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遞延收益從什麼時候開始確認」營業處收入「
政府補貼 不能進入長期應付款,
政府補貼有兩種形式:
1、一種是政府部門版沒有指定用途的,在收到權當期全部確認營業外收入,這部分屬於征稅收入,要繳納所得稅的,以後實際支出時可以稅前抵扣。
2、另一種政府部門規定了指定用途的,這部分屬於不征稅收入,在新會計准則上,單為此項設立了一個科目,「遞延收益」,
3、所以轉出也要符合不征稅收入這個原理:即你稅前抵扣X,就從遞延收益轉到營業外收入X,(營業外收入X-稅前抵扣X=0,對當期所得稅沒有影響)。
Ⅱ 估價入賬產生遞延收益,之後遞延收益每月分攤,等資產按實際入賬時,之前已攤銷的遞延收益怎麼處理
之了解釋:
1、已攤銷的遞延收益不用處理
2、剩餘未攤銷的遞延收益需要重新調整確認金額後進行分攤。
望採納,謝謝。
Ⅲ 遞延收益的攤銷為什麼會引起資產負債率的提高
遞延收益的核算的期限比較長的,需要在以後的期限攤銷的,特別是因資產相專關的政府補助而確認的遞屬延收益時,因而應區分對待,將遞延收益中1年內到期的部分列入資產負債表中的其他流動負債項目中,其他部分列入資產負債表中其他非流動負債項目中。
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100%
要提高資產負債率,就是在資產總額不變的情況下增加負債的總額,或者在負債總額不變的情況下,降低資產總額或者同時降低資產總額以及負債總額。反之要降低資產負債率就是在資產總額不變的情況下降低負債的總額,或者在負債總額不變的情況下,提高資產總額或者同時降低資產總額以及負債總額。
Ⅳ 資產按照工作量法計提折舊,遞延收益如何攤銷
政府補助購入固定資產,該資產按照工作量法計提折舊,相對的遞延收益也按工作量法攤銷。
Ⅳ 注會 固定資產折舊 政府補助 遞延收益攤銷
呵呵,你的理解是正確的,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自相關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時起在該資產使用壽命內平均分配,應該是從10月份開始攤銷。
Ⅵ 政府補助的固定資產的遞延收益是次月攤銷,一般收益類的政府補助當月攤銷遞延收益,對嗎
不要被會計書本誤導,會給企業帶來損失的,稅法規定不是這樣的。
Ⅶ 攤銷遞延收益的會計分錄怎麼做
1.取得遞延收益時:復
借:銀行存制款
貸:遞延收益
2.在收益分攤時:
借:遞延收益
貸:營業外收入-政府補貼
遞延收益是指尚待確認的收入或收益,也可以說是暫時未確認的收益,它是權責發生制在收益確認上的運用。與國際會計准則相比較,在中國會計准則和《企業會計制度》中,遞延收益應用的范圍非常有限,主要體現在租賃准則和收入准則的相關內容中。
會計處理
一、本科目核算企業根據政府補助准則確認的應在以後期間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金額。
企業在當期損益中確認的政府補助,在「營業外收入」科目核算,不在本科目核算。
二、本科目應當按照政府補助的種類進行明細核算。
三、遞延收益的主要賬務處理
(一)企業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按應收或收到的金額,借記「其他應收款」、「銀行存款」、「xx資產」或其他資產類科目,貸記本科目。在相關的資產的使用壽命內分配遞延收益時,借記本科目,貸記「其他收益」科目,處置該資產時,將該資產對應的遞延收益科目余額轉入資產處置收益(營業外收入)科目。
(二)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按應收或收到的金額,借記「其他應收款」、「銀行存款」等科目,貸記本科目。
Ⅷ 收到政府補助財務怎麼處理
一、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的處理
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在實際工作中比較少見,如用於購買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的財政撥款、固定資產專門借款的財政貼息等。
第一步:企業實際收到款項時,按照到賬的實際金額計量,確認資產(銀行存款)和遞延收益;
借:銀行存款
貸:遞延收益
第二步:企業將政府補助用於購建長期資產。該長期資產的購建與企業正常的資產購建或研發處理一致,通過「在建工程」、「研發支出」等科目歸集,完成後轉為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
第三步:該長期資產交付使用。自長期資產可供使用時起,按照長期資產的預計使用期限,將遞延收益平均分攤轉入當期損益(營業外收入)。
(1)遞延收益分配的起點是「相關資產可供使用時起」,對於應計提折舊或攤銷的長期資產,即為資產開始折舊或攤銷的時點。
(2)遞延收益分配的終點是「資產使用壽命結束或資產被處置時(孰早)」。相關資產在使用壽命結束時或結束前被處置(出售、轉讓、報廢等)的,尚未分攤的遞延收益余額應當一次性轉入資產處置當期的收益,不再予以遞延。
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
購買的固定資產(無形資產)
從購買的下一個月(當月)
自行建造(研發)的資產
(無形資產)
達到預定用途的下一個月(當月)
二、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的處理
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是指除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之外的政府補助。
政府補助通過銀行轉賬等方式撥付的,應當在實際收到(確認時間點)款項時按照到賬的實際金額確認和計量。
只有存在確鑿證據表明該項補助是按照固定的定額標准撥付的,如按照實際銷量或儲備量與單位補貼定額計算的補助,可以按照應收(其他應收款)的金額計量(特點)。
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應當在其補助的相關費用或損失發生的期間計入當期損益。
(一)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
1.用於補償已經發生的費用(比如企業直接收到先征後返的增值稅)
借:銀行存款
貸:營業外收入
2.用於補償以後將發生的費用
收到時:
借:銀行存款
貸:遞延收益
以後發生費用時:
借:遞延收益
貸:營業外收入
【解釋1】在有些情況下,企業可能不容易分清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是用於補償已發生的費用,還是用於補償以後將發生的費用。根據重要性原則,企業通常可以將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直接計入當期營業外收入,對於金額較大的補助,可以分期計入營業外收入。
【解釋2】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需要使用遞延收益;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也可能使用遞延收益科目。
【例題·單選題】企業取得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用於補償已發生相關費用的,直接計入補償當期的()。
A.資本公積 B.營業外收入 C.其他業務收入 D.主營業務收入
【答案】B
【解析】用於補償企業以後期間的相關費用或損失的,確認為遞延收益,並在確認相關費用的期間,計入當期損益(營業外收入)。用於補償企業已發生的相關費用或損失的,直接計入當期損益(營業外收入)。
【例題·判斷題】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應在其補償的相關費用或損失發生的期間計入當期損益。 ( )
【答案】√
【解析】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應當在其補助的相關費用或損失發生的期間計入當期損益,如果該項費用已經發生則在實際收到時確認當期損益(營業外收入),如果以後發生則在以後發生時確認當期損益(營業外收入)。
三、與資產和收益均相關的政府補助的處理
政府補助的對象是綜合性項目,可能既包括設備等長期資產的購置,也包括人工費、購買服務費等費用化支出的補償,這種政府補助與資產和收益均相關。
企業取得這類政府補助時,需要將其分解為與資產相關的部分和與收益相關的部分,分別進行處理。
【解釋】在實務中,政府常常只補貼整個項目開支的一部分,企業可能難以區分某項政府補助中哪些與資產相關、哪些與收益相關,或者對其進行劃分不符合重要性原則或成本效益原則。這種情況下,企業可以將整項政府補助歸類為與收益(關鍵點)相關的政府補助,視情況不同計入當期損益,或者計入遞延收益,或者在項目期內分期確認為當期收益。
綜合性的補助項目,在項目期內分期攤銷完畢。
項目期內收到時:
借:銀行存款
貸:遞延收益
在項目結束前攤銷完畢(攤銷的時間不是從資產達到預定用途開始攤銷,而是需要在項目期內攤銷完畢。)
項目期結束後收到:
借:銀行存款
貸:營業外收入
【相關鏈接】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自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或預定用途時,開始攤銷;綜合性的補助項目作為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需要在項目期內攤銷完畢。
【總結】
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的會計處理原則:
費用已經發生
實際收到時:
借:銀行存款
貸:營業外收入
費用以後發生
實際收到時:
借:銀行存款
貸:遞延收益
攤銷時:
借:遞延收益
貸:營業外收入
作為收益核算的綜合項目
項目期內收到:
借:銀行存款
貸:遞延收益
項目期內攤銷(關鍵點):
借:遞延收益
貸:營業外收入
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的會計處理原則:
購買的固定資產(無形資產)
實際收到時:
借:銀行存款
貸:遞延收益
從購買的下一個月(當月)攤銷(關鍵點)
借:遞延收益
貸:營業外收入
自行建造(研發)的資產(無形資產)
實際收到時:
借:銀行存款
貸:遞延收益
達到預定用途的下一個月(當月)(關鍵點)
借:遞延收益
貸:營業外收入
【例1】A公司20×6年12月申請某國家級研發補貼。申報書中的有關內容如下:本公司於20×6年1月啟動數字印刷技術開發項目,預計總投資360萬元、為期3年,已投入資金120萬元。項目還需新增投資240萬元(其中,購置固定資產80萬元、場地租賃費40萬元、人員費100萬元、市場營銷20萬元),計劃自籌資金120萬元、申請財政撥款120萬元。
20×7年1月1日,主管部門批准了A公司的申報,簽訂的補貼協議規定:批准A公司補貼申請,共補貼款項120萬元,分兩次撥付。合同簽訂日撥付60萬元,結算驗收時支付60萬元(如果不能通過驗收,則不支付第二筆款項)。A公司應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1)20×7年1月1日,實際收到撥款60萬元:
借:銀行存款 600 000
貸:遞延收益 600 000
(2)自20×7年1月1日至20×9年1月1日,每個資產負債表日,分配遞延收益(假設按年分配):
借:遞延收益 300 000
貸:營業外收入 300 000
(3)20×9年項目完工,假設通過驗收,於5月1日實際收到撥款60萬元:
借:銀行存款 600 000
貸:營業外收入 600 000
【教2】20×6年1月1日,B企業為建造一項環保工程向銀行貸款500萬元,期限2年,年利率6%。當年12月31日,B企業向當地政府提出財政貼息申請。經審核,當地政府批准按照實際貸款額500萬元給與B企業年利率3%的財政貼息,共計30萬元,分兩次支付。20×7年1月15日,第一筆財政貼息資金12萬元到賬。20×7年7月1日,工程完工,第二筆財政貼息資金18萬元到賬,該工程預計使用壽命10年。B企業應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1)20×7年1月15日實際收到財政貼息,確認政府補助:
借:銀行存款 120 000
貸:遞延收益 120 000
(2)20×7年7月1日實際收到財政貼息,確認政府補助:
借:銀行存款 180 000
貸:遞延收益 180 000
(3)20×7年7月1日工程完工,開始分配遞延收益,自20×7年7月1日起,每個月資產負債表日:
借:遞延收益 2 500
貸:營業外收入 2 500
參考資料:http://www.caikuai100.com/shiwu/wenda/2012-10-28/2425.html
Ⅸ 遞延收益的攤銷時點,到底是按該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的時點,還是計提折舊的時點呢
固定資產計提折舊的時點,就是遞延收益攤銷時點;也就是說折舊與攤銷一同進行。
Ⅹ 遞延資產與遞延收益有什麼區別
遞延資產,是指本身沒有交換價值,不可轉讓,一經發生就已消耗,但能為企業創內造未來收益,並能從容未來收益的會計期間抵補的各項支出。遞延資產又指不能全部計入當年損益,應在以後年度內較長時期攤銷的除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以外的其他費用支出,包括開辦費、租入固定資產改良支出,以及攤銷期在一年以上的長期待攤費用等。
遞延收益是指尚待確認的收入或收益,也可以說是暫時未確認的收益,它是權責發生制在收益確認上的運用。與國際會計准則相比較,在中國會計准則和《企業會計制度》中,遞延收益應用的范圍非常有限,主要體現在租賃准則和收入准則的相關內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