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侵權責任法》對產品責任的責任主體是怎樣認定
《侵權責任法》第五章 產品責任
第四十一條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四十二條 因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銷售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銷售者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也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供貨者的,銷售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四十三條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請求賠償。
產品缺陷由生產者造成的,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生產者追償。
因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的,生產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追償。
第四十四條 因運輸者、倉儲者等第三人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
第四十五條 因產品缺陷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生產者、銷售者承擔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
第四十六條 產品投入流通後發現存在缺陷的,生產者、銷售者應當及時採取警示、召回等補救措施。未及時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補救措施不力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四十七條 明知產品存在缺陷仍然生產、銷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
Ⅱ 專利侵權行為應該怎麼認定
一、專利權的保護從何時開始專利權的保護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的核心是指專利申請人或專利權人對自己的發明創造的排他獨占權。專利申請授權後,專利權肯定受到保護。但專利申請自申請日起至授權前,權利也受到保護,只是程度不同,表現形式也不同。以發明專利申請為例,自申請日起至該申請公布前,這時申請處於保密階段。這一階段對其權利的保護表現在對該發明專利申請後同樣主題的申請因與其相抵觸而將喪失新穎性,不能授予專利權。自該申請公布至其授予專利權前這一階段是「臨時保護」階段。在這期間,申請人雖然不能對未經其允許實施其發明的人提起訴訟,予以禁止,但可以要求其支付適當的使用費。如果對方拒絕付費,申請人也只好在獲得專利權之後才能行使提起訴訟的權利。這一階段申請人只有有限的獨占權。二、專利侵權行為怎麼人認定專利侵權行為是指在專利權有效期限內,行為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又無法律依據,以營利為目的實施他人專利的行為。它具有以下特徵:1、侵害的對象是有效的專利。專利侵權必須以存在有效的專利為前提,實施專利授權以前的技術、已經被宣告無效、被專利權人放棄的專利或者專利權期限屆滿的技術,不構成侵權行為。專利法規定了臨時保護制度,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後至專利權授予前,使用該發明的應支付適當的使用費。對於在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後至專利權授予前使用發明而未支付適當費用的糾紛,專利權人應當在專利權被授予之後,請求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調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2、必須有侵害行為,即行為人在客觀上實施了侵害他人專利的行為。3、以生產經營為目的。非生產經營目的的實施,不構成侵權。4、違反了法律的規定,即行為人實施專利的行為未經專利權人的許可,又無法律依據。
Ⅲ 如何認定專利侵權行為
如何認定專利侵權行為,專利侵權是指未經專利權人許可,以生產經營為目的,實施了依法受保護的有效專利的違法行為。認定專利侵權行為如何認定專利侵權行為?認定專利間接侵權行為,應當統一以下四點認識:(一)實施專利核心技術而獲得的專用產品是專利間接侵權行為的客體。法律行為的客體,是指該行為所針對的對象。認定專利間接侵權行為,應當首先界定其行為客體是什麼。(二)謀取不正當利益是專利間接侵權行為之目的(三)對專利核心技術產品的銷售行為應是專利間接侵權行為的客觀表現。探究專利間接侵權行為類型時,學者們一般把專利間接侵權行為分為兩大類,一是提供相關物品的間接侵權(包括提供相關方法、步驟的專利間接侵權),二是誘導、教唆他人實施侵犯專利權的行為。(四)專利間接侵權和直接侵權的關聯性專利間接侵權和直接侵權的關聯性,學界有三種觀點。一是從屬說,認為專利間接侵權和直接侵權是共同侵權關系,間接侵權應以直接侵權的成立為前提,以王利明教授為代表,該說又分為兩種,一種要求直接侵權的事實成立即可,另一種主張不僅需要直接侵權事實成立,還需要有判定直接侵權成立的司法結論。二是獨立說,認為專利間接侵權獨立於直接侵權而存在,不以直接侵權的成立為前提;三是折中說,以從屬為原則,以獨立為補充。以上內容是關於如何認定專利侵權行為,想要了解更多內容,歡迎撥打八戒知識產權在線客服。八戒知識產權知識產權專註:商標、專利、版權、域名等知識產權業務方向。主營業務三大板塊:常規知識產權、涉外知識產權、知識產權交易。互聯網+知識產權行業的黑馬型企業。
Ⅳ 侵權責任法對產品責任的責任主體是如何認定
侵權責任法對產復品責任的責任主體制是如何認定?
答:產品責任的責任主體是生產者和銷售者,運輸者、倉儲者等不是產品責任的責任主體。生產者和銷售者承擔產品責任的歸責事由都是無過錯責任,兩者對被侵權人承擔賠償責任均不以其存在過錯為前提,但在其中一方向被侵權人承擔賠償責任之後,可以向有過錯的另一方追償,這種追償是最終責任承擔意義上的追償,生產者與銷售者之間所承擔的不是連帶責任,而是不真正連帶責任。
Ⅳ 產品的外觀設計如何才算是侵權又是如何界定侵權行為的侵權會受到什麼處罰
外復觀設計專利的侵權判定方法制概括起來主要有如下幾種:
直接對比法
1、將被控侵權產品與專利的圖片或照片直接進行比較
2、將專利權人或被許可人生產的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直接與被控侵權產品比較
交叉對比法
先將被控侵權產品與已有公知公用產品作一比較,然後再將其與專利產品作比較,如果被控侵權的產品更接近於專利產品則一般構成侵權,更接近於公知公用產品則不侵權。
視角對比法
在比較異同時,首先應看主視圖,然後比較側視圖或俯圖。
在判斷外觀設計產品是否侵權時應多從幾個視角去觀察比較,最後作出是否相同或近似的綜合判斷。
侵權的責任:
1、消除影響
2、賠禮道歉
3、賠償損失
根據情節進行處理,在侵權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給專利產品在市場上的商譽造成損害時,侵權行為人就應當採用適當的方式承擔消除影響的法律責任,承認自己的侵權行為,以達到消除對專利產品造成的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