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楊紫名譽權糾紛案勝訴把所獲賠款捐贈如何看待她的做法
談到楊紫,許多人的第一印象是她年輕又出名。今年28歲的她也是名副其實的老演員了,她的人氣和流量也非常高。
今年7月,楊紫工作室轉發了律師的文件,宣布時隔一年的名譽糾紛案勝訴。
首先,互聯網上有很多明星的名譽侵權事件。這些都是他們所不能夠控制的,也不能起訴所有的人。他們只能選擇關鍵的起訴。畢竟,這需要時間和精力。
其次,正是這種時差讓一些網民覺得發表一些非法言論感覺沒有什麼大問題。
最後,許多網民使用的信息是虛假和偽造的,所以即使被發現,也不是個人信息。
被判向原告楊紫的書面道歉,並賠償原告楊紫精神損害賠償及合理費用共計5.5萬元。工作室的表示,讓案中獲得的所有賠償都將捐贈給公益事業。可以看出楊紫還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一位明星。
我認為這個結果並不出人意料。原因是,一方面,楊紫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人,很少聽到或看到任何關於她的黑色材料或流言蜚語。
Ⅱ 歐陽娜娜名譽權糾紛案一審宣判,誰勝訴了
歐陽娜娜勝訴,網路並非法外之地。7月14日,北京星權律師事務所發布案件播報,歐陽娜娜訴某公司名譽權糾紛案一審勝訴。被告在其運營的微信公眾號「扒友基地」和「神婆八卦」中通過影射方式發文對歐陽娜娜進行侮辱、誹謗,侵犯其名譽權,須在涉案微信公眾號顯著位置持續登載致歉聲明十日向歐陽娜娜賠禮道歉,並依法賠償其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及維權合理支出。律所同時指出,截至目前,被告賠償及致歉之法律責任均已履行完畢。
Ⅲ 借貸寶名譽權糾紛案判決書,究竟什麼叫公平
我們搜索上榜公司涉案的法律裁判文書,進行詳細的數據分析,提煉出主要案件類型,案由,警示案例。
已頒布的P2P管理暫行辦法真的管不到借貸寶嗎?根據規定,實施前設立不符合規定的,由地方金融監管部門要求其整改。
本案爭議的焦點:2016年10月17日,借貸寶維權代表黃興、葉宏偉、陳倫文、尚小強等人集體來訪反映的借貸寶無風控措施,徵收高額逾期管理費、虛假宣傳等投訴舉報信息我局已收悉。我局將在本市近期開展的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過程中對你們所反映的問題進行重點調查核實,並將持續關注該平台相關風險情況,感謝你對我局工作的支持。
關於地方金融監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要求,地方政府要在堅持金融管理主要是中央事權的前提下,按照中央統一規則,強化屬地風險處置責任。金融管理部門要努力培育恪盡職守、敢於監管、精於監管、嚴格問責的監管精神,形成有風險沒有及時發現就是失職、發現風險沒有及時提示和處置就是瀆職的嚴肅監管氛圍。
被告多次向國家有關部門舉報借貸寶做的是非法行為,但是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受理的都是什麼呢?又怎麼對投資者回答呢?按照道理,作為金融和市場來說,在法律的框架下就是三公:公平、公正、公開。
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醜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名譽權的行為。
原告人人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借貸寶)與被告黃興名譽權糾紛一案終於落下帷幕,重慶市九龍坡區人民法院(2017)渝0107民初14347號,支持原告人人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部訴訟請求。
人人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黃興名譽權糾紛案,原告人人行公司訴稱,原告於2015年開發了手機軟體「借貸寶」,擁有國家版權局頒發的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證書。「借貸寶」是一款互聯網個人間直接借貸的社交金融軟體,為平台上的借款交易提供居間服務,注冊用戶可在自己的好友間自由達成借款協議。被告從2016年起捏造事實,在其微博、微信公眾號上發布名為《反借貸寶旁氏騙局而合法得利》、《黃興舉報借貸寶設立資金池、非法集資》、《九鼎金融大鱷一個騙局套一個更大騙局金融風暴真面目》等文章,數百次詆毀「借貸寶」產品和其營運方人人行公司。被告不斷發布的惡意污衊原告進行傳銷、設資金池、搞旁氏騙局等言論在未經核實的情況下持續傳播,其頻繁捏造並散布虛假事實的行為給原告的商業信譽和聲譽造成嚴重損害,使原告的後續推廣備受質疑。原告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遂訴至法院,請求:1、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侵權並消除所有影響,刪除所有原發及轉發侵權文字內容;2、判令被告在其微博、微信公眾號及所有轉發侵權內容的媒體上公開賠禮道歉30天,並承擔所有費用;3、判令被告賠償原告經濟損失10000元及公證費2304元;4、本案訴訟費由被告承擔。
法院院認為,名譽是一種對特定主體的社會評價。公民及法人享有名譽權,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及法人的名譽。法人名譽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是否構成侵害名譽權,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權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四個方面來認定。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醜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名譽權的行為。「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是指以暴力、語言、文字等方式貶低他人人格、毀損他人名譽或者捏造並散布虛假的事實,損害他人名譽的行為。
本案中,原告作為「借貸寶」軟體的著作權所作者,具有承載「借貸寶」為指代名稱的名譽權主體資格。被告黃興在「借貸寶」及其開發公司的行為未經相關國家機關認定的情況下,撰寫文章中作出「金融詐騙」、「非法集資」、「洗錢」、「旁氏騙局」、「傳銷」等具有明顯傾向性的評論,並在多個網路平台傳播,對公眾的獨立判斷產生影響,造成原告在一定范圍內的社會評價降低,其行為已經構成對原告名譽權的侵害。雖然被告陳述其作為「借貸寶」的注冊會員,人身和財產遭受雙重侵害,但被告應當通過合法、正當途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而不應當在網路上發布帶有貶損他人名譽的言論。因此,被告的抗辯理由本院不予採信。
關於原告要求被告刪除文章並賠禮道歉的訴訟請求,符合法律規定,本院予以支持。關於刪除文章的范圍,由於本案所涉文章數量較大,由本院依據文章的具體內容確定。關於賠禮道歉及消除影響的范圍和持續時間,本院酌情認定有被告在其新浪微博、微信公眾號發布致歉聲明,具體內容需由本院審定,持續時間本院根據侵權言論造成不良影響的范圍酌情認定為七日。關於原告主張的財產損失10000元,由於原告未提供任何證據證明,本院不予支持。關於原告主張的2304元公證費,該費用系原告進行證據保全所支付的合理費用,本院予以支持。
點評:2015年8月8日,借貸寶誕生至今,不過短短三年,這期間有1.4億用戶、月活躍用戶1000多萬,每天交易額2-5億,累計撮合交易額3600億元。
在投資者、借款人、網貸公司三者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對於此類公司從事金融業務,演變成類銀行的金融機構或非法的資本控制平台。網路借貸寶平台不應有頭寸的產生。發展為非法的資本控制平台,資金騰挪、關聯交易,變相吸儲等灰色鏈條亦將隨之誕生。
創新從來就不是顛覆性的,一個可以給用戶帶來價值的優秀商業模式,流淌的是業務流、信息流、現金流和物流,實際上流動的是一個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和理念;必須是曾經成功過的,有生命力的,而不是未來一段時間內通過中國裁判文書網,這種不尋常的獨特創新的商業模式,這是最壞的榜樣,促進廣泛的違法違規的金融亂象遍地開花,呈幾何式爆發式增長態勢,包括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罪、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印章、侵犯公民個人信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詐騙、合同詐騙、非法拘禁等,引發社會腐敗、尋租行為的泛濫,導致整個社會風氣敗壞。因此,熟人借貸的過分發育,是對法制社會的腐蝕、市場經濟的摧殘、和諧社會的瓦解。
Ⅳ 楊紫名譽權糾紛案勝訴,工作室竟把所獲賠款捐贈
7月3日,楊紫工作室發布名譽權糾紛案勝訴聲明:被告故意通過微博發布侮辱、誹謗楊紫的言論,侵害了楊紫的名譽權,被判決向原告楊紫書面賠禮道歉,並賠償原告楊紫精神損害撫慰金及合理開支合計55000元。工作室還表示本案所獲賠償將全數進行公益捐贈。網路不是非法之地,成年人了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工作室表示這些賠償會全部進行公益捐贈,這樣善良暖心的藝人就更值得大家喜歡了。
Ⅳ 名譽權糾紛法院判決被告道歉信需經法院審核後發布,那麼發布的內容是否要經過原告的同意
為了防止雙方拉扯不清,法院會在合理的范圍內尊重原告訴求,也就是說最終決定權還是在法院,原告的訴求合理的,法院會採納,如果原告無理取鬧的話,法院也是不理你的,法院認為可以那就夠了。
Ⅵ 姓名權,名譽權糾紛兩個案由可以放一個案件里嗎
「公民的抄姓名權、肖像襲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這是《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的規定。從該條文規定來看,是羅列式的表述,2011年2月18日修改過的《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規定》第一部分人格權一、人格權1、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2、姓名權3、肖像權4、名譽權5、榮譽權6、隱私權7、婚姻自主權8、人身自由權9、一般人格權;不難看出,侵害姓名權的就是姓名權糾紛,侵害肖像權的就是肖像權糾紛…
Ⅶ 鴻毛葯酒告上海律師的判決書全文
內蒙古鴻茅國葯股份有限公司與程遠名譽權糾紛一審民事判決書
審理法院: 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法院
案號: (2018)滬0112民初9577號
裁判日期: 2018.06.13
案由: 民事>人格權糾紛>人格權糾紛>名譽權糾紛
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法院
民事判決書
(2018)滬0112民初9577號
原告:內蒙古鴻茅國葯股份有限公司,住所地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涼城縣岱海鎮建設街酒源路。
法定代表人:鮑洪升,董事長。 委託訴訟代理人:紀寶義,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程遠
原告內蒙古鴻茅國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鴻茅國葯)與被告程遠名譽權糾紛一案,本院於2018年3月15日立案受理後,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鴻茅國葯的委託訴訟代理人紀寶義、被告程遠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鴻茅國葯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判令被告即時刪除微信公眾號「法律101」上侵犯原告名譽權的內容,並就其侵權行為在微信公眾號「法律101」發佈道歉信,並且要求被告在中央電視一台和人民日報之一發佈道歉信,費用由被告支付;2.判令被告因其侵權行為賠償原告商譽損失1元;3.判令被告承擔本案訴訟費。事實和理由:2018年3月6日,被告在自己運營的「法律101」及他人運營的「紅盾論壇」的微信公眾號上發表一篇名為《廣告史劣跡斑斑的鴻茅葯酒獲「CCTV國家品牌計劃」,打了誰的臉?》的文章(以下簡稱涉案文章),文章內容言辭鋒利、違背事實,對象直指「鴻茅葯酒」品牌及鴻茅國葯,嚴重侵犯其名譽權,具體內容如下:第一,文章標題擬為「廣告史劣跡斑斑的鴻茅葯酒」,此種表述不但違背事實,而且誤導讀者,詆毀鴻茅國葯商譽,貶低「鴻茅葯酒」品牌形象。第二,文章以「[曝光]這12件典型虛假廣告涉嫌違法,已被依法查處」開頭極為吸引讀者眼球,言明上海工商在.上海市政府的官方公眾號「上海發布」上公布了2017年度12件虛假廣告的經典案例。經查,該文章標題為《這12件典型虛假廣告涉嫌違法,已被依法查處》,於2018年2月27日在「上海發布」微信公眾號發表,文章中提到「12件典型虛假廣告」,但這12件中並不包含「鴻茅葯酒」,被告在文章中的表述極易讓讀者誤以為原告在「12件典型虛假廣告」之列。文章發表後,截至2018年3月7日晚23點,閱讀量已經高達10,506次,嚴重侵犯了原告的名譽權。被告的行為嚴重侵犯了原告的名譽,致使原告造成了極大損失,故原告起訴至法院,要求被告停止侵權,賠禮道歉並賠償原告商譽損失。
庭審中,原告確認被告並未在中央電視一台和人民日報中發表過涉案文章,但仍堅持要求被告在該兩家媒體之一發佈道歉信。
程遠辯稱,其確實發布過涉案文章,且該文章確實被紅盾論壇轉載,但不認可原告所稱的閱讀量。其以權威媒體報道、工商部門發布的文件及處罰決定予以論證,在此基礎上,文章系對相關社會現象進行的評論,是正當合法的評論文章,不構成侵權和違法。原告的廣告史劣跡斑斑是確鑿無疑的,是事實存在的。確認12件典型虛假廣告涉嫌違法的案例中不包括鴻茅葯酒,但其在文章中也明確寫清楚,針對鴻茅葯酒的評論都是網友的留言,不存在任何誤導。其系關注到《這12件典型虛假廣告涉嫌違法,已被依法查處》的文章留言中涉及鴻茅葯酒,由此受到啟發後才寫了涉案文章。文章所述事實並不是舉例葯品廣告違法,而是質疑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在進行審查時尺度過於寬松,存在諸多違法嫌疑。其寫涉案文章不針對原告,也不針對任何人,僅是對行為進行法律分析,文章引用的事實僅是一小部分,且來源於權威媒體,系對行為的評論,同時也是對相關管理部門、食葯監部門、央視、審查及播放廣告的部門的做法的質疑,應屬言論自由的范圍。如果原告的行為是正當合法的,理應忍受這樣的社會批評。
原告為證明其訴請,向本院提供了以下證據:
1、(2018)京正陽內民證字第1489號公證書一份,系對微信公眾號「法律101」中相關內容進行的保全證據公證,證明被告在微信公眾號「法律101」發表了一篇標題為《廣告史劣跡斑斑的鴻茅葯酒獲「CCTV國家品牌計劃」,打了誰的臉?》的不實文章,微信公眾號「法律101」的運營主體是本案被告;
2、編號為(2018)京正陽內民證字第1490/1491/1492號公證書共3份,證明截止2018年3月7日法律101和紅盾論壇轉載此文章已經突破了9821次,但是後續存在點擊,公證書中雖沒有顯示,但實際後續存在不同數次的點贊和點擊,點贊達64次。證明被告的上述文章在網路中存在大量傳播,在不同搜索引擎上均可搜索得到;
3、微信公眾號曝光上海12件典型虛假廣告的文章,該文章系被告引用的標題,證明該12件虛假廣告案例中不涉及鴻茅葯酒;
4、葯品廣告審查表,出具方是內蒙古食葯監管理局,證明原告的廣告合法合規。
5、司法鑒定意見書,證明法律101是被告運營,文章也系被告發布,證明目的同證據1。
被告對於原告提供的證據質證如下:
證據1真實性予以認可,微信公眾號「法律101」確實是其本人運營的,標題為《廣告史劣跡斑斑的鴻茅葯酒獲「CCTV國家品牌計劃」,打了誰的臉?》的涉案文章也是其本人所寫,其中內容不存在修改,確實是其發表過的,其對此承擔責任。截止公證書出具當日,該文章的閱讀量僅有915次;
證據2真實性予以認可,確認《廣告史劣跡斑斑的鴻茅葯酒獲「CCTV國家品牌計劃」,打了誰的臉?》的文章是其本人所寫,也確實在紅盾論壇轉載過。這個文章既然在其公眾號上刊登,在網路中可以搜索得到也是理所當然的。紅盾論壇的閱讀量也是9821,與原告主張不一致;
證據3予以認可,與其提供的證據1內容是一致的;
證據4真實性認可,但根據廣告法規定,葯品廣告需經過審查後才能發布,經過審查代表可以發布,但是不代表是合法的。廣告的查處部門是食葯監部門,但是廣告違法的審查部門是工商部門,如果工商部門經審查認為發布廣告的葯品違法,也是可以進行處罰的,該證據與本案無關。其所寫的文章中所述事實並不是舉例葯品廣告是違法的,而是質疑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在進行審查的時候尺度過於寬松,存在諸多違法的嫌疑。這和原告所主張的事實不存在直接關聯;
證據5認可,《廣告史劣跡斑斑的鴻茅葯酒獲「CCTV國家品牌計劃」,打了誰的臉?》的涉案文章是其本人所寫。
被告程遠為證明其辯稱,向本院提供了以下證據:
1、上海市東方公證處(2018)滬東證字第2424號公證書,證明被告發表涉案文章的內容;被告發表涉案文章中引用網路評論源自「上海發布」微信公眾號2018年2月27日發布的《[曝光]這12件典型虛假廣告涉嫌違法,已被依法查處》一文;被告發表涉案文章中引用數據和事實在權威媒體「澎湃新聞」的微信公眾號《莎普愛思廣告最多?鴻茅葯酒不服:7年拿1167個廣告批文》一文中有公開報道;
2、公證費發票,證明被告為保全證據支出1,800元;
3、權威媒體「澎湃網」發表《誰在為「違法成癮」的神葯廣告開綠燈?》一文,來源於澎湃網網址,證明被告發表涉案文章中引用數據和事實引自權威媒體公開報道;
4、《財經天下》周刊博客發表署名劉雪兒的《鴻茅葯酒違規10年被通報2600次,零售年銷16億竟花150億打廣告?》一文,來源於網路,證明被告發表涉案文章中引用數據和事實引自權威媒體公開報道,該文稱鴻茅葯酒可評上廣告違規吉尼斯紀錄;被告在自已寫的文章中也引用了該媒體所稱的可以評得上吉尼斯紀錄;
5、權威媒體《新京報》微博發表《屢犯屢被開綠燈「神葯」連著「神監管」》一文,來源於《新京報》微博,證明被告發表涉案文章中引用數據和事實引自權威媒體公開報道,該文亦稱鴻茅葯酒廣告行為「劣跡斑斑」;
6、《鴻茅葯酒廣告屢遭查處不收斂》一文,源自《中國消費者報》紙質媒體報紙的2010年3月15日的B01版(文章列印件源於中國知網資料庫,復印件源於,上海圖書館),證明鴻茅葯酒在全國各地的諸多違法廣告行為及其各種違法類型被新聞媒體廣為報道;
7、《「廣告狂」鴻茅葯酒隱現不合規》一文,來源於《北京商報》2016年11月8日C01版(文章列印件源於中國知網資料庫,復印件源於,上海圖書館),證明鴻茅葯酒在全國各地的諸多違法廣告行為及其各種違法類型被新聞媒體廣為報道;
8、《鴻茅葯酒被庫爾勒食葯監局責令停售》一文,來源於《中國經營報》2016年9月12日的C16版,(文章列印件源於中國知網資料庫,復印件源於上海圖書館),證明鴻茅葯酒在全國各地的諸多違法廣告行為及其各種違法類型被新聞媒體廣為報道;
9、《鴻茅葯酒的江湖亂局》一文,來源於《華夏時報》2010年3月6日第24版,(文章列印件源於中國知網資料庫,復印件源於上海圖書館),證明鴻茅葯酒在全國各地的諸多違法廣告行為及其各種違法類型被新聞媒體廣為報道;
10、《不實廣告透支營銷鴻茅葯酒或重返老路》一文,來源於《華夏時報》2009年4月4日第20版,(文章列印件源於中國知網資料庫,復印件源於上海圖書館),證明鴻茅葯酒在全國各地的諸多違法廣告行為及其各種違法類型被新聞媒體廣為報道;
11、《2630次廣告違法不止1034個廣告批文不斷誰是鴻茅葯酒的護身符》一文,來源於人民日報社主辦《健康時報》2017年8月25日第3、23、24版,(文章列印件源於中國知網資料庫,復印件源於,上海圖書館),證明鴻茅葯酒在全國各地的諸多違法廣告行為及其各種違法類型被新聞媒體廣為報道;被告文章中引用的鴻茅葯酒「2630次違法」的報道源於此文;
12、部分省級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在其官方網站上公布的有關鴻茅葯酒廣告違法的公文、公告(附目錄),來源於部分省級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的網站,證明2008年至今各地省級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對於鴻茅葯酒廣告有著不計其數的違法通告,廣告違法行為涉及各個類型;
13、工商總局公布「降壓0號」等十大嚴重違法廣告,來源於《工商行政管理》2011年第12期,復印件源於上海圖書館,證明工商總局於2011年將鴻茅葯酒的廣告違法行為作為十大嚴重違法廣告進行全國通報;
14、部分地方工商部門對鴻茅葯酒廣告違法行為的公告及處罰決定,來源於威科先行法律資料庫,證明2008年至今鴻茅葯酒多次因廣告違法行為被工商部門處罰;
15、原告工商登記信息資料,來源於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證明原告的歷史名稱為內蒙古鴻茅葯業股份有限公司、內蒙古鴻茅葯業有限責任公司;在這些公告中及媒體提及的企業就是原告;
16、.上海圖書館資料費發票,證明證據6-11、13中的報紙、期刊原文復制於_上海圖書館;
17、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網站_上查詢的蒙葯廣審(視)第2017120232號葯品廣告內容,證明被告涉案文章中引用原告發布的廣告內容與食葯監部門審批的廣告內容一致。事實上該廣告在原告提交的證據中也有體現。
原告對於被告提供的證據質證意,見如下:
證據1真實性認可,證明內容不認可,被告發表的文章是事實,但是不認可被告發表的文章系學術性探討。被告發表該文章是通過貶低原告獲得關注,以達到被告營銷、提高自身形象和銷售書籍的目的;該證據對上海發布的微信公眾號中12件典型虛假廣告案件已被查處的文章做了公證,但是原告公司的產品鴻茅葯酒並不在該12件典型案件之列,被告在文章中也引用了未經核實的評論,並在該評論的基礎上對原告公司進行了進一步的攻擊,被告引用的這個澎湃新聞的文章是事實,但是其中描述的事實被告並沒有核實,被告在沒有核實事實的基礎。上進行引用;被告稱發表文章的時候引用了大量數據,但是實際被告發表的文章沒有標明索引和出處;
證據2與原告無關,不予質證;
證據3-11中的諸多文章,被告都是未經核實的,原告對這些文章也是不認可的,原告對此沒有採取維權行動不是聽之任之的態度,原告有原告維權的程序和途徑。其中證據4的文章,該文章已經由作者本人刪除,因為該文章已經涉嫌違法侵權,原作者已經自行刪除,對於其餘文章,都未對所謂被告提出的2630次違法通報的數據做出分析,無法體現該數據的合法、合理來源;證據11健康時報刊登的文章,事實上該文章也沒有說明2630次違法廣告數據的來源,該證據亦不能作為被告文章的理論支持;
證據12和14的真實性不予認可,理由:我國廣告法、葯品廣告審查辦法等法律法規中對葯品廣告批准文號數量並無限制性規定,企業廣告批文多並不意味著廣告必然違法,反而從另一側面說明企業重視廣告審批,監管部門認真負責。關於江蘇省蘇葯廣公(2015)第003號公示亦證明原告在新廣告法實施之前進行過積極的處理和整改;
證據13和16的真實性、關聯性不予認可;即便證據13是真實的,原告也不認可實際事實,這僅是交流和文章。公告也是屬於新廣告法實施之前的,是對以前事情的態度,不能拿幾年前的數據詆毀現在的實際情況,證據時間太久,屬於引用不當,不合適,屬於侵權;
證據15認可,無異議;
證據17真實性無異議,與原告提供的證據相一致。
本院經審理認定事實如下:2018年2月27日,微信公眾號「上海發布」發表題為《[曝光]這12件典型虛假廣告涉嫌違法,已被依法查處》的文章,明確了12件廣告被查處,該文章下方「精選留言區」有多名讀者對為何不審查「鴻茅葯酒」廣告為虛假廣告提出質疑。上述文章所載12件典型虛假違法廣告案例不包含「鴻茅葯酒」。
2018年3月5日,被告程遠在其個人運營的微信公眾號「法律101」(微信號:chengyuanlawyer)發表題為《廣告史劣跡斑斑的鴻茅葯酒獲「CCTV國家品牌計劃」,打了誰的臉?》的文章稱:近期,上海工商在上海市政府的官方公眾號「上海發布」.上公布了2017年度12件虛假廣告的典型案件,廣受社會各界關注。截圖([曝光]這12件典型虛假廣告涉嫌違法,已被依法查處!2018-02-27.上海發布)引起筆者注意的是,很多網友的留言矛頭均不約而同地指向了鴻茅葯酒的廣告。此前,有媒體報道稱,近10年間,這款「治病強身」的神酒被通報違法2630次,如果醫葯廣告違規也評吉尼斯世界記錄的話,鴻茅葯酒一定能榜上有名。2630次,筆者不敢肯定這一數據的准確性,但查閱互聯網資料,鴻茅葯酒有著劣跡斑斑的違法廣告史是確鑿無疑.....鴻茅葯酒作為非處方葯,是要經過廣告審查部門,即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的審批才能發布廣告的。我們不禁要問,作為審批部門是否盡到審查義務.....雖然不能斷言鴻茅葯酒的_上述廣告違法,但可以肯定的是,食葯監部門在廣告審批時採用了極為寬松的標准。除了寬松的審查標准,寬松的行政處罰也是鴻茅葯酒違法廣告屢禁不止的原因之......
2018年3月6日,涉案文章被微信公眾號「紅盾論壇」(微信號:aicbbs)轉載。截止2018年3月8日,微信公眾號「法律101」上涉案文章的閱讀量為915次,微信公眾號「紅盾論壇」上涉案文章的閱讀量為9821次。目前,微信公眾號「紅盾論壇」已刪除涉案文章。
另查明,2017年8月25日出版的《健康時報》(人民日報社主辦)第62期發表題為《2630次廣告違法不止1034個廣告批文不斷誰是鴻茅葯酒的護身符》的報道。該報道載明:健康時報記者通過研究近十年的公告文件,不完全統計的結果顯示,鴻茅葯酒曾被江蘇、遼寧、山西、湖北等25個省市級食葯監部門通報違法,違法次數達2630次,被暫停銷售數十次等內容。
2017年12月8日,澎湃網發表《誰在為「違法成癮」的神葯廣告開綠燈》的社論,該文章中載明:有媒體根據近十年的公告文件做出不完全統計,鴻茅葯酒廣告曾被25個省市級食葯監部門通報違法,違法次數達2630次,被暫停銷售數十次等內容。
2017年12月9日,新京報微博發表題為《屢犯屢被開綠燈,「神葯」背後「神監管」》評論文章,載明:鴻茅葯酒廣告的違規記錄,恐怕就難有望其項背者一健康時報曾報道,據近十年來的不完全統計,鴻茅葯酒廣告曾被25個省市級食葯監部門通報違法,違法次數達2630次,被暫停銷售數十次。違法次數2630次,廣告批文卻能獲得上千個,這堪稱一大奇觀:一邊是廣告行為上的「劣跡斑斑」和數不勝數的違法警告,一邊卻絲毫不影響其獲得廣告批文的資格,得以繼續以「神葯」的面目在各平台給民眾「洗腦」。文章還對其他內容作了報道。
2018年2月27日,財經天下周刊博客發表署名劉雪兒的《鴻茅葯酒違規10年被通報2600次,零售年銷16億竟花150億打廣告?》一文,該文載明:如果醫葯廣告違規也評吉尼斯世界記錄的話,鴻茅葯酒一定能榜上有名。10年間,這款「治病強身」的神酒被通報違法2630次,相當於每個月收到22次通報,其中被暫停銷售數十次,卻有1186條獲批廣告等內容。
又查明,通用名稱為「鴻茅葯酒」的非處方葯生產批准文號為國葯准字Z15020795,持有人為內蒙古鴻茅葯業有限責任公司。2017年6月19日,內蒙古鴻茅葯業有限責任公司名稱變更為內蒙古鴻茅葯業股份公司,2017年9月22日,內蒙古鴻茅葯業股份公司名稱變更為內蒙古鴻茅國葯股份有限公司,經營范圍包括許可經營項目:中成葯酒劑(含中葯前處理、提取)生產和銷售;保健食品:鴻茅牌鴻茅健酒、鴻茅牌鹿茸參芪酒、鴻茅牌鴻茅鹿龜參酒的生產和銷售;白酒生產;房屋租賃。*****般經營項目:無。
本院認為,
原告系以生產銷售「鴻茅葯酒」等產品為經營項目的法人,作為非處方葯「鴻茅葯酒」的生產批准文號之實際持有人,原告的名譽權不僅包括其本身的商業信譽,還包括其經營產品的聲譽。被告發表的涉案文章中,「鴻茅葯酒」系原告經營的產品、「鴻茅葯酒的廣告」系原告發布,原告與本案具有直接利害關系,是適格當事人。
本案的爭議焦點為被告發表的涉案文章是否構成侵犯原告名譽權。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以書面或口頭形式侮辱或者誹謗他人,損害他人名譽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所謂侮辱,一般是指用語言或行為損害、醜化、貶低他人人格。所謂誹謗,一般是指捏造、散布某些虛假事實來破壞他人名譽。縱觀涉案文章整體,被告更多的是以「鴻茅葯酒廣告」為例,探討相關部門在廣告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系被告個人對加強食葯品廣告審查監督的意見和建議,是對食葯品安全之公共利益的關注,應屬受保護的言論自由之范疇。針對原告所提出的被告誤導讀者、消費者認為「鴻茅葯酒」屬於涉嫌違法的12件典型虛假廣告案件,以及涉案文章標題使用「劣跡斑斑」屬侵權行為,本院評述如下:首先,涉案文章雖引用了微信公眾號「上海發布」發表的題為《[曝光]這12件典型虛假廣告涉嫌違法,已被依法查處》一文,但並未標明「鴻茅葯酒」是該12件涉嫌違法的典型虛假廣告之一,被告亦表明對「鴻茅葯酒」廣告的質疑係網友留言,應不致引起歧義和誤導,作為理性的社會人也難以僅憑該表述即對原告及其產品作出否定性評價。其次,涉案文章標題使用「廣告史劣跡斑斑」的評論性表述,系源於互聯網及其他媒體已披露的「鴻茅葯酒」違法廣告史,措辭雖然尖銳,但不構成侮辱、誹謗。原告作為知名企業,對於社會公眾的評論和輿論監督理應負有更多的容忍義務。綜上,被告發表的涉案文章不具有貶損原告企業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的違法性。
據此,原告之訴訟請求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六條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七條第二款之規定,本院
判決如下:
駁回原告內蒙古鴻茅國葯股份有限公司的訴訟請求。
案件受理費300元,減半收取計150元,由原告內蒙古鴻茅國葯股份有限公司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並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於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 喬財權
二O一八年六月十三日
法官助理兼書記員: 黃慧敏
Ⅷ 名譽權糾紛案件由哪裡的法院管轄求解
一般由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轄,被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經常內居住地人民容法院管轄。
《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一條對公民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被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同一訴訟的幾個被告住所地、經常居住地在兩個以上人民法院轄區的,各該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
Ⅸ 名譽權糾紛
您好,。《中來華人民共和國自民法通則》第 101 條規定:「公民、犯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公民的名譽權受到侵害了,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