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無形資產 > 稅收使用費用

稅收使用費用

發布時間:2021-02-13 03:30:56

『壹』 關於稅收費用的疑惑

稅收,歷史上又稱租稅、捐稅或賦稅,是國家的產物。稅收的形成歷經一個漫長的過程,故曰「起源」。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稅收是伴隨國家的起源而起源,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終將隨著國家的消亡而消亡。稅收和國家一樣,是個歷史的范疇,存在於社會發展的一定階段。
一、稅收的起源
稅收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伴隨著國家起源而起源。夏王朝是我國出現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從夏代開始就有了稅收的雛形。有無早於「夏貢」的稅收雛形!《史記》:「自虞、夏時,貢賦備矣。」可追溯至高辛氏時代。高辛氏即帝嚳,為『五帝「之一,相傳為黃帝曾孫,約在公元前26世紀至21世紀之間。帝嚳果有其人!據《中國歷代食貨典》卷一百一十賦役部記載上古時代賦役二則,其中之一就是「帝嚳高辛氏正畛均賦」(畛同畎,即深圳的圳),將「均賦」列入「賦役部」,可見帝嚳時代就有每種稅收的雛形,距今已逾4000多年。
有人質疑,上古時代沒有文字,有了文字記載稅收的也少見。孟子關於稅收的論述也是後來追記。孟子生活在公元前372年——289年間,是東周戰國時代,距夏代1500多年,論述的依據和准確性如何!更何況三代歷經1500多年,其稅收負擔「其實皆什一也」,百分之十的稅率一直沒有變化?可信呼!試從社會發展看,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共同勞動,共同生活。原始社會晚期,社會生產力有了發展,農業的發展,畜牧業、原始手工業的出現,產生了社會分工,勞動生產率有所提高,開始有了剩餘產品,從此有了生產資料和剩餘產品的私人佔有,出現貧富差距,直至產生階級。為了把階級利益沖突限制在一定「秩序」范圍內,需要有執行這一社會職能的、凌駕於社會之上的力量,出現了管理公共事務的國家雛形。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矛盾激化,推動社會變革,原始社會晚期向奴隸社會發展。堯舜禪讓,夏禹傳子家天下,為強化其統治,國家起源,經歷了漫長的過程,這就是國家的雛形。
稅收伴隨國家起源而起源,國家不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為了執行其社會職能提供物質基礎,憑借政治權力參與社會剩餘產品分配,這就是稅收。稅收與國家的關系,馬克思曾指出:「捐稅體現著表現在經濟上的國家存在。賦稅是政府機器的經濟基礎,而不是其他任何東西。」恩格斯對此也有闡述:「為了維持這種公共權力,就要公民交納費用——捐稅。捐稅是從前的氏族社會完全沒有的,但是現在我們卻十分熟悉它了。」由此可見,後人對歷史的追記,也是有所依據的,我國稅收起源於4000多年前,應是可信的。
我國稅收起源於原始社會晚期向奴隸社會的變革時期,形成於奴隸社會晚期向封建社會的變革時期。稅收由起源不完全形態到完全形態,經歷了發展演變的漫長過程,形成歷時1600多年。
我國稅收歷史上稱呼較多,一般多謂「賦稅」。
關於「賦」字。古代對於軍事、戰爭的徵用為「賦」,與後代的田賦是兩回事。後來的「一條鞭法」、「攤丁(兵役)入地」,將「賦」按人、戶計征,改為按土地田畝計征,形成後代的田賦制度。「賦」由「貝」、「武」兩字組成。「貝」者貨幣也,「貝」字代表貨幣。古代曾以貝殼代替貨幣,至今含有價值因素的漢字,多由「貝」字組成,如買賣、賺賠、貴賤等等。「武」字詞典解釋,關於軍事、投擊為「武,。武裝、武器、武術等。史料介紹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常遭不測事件,發生不安定、不安全等事故,人們在向國家納「賦(貝)」後,國家組成武力,保衛、保護人民的安定、安全,使之安居樂業。我國漢字的形成以象形文字為主,在其形成和完善過程中,又不斷融入「音、義」等含義。「稅」由「禾」、「兌」兩字組成,「禾」者為農產品,古代實物稅賦主要為從土地收獲的穀物。「兌」者兌換也,即交換之意。人民將生產的穀物交納給國家,換取國家保護人民的生產、生活平安。
古字釋義,多為後人推論和理解,限於史料,難以還其原意,釋義差異難免。我國稅收從起源歷經幾千年,不斷改革發展,說明有其因果關系。用現代義務與權利相應的理念,理解古代「賦稅」的釋義,也是頗有道理的。我國歷代統治者橫征暴斂,義務與權利不相應,導致農民反抗捐稅,反對統治。農民運動、農民戰爭成為改朝換代、推動封建社會發展的動力。
二、稅收的發展
稅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發展。我國奴隸社會的夏「貢」、商「助」、周「徹」,三代不同的賦稅形態,反映了稅收的發展變化;春秋魯國的「初稅畝」開創了我國土地賦稅制度;秦商鞅變法,改革「祿厚而稅多」,實行「官屬少,征不煩」的官不多、稅不重、征不繁的賦稅,使秦富強,奠定統一中國的基礎;唐代實行「租、庸、調」的均田、均稅制度,促使盛唐的經濟發展;中唐時期的「兩稅法」,將地稅、戶稅和雜稅合並為夏秋兩季徵收,不分主戶、客戶,同樣按貧富等級徵收,適應農民負擔能力;明代的「一條鞭法」(初稱「一條編」),地主豪紳兼並土地激烈,農民失地日多,財政枯竭,改革賦、役合一,按畝征稅,以銀繳納,簡化手續。商品貨幣的發展,明代開創我國由實物稅向貨幣稅的重大轉變;清初社會穩定,農業發展,農民人口增加,土地不增加,不堪重負。為緩和矛盾,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推行「地丁合一,攤丁入地」,廢除人頭稅,取消地主豪紳特權,農業發展,財政增加;中華民國和國民黨統治時期,由於軍閥割據,連年混戰,國民黨不斷內戰,抗日戰爭爆發,長期處於戰爭,政局不統一的混亂狀態。是我國歷史政治最黑暗、經濟最困難的時期,也是稅收最混亂、賦稅最繁重的時代。國民黨統治地區,田賦層層加倍徵收,四川等地預征多年,苛捐雜稅多如牛毛,民怨沸騰,不堪重負,諷刺國民黨「萬稅」。
我國社會主義稅收制度的建立和發展。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統一全國稅收,建立新稅制。將各解放區的稅制和新解放區沿用的舊稅制廢除,按照《共同綱領》制定的《全國稅制實施要則》執行,除農業稅外,徵收144種稅,其中,薪給報酬所得稅、遺產稅未開征,以後又開征契稅;1953年稅制修正。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後,根據「保證稅收,簡化稅制」的精神,合並稅種,商品從產到銷一次課征商品流通稅,簡並貨物稅稅目、稅率,改變營業稅納稅環節;1958年改革稅制。1956年我國完成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將多種稅、多次征的復稅制,按照保持原稅負,「簡化稅制」的方針,合並稅種,試行「工商統一稅」,減少中間產品征稅,適當調整稅率,同時統一全國農業稅制;1973年試行工商稅。「十年浩劫」期間,在「斗、批、改」的口號下,按照「合並稅種,簡化徵收辦法,改革不合理的工商稅收制度」的原則,試行「工商稅」,對國營(有)企業徵收一種工商稅,對集體企業徵收工商稅、所得稅;1984年改革工商稅制。根據改革開放和商品經濟發展的新情況,改革單一稅制為復稅制,開征增值稅、產品稅、營業稅等17種稅,適應有計劃商品經濟的發展;1994年再次改革稅制。為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加入WTO和國際接軌的新情況,本著「統一稅法,公平稅負,簡化稅制,合理分權,理順關系,保證財政收入」的指導思想,擴大增值稅,實行稅款抵扣制度,對高消費產品開征消費稅,合並內資企業所得稅,完善個人所得稅,改革地方各稅。人民共和國的稅收經歷半個世紀的發展,終於建立了適應國情的稅收制度。
資本主義國家歷經幾個世紀,經濟高度發展,稅收也隨著改革和發展。稅收制度日趨復雜,已經滲透到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國家公民納稅需要聘請稅務顧問,才能正確計算納稅。西方發達國家經濟仍能較快發展,與其發展相適應的現代稅收制度,必然有其可供我們借鑒之處。
三、稅收的消亡
稅收終將伴隨國家的消亡而消亡。有人認為現在議論「稅收的消亡」未免為時過早!歷史和現實不斷向人們揭示這樣的問題,又是難以迴避的,有必要進行探討。
一個多世紀前,1871年3月18日法國工人階級在巴黎發動起義,28日宣布成立「巴黎公社」,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公社試圖對社會產品通過分配,代替資本主義社會的交換和稅收的職能,僅僅存在60天就失敗了,公社的理想成為泡影;80多年後,1958年我國一哄而起成立農村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試圖替代基層政權,成為走向共產主義社會的基層組織。實行共同生產,共同消費,公共食堂,吃飯不要錢,一時席捲全國。終因生產力低下,公社產品匱乏,經過不斷調整,名存實亡,1978年為家庭承包制代替,80年代名也不存。上世紀60年代「十年浩劫」期間,不斷颳起陣陣共產風,也刮到稅務戰線。謠傳什麼朝鮮、蒙古和阿爾巴尼亞等社會主義國家,已經取消稅收或者將要取消稅收,國內外的「非稅論」、「無稅論」,一時甚囂塵上。國內也在「不破不立,破字當頭,立在其中」和「斗、批、改」等口號下,推波助瀾,稅收受到沖擊,何去何從!在此背景下,1971年天津市開始對國營(有)企業實行一種稅一個稅率,集體企業兩種稅的模式,1973年按照天津模式「合並稅種,簡化稅制,改革不合理的工商稅收制度」的精神,全國實行工商稅,簡化為單一稅制。加上「文革」風暴沖擊,稅務機構先後撤並,人員精簡下放,南通市機關當時僅留下我一人管理稅收業務,「稅收無用論」、「稅收消亡論」一時佔了上風。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黨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發展有計劃商品經濟。國家非常重視稅收工作,需要運用稅收集中財力,調節經濟,為促進經濟高速發展服務。稅收不能消亡,還要加強。上世紀80年代起不斷強化稅務機構建設,多次大幅度增招稅務幹部,不斷改革、完善稅收制度,到了90年代,我國稅收進入歷史最輝煌時期。
稅收和其他任何事物的發展規律一樣,從它的起源開始,經過發展,終將不可避免地走向消亡,到了共產主義社會沒有國家,也沒有稅收。恩格斯對此做了精闢的闡述:「今後,在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基礎上隨著世界上私有制和階級的徹底消亡,國家將因其喪失作用,而逐步地自行消亡。」稅收也將伴隨國家的消亡而消亡。稅收的消亡和起源一樣,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漸進過程。
共產主義是我們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其實現將是遙遠未來的事。鄧小平為此曾指出:「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是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我們現今每前進一步,都是為之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也是加速稅收消亡的進程。

『貳』 公司稅收和費用

年檢費用幾百元,不超過600元
因你是小型公司,應該是定額征稅的。
一個月就是一千元吧

『叄』 稅收是成本嗎

稅收是企業經營所必須面對的一項支出,稅收是成本。

從根本上講,稅收籌劃應歸結於企版業財務管理的權范疇,它的目標是由企業財務管 理的目標決定的,即實現企業所有者財富最大化。也就是說,在籌劃稅收方案時,不 能一味地考慮稅收成本的降低,而忽略因該籌劃方案的實施引發的其他費用的增加或 收入的減少,必須綜合考慮採取該稅收籌劃方案是否能給企業帶來絕對的收益。

稅收籌劃和其他財務管理決策一樣,必須遵循成本效益原則,只有當籌劃 方案的所得大於支出時,該項稅收籌劃才是成功的籌劃。

(3)稅收使用費用擴展閱讀

稅收是指國家為了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滿足社會共同需要、按照法律的規定,參與社會產品的分配、強制、無償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規范形式。稅收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

稅收主要用於國防和軍隊建設、國家公務員工資發放、道路交通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科學研究、醫療衛生防疫、文化教育、救災賑濟、環境保護等領域。

稅收分為國稅和地稅。地稅又分為:資源稅、個人所得稅、個人偶然所得稅、土地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車船使用稅、房產稅、屠宰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企業所得稅、印花稅等。

『肆』 稅和費有什麼區別

稅和費區別為:主體不同、補償性不同、穩定性不同。

一、主體版不同

1、稅:稅收權的主體是國家,稅收管理的主體是代表國家的稅務機關、海關或財政部門。

2、費:費的收取主體多是行政事業單位、行業主管部門等。特徵不同。

二、補償性不同

1、稅:稅收具有無償性,納稅人繳納的稅收與國家提供的公共產品和服務之間不具有對稱性。

2、費:費通常具有補償性,主要用於成本補償的需要,特定的費與特定的服務往往具有對稱性。

三、穩定性不同

1、稅:稅收具有穩定性,稅法一經制定對全國具有統一效力,並相對穩定。

2、費:費則具有靈活性,費的收取一般由不同部門、不同地區根據實際情況靈活確定。

『伍』 稅收及相關費用是怎麼算的

你的同事的房產證是誰發的?

『陸』 簡述稅收費用主要包括哪些

企業應交稅金包括:
所得稅,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資源稅,土地增值稅,城鎮土地使用稅,房產稅,車船使用稅,城建稅,代。 教育費及附加,地方教育費及附加,扣代繳個人所得稅等

『柒』 在中國 費和稅的區別是什麼

一是主體不同。

稅收的主體是國家,稅收管理的主體是代表國家的稅務機關、海關或財政部門,而費的收取主體多是行政事業單位、行業主管部門等。

二是特徵不同。

稅收具有無償性,納稅人繳納的稅收與國家提供的公共產品和服務之間不具有對稱性。費則通常具有補償性,主要用於成本補償的需要,特定的費與特定的服務往往具有對稱性。稅收具有穩定性,而費則具有靈活性。稅法一經制定,對全國具有統一效力,並相對穩定;費的收取一般由不同部門、不同地區根據實際情況靈活確定。

三是用途不同。

稅收收入由國家預算統一安排,用於社會公共需要支出,而費一般具有專款專用的性質。

(7)稅收使用費用擴展閱讀:

稅收是國家(政府)公共財政最主要的收入形式和來源。稅收的本質是國家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憑借公共權力,按照法律所規定的標准和程序,參與國民收入分配,強製取得財政收入所形成的一種特殊分配關系。

稅收體現了一定社會制度下國家與納稅人在徵收、納稅的利益分配上的一種特定分配關系。馬克思指出:

1、「賦稅是政府機關的經濟基礎,而不是其他任何東西。」

2.「國家存在的經濟體現就是捐稅」。

恩格斯指出:「為了維持這種公共權力,就需要公民繳納費用——捐稅。」19世紀美國法官霍爾姆斯說:「稅收是我們為文明社會付出的代價。」這些都說明了稅收對於國家經濟生活和社會文明的重要作用。

『捌』 納稅人僱用稅務費用屬於稅收的 什麼成本

納稅人僱用稅務費用屬於稅收的
納稅成本

納稅費用是納稅人依法辦理納稅事務所發生的費用。包括納稅人完成
納稅申報
所花費的時間
、納稅人完成納稅申報發生的交通費用
和納稅人僱用
稅務顧問
、會計師所花費的費用

『玖』 稅收和收費的區別

馬克思說過:「賦稅是政府機關經濟的基礎,而不是其他任何東西。」稅收的本質是國家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憑借公共權力,按照法律所規定的標准和程序,參與國民收入分配,強製取得財政收入所形成的一種特殊分配關系。

稅收是一個人們十分熟悉的古老的經濟范疇,在歷史上也稱為賦稅、租稅或捐稅等。它是國家為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憑借政治權力,按照法定標准,強制地、無償地參與國民收入分配而取得財政收人的一種分配方式,它也是國家用以控制和調節經濟的重要工具。

對稅收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理解。

1)稅收是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方式

從最簡單最直觀的現象看,稅收首先是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方式。從縱向角度看,歷史上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為取得財政收人曾採用多種方式,但其中都包括稅收這種方式。從橫向角度看,在現代經濟社會,國家財政收人除了稅收以外,還有債、費、利等多種形式,雖然不同國家稅收收人占財政收人的比重有所不同,但絕大多數國家都把稅收作為組織財政收入的主要手段。

2)國家征稅的目的是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

稅收作為一種分配形式,從本質上說是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基本目的的。公共需要作為一種社會的客觀需要,它的物質內容表現為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這類公共產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特點,由此決定了社會成員不可能通過市場交換的方式來取得公共產品,也決定了滿足公共產品需求的分配必須由履行社會公共職能的國家來執行。國家征稅,取得財政收人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種手段,其目的是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國家在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過程中要有相應的人力和物力消耗,形成一-定的支出。對這類支出的補償正是國家征稅的目的所在。

3)國家征稅的依據是政治權力

國家取得任何一種財政收人,總要憑借某種權力。而國家權力歸根結底不外乎兩種,即財產權力和政治權力。國家要取得財政收人,所依據的不是財產權力就是政治權力,兩者必居其一。例如:奴隸制國家的王室土地收人憑借的是國家對土地的所有權;封建制國家的官產收入憑借的是國家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社會主義國家的國有企業上繳利潤收人也是憑借國家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這些收入依據的都是國家的財產權力。稅收則不同,它所依據的是國家的政治權力。也就是說,國家征稅帶有政治強制性,這種政治權力是通過法律來執行的。因為征稅使一部分屬於私人所有的社會產品轉變為國家所有,必然會引起國家與納稅人的利益沖突。國家只有運用法律的權威性,才能把稅收秩序有效地建立起來;也只有通過法律形式,才能保證及時、足額地取得稅收,並使國家在稅收上的意圖得到貫徹執行。

閱讀全文

與稅收使用費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