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實體現金流量=營業現金毛流量-(凈經營長期資產增加+折舊與攤銷)
因為會計上每期都會對長期資產進行折舊或者攤銷,我們在財務報表上獲得的回關於長期資產的增加值是答已經抵減折舊或攤銷後的余額,而實際的資本支出是長期資產的原值,所以需要在已經抵扣折舊或攤銷的長期資產的增加值中加回已經抵扣折舊和攤銷的數值。
因為經營營運資本的增加=流動經營資產-流動經營負債=凈短期經營資產的增加,資本支出=長期資產的增加+累計折舊與攤銷=凈長期經營資產的增加。
所以實際上,所有這個過程計算的最終結果就是:實體現金流量=稅後經營凈利潤-凈經營資產的增加。
(1)凈現金流量等於稅後利潤加折舊攤銷擴展閱讀
1、如果實體現金流量是負數,企業需要籌集現金,其來源有:
①出售金融資產;
②借入新的負債;
③發行新的股份。
2、如果實體現金流量是正數,它有5種使用途徑:
①向債權人支付利息(注意,對企業而言,利息凈現金流出是稅後利息費用);
②向債權人償還負債本金,清償部分負債;
③向股東支付股利;
④從股東處回購股票;
⑤購買金融資產。
⑵ 自由現金流量=(稅後凈營業利潤+折舊及攤銷)-(資本支出+營運資本增加)
首先你的復公式寫錯了,制不是營運資本增加,而是經營營運資本增加
實體現金流量(自由現金流量),是管理用財務報表的概念,從公司的年報上是不能直接找到的。
實體現金流量,是可以分配給所有投資人,包括股東和債權人的稅後現金流量。
稅後經營凈利潤=息稅前利潤*(1-所得稅稅率)
加上折舊,是因為折舊是非付現成本,所以要加回來。(稅後凈營業利潤+折舊及攤銷)成為毛流量
然後再減去(經營營運資本增加+經營長期資產增加+折舊) 就是 實體現金流量了
其中, 經營長期資產增加+折舊=資本支出
⑶ 求解釋:既然凈現金流量不包含折舊費,為什麼凈現金流量=稅後利潤+折舊費
其實折舊在這里是一個等價的數字而已 沒有具體的意義,算的時候好算罷了。。
凈現金流量專=營業收入—屬付現成本—所得稅
而 稅後利潤=營業收入—付現成本—所得稅—折舊費
所以 凈現金流量=營業收入—付現成本—所得稅—折舊費+折舊費=稅後利潤+折舊費
這只是一個簡單計算的公式而已 在記憶的時候不能死記公式,記原理比較好。。。。
⑷ 計算運營期所得稅的凈現金流量時,為何要加上折舊和攤銷
這是因為:企業是按權責發生制的原則計算產品成本的。
如企業在今年1月購置了一台生產用設備,各種稅費安裝達到可使用狀態共計支出10萬元,當月已投入生產。那麼這10萬元是今年1月的資金流出,它與產品成本沒關系。
而2月份在計算產品成本時就要計提該設備的固定資產折舊按5%扣除殘值率後,再按照年限法計提出·每月應計入產品成本的折舊費,那麼這筆折舊費當月並沒有資金流出,但在該產品實現銷售獲得收入時,其未流出的資金確得到資金流入的補償。
因此折舊費和其他攤入產品的各種費用,是在其實現銷售時抵補了其原來的流出。所以在計算運營所得稅的凈流量時,要加上折舊及其他攤銷費。
(4)凈現金流量等於稅後利潤加折舊攤銷擴展閱讀:
在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中,經濟業務的發生和貨幣的收支不是完全一致的,即存在著現金流動與經濟活動的分離。由此而產生兩個確認和記錄會計要素的標准,一個標準是根據貨幣收支是否來作為收入確認和費用確認和記錄的依據,稱為收付實現制;另一個標準是以取得收款權利付款責任作為記錄收入或費用的依據。
權責發生制在反映企業的經營業績時有其合理性,幾乎完全取代了收付實現制;但在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時卻有其局限性:一個在損益表上看來經營很好,效率很高的企業,在資產負債表上卻可能沒有相應的變現資金而陷入財務困境。
而其在資產負債表上則部分反映為現金收支,部分反映為債權債務。為提示這種情況,應編制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現金流量表或財務狀況變動表。彌補權責發生制的不足。權責發生制一般用於企業經營情況。
⑸ 營業現金凈流量為什麼等於凈利潤加折舊
折舊是非付現成本,因為經營現金流量是通過凈利潤進行調整的,損益表的利潤已經扣除了折舊、攤銷等非付現成本與費用,所以計算現金流量時要加回。如果有利息費用、固定資產殘值,都需要加回。
⑹ 自由現金流量=(稅後凈利潤+折舊及攤銷)一(資本支出+營運資本增加) 公式理解。
計算稅後凈利潤的時候已經在收入中扣除了當年的折舊和攤銷,因為折舊和攤銷是專以前買設備的成屬本現在看成每年均勻支出,在買設備的時候是一次性付款的,後面算作每年的支出(但是實際上又沒有花錢,所以折舊和攤銷又被稱為非付現成本,題外話),為什麼要這樣?因為稅法這樣規定的,折舊和攤銷既然是算作成本,扣稅前的時候僅僅只是為了計算折舊和攤銷的抵稅效應,在收入中扣除了視作成本費用的折舊和攤銷,扣完所得稅後再把折舊和攤銷加回來而已,如果不加回來利潤就被這個虛擬的成本費用算少了,加回來就正常了,就是為了算那抵扣的所得稅,如果不能抵稅,折舊和攤銷就直接計入成本,後面也不會再加回來了。
這是我的理解
⑺ 財務管理中經營期的現金凈流量,為什麼可以加上折舊額求救。
經營期凈現金流量=收入-銷售稅金及附加-付現成本-所得稅
付現成本內=總成本-折舊和攤銷
所以,凈現金容流量=收入-銷售稅金及附加-總成本+折舊和攤銷-所得稅
折舊和攤銷是非付現成本,經營期內是沒有實質現金流出的,在減去總成本後要加回折舊和攤銷。
⑻ 為什麼折舊屬於現金流量
折舊和攤銷是息稅前利潤的減項,會導致息稅前利潤減少(減少的數額等於折舊和攤版銷的數額)權,進而使繳納的所得稅減少,從而導致現金凈流量增加(增加的數額=折舊和攤銷的數額×所得稅稅率)。所以,在計算凈現金流量時必須加上由此導致的所得稅的減少額。
息前稅後利潤=息稅前利潤×(1-所得稅稅率),折舊和攤銷導致息前稅後利潤減少的數額=折舊和攤銷的數額×(1-所得稅稅率)。
故在息前稅後利潤的基礎上加上折舊和攤銷後,正好反映折舊和攤銷導致凈現金流量增加的數額,即「折舊和攤銷的數額×所得稅稅率」。
拓展資料:
固定資產計提折舊注意問題
1.注意計提折舊的范圍,按現行企業會計准則規定,除以下情況外,企業應對所有固定資產計提折舊;
a.已提足折舊仍繼續使用的固定資產;
b.按照規定單獨計價作為固定資產入賬的土地;
c.處於更新改造過程中的固定資產。未使用的機器設備、儀器儀表、運輸工具、工具器具、季節性停用也要計提折舊。
2.注意再計提固定資產這就是應考慮固定資產減值准備。
3.注意折舊期間跨年度時年折舊額的確定。
⑼ 為什麼現金凈流量=利潤+折舊我以為是利潤-折舊。
我可能要糾正一下,財務上正確的叫法是
現金毛流量=利潤+折舊
現金凈流量=利現金毛流量-經營營運資本增加
為什麼加上折舊呢,因為折舊就是攤銷,本身並不引起現金的流出,打個比方,花10萬買台設備,折舊10年,每年折舊1萬。
第一年,你現金流出10萬,資產增加,在利潤表上不體現,對吧。
第二年,你折舊1萬,利潤就相應減少1萬(不考慮所得稅影響),對吧。
第二年,對你來說,現金流出了嗎,沒有。
所以計算現金時,要把折舊加回來。
⑽ 營業現金毛流量為什麼加稅前折舊和攤銷
最簡單的理解的辦法就是,營業現金毛流量針對現金流量,我們只看現金流量,因回為折舊抵答稅,所以我實實在在交出去的稅金就是折舊抵稅後的,也就是說交出去的稅金現金是釘死的,不會因為你是不是付現成本而被還原,那麼我們的現金流量就是流入的錢【營業收入】-流出的錢【付現成本(營業成本-折舊攤銷)+交的稅金(訂死的)】,化簡後就是【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稅金】+折舊攤銷,也就是稅後經營凈利潤+折舊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