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攤銷怎麼計算
持有至到期投資的利息調整採用實際利率法攤銷對於初學者來說是比較陌生的,對於投資者而言,債券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即期初攤余成本;對於債券發行方而言,期初攤余成本意味著自己實際承擔著多少債務。對於雙方來說,實際利率和票面利率不一致時,表面上的現金流入或流出,即根據票面利率計算的應收利息或應付利息,本身並不是雙方實際得到的收益或承擔的費用,而實際利率法攤銷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
實際利率法下根據期初攤余成本乘以實際利率得出的金額即為債務人應該確認的財務費用,同樣,它也是投資者應該確認的投資收益。在債券市場上,這個投資收益是要形成債券的公允價值的,也就是債券必需要反應投資者應得的報酬率,因此實際利率計算的投資收益增加了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攤余成本;票面利率計算的應收利息形成了現金流入,那麼對於債券來說就是公允價值的下降,這個下降同時也反應了投資者的風險要求,現金流入等量的降低了持有至到期投資公允價值。另外如果債券發生了減值損失,說明債券的攤余成本大於其公允價值,此時要將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攤余成本減至公允價值的水平。綜上,因此期末的攤余成本=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息(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現金流入(面值×票面利率)-已發生的資產減值損失。
實際利率法攤銷就是上面的思路,當實際利率大於票面利率時,人們寧願把資金存入銀行或進行其他投資,而不願購買債券,從而債券的發行受阻,發行方只能折價發行,折價的金額作為發行方將來少付利息的代價和投資方少收到的利息部分的補償;同理,當實際利率小於票面利率時,人們爭相購買該債券,債券供不應求,發行方適當提高發行價(即溢價發行)也仍然有人購買,此時溢價的金額作為發行方將來要多付出利息的補償和投資方將來多收到的利息部分的代價。實際利率法就是目的就是將溢價和折價金額在持有期間逐期確認調整投資方的收益和發行方的費用。
實際利率法的運用在後面章節中還會出現,主要體現在應付債券利息調整的攤銷,以及具有融資性質的分期購買或者出售產品涉及到的未確認融資費用和未實現融資收益的攤銷,它們在原理上和持有至到期投資的利息調整的攤銷的原理是一致的,我們可以從下面這個角度來理解:
持有至到期投資和應付債券的攤銷可以將攤余成本理解為本金,而每期的現金流入或現金流出可以理解為包含了本金和利息兩部分。因此,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期末攤余成本(本金)=期初攤余成本(本金)-[現金流入(即面值×票面利率)-實際利息(即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其中「現金流入-實際利息」可以理解為本期收回的本金;應付債券的攤余成本(本金)=期初攤余成本(本金)-[支付利息(即面值×票面利率)-實際利息(即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其中「支付利息-實際利息」可以理解為清償的本金。
而未實現融資收益和未確認融資費用的攤銷原理是類似的,未確認融資費用每一期的攤銷額=(每一期的長期應付款的期初余額-未確認融資費用的期初余額)×實際利率;未實現融資收益每一期的攤銷額=(每一期的長期應收款的期初余額-未實現融資收益的期初余額)×實際利率。這很好理解,長期應付款和長期應收款的余額理解為本利和,而未確認融資費用和未實現融資收益理解為利息,所以用「長期應付款的期初余額-未確認融資費用的期初余額」或「長期應收款的期初余額-未實現融資收益的期初余額」就是本金的期初余額,然後用本金×實際利率,就是當期應該攤銷的利息。因此,從本質上說,實際利率法的攤銷原理是相通的,掌握了持有至到期投資實際利率法的攤銷處理,之後的貸款、應付債券、融資租賃、具有融資性質的分期購買或銷售商品涉及到的實際利率法的攤銷處理就迎刃而解了。
② 如何採用實際利率法確認投資收益和利息調整攤銷
一、初始確認
1、溢價時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面值 (按該筆投資的面值計量)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按實付金額與面值差額入賬)
貸:銀行存款(按實付金額入賬,包括面值、溢價、手續費等)
2、折價時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面值 (按該筆投資的面值計量)
貸: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按實付金額與面值差額入賬)
貸:銀行存款(按實付金額入賬,包括面值、折價、手續費等)
二、各期處理:
1、溢價時
借:應收利息(按面值乘以票面利率)
貸: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按計算當期期初的面值+利息調整合計額乘以實際利率)
貸:投資收益 (二者差額)
注意,每期對利息調整賬戶沖減後,下期按面值+最新的利息調整賬戶余額合計數乘以實際利率,計算攤銷額。溢價買入的情況下,以後各期攤銷的利息調整金額會越來越小。
2、折價時
借:應收利息(按面值乘以票面利率)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按計算當期期初的面值+利息調整合計額乘以實際利率)
貸: 投資收益 (二者差額)
三、各期利息實際到賬時
借:銀行存款
貸:應收利息
四、到期處理
到期時,把最後一期溢價或折價攤銷完畢就好了,不過由於計算時四捨五入的問題,最後一期時的余額和按前面的方法乘出來的結果會有一絲出入,直接按余額攤銷才對。
溢價時:
借:應收利息 (按面值乘以票面利率)
貸: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該賬戶賬面余額)
投資收益 (二者差額)
折價時:
借:應收利息 (按面值乘以票面利率)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該賬戶賬面余額)
貸: 投資收益 (二者差額)
五、收到本金及最後一次利息時
借:銀行存款
貸:持有至到期投資-面值
貸:應收利息
(2)投資應攤銷的利息擴展閱讀:
實際利率法是採用實際利率來攤銷溢折價,其實溢折價的攤銷額是倒擠出來的。計算方法如下:
1、按照實際利率計算的利息費用 = 期初債券的購買價款* 實際利率。
2、按照面值計算的利息 = 面值 *票面利率。
3、在溢價發行的情況下,當期溢價的攤銷額 = 按照面值計算的利息 - 按照實際利率計算的利息費用。
4、在折價發行的情況下,當期折價的攤銷額 = 按照實際利率計算的利息費用 - 按照面值計算的利息。
注意: 期初債券的賬面價值 =面值+ 尚未攤銷的溢價或 - 未攤銷的折價。如果是到期一次還本付息的債券,計提的利息會增加債券的帳面價值,在計算的時候是要減去的。
特點
1、每期實際利息收入隨長期債權投資賬面價值變動而變動;每期溢價攤銷數逐期增加。這是因為,在溢價購入債券的情況下,由於債券的賬面價值隨著債券溢價的分攤而減少。
因此所計算的應計利息收入隨之逐期減少,每期按票面利率計算的利息大於債券投資的每期應計利息收入,其差額即為每期債券溢價攤銷數,所以每期溢價攤銷數隨之逐期增加。
2、在折價購入債券的情況下,由於債券的賬面價值隨著債券折價的分攤而增加,因此所計算的應計利息收入隨之逐期增加。
債券投資的每期應計利息收入大於每期按票面利率計算的利息,其差額即為每期債券折價攤銷數,所以每期折價攤銷數隨之逐期增加。
③ 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的會計分錄
一、持有至到期投資的債券利息收入的會計分錄分兩種情況(在資產負債表日):
1、分期付息、一次還本的債券投資
借:應收利息(按面值和票面利率計算確定的應收未收利息)
貸:投資收益(按攤余成本和實際利率計算確定的利息收入)
借或貸: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差額)
2、到期一次還本付息的債券投資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按面值和票面利率計算確定的應收未收利息)
貸:投資收益(按攤余成本和實際利率計算確定的利息收入)
借或貸: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差額)
3、兩種情況的區別在於:分期付息、一次還本,其利息屬於流動資產,計入」應收利息「賬戶;到期一次還本付息
,其利息是長期資產,計入「持有至到期投資」下屬明細賬戶「利息調整」。
二、說明
:
1、企業在持有持有至期投資的會計期間,應當按照攤余成本對持有至到期投資進行計量。在資產負債表日,按照持有至到期投資攤余成本和實際利率計算確定的債券利息收入,應當作為投資收益進行會計處理。
2、攤余成本是指該金融資產的初始確認金額經下列調整後的結果:
(1)
扣除已償還的本金(在分期還本的情況下);
(2)
加上或減去採用實際利率法將該初始確認金額與到期日金額之間的差額進行攤銷形成的累計攤銷額;
(3)
扣除已發生的減值損失。
3、實際利率是指將金融資產在預期存續期間或適用的更短期間內的未來現金流量,折現為該金融資產當前賬面價值所使用的利率。應當在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資時確定,在該投資預期存續期間或適用的更短期間內保持不變。實際利率與票面利率差別較小的,也可按票面利率計算利息收入,計入投資收益。
4、個人理解:在「持有至到期投資」科目下設置了「成本」、「利息調整」和「應計利息」(到期
一次還本付息用)三個明細賬戶。面值就是「成本」賬戶余額。攤余成本就是「成本」賬戶余額與「利息調整」賬戶余額之和。
三、具體規定請參看《企業會計准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和應用指南及有關教材的講解。
④ 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攤銷是什麼意思啊,為什麼溢價購買的利息收入要比應收利息少啊
持有至到期投資以攤余成本計量,以實際利率進行攤銷,即取得的利息收益是以版攤余成本和實際利權率計算的,不同於票面利息。溢價購入時因為實際支付金額大於票面金額,所以取得的收益會低於票面利息(可以理解為為了獲得大於實際利率的收益率,購買者支付了更高的價格)。在債券到期時,除了取得的利息剩餘部分就是債券的本金,如果最後攤余成本不等於面值,那麼最後償還的本金數額會不等於面值,當然會出現問題。
⑤ 持有至到期投資中應收利息和待攤銷融資費用有什麼區別
持有至到期投資中應收利息和待攤銷融資費用的區別在於:
1、持有至到期投資應收專利息及應計利息在屬會計處理中是不同的。
因為應收利息情況下,沒年都有現金流入,而應計利息到期時才有現金流量,兩者實際利率就不同。
持有投資過程中,應收利息歸還本金,影響攤余成本,應計利息不歸還,不影響攤余成本。應計利息是長期股權投資的二級科目,是在到期時一次還本付息的情況下才用的一個科目,應收利息是分期付息,到期還本的情況下使用的科目。
所以應收利息一般短期就收到錢,應計利息不會,是要到到期的時候才能收到的。
2、應收利息是指短期債券投資實際支付的價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領取的債券利息。
這部分應收利息不計入短期債券投資初始投資成本中。但實際支付的價款中包含尚未到期的債券利息,則計入短期債券投資初始投資成本中不需要單獨核算的部分。
⑥ 持有至到期投資取得時應收利息和應計利息的意思
「應收利息」是流動負債科目,核算在一年內到期的短期借款利息,和到期一次還本但分期(半年或一年)付息的長期借款或長期債券的應收利息。記入」應收利息「賬戶中的金額在一年內即可收回。
「持有至到期投資」指的是長期債券投資,利息要到期與本金一起收取,故其應計利息屬於長期負債,「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是非流動負債科目。
(一)企業購入分期付息、到期還本的持有至到期投資等,已到付息期按合同約定的名義利率計算確定的應收未收的利息,借記本科目,按實際利率計算確定的利息收入,貸記「投資收益」科目,按其差額,借記或貸記「持有至到期投資——溢折價」科目。
(二)按期計提債券利息時,應按已到付息期按面值和票面利率計算確定的應收利息的金額,借記「應收利息」科目,貸記「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科目;同時,借記「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其他綜合收益」科目,貸記「投資收益」科目。
(三)未減值貸款計息日,應按貸款的合同本金和合同約定的名義利率計算確定的應收利息的金額,借記本科目,按貸款的攤余成本和實際利率計算確定的利息收入的金額,貸記「利息收入」科目,按本期應攤銷交易費用的金額,借記或貸記「貸款——交易費用」科目,按其差額,借記或貸記「貸款——溢折價」科目。
⑦ 持有至到期投資的利息調整為什麼要分期攤銷
這個問題也困擾了我很久,但是我現在想清楚了,我用最通俗的話來解釋,希望能幫助正在學習且對此處不明白的人。(數據來源是結合一個例題,重在思路理解,勿要深究計算過程)
情況一、實際利率>票面利率 折價購買
支付價款1000元購買:債券面值1250元,票面利率4.72%,實際利率10%,5年期,按年付息,到期一次還本。假定其他因素不考慮。
問題1:如何理解少花的250元
答:因為票面利率4.72%<實際利率10%,也就是說,你把錢用來買債券將來得到的利息還不敢把錢存入銀行得到的利息多,所以,你少花的250元,實際就是現在給你的補償。
問題2:如何理解少花的250元攤銷問題
答:你買的債券面值1250得5年以後拿到手吧,所以你少花的250塊錢,並不是你現在一次性的收益,你得分攤到5年,至於每年攤多少,就是具體計算問題了。
情況二、實際利率<票面利率 溢價購買
簡單的說,你花1250元,購買了面值1000元的債券,你為什麼多花250元呢,因為票面利率高哇,你以後得到的利息高於你把錢存在銀行,所以你才買債券作為投資。那你現在多花的250元,你得分攤到5年裡,每年應該為此多花的250元承擔多少。
那利息調整和多花少花的錢有什麼關系呢、因為多花少花的錢記在利息調整的科目里,關於計算不詳述了。
⑧ 關於持有至到期投資的利息攤銷表的問題!疑惑求解答!
第五年年末復攤余成本?
我都搞糊塗制了,你這個題目是溢價攤銷,初始的時候,利息調整在借方,以後各期對利息調整進行攤銷,由於數字計算的時候,四捨五入,有誤差,最後一年利息調整的金額是倒擠的。
利息調整的時候,每年都是在貸方,攤余成本逐年減少,第五年期初攤余成本加投資收益(也就是倒擠的沒有攤銷的利息調整)剛好等於第五年收回的本金和利息。
妥妥的!至於為什麼5年剛好攤銷完,你應該動手算一下實際利率。
⑨ 2019年新金融工具准則,債權投資的利息到底是計入投資收益還是利息收入,中級教材上是利息收入
您好,根據新金融工具准則,金融工具由以前的四分類調整為三分類。其中債權投資核算的是是以收取合同現金流量為目標,不以出售該金融資產為目的的金融資產,類似於舊金融資產中的持有至到期投資,故以攤余成本進行會計處理。
債權投資初始計量的注意事項
交易費用:計入初始計量金額。
價款中包括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領取的債券利息:計入應收利息或債權投資——應計利息。
借:債權投資——成本(面值)
債權投資——應計利息(或「應收利息」)
債權投資——利息調整(或在貸方)
貸:銀行存款(實際支付款項)
2.債權投資的後續計量
企業應當採用實際利率法,按攤余成本對債權投資進行後續計量。
①應收利息=面值×票面利率、
②投資收益=攤余成本×實際利率
③利息調整攤銷=①-②(擠)
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攤余成本,應當以該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初始確認金額經下列調整後的結果確定:
(一)扣除已償還的本金。
(二)加上或減去採用實際利率法將該初始確認金額與到期日金額之間的差額進行攤銷形成的累計攤銷額。
(三)扣除累計計提的損失准備(僅適用於金融資產)。
期末攤余成本=期初攤余成本-收回的本金-(收到的利息-投資收益)-減值損失
期末計息並攤銷利息調整:
借:應收利息(或債權投資——應計利息)
貸:投資收益(攤余成本×實際利率)
債權投資——利息調整(或在借方)
債券持有至到期,收回本金及利息:
借:銀行存款
債權投資減值准備(已計提的減值准備)
貸:債權投資——成本
——利息調整(或借記)(計算)
應收利息或債權投資——應計利息
投資收益(最後擠出來)
對於金融資產的運用,收益和損益一般都是通過「投資收益」進行核算。您說的「利息收入」應該是「財務費用」的下級科目,我們一般在以下兩種情況在涉及攤余成本計量時運用到」財務費用「:
自己發行債券確認費用化利息支出時確認」財務費用-利息支出「。
以融資方式出售商品,每期攤銷未實現融資收益時確認」財務費用-利息收入「。
⑩ 為什麼到期投資里應收利息是票面利息
比如,就針對你的提問來做一個較通俗的回答。
應收利息,是到期時債務人要專支付給你的利息,就屬像你存定期一樣,會一開始就告訴你一個存款利率,這個就是票面利率,每期的應支付的利息就根據這個利率來計算(類似單利計算)。
如果說收取利息看作是收付實現制(Cash basis)的話,投資收益的確認則看作是權責發生制(Accrual basis),它是攤銷確認的,而攤銷率就必須使用實際利率。使用票面利率是行不通的,見以下舉例。
**實際利率和票面利率:舉個例子說明。1000元,年利率8%,存1年,每半年付一次利息,那它的票面利率就是8%,而實際利率是8.16%。每三個月付一次利息,實際利率則是8.24%。只有票面利率是不會隨著支付頻率的變化而變化的,這也是收取利息要採用票面利息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