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資產的應攤銷金額為其成本扣除預計殘值後的金額。已計提減值准備的無形資產,還應扣除已計提的無形資產減值准備累計金額。使用壽命有限的無形資產,其殘值應當視為零,但下列情況除外: (1)有第三方承諾在無形資產使用壽命結束時購買該無形資產; (2)可以根據活躍市場得到預計殘值信息,並且該市場在無形資產使用壽命結束時很可能存在。
現行的企業會計制度對無形資產攤銷是這樣規定的:無形資產應當自取得當月起在預計使用年限內分期平均攤銷,計入損益。如預計使用年限超過了相關合同規定的受益年限或法律規定的有效年限,該無形資產按合同規定受益年限(法律未規定)或法律規定使用年限(合同未規定)或合同規定與法律規定(兩者均規定)受益年限中較短者作為其攤銷年限進行攤銷,再或者,合同、法律均未規定,則攤銷年限不應超過10年。筆者認為如此處理還欠妥當。正如企業會計制度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時要充分考慮該項固定資產的性質和消耗方式,合理確定固定資產的預計使用年限和預計凈殘值,並根據科技發展、環境及其他因素合理選擇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對於無形資產的攤銷也不能如此簡單的全額直線攤銷,而應有些變化。但這也必須建立在對無形資產的重新分類之基礎上:
B. 無形資產的攤銷年限及攤銷方法如何確定
如果每個無形資產的攤銷年限都不一樣,也不能加權平均。按照每個無形資產各自使用年限或者企業受益年限進行攤銷。
一般有合同的按照合同年限確定無形資產的攤銷時間,如果有法律規定的,按照法律規定,如果既無法律規定又沒有合同的,使用年限又不能確定的,按照不確定年限的無形資產不進行攤銷,但是每年年末要進行減值測試。
C. 無形資產如何攤銷
根據企業會計准則的規定:
無形資產應當自取得當月起在預計使用年限內分期版平均權攤銷,計入損益。如預計使用年限超過了相關合同規定的受益年限或法律規定的有效年限,該無形資產的攤銷年限按如下原則確定:
(一) 合同規定受益年限但法律沒有規定有效年限的,攤銷年限不應超過合同規定的受益年限;
(二) 合同沒有規定受益年限但法律規定有效年限的,攤銷年限不應超過法律規定的有效年限;
(三) 合同規定了受益年限,法律也規定了有效年限的,攤銷年限不應超過受益年限和有效年限兩者之中較短者。
如果合同沒有規定受益年限,法律也沒有規定有效年限的,攤銷年限不應超過10年。
攤銷無形資產價值時:
借:管理費用——無形資產攤銷
貸:無形資產
D. 無形資產怎麼攤銷
無形資產的攤銷
土地使用權一般是50年,而且無殘值,所以會計分錄如專下
1.取得時
借:無形資產屬
103000
貸:銀行存款
103000
2.次月攤銷時,沖減無形資產
103000/12/50=171.67
借:累計攤銷
171.67
貸:無形資產
171.67
3.在資產負債表中用無形資產-累計攤銷就是無形資產的數額
希望能給你幫助
E. 公司的無形資產如何攤銷
公司的無形資產攤銷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即直線法)、生產總量法等。企業應當按月對無形資產進行攤銷。無形資產的攤銷額一般應當計入當期損益。企業自用的無形資產,其攤銷金額計入管理費用;出租的無形資產,其攤銷金額計入其他業務成本;某項無形資產包含的經濟利益通過所生產的產品或其他資產實現的,其攤銷金額應當計入相關資產成本。
無形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的非貨幣性資產。主要包括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特許權等。
符合以下條件之一的,則認為其具有可辨認性:
能夠從企業中分離或者劃分出來。並能多帶帶或者與有關的合同、資產或負債一起,用於出售、轉移、授予許可、租賃或者交換等。
源自合同性權利或其他法定權利,無論這些權利是否可以從企業或其他權利和義務中轉移或者分離。
商譽的存在無法與企業自身分離,不具有可辨認性,不屬於無形資產。
無形資產主要包括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土地使用權和特許權等。
無形資產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才能予以確認:
與該無形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
該無形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
企業自創商譽以及內部產生的品牌、報刊名等,因其成本無法可靠地計量,因此不作為無形資產確認。
備考初級會計,想要了解更多關於初級會計考試的相關信息,請關注環球快問會計在線。
關注環球網校快問公司的無形資產如何攤銷
F. 是不是計入無形資產,如何攤銷
1.無形資產攤銷時間的規定
無形資產的攤銷期自其可供使用時開始至終止確認時內止,取得當月起在容預計使用年限內系統合理攤銷,處置無形資產的當月不再攤銷。即當月增加的無形資產,當月開始攤銷;當月減少的無形資產,當月不再攤銷。
2.攤銷所使用的方法
包括直線法、產量法等。企業選擇的無形資產攤銷方法,應當能夠反映與該項無形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並一致地運用於不同會計期間;無法可靠確定其預期實現方式的,應當採用直線法進行攤銷。
3.持有待售的無形資產不進行攤銷,按照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減去處理費用後的凈額孰低進行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