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醫療糾紛如何分級
《醫療來事故處理條例》源第四條根據對患者人身造成的損害程度,醫療事故分為四級:
一級醫療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殘疾的;
二級醫療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殘疾、器官組織損傷導致嚴重功能障礙的;
三級醫療事故:造成患者輕度殘疾、器官組織損傷導致一般功能障礙的;
四級醫療事故:造成患者明顯人身損害的其他後果的。
具體分級標准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
⑵ 醫院不正面處理醫療糾紛
嚴重的醫療事故,醫院不正面做出解決的方案,那是想私了唄。經過了醫調委,醫院對醫調委的處理結果始終不做正面回應,久拖不絕。那麼,可以到大連民意網去反映。民意網是大連解決民聲的平台,處理問題有相關的程序,群眾反映問題都能在這上面得到很好的解決。要把事故鑒定和相關的醫療證據准備好。相信您的問題會得到妥善的解決。
⑶ 醫療糾紛一審判決:醫院不服:醫院有錢多:法官二審能為醫院維護怎辦
醫療糾紛一審判決醫院不服,醫院有錢多法官二審能為醫院維護怎麼判?你要相信法律,法律是公正的,只要是你有理,法院還會判決醫院賠償的。
⑷ 醫療事故行政責任
醫療事故行政責任:
依照《國務院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和《執業醫師法》給予醫療單位和直接責任人以相應的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它主要有:
1、財產罰。基於違法或違章行醫而致的醫療糾紛,可給予醫療單位一定數額的罰款,或沒收財產(如未達法定標準的、能嚴重影響病人安全和健康的醫療器械,各種假葯劣葯等)。
2、行為罰。符合《執業醫師法》第37條規定,情節較重的,或由於醫院嚴重管理混亂而致的醫療糾紛,衛生行政機關可暫扣或吊銷直接責任人的《醫師職業證書》或《護士職業證書》,暫扣或吊銷責任醫療單位的行醫許可證。
3、申戒罰。基於醫療單位管理不善而致的醫療糾紛,可給予警告、通報批評或限期改正等措施。對於醫師責任符合《執業醫師法》第37條規定,情節較輕的,可給予警告或責令暫停執業活動。
4、行政處分。直接責任人或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在醫療糾紛中負有責任的,可依責任大小比照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給予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等行政處分。
⑸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碰到醫療糾紛怎麼處理
1、嚴格遵守醫療衛生管理法律、法規、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恪守醫療服務回職答業道德,改善服務態度,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預防醫療糾紛的發生。2、加強質量管理,堵塞漏洞,是預防醫療糾紛的有效措施。3、提高病歷及各種醫療文書的書寫質量並加強管理。4、改進服務作風,提高醫療質量,改善服務態度,切實提高醫療技術水平,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5、實施知情同意,醫院在醫療活動的不同階段都要防範醫療爭議,自始至終都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通過告知明確醫療服務合同的目的、疾病發展轉歸過程和醫療服務的損害特性,明確醫療服務合同履行的風險。
⑹ 醫療糾紛處理需要經過哪些流程
1、和解所謂和解是沒有第三方介入,雙方當事人自己協商談判,對內各自訴訟權利容和實體權利的處分。可分是訴訟前或訴訟中和解。如果是訴訟中和解的,應由原告申請撤訴,經法院裁定撤訴後結束訴訟,雙方當事人再達成和解協議。2、調解調解是指在衛生行政機關、第三方法人或自然人,或著在法院的主持下,對當事人之間的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3、訴訟民事訴訟是在案件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與下經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查明事實、適用法律,對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
⑺ 醫院的醫務科是如何處理醫療糾紛的
糾紛處理流程:
接待——調查——分析———匯報領導—答復患方。視雙方意見情況,又分為1、協商解決,事情終止;2、無法達成一致意見的繼續協商;3、協商不成的,司法途徑(醫療事故鑒定或者司法訴訟)。在處理過程中,懷疑為非醫療事故的情況,轉公安機關按刑事案件調查處理。協商解決基本上已經建立了第三方機構,入司法局成立了醫療糾紛調解委員會,或者相應的一些律師事務所成立的鑒定機構等。
目前大多數糾紛都採取協商解決處理的。訴訟成本大,費事費精力,而且賠付金額達不到預期。
希望可以幫到你!醫患和諧靠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