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智力成果權屬於財產權還是人身權(急)
識產權具有人身權與財產權的融合性 知識產權具有人身權和財產權的融合性,即在理論上所稱的「兩權一體性」,
⑵ 規劃成果的轉讓收入列什麼預算科目
規劃成果屬於無形資產,規劃成果的轉讓收入屬於無形資產的轉讓收入。 1、無形資產所有權的回轉讓即為答出售無形資產,按實際取得的轉讓收入借記「銀行存款」等科目,按該無形資產已計提的減值准備借記「無形資產減值准備」科目,按無形資產的賬面余額貸記「無形資產」科目,按應支付的相關稅費貸記「應交稅金」等科目,按其差額貸記或借記「營業外收入—出售無形資產收益」或「營業外支出—出售無形資產損失」科目。
2、無形資產使用權的轉讓,出讓方仍保留對該項無形資產的所有權,僅將部分使用權讓渡給其他單位或個人,受讓方只能在合同規定的范圍內合理使用無權轉讓。轉讓取得的收入計入「其他業務收入」,發生與轉讓有關的各種費用支出計入「其他業務支出」,不能注銷無形資產攤余價值。
⑶ 企業將生產用無形資產的攤銷年限從5年調整為8年,此舉將對當年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產生什麼影響
延長攤銷年限,就會降低攤銷額,會導致利潤增加。
⑷ 國家所有者如何有效地從財務上對國營經營者進行監督,以防止財務流失
一、流失機理
無形資產是指沒有實物形態、可以多次參加生產經營活動、在多個生產周期獲利的長期資產。專利權、專有技術等都是科研院所無形資產的重要形式。這些無形資產是科研院所的重要財富,對於科研院所的生存與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科研院所無形資產的特點決定了其流失渠道的多樣性和隱蔽性。
一些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以假冒或竊取科研院所成果、公開仿製科研院所產品等多種形式侵權,導致無形資產嚴重流失。
技術入股、聯營、轉讓等技術合同的簽訂和執行不規范、不實事求是,導致無形資產流失。技術評估的價格、收益的分配、經濟賠償等嚴重偏離技術本身價值,科研成果得不到應有回報,技術資產以無償或低價形式流失。
科研人員特別是掌握關鍵技術的科技骨乾的調動引起無形資產流失。一些科技人員將課題組共同研究的、屬於科研院所所有的職務成果在工作調動中自行處置,嚴重者另立門戶,個人創辦科技企業,利用已有的成果及業務與科研院所競爭。
科技人員離退休形成無形資產的流失。專有技術不但具有秘密性和經濟性,而且還具有歷史性,即多年的知識和經驗的積累。離退休人員長期甚至終身工作在科技崗位上,積累了豐富的科技知識和經驗。他們離退休後,往往成為企業特別是民營個體科技企業競相聘請的專家、顧問,導致科研院所多年積累的技術財富流失。
不規范的業余兼職導致無形資產流失。科技人員在外部企業擔任顧問、承擔技術開發等業務,或用自己掌握的技術成果組建公司,將屬於院所的技術成果通過隱秘的方式轉移到科研院所以外,導致無形資產流失。
科研院所內部人員分流管理不當形成的無形資產流失。突出表現在以課題組為基礎、以科研項目為依託、利用科研院所的技術資產組建公司。一些領導和技術人員將屬於科研院所的技術資產有意無意地轉為課題組甚至個人所有,未經核定和審批,未作為院所的投入而直接進入公司,導致產權不清,無形資產流失。
專利申請不及時、保密不當形成無形資產流失。專利權是由政府核准、權利人具有專制或專銷某種產品的權利。故專利權的經濟價值並不在於專利權本身,而在於通過使用專利權而獲得的利益。因而,一旦待申請專利的科研成果泄密,就會使對方搶先佔領市場,獲取巨額利潤,導致科研院所無形資產流失。
以上種種現象嚴重損害了科研院所的經濟利益,挫傷了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沖擊了科研院所的正常運行。
二、防範對策
防範科研院所無形資產的流失,既是科研院所自身健康運行、有序管理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必然要求,是自主創新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抓住關鍵環節,從以下方面構建防範無形資產流失的制度框架。
更新思想,轉變觀念。一是樹立職務成果歸屬科研院所的觀念。任何課題組、公司、實體及個人未經單位授權或批准,均不得私自轉移、轉讓或侵吞科研院所無形資產。非職務成果雖然不能混同於職務成果,但也必須尊重科研院所在非職務成果中的合法權益。二是樹立無形資產與有形資產同等重要的觀念。誠然,固定資產是科研院所搞科研、開發、經營的主要物質條件。然而,它們之所以具有效益,歸根到底還是因其可以為科研、開發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無形資產則是科研院所專業優勢的集中體現,它一方面是研究與開發的成果,另一方面又是科研院所通過開發與經營獲得經濟利益的重要條件。從這一意義上說,無形資產的管理不僅與有形資產本身同等重要,某種程度上還是科研院所資產管理的核心環節。
加強與完善對各類技術合同簽訂、審核的管理。隨著科研院所逐步走入市場,技術轉讓、技術入股、技術聯營等橫向技術合作越來越多,技術產權糾紛也隨之增多。常見的現象是,技術轉讓費無法全額收回,技術設備水平、原材料質量等問題界定不清,技術入股股利、技術聯營收益無法按合同條款規定收取等。對此,必須充分認識市場經濟條件下橫向經濟技術合作的新特點、嚴肅性和重要性,從根本上改變有關責任人對技術合同審核的隨意性。對外簽訂橫向技術合同權集中到院所,統一簽訂審核,出現問題由審核責任人承擔一定的責任。各課題組、公司、個人無權對外簽訂技術合同。
淺談科研院所無形資產的流失與防範 來自: 免費論文網www.paper800.com
加強和完善對技術價值的審定機制。價值與價格嚴重背離是影響技術成果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在於科研院所自身缺乏對技術成果的科學評估。例如,科研項目從立項、研製、小試、中試、專利權取得,到給受讓者提供技術圖紙資料、人員培訓、現場指導等發生的全部費用應作為直接成本。雖然受讓者的經營活動和銷售區域受到一定的限制,但科研院所在這些加以限制的市場上由於技術轉讓而損失了部分乃至全部市場,也應予以考慮。這些直接成本和失掉的利益稱之為「總成本」,在公開技術時,首先應把「總成本」作為最低限額,把從受讓者那裡獲得的報酬減去「總成本」即為「直接收益」,應以「直接收益」的多寡來衡量技術成果為科研院所帶來的利益。科研院所要強化自我保護意識,嚴格遵循無形資產評估的基本原則即對比原則、適用性原則、時間性原則、效益性原則,加強對專利技術、專有技術價值的認定及評估。有條件的院所可建立技術評估機構,培養有一定水平和能力的技術評估人員,對市場前景好、有重大影響的專利和專有技術逐項進行技術評估,做到心中有數,重點推廣,以獲取更大的、合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要強化會計管理職責,認真做好課題的成本核算,為決策者提供真實、可靠、完整的會計數據,這也是技術評估的基礎工作。
注重無形資產的不斷拓展和創新。對於以知識形態存在的無形資產而言,其不斷拓展和創新問題比起有形資產本身來說更為重要。一是要觀念創新。應樹立以知識為院所發展主要推動力的觀念,重視無形資產的引進、更新與轉化;應樹立無形資產是院所重要戰略資源的觀念,院所作為資源轉換、整合與配置的媒介,不僅自身需要無形資產,而且還必須向社會提供新的無形資產,服務於社會。二是管理方式創新。院所要更加重視核心知識、智力的投入,要把擁有高素質人才作為管理問題的重中之重;要把對職工的終身教育作為院所管理的基礎,將院所中的管理培訓及各種教育作為提高管理水平的關鍵要素,從根本上提高職工各項素質,為其實現終身學習提供機會和保障;要以信息和知識的共享為基礎,促進知識的交流、更新和運用;要根據知識經濟帶來的挑戰和機遇,更新決策觀念、決策程序、決策方法;要把提高效率和效益作為管理的根本目的。三是強化技術創新。重點開發根據新的知識原理、新材料等研製而成的新專利、新技術;加快成熟技術的更新換代步伐。為此,必須實現「五個轉變」,即由一次性創新向持續性創新轉變,由個別技術創新向系列技術創新轉變,由單一主體的技術創新向區域技術主體聯合創新轉變,由相互封鎖向聯合技術創新與共享市場資源轉變。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增強競爭力,才能鞏固已取得的優勢地位和避免競爭對手模仿,也才能真正不斷滿足市場需求。
加強對外流人員的管理,防止無形資產流失。解決人員分流中無形資產流失問題,是加強無形資產管理,防止無形資產流失的關鍵。一是樹立法制觀念,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科技人員是科技成果的載體,不允許將屬於本院所的職務成果化公為私。自行帶走技術成果是一種侵權行為,按照法律規定,科技人員在調離後,在法律規定年限范圍內做出的與原院所承擔的本職工作或者分配的科研任務有關的發明、創造、技術成果仍屬於院所所有,否則追究其法律責任。二是建立健全制度,明確產權關系。對於本所分流人員組建公司實體,利用本院所專利、技術成果、名稱的,應將專利或技術成果進行評估,合理作價,作為院所的投入或者折成股份,所獲收益合理分配。三是對於在民營企業應聘的離退休人員及業余兼職人員,應要求其與單位簽訂保證書,保證條款要合情、合理、合法。一旦發現違規行為,導致無形資產流失,應按保證書明確的條款進行處理。
無形資產管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加強和規范科研院所無形資產的管理,還有待於法律、法規的規范與完善,有待於科研院所進一步探索防止無形資產流失的有效管理措施。只要政府、院所和社會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就一定能夠形成有利於研究與開發的制度環境,促進自主創新能力的長足發展。
⑸ 科技項目成果如何計入無形資產
研究與開發抄的目的是襲為了獲得某項資產,既包括無形資產也包括固定資產。在論及固定資產時,我國《企業會計制度》中規定「自行建造的固定資產,按建造該項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所發生的全部支出,作為入賬價值。」也就是說,如果某企業的研發目的是為了獲得一項固定資產,比如研究開發、建造一台先進設備,研發時發生的所有費用也都應記入該項固定資產的成本。
⑹ 高新技術企業中,無形資產應該占總資產多少比例算是正常
以後准備上市的話,高新技術企業在創業板上市的話,最好控制在30%左右啊!
中小企業板和主板最好控制在20%左右啊!無形資產評估的時候一定要找證券評估資質,否者的話,以後准備上市的時候還要找證券評估資質的所來復核!
相關法律規定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1999年12月頒布實施,2004年8月被修改,以下簡稱「老《公司法》」)第24條第2款規定,以工業產權、非專利技術作價出資的金額不得超過公司注冊資本的百分之二十,國家對採用高新技術成果有特別規定的除外。
2、1999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批轉的《關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若干規定》規定,以高新技術成果向有限公司或非公司制企業出資入股的,高新技術成果的作價金額可達到公司或企業注冊資本的35%,另有約定的除外。
3、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於1997年7月聯合頒布的《關於以高新技術成果出資入股若干問題的規定》(2006年5月被廢止,以下簡稱「《規定》」)規定,以高新技術成果出資入股,作價總金額可以超過公司注冊資本的20%,但不得超過35%。出資入股的高新技術成果作價金額超過公司注冊資本20%的,需報省級以上科技管理部門認定。公司股東持省級以上科技管理部門出具的有關高新技術成果出資入股的審查認定文件和其他文件,到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辦理公司設立登記或變更登記。
4、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於1998年5月聯合頒布的《〈關於以高新技術成果出資入股若干問題的規定〉實施辦法》(2006年5月被廢止,以下簡稱「《<規定>實施辦法》」)規定,以高新技術成果出資入股,作價金額超過有限責 任公司或科技開發型企業注冊資本百分之二十的,由技術出資方或企業出資各方共同委託的代表,向科技管理部門提出高新技術成果審查認定申請。科學技術部負責審查認定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注冊的企業;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科技管理部門,負責審查認定在本轄區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登記注冊的企業。
5、《中關村科技園區企業登記注冊管理辦法》第三章第13條:5、以高新技術成果出資設立公司和股份合作企業的,對其高新技術成果出資所佔注冊資本(金)和股權的比例不作限制,由出資人在企業章程中約定。企業注冊資本(金)中以高新技術成果出資的,對高新技術成果應當經法定評估機構評估。這樣是為什麼該問題在中關村甚是泛濫的原因。
6、從上述規定可以總結如下:1)老公司法對於無形資產出資比例的規定是有例外條款的,當然例外規則的制定許可權沒有明確,不過一般理解為國務院。2)我們暫且認同不管是國務院辦公廳轉批的文還是原科技委員會和工商總局出的文都是有法律效力的,那麼如果新公司法之前無形資產出資比例超過20%的話需要有三個限制條件:①出資的必須高新技術成果;②出資比例超過20%但是沒有超過30%;③出資必須有省級以上科技部門的審查認定,並且審查認定文件作為工商登記的必備文件。
⑺ 損益表中沒有資產減值損失這一欄啊發生額應計入哪裡
利潤表中有「資產減值損失」這個項目,直接根據發生額填列就行了。當然這是指內新准則容下的利潤表。
通過"借記:資產減值損失;貸記:轉賬准備、存貨跌價准備、固定資產減值准備等"提列的八項"資產減值損失",如同營業收入、營業成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研發費用、營業外收支科目一樣,都在當期損益表(利潤表)上得以體現、參與計算當期盈虧,並從當期收入中得到扣除.
(7)研究無形資產研發成果擴展閱讀:
資產減值范圍
(1)對子公司、聯營企業和合營企業的長期股權投資;
(2)採用成本模式進行後續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
(3)固定資產(含在建工程);
(4)生產性生物資產;
(5)無形資產(含研發支出);
(6)探明石油天然氣礦區權益和井及相關設施。
資產減值損失確認
1、如果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於其賬面價值的,計提相應的資產減值准備。
2、資產減值損失確認後,減值資產的折舊或者攤銷費用應當在未來期間作相應調整,以使該資產在剩餘使用壽命內,系統地分攤調整後的資產賬面價值(扣除預計凈殘值)。
3、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後會計期間不得轉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