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股東損害債權人利益糾紛的管轄如何確定
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一、《公司法》第二十條第一款規定,公司股東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東權利,不得濫用股東權利損害公司或者其他股東的利益;不得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損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
該條第三款還規定,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
第十三條第二款規定,公司債權人請求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在未出資本息范圍內對公司債務不能清償的部分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已經承擔上述責任,其他債權人提出相同請求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股東在公司設立時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依照本條第一款或者第二款提起訴訟的原告,請求公司的發起人與被告股東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公司的發起人承擔責任後,可以向被告股東追償。
第十八條還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即轉讓股權,受讓人對此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公司請求該股東履行出資義務、受讓人對此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公司債權人依照本規定第十三條第二款向該股東提起訴訟,同時請求前述受讓人對此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受讓人根據前款規定承擔責任後,向該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追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是,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首先,根據《民訴法》第二十一條第三款規定,同一訴訟的幾個被告住所地、經常居住地在兩個以上人民法院轄區的,各該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
其次,公司股東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責任糾紛案件屬於侵權案件,根據《民訴法》第二十八條規定,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最後,根據《民訴法解釋》第二十四條規定, 民事訴訟法第二十八條規定的侵權行為地,包括侵權行為實施地、侵權結果發生地。
2. 公司股權經濟糾紛事情股東如何索賠或者賠償
公司與股東是相互獨立的法律主體。
對於同事的行為,應當明確是股東的行為還是公司的行為。
1.股權轉讓協議
合同方:你、同事、同事的朋友
公司不是該協議的當事人。簡單的說即使同事的朋友沒有出錢,他也是股東,只是對你和同事負擔了債務。
如果同事全部拿走了轉讓金,你只能請求他本人償還,這時他的身份是股東,而不是代表公司。
2.同事的朋友撤股
這也是股權轉讓協議,並且與上一個協議是完全獨立的。
你可以選擇買或者不買。
3.公司賬面有問題
你可以起訴。被告可以是公司也可以是同事(作為高管的身份)。
4.公司的終止
全體股東所持表決權的2/3以上可以決定公司解散
不是按人數計算,而是按股權
走法律途徑比較耗成本,最好協商解決。而且判決的執行,還是需要糾紛當事人的配合。凡事以和為貴,請三思。
3. 股東給我開工資,生意走的我的賬,出現經濟糾紛,股東把我告了,要我賠償
既然告了,那就看怎麼判了。
如果確實是你的責任,那就爽快地承擔吧!
如果不是你的問題,那你沒有必要擔憂啊!
4. 公司清算組損害股東利益賠償責任糾紛可以做案由嗎
若股東因為清算損害其他股東權益的,其他股東有權進行訴訟維權的.
縱橫法律網-浙江求是園律師事務所-潘寧律師
5. 股東重大過失給公司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的賠償責任
可就公司的損失要求該股東承擔賠償責任。
6. 公司賠錢了,作為一個股東,要不要負責
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外承擔責任。
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對公司承擔責任。
所以,如果公司賠錢了,有兩個後果:
1、公司股東可能無法收回投資;
2、只要公司股東(全體)足額出資,股東不應當再承擔責任,除非股東與公司資產混同、人格混同;或者公司關閉時股東沒有保管好公司賬冊等文件。
公司作為法人在發生經濟糾紛時肯定首先是公司解決,用公司的錢,再嚴重點也是公司無力承擔後看是要抵押什麼還是破產之類的,這就是很嚴重了,情況更壞點才有可能找股東,股東承擔責任也要看有無過錯、出資比例等。
在如果是糾紛產生的直接責任人那也是在解決後要承擔一定的賠償,離職等,要看情況。
(6)股東經濟賠償責任糾紛擴展閱讀: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
二、按時足額繳納出資,不得抽逃出資;
三、不得濫用股東權利損害公司或者其他股東的利益;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四、不得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損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7. 公司賠償不起!股東私人要承擔責任嗎
公司賠償不上只能要求法人賠償,如果法人也賠償不上可以走法律程序,法院會凍結公司財產,拍賣公司來進行賠償,剩下的錢就給法人,你們那是什麼公司啊?只要不是出特別重大的事故沒理由賠不起吧,只是不想賠罷了,遇到這種情況和談基本上沒用,直接走法律程序來得快些
8. 關於股東退股的經濟糾紛
你好,就您提出的兩個問題回答如下:
一、 關於C股東退出的處理方式
C股東退出在本案中有兩個方式:
方式一:股權轉讓
通過股權轉讓的方式是指C股東將他持有的公司股權轉讓給其他人,可以是大股東Y,也可以是其他人。這種處理方式是受讓C股東股權的人向C支付股權轉讓款,C股東前往工商局辦理股權變更手續。而股權轉讓款的確定是各方協商一致確定的,C股東獲得股權轉讓款後,也就不存在退回C參股的錢的說法了(因為C已經獲得股權轉讓款)。
但需要提醒你的是,如果是由大股東Y買下C股東的股權,則公司變成了Y持股100%的一人公司,而《公司法》對一人公司的注冊資本金有最低限制,10萬元。這一點,請轉告你的朋友。
方式二:公司減資
公司減資的方式是指C股東退股,相應的公司注冊資本金減少。從公司的賬戶中退換C公司3.5萬元股款。這種方式的確定是程序復雜,工商局對於減資有詳細復雜的流程,不推薦使用。可以參考《公司法》178條的規定「公司應當自作出減少注冊資本決議之日起十日內通知債權人,並於三十日內在報紙上公告。債權人自接到通知書之日起三十日內,未接到通知書的自公告之日起四十五日內,有權要求公司清償債務或者提供相應的擔保。」
二、關於C股東私自簽約的問題
對於C股東私自簽約的情況,可以有兩種途徑解決:
第一種:結合上述「股權轉讓」的方式,私下解決
由於C股東私自簽約,錢款並未進入公司賬戶。因此,可以告知C股東,其已經違反《公司法》規定的對股東、高級管理人員的義務和責任,若Y股東或者公司向法院提起訴訟,C股東是需要承擔責任的。可與C協商能否以較低的價格轉讓C股東持有的股份,Y股東承諾不追究C股東的責任。若雙方都能接受這樣的寫上處置方案,則可以私下解決糾紛。
第二種:以公司名義起訴C股東
若各方不能就相關事宜協商一致,根據公司法《公司法》第149條,150條「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的規定,由於合同蓋有公司公章,但錢款未進入公司,給公司造成損失的,可以以公司的名義(作為原告)起訴C股東,要求負責這個項目的公司高級管理人員C股東承擔賠償責任。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用,歡迎關注我的微博:「王凱_律師」,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