行業大力推廣清潔生產技術、工藝和產品。
三、加快建設循環型農業體系

(八)構建「農工商」復合型循環經濟體系。探索「農工商」復合型循環經濟模式,建設省農墾總局湛江墾區等一批農業循環經濟示範區,構建種植業、畜牧業、林業、加工業、物流業、旅遊業一體化的循環經濟產業體系,推進農業、工業、商貿服務業的循環鏈接,實現產業廢棄物的高效循環利用,形成「高效、無廢」的跨企業、跨農戶的循環經濟聯合體。到2015年,培育3個農業循環經濟示範區;到2020年,培育10個農業循環經濟示範區。
(九)加強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大力推進秸稈、林木採伐剩餘物、廢舊木材(舊傢具)及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示範工程,積極推廣農村戶用沼氣和畜禽養殖沼氣,到2015年,推廣農戶沼氣45萬戶和規模化養殖場大中型沼氣工程550項以上;到2020年,推廣農戶沼氣池50萬戶,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基本普及沼氣利用。
(十)發展節能環保型農業。大力發展農業節能、節水、減排等技術、工藝、產品與裝備,積極推廣先進適用的節能環保型農業技術和裝備,鼓勵農田輪作和休耕,減少農田化肥和化學農葯使用量,大幅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到2015年,每畝肥料利用率比2010年提高5%,化學農葯用量比2010年減少10%;到2020年,每畝肥料利用率比2015年提高3%,化學農葯用量比2015年再減少10%。

四、加快建設循環型服務業體系

(十一)規范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推進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完善再生資源回收行業服務管理,逐步實現行業發展規范化、制度化。加強廣州、佛山、惠州、江門等再生資源回收體系試點城市建設。發揮再生資源回收龍頭企業示範帶動作用,鼓勵企業通過上門回收、定點回收、以舊換新等方式加強廢棄物分類回收,進一步提高我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
(十二)推進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建立餐廚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體系,形成覆蓋餐廚廢棄物產生、收集、運輸、處理全過程的管理制度與技術路線,加快推進廣州、深圳餐廚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試點城市建設,推動具備條件的城市(縣)開展試點工作。到2015年,廣州、深圳兩市餐廚垃圾分類收運處理系統成熟完善,創建全國垃圾分類示範城市,全省5個以上城市(縣)開展試點工作。
(十三)加快服務業節能環保技術改造。推進餐飲、商場、賓館等服務業企業的節能、節水、低碳等技術改造,實施商場、酒店等大型公共建築能耗限額管理。構建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體系,推進「車船路港」低碳交通運輸專項行動,建立循環、高效、低碳的綠色物流體系。
五、推進社會層面循環經濟發展

(十四)加快全社會大循環體系建設。全面推行循環型生產方式,逐步構建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加快循環經濟產業耦合鏈接,搭建循環經濟技術、產品、市場等公共服務平台,實現資源跨企業、跨行業、跨產業、跨區域循環利用,形成多元化的循環經濟大網路。推進污(廢)水處理、廢棄電子電器產品回收拆解、機電產品再製造、垃圾焚燒發電等資源化利用重點工程建設。建立健全社會資源分類、回收和處理系統,促進社會資源的規模化、高值化和清潔安全再利用。建立舊件逆向物流體系,建成集生產、回收利用、資源化、再製造為一體的循環經濟產業鏈。
(十五)促進綠色消費。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減少一次性易耗品的使用。鼓勵商貿流通企業開設綠色產品銷售專區,推行包裝綠色化。提高政府采購可循環使用產品、再生資源產品以及節能、節水和環保認證產品等綠色產品的比重。引導消費者購買能效標識產品、節能節水認證產品、環境標志產品、無公害標志食品等綠色標志產品。
六、推進重點工程建設

(十六)推進試點示範城市建設。指導廣州市開展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城市創建工作,推動雲安縣申報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城市(縣);指導東莞、韶關等市開展國家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範城市創建工作;依託廣州、佛山、惠州、江門等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試點城市,加快全省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推進配方肥和技術全面進村入戶到田,提高測土配方施肥信息化水平,建立一批測土配方施肥示範縣。
(十七)推進試點示範園區建設。依託石化、鋼鐵、建材、再生資源等重點行業,培育一批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典型;加強現有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產業規劃和重點項目建設,從產業連接循環化、資源利用高效化、污染治理集中化、基礎設施綠色化、清潔生產普及化等方面,加快實施園區循環化改造;推動現有工業園區創建省級清潔生產示範園,支持引導園區內企業實施清潔生產審核、開展資源綜合利用;依託國家級「城市礦產」示範基地,培育一批省級「城市礦產」示範基地。
(十八)推進試點示範企業建設。在鋼鐵、石化、紡織、建材、造紙、汽車等重點行業創建一批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企業試點;在石化、鋼材、建材、塑料、人造板、可再生能源等領域培育一批資源綜合利用龍頭企業;在鋼鐵、紡織、造紙、石油、食品、化工、有色金屬等重點用水行業開展節水型工業企業創建活動,樹立一批行業內有代表性、用水指標達到行業領先水平的標桿企業;在製造業、供應鏈、服務商等方面培育一批粵港「清潔生產夥伴」標志企業;依託國家級汽車零部件、機電產品、輪胎再製造試點企業,培育一批省級再製造試點企業。
七、保障措施

(十九)建立健全法規和標准。推動制定我省促進清潔生產、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築節能、綠色采購等法規規章。各市、縣要結合本地實際編制本行政區域的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新建、改(擴)建園區要按照循環經濟要求編制城鄉建設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建立健全循環經濟標准體系,加快制定高耗能、高耗水及高污染行業產品強制性限額標准和市場准入標准,制定重點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和污染物排放標准。加快推行能效標識制度和再利用品標識制度,積極開展節能、節水、環保產品認證及環境管理體系認證,開展資源綜合利用標準的研製。建立完善循環經濟計量檢測體系。
(二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從省財政現有資金加大對循環經濟重大項目、科技研發、標准制定、宣傳培訓、技術產品推廣應用、園區與企業循環化改造等工作的支持。落實國家稅收優惠政策,加快推進國家鼓勵的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工藝)和資源綜合利用電廠(機組)認定工作。有序建立資源性產品階梯價格制度,對資源高消耗行業中的限制類項目,實行差別性價格政策。研究完善懲罰性價格、差別性價格、階梯價格等價格政策,建立健全排污權有償使用制度。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符合循環經濟發展特點的金融產品,積極提供綠色金融服務,推動一批基礎條件好的循環經濟龍頭骨幹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將國家級、省級循環經濟示範項目列入省重點項目,在用地指標、環境容量等方面優先予以統籌安排。
(二十一)強化技術和服務支撐。支持建立各類循環經濟技術支撐機構,創建循環經濟技術中心,推動組建重點領域循環經濟產業聯盟,加強產學研用結合,共同開展循環經濟共性關鍵技術研發,著力推動節能、節水、新能源開發、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等領域的技術進步。加強循環經濟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定期發布廣東省循環經濟、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領域技術產品推廣目錄。健全循環經濟服務體系,培育和扶持一批為發展循環經濟提供規劃、設計、建設、改造、運營的專業化服務公司,鼓勵發展循環經濟信息服務業,鼓勵科研院所、行業協會等為企業提供咨詢服務。
(二十二)加強宣傳教育和人才培養。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雜志、信息網路等媒體宣傳普及有關發展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方針政策和相關基礎知識。鼓勵開展各種形式的循環文化創意活動,積極開展國內外循環經濟交流、合作與培訓。創建省級循環經濟教育示範基地,加強對各級領導幹部、政府部門及企事業單位人員的循環經濟培訓,有序推進節能減排義務監督員隊伍建設。
(二十三)加強組織協調。進一步強化對各地區、各部門、各工業園區(開發區、產業基地)落實循環經濟發展工作的組織領導,健全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與統計核算制度,將其納入黨政幹部政績考核體系。省經濟和信息化委要對全省循環經濟發展工作加強統籌協調和監督檢查,省發展改革委、教育廳、科技廳、財政廳、國土資源廳、環境保護廳、住房城鄉建設廳、水利廳、農業廳、林業廳、商務廳、地稅局、統計局、質監局和省國稅局等有關部門要按職責分工,共同做好相關工作。

㈧ 排污權交易制度的國務院最新排污權交易政策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進一步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意在發揮市場機制推進環境保護和污染物減排。《指導意見》指出,建立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是我國環境資源領域一項重大的、基礎性的機制創新和制度改革,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各地區政府、各有關部門應高度重視排污權有償使用及交易制度的建設。
本次國務院發布的指導意見的核心內容是兩點,即「建立排污權有償使用制度」和「加快推進排污權交易」。 排污權是指相關排污企業經過有權部門核定和許可,允許排污單位在一定范圍內排放污染物的種類和數量。排污權作為一種無形財產權,首要問題是此種權利如何取得。《指導意見》指出「試點地區實行排污權有償使用制度,排污單位在繳納使用費後獲得排污權,或通過交易獲得排污權。」也就是說,在試點地區的排污權必須是有償取得。有償取得又分為兩類,一種是繳納使用費後取得,一種是通過購買取得。通常情況下,「繳費取得排污權」比「通過交易取得排污權」成本較低,排污企業更多的關注於如何能夠更大限度的通過繳納排污費而取得排污量和排污許可證。其核心問題在於現有排污企業和新增排污量企業的初始排污量的取得和分配:
應當根據當地排污總量作為基數予以統籌安排,即:根據國家環保部門的污染普查數據作為現有企業取得排污量的直接依據。單獨地區排污量與國家節能減排大環境存在緊密聯系,這就更加要求各地政府及相關部門對於地區排污總量要嚴格依據污染普查數據,各排污企業應依據國家環保部門污染普查的現有排污量作為取得初始排污量的法律依據。新增排污量部分要符合地區總量控制要求,由地方政府對企業新增部分統一安排。
(2)指導意見明確指出排污權交易應在自願、公平、有利於環境質量改善和優化環境資源配置的原則下進行。因此,各地政府應搭建排污權交易平台,鼓勵排污權交易,不得以行政命令干預排污權交易的實施。排污企業通過實施工程治理減排項目,在完成主要污染物減排基礎上,可以將富餘排放指標出售或儲備。上述排污企業通過技改實施減排行為的,不影響企業依據其污染普查基數而擁有的排放量的購買權。企業在不高於其污染普查基數的歷史排放量范圍內可自主選擇排放指標的購買量,但購買的初次排放量不應高於其污染普查基數的歷史排放量。新增排放量應由地方政府在地方排放總量范圍內批准並有償取得。
(3)參考排污企業採取節能減排措施的資金投入和效果。節能減排的主力是生產企業。因此,政府應當將環境治理的精力和資金更加傾向於投入企業。對於企業的節能減排存在兩種手段,即制約和獎勵。通過排污量的設置以及排污許可證的頒發限制和制約企業排污,而更重要的是要鼓勵企業自發減排。對於大力提高環保標准、投入資金進行污染物減排的生產企業,政府可以適當提高企業排放權的購買指標作為獎勵。以使得企業有多餘的污染物排放量用以出售,換取發展資金,進一步投入現金技術和節能投入,使節能減排成為企業的主動行為。 根據指導意見,各地要「建立排污權儲備制度,回購排污單位『富餘排污權』,適時投放市場,重點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科技示範等項目建設。積極探索排污權抵押融資,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污染物減排和排污權交易。」因此,如果市場上沒有出現排污權的買家,政府應當以原價或者溢價回購企業掌握的富餘排污權。
排污企業採取技術改造、設備更新、清潔生產以及強化污染治理和環境管理等措施,使外排主要污染物減少,年度實際排放量少於排污許可證規定排放量的,其排污權指標可以出售或儲備,同時排污企業因轉產、破產或其他原因自行關閉,其污染物排污權指標也可以出售或儲備。在滿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地區排污權儲備管理機構可以根據市場需求、購買方所在地環境質量、經濟發展狀況等因素出售儲備的主要污染物排污權指標。
在上述過程中,要建立排污權交易市場制度。建立排污權交易市場是排污權交易體系的核心,允許排污權像商品那樣被買進和賣出,企業進入市場自由交易排污權,排污權的價格由市場決定,必須堅持競爭和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規則,禁止非法交易或幕後操縱。政府環境管理機構進行排污權交易操縱時,按照透明化原則公開有關的
政策信息,對出現的重大問題及時作出反應。
排污權交易制度的建立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不僅需要排污權交易制度本身的完善,而且,也許要相關配套制度的完善。在指導意見的原則框架下,地方政府必須建立可操作的排污權市場的規制,以保障排污權交易制度得以順利實施。

㈨ 環保稅開征在即,「費」怎樣改「稅」

去年青島日報報道供參考:2018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將正式實施,不再徵收排污費,同時依法徵收環境保護稅。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此次開征環境保護稅採取費改稅方式,征稅對象和范圍與現行排污費的徵收對象和范圍基本相同,均為直接向環境排放的大氣、水、固體和雜訊等污染物。那麼環境保護稅和排污費有何不同之處呢?記者邀請了有關部門專家,從納稅人角度進行詳細解讀。
建築交通雜訊等暫不征稅
談到即將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青島市地稅局稅收管理一處處長王琦告訴記者,環境保護稅與排污費的徵收范圍主要存在兩處差異,一是排污費中的雜訊包含建築業雜訊和工業雜訊,在環境保護稅中雜訊僅指工業雜訊。二是揮發性有機物(VOCs)未列入環境保護稅徵收范圍。
為什麼不對揮發性有機物排放征稅?王琦解釋稱,揮發性有機物是造成大氣污染,特別是形成PM2.5、臭氧的重要根源。為促使企業減少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改善生態環境,按照國務院有關要求,2015年,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印發了《揮發性有機物排污收費試點辦法》,明確在石油化工、包裝印刷等部分行業進行揮發性有機物排污收費試點。同時,各省(區、市)可以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增加揮發性有機物排污收費試點行業。
王琦表示,考慮到目前只在石油化工和包裝印刷等部分行業進行排污收費試點,試點時間較短,尚不具備全面徵收環境保護稅的條件,為此,本次立法未將揮發性有機物列入征稅范圍。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目前對部分揮發性有機物排污收費試點工作繼續進行,待條件成熟後,再考慮將其納入環境保護稅的征稅范圍。
至於為何不對建築施工雜訊、交通雜訊征稅?王琦表示,建築施工雜訊、交通雜訊是影響人們工作生活的重要污染源之一。但考慮到不同建築施工類型、工藝和位置產生的雜訊不同,交通雜訊具有瞬時性、流動性和隱蔽性等特點,建築施工雜訊和交通雜訊監測難度都比較大,將其納入環境保護稅的征稅條件尚不成熟,因此,本次立法未將其納入環境保護稅徵收范圍。今後根據雜訊污染監測水平的提高,待具備征稅條件時,再考慮對建築施工雜訊和交通雜訊征稅。
征管模式變為納稅人自行申報
費改稅後,征管模式轉變為「納稅人自行申報、稅務徵收、環保協同、信息共享」。責任主體發生轉變,由原來的環保部門核定轉變為納稅人自行申報,納稅人對申報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承擔責任。王琦表示,考慮稅務機關通過將納稅人的納稅申報數據資料與環保部門傳遞的相關數據資料進行分析比對,開展風險管理工作。稅務機關在徵收管理過程中發現納稅人的納稅申報數據資料異常或者納稅人未按照規定期限辦理納稅申報的,可以提請環保部門進行復核,按照環保部門復核的數據資料調整納稅人的應納稅額。
此外,王琦提到,考慮排污單位投入生產、經營(含試生產、試營業)後,按月或季度污染物實際排放情況填寫相關申報表,並根據要求在每月或每季結束後7日內向轄區環境監察機構進行申報,同時提供與污染物排放有關的資料。環境保護稅法第十七條規定環境保護稅按月計算,按季申報繳納。不能按固定期限計算繳納的,可以按次申報繳納。申報期限也由7日內轉變為15日內。
實行差別化征稅政策
至於稅收優惠政策,王琦告訴記者,根據污染物排放濃度實行差別化征稅政策,對促進企業減排可以起到良好的激勵作用。現行排污費制度,只規定了一檔減征政策,即對排污單位排放大氣或者水污染物的濃度值低於國家或地方規定的排放標准50%以上的,減半徵收排污費。考慮到將排放濃度值降到規定標準的50%以上技術要求較高,一些企業可能享受不到優惠政策,為充分發揮稅收的激勵引導作用,進一步調動企業改進技術工藝、減少污染物排放的積極性,稅法根據納稅人排放污染物濃度值低於國家和地方規定排放標準的程度不同,設置了兩檔減稅優惠,即納稅人排污濃度值低於規定標准30%的,減按75%征稅;納稅人排污濃度值低於規定排放標准50%的,減按50%征稅,進一步鼓勵企業改進工藝、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除此之外,在大氣污染源中,裝機容量30萬千瓦以上電力企業二氧化硫排污費,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徵收,其他排污費由所在市、區、縣環保部門負責徵收。費改稅後,環境保護稅征稅范圍內的徵收對象將全部由屬地地方稅務局負責徵收。
稅額調整更加嚴格
據介紹,排污費收費制度允許地方上調收費標准,環境保護稅法第六條規定,「應稅大氣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的具體適用稅額的確定和調整,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統籌考慮本地區環境承載能力、污染物排放現狀和經濟社會生態發展目標要求,在本法所附《環境保護稅稅目稅額表》規定的稅額幅度內提出,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決定,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如果發生征納稅爭議,納稅人行政復議或訴訟對象是誰?王琦表示,環境保護稅法第十四條規定:環境保護稅由稅務機關依照稅收徵收管理法和本法的有關規定徵收管理。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依照本法和有關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規定負責對污染物的監測管理。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第十一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依照行政復議法和本條例的規定申請行政復議的,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為被申請人。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根據上述法律法規的規定,如果發生征納稅爭議,納稅人行政復議或訴訟對象是作出具體稅收征管行政行為的稅務機關。
不涉及排污權使用費
據介紹,2014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4]38號),明確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試點地區實行排污權有償使用制度,排污單位在繳納使用費後獲得排污權。有償取得排污權的單位,不免除其依法繳納排污費等相關稅費的義務。鑒於排污權使用費是排污單位實施排污權交易之前,為獲得排污權而繳納的費用,體現環境資源有價的理念,與對企業排污征稅性質有所不同。環境保護費改稅不涉及排污權使用費,不影響排污權交易制度的實施。

閱讀全文

與攤銷排污權有償使用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