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企業的待攤費用和開辦在多長時間內攤銷完..查賬徵收與核定徵收有什麼區別嗎
企業的待攤費用-開辦費的帳務處理
開辦費是指企業在籌建期間發生的費用,包括籌建期人員工資、辦公費、培訓費、差旅費、印刷費、注冊登記費以及不計入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購建成本的匯兌損益和利息支出。籌建期是指企業被批准籌建之日起至開始生產、經營(包括試生產、試營業)之日的期間。
企業發生的下列費用,不得計入開辦費:
(1)由投資者負擔的費用支出;
(2)由取得各項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所發生的支出;
(3)籌建期間應當計入資產價值的匯兌損益、利息支出等。
《企業會計制度》(財會〔2000〕25號)對開辦費的攤銷期限作了重大調整。原行業會計制度規定,企業發生的開辦費應當從生產經營的當月起在不超過五年的期限內分期平均攤銷。《企業會計制度》第五十條規定:「除購建固定資產以外,所有籌建期間所發生的費用,先在長期待攤費用中歸集,待企業開始生產經營當月起一次計入開始生產經營當月的損益。如果企業長期待攤的費用項目不能使以後會計期間受益的,應當將尚未攤銷的該項目的攤余價值全部轉入當期損益。」由此可見,對開辦費的會計處理,無論從會計科目的設置還是攤銷的期限都與原行業財務制度有較大改變。這一新規定與現行所得稅法規存在較大的差異。《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三十四條規定,企業在籌建期發生的開辦費,應當從開始生產、經營月份的次月起,在不短於5年的期限內分期扣除。因此,企業在生產經營的當月一次性攤銷的開辦費應從生產經營的次月起分五年平均扣除。納稅人在年終申報所得稅時,應做好納稅調整工作,並建立「開辦費稅前扣除台賬」或備查登記簿,為以後年度准確申報稅前扣除(調減)額打好基礎。
例:某股份公司2001年7月份開始生產經營,前期發生的開辦費總額96萬元,7月份攤銷開辦費時,會計分錄如下:
借:管理費用-開辦費攤銷 96萬元
貸:長期待攤費用-開辦費 96萬元
本年度允許稅前扣除額=96萬元÷5年÷12個月×5個月=8(萬元),應調增所得額=96-8=88(萬元);
2002年至2005年每年應調減所得額=96÷5=19.2(萬元);
2006年應調減所得額=96萬元÷5年÷12個月×7個月=11.2(萬元)。
開辦費納稅調整台賬設置如下:
開辦費稅前扣除台賬
單位:萬元
台賬填寫說明:
1.年度:攤銷日期,指開始生產經營的年度和月份,以後年度按順序類推。
2.會計攤銷額:指會計上一次性攤銷的開辦費總金額。
3.稅收扣除額:指按稅法規定允許在本年度稅前扣除的金額。
4.納稅調整額:納稅調整額=會計攤銷額-稅前扣除額。結果是正數為調增所得額,負數為調減所得額。
5.尚未扣除額:指允許在以後年度稅前扣除的金額。
第一年尚未扣除額按本年度納稅調整額填寫,以後年度的尚未扣除額=上期尚未扣除額-本年稅前扣除額。
查帳徵收是根據企業的申報的收入減去相關的成本、費用算出利潤後再根據利潤多少乘以相應的稅率,算出應納稅金。
核定徵收就是不考慮你的成本費用,稅務機關直接用收入乘以一個固定比率(根據行業不同),得出的數就作為你的利潤,然後再根據多少,乘以相應稅率。核定徵收一般適合核算不健全的小型企業。
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