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費德勒模型的意義
1 這個模型特別強調效果,強調為了領導有效需要採取什麼樣的領導行為,而不是從領內導人的素質出發容強調應當具有什麼樣的領導行為,這無疑為研究領導行為提供了新方向。
2 這個模型的重要之處是將領導行為和情境的影響、將領導者和被領導者之間關系的影響聯系起來。它表明並不存在著一種絕對的最好的領導形態,企業領導人必須具有適應力,自行適應變化的情況。
3 這個模型還告訴管理階層必須依照情況來選用領導人。如果是最好或最壞的情況,應選用任務導向的領導,反之則選用關系導向者。
4 費德勒還主張有必要改造環境以符合領導者的風格。他提出了一些改善領導關系、任務結構和職位權力 的建議。領導與下屬之間的關系可以通過改組下屬組成加以改善,使下屬的經歷、文化水平和技術專長更為合適;任務結構可通過詳細布置工作內容而使其更加定型 化,也可以對工作只作一般性指示而使其非程序化,領導職位權力可以通過變更職位、充分授權,或明確宣布職權而增加其權威性。
2. 費德勒模型主要觀點是什麼
美國的管理學家菲德勒在大量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任何領導方式均可能有效,而其有效性完全取決於領導方式與所處的環境是否適應,並提出了有效領導的權變模型。這種模型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即三種情景因素,兩種基本領導風格和三種情景因素組成了八種不同的環境。1、三種情景因素。影響領導風格有效性的環境因素主要有下列三個方面:(1)領導者和下屬之間的關系。指領導者是否得到下屬的擁護、尊重和信任,是否能吸引並使下屬願意追隨他,反映領導者的影響力和吸引力。(2)任務結構。這是指下屬工作任務程序化和結構化的程度。主要是用來反映組織中任務規定的明確程度。如果任務是程序化的、明確的和容易理解的並有章可循,則任務就是明確的或高結構化的,反之就結構化低。(3)職位權力。這種權力是指與領導者職位相關的權力,即領導從上級和整個組織中所得到的支持的程度。如果領導者對下屬的工作分配、獎懲及職位升遷有決定權,則職位權力就是強的。2、兩種基本風格。菲德勒設計了一種最難共事者調查問卷表(LPC),用來測量領導者的領導風格。他把領導風格分為兩大類:關系取向和任務取向。一個領導者如對其最不喜歡的同事仍能給予較高的評價,那麼他就是關系型的,他的LPC值就高;如果對其最不喜歡的同事給予很低的評價,則是任務型的,他的LPC值就低。3.菲德勒將三種情索因素根據各自程度不同組合成八種不同的類型。菲德勒的研究表明:任務取向型的領導者在非常有利的環境和非常不利的環境下,效果會更好;而關系取向型的領導在中間狀態的環境下其效果會更好。據此,菲德勒認為,領導者的領導風格是穩定不變的,要提高領導效果,只有兩種途徑:一是替換領導者,選用適應新情境的領導者;二是改變情境以適應領導者。
3. 用費德勒的權變模型分析一個具體的例子。
菲德勒通過來「最難源共事的同事」問卷調查,以及分析組織環境,認為領導成功的因素包括領導者的基本風格和組織環境好壞。
其中領導者風格包括任務導向性(給下屬規定硬性任務來讓下屬服從) 關系導向性 (通過搞好人及關系來讓其服從)
組織環境就包括三項權變因素:領導與下屬的關系(好或不好) 對工作明文規定的程度(高或低) 領導者本身擁有的行政權力(強或弱)
通過三項權變因素的組合,可以得出組織環境的好和壞,從而決定領導者採用什麼樣的風格去領導組織!!!
4. 管理學根據費德勒的權變模型,在什麼情境下任務取向的領導者更有效什麼情境下關系取向的領導者更有效
這位朋友,我就是教管理學的老師,在上面的問題中,你下面的描述已經回答了版你的權問題。現結合費德勒的權變模型進一步說明如下:
費德勒模型表明,在對領導者最有利和最不利的情況下(1,2,3,8項),採用任務導向其效果比較好。在對領導者中等有利的情況下(4,5項),採用關系導向效果比較好。許多情況證明,這個模型是不錯的。
你能結合上面這個費德勒模型看明白嗎?
5. 什麼是權變理論簡述權變理論中的費德勒模型!
一、權變理論被看作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由於特質理論不能准確地預測領導者的行為,甚至難以解釋不同情境下領導者行為的多樣性,而行為理論在解釋某些領導行為時又顯得過於簡單,有時甚至難以自圓其說,如對同一種領導行為為什麼在不同的群體中會產生不同的效果等問題不能給出圓滿解釋,因此研究者把注意力轉移到了領導情境方面。
影響領導有效性的大量情境因素逐漸被識別出來,於是研究者試圖將這些情境因素整合起來,形成了多種權變領導模型,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領導有效性權變模型、路徑-目標領導理論、生命周期理論。
二、費德勒的權變模型(Fiedler contingency model)是指,有效的群體績效取決於兩個方面的恰當匹配:其一是與下屬發生相互作用的領導者風格;其二是領導者能夠控制和影響情境的程度。該模型基於 這樣的前提假設:在不同類型的情境中,總有某種領導風格最為有效。這一理論的關鍵在於道德界定領導風格的不同以及不同的情境類型,然後建立領導風格與情境 的恰當組合。
(5)如何使用費德勒模型擴展閱讀:
菲德勒(F.Fiedler)經過長期研究,提出了領導有效性的權變模型。他認為,任何形態的領導方式都可能有效,關鍵在於領導風格和具體組織情境的匹配程度。領導效果的好壞取決於三個維度上的條件:領導者與被領導者關系、任務結構以及職位權力。如果這三個維度上的條件都好,情境對領導是有利的。
具體說,就是如果領導者被追隨者接受和尊敬(第一個維度),任務高度結構化,即每件事情都可以描述和有程式化的運作方式(第二個維度),且領導者的職位權力和權威非常正式化且穩固(第三個維度),那麼這個情境對領導者是有利的。但是,如果出現相反的情況(三個維度都低),那麼情境對於領導者而言就非常不利。
菲德勒通過研究,證明情境有利和領導風格共同決定了領導有效性。總的看來,在非常有利和非常不利的情境下,任務導向或者頑固、獨裁型的領導者是最有效的;當情境只是適度有利時,人性取向或民主型的領導者是最有效的。
6. 簡要論述在管理實踐中如何用費德勒模型及其優勢與局限
強調一下是菲德勒,不是費德勒,一個是管理學家,一個是網球天王,八竿子內打不著。其模型的結容論是:菲德勒模型指出有效的群體績效取決於以下兩個因素的合理匹配:1與下屬相互作用的領導者的風格;2情境對領導者的控制和影響程度德勒開發了一種工具叫「最難共事者意問卷」LCP用以測量個體是任務取向型還是關系取向型。分離出三種情境因素:領導者-成員關系;任務結構;職位權力。用這三種情境與領導者的行為取向進行恰當匹配。通過LCP先測出人們的領導風格。得分高說明測試者樂於與同事形成友好的人際關系,就是說如果你把最難共事的同事描述得經較積極那麼你就是關系取向型。如果得分低,說明你是任務取向型。中間狀態則不在研究范圍之內菲德勒認為領導者的行為方式應與環境類型相適應才能獲得滿意的效果。一般來講,在最有利和最不利的情境下,工作任務型的領導方式比較有效;在中等狀態情境下,人際關系型的領導方式比較。
7. 費德勒權變領導模型的主要思想
權變理論(Contingency Theory)的中心思想是:
①企業組織是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開放型的子系統,受環境的影響。因此,必須根據企業組織在社會大系統中的處境和作用,採取相應的組織管理措施,從而保持對環境的最佳適應。
②組織的活動是在不斷變動的條件下以反饋形式趨向組織目標的過程。因此,必須根據組織的近遠期目標以及當時的條件,採取依勢而行的管理方式。
③管理的功效體現在管理活動和組織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因此,必須根據組織的各要素的關系類型及各要素與管理活動之間相互作用時的一定函數關系來確定不同的管理方式。
權變理論認為根本沒有所謂的最好的辦法去組織企業、領導團隊或者制定決策。組織形式/領導風格/決策方式在某種情況下效果卓著,然而,換一種情況可能就不那麼成功。Fiedler理論是最早的權變理論,從領導者性格特徵和行為習慣出發,總結出組織績效受制於領導者個人心智導向及其他三個情景變數,即 組織氛圍、任務結構以及領導者權力地位。 這一理論解釋了組織績效在上述三個變數兩兩作用下的不同結果, 揭示了在不同變數情境下的有效領導風格。 根據Fiedler理論,領導效能就是領導風格與領導者工作環境屬性交互作用的結果。
費德勒權變模型是費德勒和他的同事發展出來的,是建立在工作導向和員工導向的基礎上的。該模型認為最合適的領導風格是取決於整體環境是否適宜以及適宜的程度,隨著環境發生改變,領導要求也應改變。
費德勒指出,領導者的有效性取決於員工導向與其它三個變數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三個變數分別與追隨者、任務和組織有關。領導者—成員關系取決於群體接受領導者的方式。例如,如果群體與領導者之間存在摩擦、排斥領導者以及下屬不願遵守紀律,那麼領導者—成員關系就很差。任務結構反映工作中執行某種特定方式的必要程度。領導者的職位權力描述了領導者所在職位的組織權力,例如僱用和解僱的權力,地位象徵以及升職加薪的權力。
在高度非結構化環境下,領導者的結構和控制可以解決該情境下的模糊和焦慮問題,所以結構化的方法更能得到員工的喜愛。在任務高度程序化以及領導者與員工的關系很好的情況下,他們會覺察到任務導向更加有助於工作績效。其餘的情況下需要建立更好的領導者—成員關系,於是更加關心人的、員工導向的領導者是有效的。
通過大量研究對費德勒模型的總體效率進行了考察,有相當多的證據支持這一模型。但是,研究也表明該模型也還存在一些缺欠,還需要增加一些變數進行改進和彌補。
8. 費德勒模型
淮海路好象有一家專門買和奶牛有關的用品店.不知道會不會有你要找的.
9. 領導權變理論的費德勒模型
伊利諾大學的菲德勒(Fred Fiedler)從1951 年開始,首先從組織績效和領導態度之間的關系著手進行研究,經過長達15 年的調查試驗,提出了「有效領導的權變模式」,即菲德勒模型。他認為任何領導形態均可能有效,其有效性完全取決於是否與所處的環境相適應。他把影響領導者領導風格的環境因素歸納為三個方面:職位權力、任務結構和上下級關系。 領導權變理論在其出現後即以它特有的魅力而使以往的領導理論黯然失色。
首先,領導權變理論統合了領導現象的復雜性。領導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社會現象。一種領導現象的出現,不僅是領導者本人的行為結果,而且還有賴於周圍的領導環境。領導者特質研究和領導者行為研究皆以領導者為出發點,而以領導者個人之內在素質或行為來探究領導現象,程度不同地忽略了與領導現象相關的領導環境的重要作用,忽略了被領導者在領導過程中的作用。領導是一種動態的群體過程或社會關系,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交互影響是領導過程之本質。在領導過程中,領導者是發生影響作用的主體,被領導者是被影響的客體。沒有被影響的客體,發生影響作用的主體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據,若忽略對被領導者的研究,便難於了解領導現象之全貌,因而有偏頗之嫌。權變領導理論研究把領導者個人特質、行為者行為及領導環境相互聯系起來,從而創造了一套比較完善的領導理論體系。
其次,領導權變理論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它為人們提供了一套有效的領導方法。領導者特質研究重點在於分析領導者應具備的各種特質,以此作為選拔領導者的依據,而沒有涉獵領導方法之領域。領導者行為研究雖已涉足領導方法領域,但其研究旨趣是企圖從眾多的成功領導者的行為中概括出一套理論的、固定不變的和放之四海皆適用的領導方式。而權變領導理論則以領導者個人特質、領導者行為及領導環境交互影響來解釋領導現象,否認有任何固定不變、普遍適用的領導方式的存在,認為任何領導方式在與環境作適當搭配下,均可能成為最有效能的領導方式,因此它沒有提出有關最佳領導方式之主張,而代之以領導方式與情境搭配之模式。 第三,權變領導理論更切合實際領導工作者的需要,由於領導本身是一種極為復雜的社會現象,加之研究者的觀點和研究方法的不同,不論是領導者特質研究還是領導者行為之研究,所得研究結果都矛盾叢生,使實際領導工作者有無所適從之嘆。由於權變領導理論以統合之方式和權變之觀點解釋了領導現象的復雜性,吸收了前人的有益研究成果,從而為人們提供了研究領導現象的新途徑和提高領導效能的新方法,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領導理論與領導實際的距離,滿足了實際領導工作者對領導理論的需要。
10. 費德勒模型的介紹
管理學名詞。也叫費德勒的權變模型。費德勒的權變模型(Fiedler contingency model)是指,有效的群體專績效取屬決於兩個方面的恰當匹配:其一是與下屬發生相互作用的領導者風格;其二是領導者能夠控制和影響情境的程度。該模型基於 這樣的前提假設:在不同類型的情境中,總有某種領導風格最為有效。這一理論的關鍵在於道德界定領導風格的不同以及不同的情境類型,然後建立領導風格與情境 的恰當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