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發明專利的發明人的更改問題
專利變更發明人,需要辦理著錄項目變更手續,向知識產權局提交著錄項目變更申報書,並繳納著錄項目變更手續費200元。
根據《專利審查指南》
因發明人資格糾紛提出變更請求的,如果糾紛是通過協商解決的,應當提交全體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的權利轉移協議書。如果糾紛是由地方知識產權管理部門調解解決的,應當提交該部門出具的調解書;如果糾紛是由人民法院調解或者判決確定的,應當提交生效的人民法院調解書或者判決書,對一審法院的判決,收到判決書後,審查員應當通知其他當事人,確認是否提起上訴,在指定的期限內未答復或者明確不上訴的,應當依據此判決書予以變更;提起上訴的,當事人應當提交上級人民法院出具的證明文件,原人民法院判決書不發生法律效力;如果糾紛是由仲裁機構調解或者裁決確定的,應當提交仲裁調解書或者仲裁裁決書。
職務發明的發明人的權益主要在於,署名權和專利授權以後的獎勵,建議LZ還是和老闆去協商吧,畢竟打官司的話。。。很麻煩。。。
另外,即使做了發明人名稱的變更手續,專利局也不會重新辦專利證書的,只能辦理發明人證明。
② 專利權屬糾紛案件被告是專利權人還是發明人
專利權人是當事人,和發明人無關
③ 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專利糾紛第一審法院具體有哪些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第二條 專利糾紛第一審案件,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
最高人民法院根據實際情況,可以指定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專利糾紛案件。
附:《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具有專利糾紛第一審案件管轄權的法院》
一、中級法院:(52個)
北京:(1個)
北京知識產權法院
上海:(1個)
上海知識產權法院
1.重慶:(1個)
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
2.安徽:(1個)
蕪湖市中級人民法院
6.福建:(2個)
廈門市中級人民法院、泉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8.廣東:(8個)
廣州知識產權法院、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珠海市中級人民法院
汕頭市中級人民法院、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東莞市中級人民法院、
江門市中級人民法院、中山市中級人民法院
9.廣西:(1個)
柳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10.貴州:(1個)
遵義市中級人民法院
13.河南:(1個)
洛陽市中級人民法院
14.黑龍江:(1個)
齊齊哈爾市中級人民法院
15.湖北:(2個)
宜昌市中級人民法院、襄樊市中級人民法院
16.湖南:(2個)
株洲市中級人民法院、湘潭市中級人民法院
18.江蘇:(11個)
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南通市中級人民法院、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
常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鎮江市中級人民法院、鹽城市中級人民法院
連雲港市中級人民法院、泰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徐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揚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淮安市中級人民法院
19.江西:(2個)
景德鎮市中級人民法院、宜春市中級人民法院
20.遼寧:(2個)
大連市中級人民法院、葫蘆島市中級人民法院
21.內蒙古:(1個)
包頭市中級人民法院
24.山東:(5個)
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煙台市中級人民法院、濰坊市中級人民法院
淄博市中級人民法院、東營市中級人民法院
27.四川:(1個)
綿陽市中級人民法院
28.新疆:(2個)
兵團分院農八師中級人民法院、兵團分院農十二師中級人民法院
31.浙江:(9個)
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金華市中級人民法院
台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紹興市中級人民法院、湖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嘉興市中級人民法院、衢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麗水市中級人民法院
二、審理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糾紛案件基層法院:(7個)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江蘇省蘇州市工業園區人民法院
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區人民法院、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人民法院
江蘇省崑山市人民法院、浙江省義烏市人民法院
④ 專利發明人可以變更嗎
專利發明人復可以變更,制發明專利如果獲得相關證書,一般在證書上面是有專利發明人,那麼專利發明人可以變更嗎?專利發明人可以變更專利發明人可以變更嗎?專利發明人可以變更。辦理著錄項目變更手續。因漏填或者錯填發明人而提出變更請求的,應當提交全體申請人(或專利權人)和變更前全體發明人簽字或者蓋章的證明文件。(1)因發明人更改姓名提出變更請求的,應當提交戶籍管理部門出具的證明文件。(2)因漏填或者錯填發明人提出變更請求的,應當提交由全體申請人(或專利權人)和變更前全體發明人簽字或者蓋章的證明文件。(3)因發明人資格糾紛提出變更請求的,可以參照專利申請權(或專利權)轉移該如何處理的內容。(4)因更改中文譯名提出變更請求的,應當提交發明人聲明。
⑤ 提了專利權屬糾紛,還能提發明人署名糾紛嗎
提了專利權屬糾紛,如果對所涉及的專利權證書上發明人的署名還存在異議,還可以繼續提出發明人署名糾紛。
專利權屬糾紛,指的是已獲授權的專利權到底屬於誰人所有,也就是專利權的所有權的糾紛,舉例說明:假設A經過自己的鑽研而擁有一項具有創造性的技術,但其並未提出專利申請,而B在非法獲得這項技術後,提出了專利申請並獲得專利授權,此時授權證書上的專利權人和發明人標明的都不是A,而是B或其他人,A發現後就可以與B協商,索要專利權,當協商不成時,可以就專利權權屬提起訴訟,如果勝訴,則可以向國務院專利主管部門申請辦理著錄項目變更手續,並在國務院專利主管部門的專利登記簿上記載變更事項。在進行專利權屬協商或訴訟的過程中,可以同時提出專利權發明人署名變更要求,若協商一致或獲法庭判決支持,就可以向國務院專利主管部門申請辦理著錄項目變更手續,並在國務院專利主管部門的專利登記簿上記載變更事項。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專利權屬轉移,國務院專利管理部門也不會重新之作和發放新的專利證書,專利權的法律狀態以公務員專利主管部門的專利登記簿上的內容為准。
涉及法條:
專利法:
第十七條 發明人或者設計人有權在專利文件中寫明自己是發明人或者設計人。
專利法實施細則:
第八十九條 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設置專利登記簿,登記下列與專利申請和專利權有關的事項:
(二)專利申請權、專利權的轉移;
(九)專利權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國籍和地址的變更。
⑥ 知識產權訴訟中原告主體資格如何確定
無救濟即無權利」,知識產權作為私權的一種,其權利的最終救濟手段如同其他民事權利一樣在於司法救濟,即以訴訟方式對權利的歸屬、侵害等糾紛提供最終裁決,而訴訟的前提就是原告訴權的具備,即原告訴訟主體資格的確定。
由於知識產權的無形性使得權利人難以以佔有的方式來證明自己權利存在和所有的狀態,體現的訴訟中,原告主張權利時往往需要首先證明權利的存在——具備知識產權成立的要件,同時還需要證明該權利屬於自己所有?在侵權訴訟中還需證明該權利具有對抗不特定第三人的效力。在司法實踐中,比之一般的民事訴訟,知識產權訴訟被告往往更經常地提出權屬抗辯,以在程序上原告主體資格的否定達到對其實體權利主張否定的目的。因而,知識產權訴訟中原告訴訟主體資格的確定尤顯重要。
權利依其來源不同可分為原權利和繼受權利,知識產權也一樣。原權利的權利內容完整,對其提供救濟是訴訟制度設置的主要目的所在,權利人享有完整的訴權毋庸置疑。因法定事由或原權利人的意思,發生的權利轉移為權利的繼受,這種繼受的權利僅止於財產權范疇,對其保護的實質仍源於對原權利的保護,是對原權利人自主處分自己權利形成狀態的確認,因而對其保護應視其繼受的權利范圍、性質而定:因繼承、轉讓取得的權利一般是完全性的,具有訴權無可爭議;部分權利內容一定期限的許可使用形成的繼受權利依合同內容不同所形成的權利可以是獨占性或排他性權利,也可是無排他性的權利,一般而言只有前兩者在侵權訴訟中才享有獨立訴權。
(一)原權利人訴訟主體資格的確定
在知識產權的主要的三大制度中,商標權、專利權的取得基於行政主管部門的審核授予,權利主體的確認相對簡單,僅需提供行政主管部門頒發的確權證明即可。當然,專利權中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均無需經過實質審查即予授權,司法實踐中這種權利,包括發明專利權往往受到質疑,無效宣告請求決定書和專利行政訴訟判決便也成為原告訴權存在的有效證明。
著作權因創作自動產生,權利人可提供涉及著作權的底稿、原件、合法出版物、著作權登記證書等證明其獨立創作的事實及完成時間、是否有禁用聲明等,演繹作品著作權人、鄰接權人還包括合法授權證明。
在網路環境下,由於發表程序簡單、數字存貯狀態的作品發表時的狀態容易被改動、且發表時往往使用筆名甚至不署名,權利人以及發表時的狀態的證明均有一定難度。實踐中一般採取權利推定的方式,即除非有相反證據,否則由上載作品內容的網路服務提供者提供的證明來確定作品的著作權人。由於該類網路服務商有權決定作品的上載,其地位相當於在傳統傳播作品途徑中的出版者的地位,對所「出版」(上載)的作品的權利狀況相對清楚,其證言具有較強的證明力。
(二)侵權訴訟中繼受權利的排他性是擁有獨立訴權的條件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條確立了獨占許可人的獨立訴權、排他許可人在一定條件下的獨立訴權和經原權利人授權的普通許可人的訴權。雖然專利權、著作權的相關規定中沒有具體類似條款對繼受權利人訴權作出具體規定,但由於專利權許可實施合同的種類和許可的許可權與商標法中的含義基本一致,著作權許可使用合同也同樣賦予當事人自行選擇許可權利范圍的規定,可以類推認為專利權、著作權侵權案件中被許可使用人訴權也可依此認定,即權利的排他性是侵權訴訟中獨立訴權存在的前提。
從理論上來看,原告與訴訟標的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是訴訟成立的條件。在侵權訴訟中,這種利害關系表現為第三人的行為(在獨占性權利中包括原權利人的行為)與原告權益之間的沖突關系,這就要求原告取得的權利本身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即制止第三人同時行使該權利的權利。
⑦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的全文內容
(2001年6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180次會議通過,根據2013年2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70次會議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修改〈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的決定》第一次修正,根據2015年1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41次會議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修改〈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的決定》第二次修正,該修正自2015年2月1日起施行)
為了正確審理專利糾紛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以下簡稱專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等法律的規定,作如下規定: 人民法院受理下列專利糾紛案件:
1.專利申請權糾紛案件;
2.專利權權屬糾紛案件;
3.專利權、專利申請權轉讓合同糾紛案件;
4.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
5.假冒他人專利糾紛案件;
6.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後、專利權授予前使用費糾紛案件;
7.職務發明創造發明人、設計人獎勵、報酬糾紛案件;
8.訴前申請停止侵權、財產保全案件;
9.發明人、設計人資格糾紛案件;
10.不服專利復審委員會維持駁回申請復審決定案件;
11.不服專利復審委員會專利權無效宣告請求決定案件;
12.不服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實施強制許可決定案件;
13.不服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實施強制許可使用費裁決案件;
14.不服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行政復議決定案件;
15.不服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行政決定案件;
16.其他專利糾紛案件。 專利糾紛第一審案件,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
最高人民法院根據實際情況,可以指定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專利糾紛案件。 因侵犯專利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侵權行為地包括:被訴侵犯發明、實用新型專利權的產品的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等行為的實施地;專利方法使用行為的實施地,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的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等行為的實施地;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製造、許諾銷售、銷售、進口等行為的實施地;假冒他人專利的行為實施地。上述侵權行為的侵權結果發生地。 原告僅對侵權產品製造者提起訴訟,未起訴銷售者,侵權產品製造地與銷售地不一致的,製造地人民法院有管轄權;以製造者與銷售者為共同被告起訴的,銷售地人民法院有管轄權。
銷售者是製造者分支機構,原告在銷售地起訴侵權產品製造者製造、銷售行為的,銷售地人民法院有管轄權。 原告根據1993年1月1日以前提出的專利申請和根據該申請授予的方法發明專利權提起的侵權訴訟,參照本規定第五條、第六條的規定確定管轄。
人民法院在上述案件實體審理中依法適用方法發明專利權不延及產品的規定。 對申請日在2009年10月1日前(不含該日)的實用新型專利提起侵犯專利權訴訟,原告可以出具由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作出的檢索報告;對申請日在2009年10月1日以後的實用新型或者外觀設計專利提起侵犯專利權訴訟,原告可以出具由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作出的專利權評價報告。根據案件審理需要,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原告提交檢索報告或者專利權評價報告。原告無正當理由不提交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中止訴訟或者判令原告承擔可能的不利後果。
侵犯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權糾紛案件的被告請求中止訴訟的,應當在答辯期內對原告的專利權提出宣告無效的請求。 人民法院受理的侵犯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權糾紛案件,被告在答辯期間內請求宣告該項專利權無效的,人民法院應當中止訴訟,但具備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中止訴訟:
(一)原告出具的檢索報告或者專利權評價報告未發現導致實用新型或者外觀設計專利權無效的事由的;
(二)被告提供的證據足以證明其使用的技術已經公知的;
(三)被告請求宣告該項專利權無效所提供的證據或者依據的理由明顯不充分的;
(四)人民法院認為不應當中止訴訟的其他情形。 人民法院對專利權進行財產保全,應當向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發出協助執行通知書,載明要求協助執行的事項,以及對專利權保全的期限,並附人民法院作出的裁定書。
對專利權保全的期限一次不得超過六個月,自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收到協助執行通知書之日起計算。如果仍然需要對該專利權繼續採取保全措施的,人民法院應當在保全期限屆滿前向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另行送達繼續保全的協助執行通知書。保全期限屆滿前未送達的,視為自動解除對該專利權的財產保全。
人民法院對出質的專利權可以採取財產保全措施,質權人的優先受償權不受保全措施的影響;專利權人與被許可人已經簽訂的獨占實施許可合同,不影響人民法院對該專利權進行財產保全。
人民法院對已經進行保全的專利權,不得重復進行保全。 專利法第五十九條第一款所稱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准,說明書及附圖可以用於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是指專利權的保護范圍應當以權利要求記載的全部技術特徵所確定的范圍為准,也包括與該技術特徵相等同的特徵所確定的范圍。
等同特徵,是指與所記載的技術特徵以基本相同的手段,實現基本相同的功能,達到基本相同的效果,並且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被訴侵權行為發生時無需經過創造性勞動就能夠聯想到的特徵。 專利法第六十五條規定的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實際損失可以根據專利權人的專利產品因侵權所造成銷售量減少的總數乘以每件專利產品的合理利潤所得之積計算。權利人銷售量減少的總數難以確定的,侵權產品在市場上銷售的總數乘以每件專利產品的合理利潤所得之積可以視為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實際損失。
專利法第六十五條規定的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可以根據該侵權產品在市場上銷售的總數乘以每件侵權產品的合理利潤所得之積計算。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一般按照侵權人的營業利潤計算,對於完全以侵權為業的侵權人,可以按照銷售利潤計算。 以前的有關司法解釋與本規定不一致的,以本規定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