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還建房土地使用費會計分錄怎麼做
既然可以收你費就是有法可依!!地使用費[也可以說是增值稅,當初你買是50元一平回方,現在市價值答1500元就是算補差價!]這你不虧!收你這費也可以這樣比較,房產證有效期是60年!如果你是1980年的證!現在是新的2010年!這證又是一個60年!。。。。。。220元按現在物價60年後說不定只能買個燒餅!所以交土地使用費220元每平方米合情合理!
❷ 土地使用稅計入的是哪一個會計科目
土地使用稅應當計入「管理費用」科目。
❸ 土地使用權租賃費、會計分錄
國有土地租賃費收入的會計處理為:
1、確認收入時,
借:銀行存款版-**行
貸:其他業務收入
應交稅費權-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2、攤銷成本時,
借:其他業務成本
貸:累計攤銷-土地使用權
營改增後,納稅人以經營租賃方式將土地出租給他人使用,按照不動產經營租賃服務繳納增值稅。納稅人轉讓2016年4月30日前取得的土地使用權,可以選擇適用簡易計稅方法,以取得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減去取得該土地使用權的原價後的余額為銷售額,按照5%的徵收率計算繳納增值稅。
❹ 提取土地使用費會計分錄
提取本月土地使用費,該企業實際佔地15畝,每平米年使用費是4元。請以此內容編版制會計分錄:
借:管理費權用——土地使用稅666.6666667*15*4/12
貸:應交稅費——應交城鎮土地使用稅40000
/12
土地使用稅是按年繳納的,很少有按月計提或分攤的。
❺ 土地轉讓的分錄及稅務處理
一、企業購入自用的土地使用權通常應確認為無形資產;
二、購入的土地准備增值後轉讓的,應確認為「投資性房地產」。
但你單位購入的土地沒有土地證,是無法轉讓的。你單位應與太倉賣家辦理過戶手續後,才能轉讓。
開辦期間的營業執照、稅務、環保等方面的費用計入「管理費用-開辦費」。
三、土地轉讓應交土地增值稅、營業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印花稅、契稅和所得稅。
1、計提土地增值稅、營業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時:
借:營業稅金及附加-土地增值稅
借:營業稅金及附加-營業稅
借:營業稅金及附加-城建稅
借:營業稅金及附加-教育費附加
貸:應交稅費-應交土地增值稅
貸:應交稅費-應交營業稅
貸:應交稅費-應交城建稅
貸:應交稅費-應交教育費附加
上交時:
借:應交稅費-應交土地增值稅
借:應交稅費-應交營業稅
借:應交稅費-應交城建稅
借:應交稅費-應交教育費附加
貸:銀行存款
2、印花稅上交時:
借:管理費用-印花稅
貸:銀行存款
3、土地增值收益年底合並計算企業所得稅:
借:所得稅
貸:應交所得稅
4、契稅由買方列入土地成本中。
5、轉讓土地使用權的會計分錄:
借:銀行存款
貸:營業收入(或其他業務收入)
借:營業成本(或其他業務支出)
借:無形資產(或投資性房地產)
❻ 房產稅和土地使用稅的會計分錄(急!)
借:管理費用--房產稅/土地使用稅
貸:應交稅金--應交房產稅/土地使用稅
支付時:
借:應交稅金--應交房產稅/土地使用稅
貸:銀行存款
這樣是對的!先計提,後繳納。
❼ 征地管理費如何做會計分錄,計入管理費用--土地使用費 合適嗎
是定期徵收的,還是一次性繳的?如果是定期繳的,我想應該記入當期費用 ,如果是一次性收取的我覺得也應該記入所購入的固定資產成本中.
滿意請採納
❽ 交土地使用費怎麼做會計分錄
計提時:借:管理費用
貸:應交稅費專-應交土地使用稅屬
交納時:借:應交稅費用-應交土地使用稅
貸:銀行存款OR現金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和啟發!!!
❾ 房地產開發企業開發土地的土地租金會計分錄計入開發費用還是管理費用
不對吧,房地產開發的土地應該是交土地出讓金或土地轉讓費,不可以租賃形式取得的產權,所以你取得的土地使用費應該是計入開發成本的。
❿ 土地測繪費計入什麼科目
土地測繪費入賬應當分情況討論:
1、企業籌建期間發生的土地測繪費,應當計入專「管理屬費用」科目。
借:管理費用——開辦費
貸:銀行存款
2、自建自用的房屋建築屋測繪費計入什麼科目,應計入「在建工程」科目。
借:在建工程
貸:銀行存款
3、房地產開發公司在開發房地產時發生的房屋建築屋測繪費,應計入「開發成本」科目。
借:開發成本
貸:銀行存款
(10)繳土地使用費分錄擴展閱讀:
不列入開辦費范圍的支出:
1、取得各項資產所發生的費用。包括購建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時支付的運輸費、安裝費、保險費和購建時發生的相關人工費用。
2、規定應由投資各方負擔的費用。如投資各方為籌建企業進行了調查、洽談發生的差旅費、咨詢費、招待費等支出。我國政府還規定,中外合資進行談判時,要求外商洽談業務所發生的招待費用不得列作企業開辦費,由提出邀請的企業負擔。
3、為培訓職工而購建的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支出不得列作開辦費。
4、投資方因投入資本自行籌措款項所支付的利息,不得計入開辦費,應由出資方自行負擔。
5、以外幣現金存入銀行而支付的手續費,該費用應由投資者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