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理解無形資產成本150%攤銷對應交所得稅的影響,請舉例說明。望各位大俠指點迷津。
例如,我公司07年的研究開發支出總共是500萬,資本化支出300萬,07年12月確認了版300的無形資產,10年攤銷,年權底,稅法按150%加計扣除抵稅,請問當期應納稅額如何確認,形成的暫時性差異如何計算和調賬?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九十五條,根據上述規定 ,可以分兩個步驟處理:
1、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照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按照研究開發費用的50%加計扣除。
計算:200+100=300萬元
賬面處理:按照200萬元直接列支為當期費用
稅務處理:年度匯算清繳時進行納稅調整,應納稅所得額調減100萬元。
2、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50%攤銷。
計算:300+150=450萬元,
每月差異 150÷10÷12=1.25萬元
賬面處理:無形資產按照300萬元原值分10年攤銷。
稅務處理:每月申報時做納稅調整,應納稅所得額調減1.25萬元。
原則:賬面處理按會計制度,納稅申報按稅法,此處理無需調賬。
B. 無形資產所得稅的計稅基礎怎樣計算
資產的計稅基礎是按照稅法口徑計算而形成的。
《企業所得稅法》第十二條所稱無形資產,是指企業為生產產品、提供勞務、出租或者經營管理而持有的、沒有實物形態的非貨幣性長期資產,包括專利權、商標權、 著作權、土地使用權、非專利技術、商譽等。
無形資產按照以下方法確定計稅基礎:
1、外購的無形資產,以購買價款和支付的相關稅費以及直接歸屬於使該資產達到預定用途發生的其他支出為計稅基礎。
2、自行開發的無形資產,以開發過程中該資產符合資本化條件後至達到預定用
途前發生的支出為計稅基礎。
3、通過捐贈、投資、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等方式取得的無形資產,以該資產的公允價值和支付的相關稅費為計稅基礎。
無形資產按照直線法計算的攤銷費用,准予扣除。無形資產的攤銷年限不得低於10年。作為投資或者受讓的無形資產,有關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了使用年限的,可以按照規定或者約定的使用年限分期攤銷,外購商譽的支出,在企業整體轉讓或者清算時,准予扣除。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六十五條、第六十六條、第六 十七條)。
(2)無形資產的應交所得稅實例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 無形資產所有權和使用權處理不當做假
無形資產的所有權是企業在法律規定范圍內對無形資產所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處置的權力。無形資產的使用權是按照企業無形資產的用途和性能加以利用,以滿足生產經營的需要。
將只有使用權的無形資產作為有所有權的無形資產下帳,從而增大無形資產攤銷,減少利潤,進而減少所得稅的上繳。
2、 無形資產增加不真實,不合規
企業增加的無形資產有的沒有合法的文件證明,有的已超出了法定有效期。
3、虛增商譽,增大費用
商譽的作價入帳只是在企業合並的情況下發生的,而企業在正常的經營期內,擅自將商譽作價入帳,多攤費用、降低利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無形資產
C. 關於無形資產納稅差異影響應交所得稅的問題
簡單問題復雜化了。150%是加計扣除的優惠政策(企業所得稅法30條,條例95條)內:每年攤銷的無形容資產可以在原來的基礎上加計扣除50%。企業正常核算扣除的無形資產攤銷400萬元/年,稅法允許400*150%=600萬元。15000萬元是企業正常核算的結果,再多扣200萬元即可:
應交企業所得稅=(15000-200)*25=3700(萬元)
D. 無形資產的所得稅稅務處理。
下列無形資產不復得計算攤銷制費用扣除:
①自行開發的支出已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的無形資產;
②自創商譽;
③與經營活動無關的無形資產;
④其他不得計算攤銷費用扣除的無形資產。
(2)無形資產攤銷:
①按照直線法計算的攤銷費用,准予扣除;
②外購商譽的支出,在企業整體轉讓或者清算時,准予扣除;
③無形資產的攤銷年限不得低於10年。
E. 所得稅會計中涉及無形資產加計扣除時應該如何處理
一,無形資產加計扣除是稅法單方面給的稅收優惠,會計上並不核算這個事項專,所以更不會屬確認遞延所得稅。
二,暫時性差異本質在於「暫時性」也就是說稅法和會計處理暫時存在差異,以後會一致,但是無形資產只是稅法單方面核算,和會計的日常賬務處理,沒有關系。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九十五條「企業所得稅法第三十條第(一)項所稱研究開發費用的加計扣除,是指企業為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照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按照研究開發費用的50%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50%攤銷。」
F. 無形資產加計扣除是怎麼回事啊 請舉例分析 謝謝
無形資產的加計扣除問題
甲公司當年實現凈利潤8000萬元,所得稅稅率為25%當年僅發生如下一項影響納稅調整的業務。
甲公司當期為開發新技術發生研究開發支出計2 000萬元,其中研究階段支出300萬元,開發階段符合資本化條件前發生的支出為500萬元,符合資本化條件後至達到預定用途前發生的支出為l 200萬元。稅法規定,企業為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按照研究開發費用的50%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l50%攤銷。假定開發形成的無形資產在當期期末已達到預定用途,甲公司當期攤銷無形資產成本120萬元。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九十五條,根據上述規定 ,可以分兩個步驟處理:
(1)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照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按照研究開發費用的50%加計扣除。
賬面處理:按照800萬元直接列支為當期費用
稅務處理:年度匯算清繳時進行納稅調整,應納稅所得額調減400萬元。
借:管理費用 800萬
貸:研發支出—費用化支出 800萬
(2)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50%攤銷,本年攤銷120萬。
賬面處理:無形資產按照1200萬元原值分10年攤銷。
稅務處理:年度匯算清繳時進行納稅調整,應納稅所得額調減60萬元。
借:管理費用 120萬
貸:累計攤銷 120萬
年度納稅賬務處理
(1)當年應納所得稅
應納稅所得額=8000—800*50%—120*50%=7540
應交所得稅=7540*25%=1885
(2)當期遞延所得稅=0
(3)所得稅費用=當期所得稅+遞延所得稅=1885
借:所得稅費用 1885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1885
分析無形資產加計攤銷形成暫時性差異的處理
(1)對於費用的加計扣除直接計入當期損益。
(2)對於無形資產的加計攤銷是指將無形資產的成本加計50%後分期攤銷扣除,即相當於每期按照折舊額的150%攤銷,而不是與當期全部扣除。
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1200-120=1080
無形資產的計稅基礎=1200*150%-120150%=1080150%=1620
無形資產形成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1620-1080=540
此項暫時性差異不符合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確認條件,不應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資產。
●所得稅會計處理的問題
企業所得稅涉稅處理案例解析
一、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情況
1、內部研究開發形成的無形資產
會計規定,內部研究開發形成的無形資產,其成本為開發階段符合資本化條件以後至達到預定用途前發生的支出,除此之外,研究開發過程中發生的其他支出應予費用化計入損益。
稅法規定,自行開發的無形資產,以開發過程中該資產符合資本化條件後至達到預定用途前發生的支出為計稅基礎。另外,對於研究開發費用的加計扣除,稅法中規定企業為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照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按照研究開發費用的50%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50%攤銷。
所得稅會計准則規定:企業發生的某項交易或事項不屬於企業合並,並且交易發生時既不影響會計利潤也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且該項交易中產生的資產、負債的初始確認金額與其計稅基礎不同,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所得稅准則中規定在交易或事項發生時不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因為如果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則需調整資產、負債的入賬價值,對實際成本進行調整將有違會計核算中的歷史成本原則,影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因此在
【案例1】
甲企業當期為開發新技術發生研究開發支出計1000萬元,其中研究階段支出100萬元,開發階段符合資本化條件前發生的支出為100萬元,符合資本化條件後至達到預定用途前發生的支出為800萬元。稅法規定,企業為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按照研究開發費用的50%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50%攤銷。假定開發形成的無形資產在當期期末已達到預定用途(尚未開始攤銷)。
甲企業當期發生的研究開發支出中,按照會計准則規定應予費用化的金額為200萬元,會計上計入當期損益,稅法上按300萬元(200×150%)當期稅前扣除,即稅法上也不作為資產,計稅基礎為零。形成無形資產的成本為800萬元,即期末所形成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為800萬元,在未來期間可予稅前扣除的金額為1200(800×150%)萬元,其計稅基礎為1200萬元,形成暫時性差異400萬元。
該項無形資產並非產生於企業合並,同時在初始確認時既不影響會計利潤也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確認其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之間產生暫時性差異的所得稅影響需要調整該項資產的歷史成本,准則規定該種情況下不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
2、融資租入固定資產
會計准則規定,承租方對融資租入固定資產的入賬價值的確認,應以租賃開始日租賃資產公允價值與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兩者中的較低者以及相關的初始直接費用作為入賬價值,而稅法規定以租賃協議或合同確定的價款加上運輸費、途中保險費等的金額計價,對二者之間產生的暫時性差異,若確認為一項遞延所得稅資產,則違背了「歷史成本」原則。
例如,融資租入的固定資產在租賃開始日的公允價值1000萬元,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960萬元。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為960萬元,未來支付的租金總額,即計稅基礎為1060萬元。
雖然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小於計稅基礎,但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因為融資租入固定資產時不影響損益,也就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如果確認暫時性差異的影響,在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同時不能調整所得稅費用,對應科目是資產類科目,即借記「遞延所得稅資產」科目,貸記「固定資產」科目,這樣調整了資產的賬面價值,使得資產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又產生了暫時性差異,由此陷入一個死循環,故准則規定這種情況不確認遞延所得稅。
二、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情況
1、商譽的初始確認。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中,因企業合並成本大於合並中取得的被購買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份額,按照會計准則規定應確認為商譽,但按照稅法規定免稅合並中不允許確認商譽,即商譽的計稅基礎為零,兩者之間的差額形成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因確認該遞延所得稅負債會增加商譽的價值,企業會計准則中規定對於該部分應納稅暫時性差異不確認其所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負債。
G. 怎樣處理無形資產的企業所得稅問題
無形資產是指納稅人長期使用但是沒有實物形態的資產,包括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內、土地使用權、容非專利技術、商譽等。無形資產按照取得時的實際成本計價,應區別確定:
(1)投資者作為資本金或者合作條件投人的無形資產,按照評估確認或者合同、協議約定的金額計價;
(2)購入的無形資產,按照實際支付的價款計價;
(3)自行開發並且依法申請取得的無形資產,按照開發過程中的實際支出計價;
(4)接受捐贈的無形資產,按照發票賬單所列金額或者同類無形資產的市價計價。無形資產應當採取直線法攤銷。
受讓或投資的無形資產,法律和合同或者企業申請書分別規定有效期限和受益期限的,按法定有效期限與合同或企業申請書中規定的受益年限孰短原則攤銷;法律沒有規定使用年限的,按照合同或者企業申請書的受益年限攤銷;法律和合同或者企業申請書沒有規定使用年限的,或者自行開發的無形資產,攤銷期限不得少於10年。以非專利技術投資,換出資產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的差額(評估增值),應計入營業外收入繳納企業所得稅。
H. 無形資產涉及所得稅的會計處理的問題
初始確認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不會產生差異,初始確認的賬面價值是1000萬元,專計稅基礎也是1000萬元。屬你想,加計扣除只是在所得稅匯算清繳時,加大了扣除項,會計上是不做賬的。因此在確認時既不影響會計利潤也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但是影響應繳稅費——應交企業所得稅。也就是說影響應納稅額。兩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