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企業開發無形資產,稅法允許將來按照150%攤銷在稅前扣除,是否形成遞延所得稅負債
通常情況下,企業自行開發的無形資產,在初始確認時賬面價值等於計稅基礎;
對於享受稅收優惠的研究開發支出(如「三新」技術開發),在形成無形資產時,按照會計准則規定確定的成本為研究開發過程中符合資本化條件後至達到預定用途前發生的支出,而因稅法規定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50%攤銷,則其計稅基礎應在會計入賬價值的基礎上加計50%,
因而會產生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在初始確認時的差異,但如該無形資產的確認不是產生於企業合並交易、同時在確認時既不影響會計利潤也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則按照所得稅會計准則的規定,不確認有關暫時性差異的所得稅影響。
對於初始入賬時所產生的未確認的暫時性差異,在後續計量時也不確認,因為這屬於初始產生和後續轉回的問題,初始入賬時沒有確認,所以後面也沒有轉回。
但如果除此之外的其他因素(如會計和稅法的攤銷年限不同等)所導致的無形資產賬面價值和計稅基礎不同所產生的暫時性差異,應當是要確認的,在無形資產使用期滿或處置時轉回。
(1)無形資產的遞延所得稅資產負債表擴展閱讀:
一、本科目核算企業根據所得稅准則確認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產生的所得稅資產。
根據稅法規定可用以後年度稅前利潤彌補的虧損產生的所得稅資產,也在本科目核算。
二、本科目應當按照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等項目進行明細核算。
三、遞延所得稅資產的主要賬務處理
(一)企業在確認相關資產、負債時,根據所得稅准則應予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借記本科目,貸記「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費用」、「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等科目。
(二)資產負債表日,企業根據所得稅准則應予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大於本科目余額的,借記本科目,貸記「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費用」、「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等科目;應予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小於本科目余額的,做相反的會計分錄。
(三)資產負債表日,預計未來期間很可能無法獲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以抵扣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按應減記的金額,借記「所得稅——當期所得稅費用」、「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科目,貸記本科目。
四、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額,反映企業已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的余額。
② 如何通過資產負債表來確認遞延資產和負債,那些項目需要調整所得稅費用
資產項目的計提的減值、跌價准備可以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資產,但是對於遞延所得稅資產要謹慎確認。公允價值變動可以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看市值是上升還是下跌。
③ 遞延所得稅資產科目在資產負債表中應填在那一項里
單列為「遞延所得稅資產」,資產負債表有這個項目的。
④ 無形資產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可以抵扣虧損嗎
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是年末為了盡量正確的確認企業的資產和負債專,及所得稅費用科目而進行的一屬個自查和預估。沒有正確的金額,只是盡量接近匯算清繳的數就會比較好,有的企業也完全不計提遞延所得稅資產。
抵扣虧損的條件:
只有本年度匯算清繳對收入成本費用進行調整後的利潤金額才可以用於擬補虧損。不是會計報表的凈利潤。
以前年度的虧損,必須發生在5年之內才可以進行彌補,5年前的是無法擬補的。
以前年度虧損可以彌補的金額也必須是匯算清繳調整以後的虧損額,不是會計報表上的虧損金額。
⑤ 無形資產遞延所得稅問題
根據新的企業會計准則體系(2006)的有關規定,題中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不進行攤銷,只進行減值測試。由此與稅務處理之間產生的差異屬於暫時性差異。
比如:企業年初購入某無形資產100萬元,使用壽命不確定,會計上不進行攤銷,年末經減值測試計提5萬元的減值准備。在稅務處理上,該無形資產攤銷期限為10年,當年應攤銷金額為10萬元(100 / 10)。假設企業不存在其他暫時性差異,未來適用稅率25%,則年末:
該無形資產賬面價值 = 100 - 5 = 95萬元
該無形資產計稅基礎 = 100 - 10 = 90萬元
該無形資產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 95 - 90 = 5萬元
遞延所得稅負債 = 5 * 25% = 1.25萬元
假設企業在之後的10年內沒有再對該無形資產計提過減值准備,且企業仍舊不存在其他暫時性差異,未來適用稅率25%,則第10年年末:
該無形資產賬面價值 = 100 - 5 = 95萬元
該無形資產計稅基礎 = 100 - 10 * 10 = 0萬元
該無形資產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 95 - 0 = 95萬元
遞延所得稅負債 = 95 * 25% = 23.75萬元
再假設第11年,企業將該無形資產轉讓,則該年年末:
該無形資產賬面價值 = 0萬元
該無形資產計稅基礎 = 0萬元
該無形資產不存在暫時性差異,則第10年年末遞延所得稅負債余額23.75萬元「被轉回」。
⑥ 不確定壽命的無形資產在確定遞延所得稅資產時,恰好發生所得稅稅率變動,怎麼處理
但當資產來賬面價值大於自計稅基礎時,會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這樣會產生遞延所得稅負債。
所以,僅根據無形資產的減值和不超過10年的攤銷,我們不能判定期末的差異屬於哪種差異。因而不能一概而論說會影響遞延所得稅資產,而忽略了遞延所得稅負債。
⑦ 關於無形資產 計稅基礎、賬面價值的差異 需要確認遞延所得稅嗎
如果是無形資產攤銷額在會計賬務處理與稅法上的規定不同,則需要確認暫時性差異
如果是企業內部研發的無形資產加計扣除的問題,只需要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加計扣除,不需要確認暫時性差異。
遞延所得稅(Deferred Income Tax ):具體細分為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由於《企業會計准則第18號-所得稅》規定採用資產負債表法核算所得稅。
即通過比較資產負債表上列示的資產、負債按照會計准則規定確定的賬面價值與按照稅法規定確定的計稅基礎,對於兩者之間的差異分別應納稅暫時性差異與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與遞延所得稅資產。
(7)無形資產的遞延所得稅資產負債表擴展閱讀:
遞延所得稅資產的主要賬務處理。
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是和暫時性差異相對應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是將來可用來抵稅的部分,是應該收回的資產,所以對應遞延所得稅資產;遞延所得稅負債是由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產生的,對於影響利潤的暫時性差異,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應該調整「所得稅費用」。
例如會計折舊小於稅法折舊,導致資產的賬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如果產品已經對外銷售了,就會影響利潤,所以遞延所得稅負債應該調整當期的所得稅費用。
如果暫時性差異不影響利潤,而是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則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應該調整資本公積。
例如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是按照公允價值來計量的,公允價值產升高了,會計上調增了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並確認的其他綜合收益,因為不影響利潤,所以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不能調整所得稅費用,而應該調整其他綜合收益。
⑧ 遞延所得稅屬於什麼科目怎麼核算遞延所得稅科目,在資產負債表裡怎麼填列
遞延所得稅有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之分,前者屬於資產,後者屬於負債。
⑨ 無形資產與遞延所得稅
1、關於稅法: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六十七條規定:「無形資產按照直線法計算的攤銷費用,准予扣除。
無形資產的攤銷年限不得低於10年。」
也就是說,無論企業如何核算無形資產,都可以按不低於10年的年限申報攤銷額。企業不會不申報的,合法的扣除項目當然要申報。
2、關於產生遞延所得稅負債的原因
假設無形資產賬面價值1000萬元,按10年攤銷申報所得稅,年末:
賬面價值=1000
計稅基礎=1000-1000/10=900
資產的賬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產生遞延所得稅負債。
⑩ 無形資產什麼時候可以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
正確答案:
當無形資產的
賬面價值
大於
計稅基礎
,形成應納稅
時間性差異
,也就是形成
遞延所得稅負債
。
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