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會計中的攤余成本是怎麼回事啊該怎麼核算啊
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攤余成本,是指該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初始確認金額經下列調整後的結果:
(一)扣除已償還的本金;
(二)加上或減去採用實際利率將該初始確認金額與到期日金額之間的差額進行攤銷形成的累計攤銷額;
(三)扣除已發生的減值損失(僅適用於金融資產)。
攤余成本是用實際利率作計算利息的基礎,投資的成本減去利息後的金額。
但在例題中:期末攤余成本=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息-現金流入
將持有至到期投資重分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
借: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當日的公允價值)
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差額)
貸: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利息調整、應計利息
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差額)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期初攤余成本就是求應收本金和應收利息的現值
投資收益=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
根據「新准則」第三十二條和三十三條,對於持有至到期日的投資及貸款和應收賬款、滿足三十三條規定的金融負債後續計量採用實際利息率法,以攤余成本計量。攤余成本的公式為:攤余成本=初始確認金額-已償還的本金-累計攤銷額-減值損失(或無法收回的金額)。實際利息率的公式為:實際利率=將未來合同現金流量折現成初始確認金額的利率。
例1:假設大華股份公司2005年1月2日購入華凱公司2005年1月1日發行的五年期債券並持有到期,票面利率14%,債券面值1
000元。公司按105
359元的價格購入100份,支付有關交易費2
000元。該債券於每年6月30日和12月31日支付利息,最後一年償還本金並支付最後一次利息。
在計算實際利率時,應根據付息次數和本息現金流量貼現,即「債券面值+債券溢價(或減去債券折價)=債券到期應收本金的貼現值+各期收取的債券利息的貼現值」,可採用「插入法」計算得出。
根據上述公式,按12%的利率測試:
本金:100
000×0.55839(n
=10,i=6%)
=
55
839
利息:7
000×7.36(年金:n
=10,i=6%)
=51
520
本息現值合計
107
359
本息現值正好等於投資成本,表明實際利息率為12%。做會計分錄如下: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
107
359
貸:銀行存款
107
359
根據實際利率,編制溢價攤銷表,如表1。
2005年6月30日收到第一次利息,同時攤銷債券投資溢價。根據表1,作會計分錄如下:
借:銀行存款
7
000
貸:投資收益
6
441.54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558.46
在6月30日的資產負債表上債券投資的攤余成本為106
800.54元。
通過上面的例子可知,初始攤余成本就是取得債券的實際成本=買價+相關費用。而所謂的實際利率就是到期收益率,用它來對債券在有效期內的現金流進行折現,使得折現所得現值總額等於取得債券的實際成本(即初時攤余成本)。在受到債券利息的帳務處理為,投資收益的確認金額等於初始攤余成本乘以實際利率,而這一確認的投資收益與實際受到的利息之間的差額就是對初始攤余成本的調整額。調整額為正,則攤余成本會增加,調整額為負,則攤余成本會減少。
如果購買債券只用於交易,不會一直持有到期,則初始攤余成本就是買價,而其他費用則在編制會計分錄是借記投資收益。
『貳』 無形資產的攤余成本與賬面價值怎麼理解啊
無形資產攤銷費用計入管理費用啊。
『叄』 攤余成本是什麼意思
我是復制的。。。呃
一、攤余成本的概念
(一)攤余成本概念的准則界定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印發的《企業會計准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中,最先提出了「攤余成本」的概念,並以數量計算的方式給出了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以下簡稱金融資產(負債))定義。金融資產(負債)的攤余成本,是指該金融資產(負債)的初始確認金額經下列調整後的結果:
1.扣除已收回或償還的本金;
2.加上或減去採用實際利率法將該初始確認金額與到期日金額之間的差額進行攤銷形成的累計攤銷額;
3.扣除已發生的減值損失(僅適用於金融資產)。
即攤余成本=初始確認金額-已收回或償還的本金±累計攤銷額-已發生的減值損失。
其中,第二項調整金額累計攤銷額利用實際利率法計算得到。實際利率法是指按照金融資產(負債)的實際利率計算其攤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費用的方法。實際利率,是指將金融資產(負債)在預期存續期間或適用的更短期間內的未來現金流量,折現為該金融資產(負債)當前賬面價值所使用的利率。
(二)攤余成本與賬面價值攤余成本的概念適用於對金融資產(負債)的後續計量中,與實際利率法對初始確認金額與到期日金額之間的差額的攤銷相聯系。將攤余成本的概念延伸到對攤銷金融資產(負債)的計量中,根據攤余成本與實際利率法的定義,即在定義「當前」時點上,金融資產(負債)攤余成本在金額上等於其賬面價值。實際上,在金融資產(負債)的存續期間,其攤余成本也等於其賬面價值。資產或負債的賬面價值,是企業按照相關會計准則的規定進行核算後在資產負債表中列示的金額,對於計提了減值准備的各項資產,賬面價值就是其賬面余額減去已計提的減值准備後的金額。
以持有至到期投資為例,「持有至到期投資」賬戶分別「成本」、「利息調整」、「應計利息」等進行明細核算。取得時,按照其公允價值和相關交易費用作為初始確認金額,但不包括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領取的利息,投資面值計入「面值」明細賬戶,初始確認金額與面值的差額,計入「利息調整」明細賬戶。此時,計算將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未來現金流量折現到當前賬面價值的折現率,即實際利率。在持有投資期間內的每個資產負債表日,對「利息調整」明細賬戶金額按照實際利率法進行攤銷,假設不考慮本金的收回以及資產減值因素,攤余成本=初始確認金額-累計利息調整攤銷額,也等於持有至到期投資「本金」借方余額+「利息調整」借方余額(貸方余額以「-」列示)+「應計利息」借方余額,即賬面價值,在持有期間將「利息調整」明細賬戶余額攤銷至零。可見,攤余成本的第一項調整是對「成本」明細賬戶的調整,第二項調整是對「利息調整」和「應計利息」明細賬戶的調整,第三項調整是對「持有至到期投資減值准備」賬戶調整,攤余成本在數量上等於賬面價值。
二、實際利率法核算模型及簡便演算法
(一)實際利率法核算模型
對金融資產來說,在持有期間的每個資產負債表日,按照實際利率法計算的攤余成本進行後續計量。其分錄模型為:
借:應收利息[面值(本金)×票面利率]
貸:投資收益(攤余成本×實際利率)
借/貸:金融資產——利息調整差額
該分錄模型適用持有至到期投資、可供出售債券和貸款等。分錄中的「應收利息」是指分期付息債券的應收利息,屬於流動資產;若為到期一次付息債券,應收取的利息屬於非流動資產,應計入「金融資產——應計利息」科目。
對金融負債來說,在持有期間的每個資產負債表日,按照實際利率法計算的攤余成本進行後續計量。其分錄模型為:
借:成本費用科目(攤余成本×實際利率)
貸:應付利息[面值(本金)×票面利率]
借/貸:金融負債——利息調整差額
該分錄模型適用長期借款和應付債券等。分錄中的「應付利息」是指分期付息債券的應付利息,屬於流動負債;若為到期一次付息債券,應支付的利息屬於非流動負債,應計入「金融負債——應計利息」科目。
(二)實際利率法的簡便演算法
對於採用攤余成本進行後續計量的金融資產(負債)的後續計量的核算,一般採用列表計算每個資產負債表日上述分錄模型中的金額。在確認後,計算實際利率時,編制「實際利率法攤銷表」,在每個資產負債表日,按照表上金額進行會計處理。按照以上的分析,攤余成本等於賬面價值,那麼,每個資產負債表日進行後續計量時,可以不通過列表形式計算分錄模型的金額,而直接按照攤銷前該項金融資產(負債)賬面價值與實際利率的乘積確認各期應享有的投資收益或應分攤的成本費用,按照面值(本金或成本)與票面利率(合同利率)確認各期應收取或支付的利息債權或債務,差額作為利息調整項目。這樣,避免了編表以及保管表格供以後各期利用的麻煩。採用賬面價值按照分錄模型攤銷,發生金融資產減值,重新計算實際利率後,按照賬面價值與新實際利率計算確定本期的投資收益即可,不必重新編制攤銷表,簡化了核算工作。
(三)一個簡化核算的實例
下面以持有至到期投資為例進行說明。甲公司屬於工業企業,20×0年1月1日,支付價款1 000萬元購入某公司5年期債券,面值1 250萬元,票面年利率4.72%,到期一次還本付息,且利息不是以復利計算。甲公司將購入的債券劃分為持有至到期投資。
首先計算實際利率,(59×5+1 250)×(1+R)-5=1 000,得出R=9.05%,此時不編制「實際利率法攤銷表」。
1. 20×0年1月1日,購入債券,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1 250
貸:銀行存款1 000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250
2. 20×0年12月31日,按照實際利率法確認利息收入,此時,「持有至到期投資」的賬面價值=1 250-250=1 000,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1 250×4.72%)59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借貸差額31.5
貸:投資收益(1 000×9.05%)90.5
3. 20×1年12月31日,按照實際利率法確認利息收入,此時,「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借方余額=1 250,「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借方余額=59,「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貸方余額=250-31.5=218.5,因此,其賬面價值=1 250+59-218.5=1 090.5,實際上賬面價值可以根據「持有至到期投資」的總賬余額得到,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1 250×4.72%)59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借貸差額39.69
貸:投資收益(1 090.5×9.05%)98.69
以後各期以此類推。
三、攤余成本概念的再思考
(一)攤余成本與賬面價值的聯系攤余成本的概念應用於金融資產(負債),在金額上等於賬面價值,攤余成本或賬面價值均不屬於《企業會計准則——基本准則》規范的5種會計要素計量屬性之一。攤余成本與賬面價值的區別在於:攤余成本運用於金融資產(負債)的後續計量,體現按實際利率法攤銷的動態過程,表示在每期攤銷後的余額;賬面價值注重各資產或負債相關賬戶與備抵賬戶在某一時點的數量關系。
(二)攤余成本概念的擴展若將攤余成本的概念從金融資產(負債)的後續計量擴展到其他資產(負債)的計量過程,那麼上述分錄模型可以進一步擴展到分期付款購買資產、分期收款銷售商品無形資產以及融資租賃等業務的核算。例如,在分期付款購買資產業務中,「長期應付款」的攤余成本=初始確認金額-未確認融資費用的初始確認金額-已償還的本金+未確認融資費用的累計分攤額;長期應付款的賬面價值=「長期應付款」賬戶余額經過「未確認融資費用」費用賬戶余額調整後的金額,即長期應付款在資產負債表上列示的金額;分期付款信用期內每個資產負債表日未確認融資費用的分攤額=「長期應付款」的攤余成本×折現率。
『肆』 如何理解攤余成本
攤余成本是用實際利率作計算利息的基礎,投資成本減去利息後的金額。
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攤余成本,是指該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初始確認金額經下列調整後的結果:
(一)扣除已償還的本金;
用插值法計算出實際利率i=4.33%
第一年年末攤余成本
=期初攤余成本(本金)+本期實際利息(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 - 應付利息(票面利率*票面面值)
=125+125*4.33%-100*10%=120.4125。
『伍』 賬面余額和攤余成本的區別是什麼
一、定義不同:
1.賬面余額:
是指某賬戶的賬面實際余額,可以不扣除與該賬戶相關的備抵項目。
2.攤余成本:
是指用實際利率(此處指同期市場利率)作計算利息的基礎,投資成本減去利息後的金額。
二、性質不同:
1.賬面余額:
賬面價值都是減去計提的折舊(或攤銷)和減值准備後的金額;賬面余額都是各自賬戶結余的金額。是賬面上實際存在的金額,會計報表上的原值。
2.攤余成本:
攤余成本實際上是一種價值,它是某個時點上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值。攤余成本等於初始確認金額減去已償還的本金,減去累計攤銷額,減去減值損失(或無法收回的金額)。
(5)無形資產攤余成本核算擴展閱讀
只涉及賬面價值和賬面余額(賬戶余額)的概念,賬面價值都是賬面余額減去計提的減值准備後的金額;賬面余額都是各自賬戶結余的金額。
企業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或對無形資產進行攤銷,以及對固定資產、無形資產計提減值准備時,都是不會影響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的賬面余額,只是影響它們的賬面價值。
而初始攤余成本就是取得債券的實際成本=買價+相關費用。而所謂的實際利率就是到期收益率,用它來對債券在有效期內的現金流進行折現,使得折現所得現值總額等於取得債券的實際成本。
『陸』 無形資產期末借方余額為攤余成本對嗎
首先攤余成本是指的金融資產,無形無形資產期末借方余額和固定資產期末借方余額的意義是一樣的,就是沒有待攤完的!
『柒』 (請問) 簡述攤余成本並舉例
攤余成本是用實際利率作計算利息的基礎,投資的成本減去利息後的金額。
攤余成本一般出現在使用實際利率法核算的項目中,攤余成本=成本-利息調整-減值准備,最容易理解的解釋是:攤余成本和賬面價值的概念差不多,就是成本減去備抵科目後的余額。
例1:假設大華股份公司2005年1月2日購入華凱公司2005年1月1日發行的五年期債券並持有到期,票面利率14%,債券面值1 000元。公司按105 359元的價格購入100份,支付有關交易費2 000元。該債券於每年6月30日和12月31日支付利息,最後一年償還本金並支付最後一次利息。
舉例說明
在計算實際利率時,應根據付息次數和本息現金流量貼現,即「債券面值+債券溢價(或減去債券折價)=債券到期應收本金的貼現值+各期收取的債券利息的貼現值」,可採用「插入法」計算得出。
根據上述公式,按12%的利率測試:
本金:100 000×0.55839(n =10,i=6%)
= 55 839
利息:7 000×7.36(年金:n =10,i=6%)
=51 520
本息現值合計 107 359
本息現值正好等於投資成本,表明實際利息率為12%。做會計分錄如下: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 100 000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7 359
貸:銀行存款 107 359
根據實際利率,編制溢價攤銷表,如表1。
2005年6月30日收到第一次利息,同時攤銷債券投資溢價。根據表1,作會計分錄如下:
借:銀行存款 7 000
貸:投資收益 6 441.54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558.46
在6月30日的資產負債表上債券投資的攤余成本為106 800.54元。
『捌』 在用實際利率法計算攤余成本的時候,金融資產開始發生的交易費用,固定資產發生的運費,無形資產的相關稅
可供來出售是要算的,兩個非貨自幣性資產不用,前者交易費影響的是利息調整,不影響成本即票面價值。而後者直接計入初始入賬金額,貸銀行存款
這么想,為什麼要利息攤銷!因為時間長,有時間價值,所以要折現,那麼攤銷按什麼呢?當然是現值跟長期應付金額的差咯!你支付的直接相關稅費當期就付了,沒有時間的影響啦!為什麼要攤銷呢?
可供就不一樣了,手續費不可能影響債券票面價值(固定的),那怎麼辦呢!只好記到利息調整,影響賬面,然後對利息調整進行攤銷,和持有至到期投資是一樣的。深層次的理論我也不清楚了!
『玖』 會計中攤余成本的概念是什麼期初的攤余成本怎麼計算
攤余成本( cost)是指用實際利率(此處指同期市場利率)作計算利息的基礎,投資成本減去利息後的金額。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攤余成本,是指該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初始確認金額經過調整後的結果。
攤余成本計算方式:
假設A企業溢價發行5年期債券面值100元,實際發行價格125元,票面年利率10%,每年付息,5年到期後一次性償還本金100元。
100×10%×(P/A,i,5) + 100×(P/F,i,5) = 125
其中(P/A,i,5)為利率為i,期數為5期的年金現值系數;(P/F,i,5)為利率為i,期數為5期的復利現值系數。
用插值法計算出實際利率i=4.33%
第一年年末攤余成本
=期初攤余成本(本金)+本期實際利息(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 - 應付利息(票面利率*票面面值)
=125+125*4.33%-100*10%
=120.4125;
(9)無形資產攤余成本核算擴展閱讀:
攤余成本主要包括持有到期投資、長期應收款、長期股權投資、工程物資、投資性房地產、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長期待攤費用、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等。
攤余成本不能在一年之內通過某種經濟運作轉化為可用資金,例如有企業的長期設備,減值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攤余成本
『拾』 練習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的核算
相關會來計分錄如下:
(1)購入時
借: 債權自投資-成本 1000
債權投資-利息調整 30
貸:銀行存款 1030
(2)18年12月31日
借: 應收利息 40
貸: 債權投資-利息調整 2.92(票面利息40-投資收益37.08)
投資收益 37.08(期初攤余成本1030*實際利率3.6%)
(3)19年1月1日收到利息時
借: 銀行存款 40
貸: 應收利息 40
(4)19年12月31日
借: 應收利息 40
貸: 債權投資-利息調整 3.03
投資收益 36.97 (18年期末攤余成本1027.08*3.6%)
(5)2020年1月1日
借: 銀行存款 40
貸: 應收利息 40
借:銀行存款 1035
貸:債權投資-成本 1000
債權投資-利息調整 24.05
投資收益 10.95
以上單位均為萬元,小數點保留兩位小數,如果題目要求不一致的,答案數字會有細微的差距。而且此題的實際利率,是低於3%的,但是在實際做題時,按照題干提供的數據,直接核算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