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網路隱私權侵權包括哪些侵權方式
網路隱私權是隱私權在網路中的延伸,是指自然人在網上享有私人生活安寧、私人信息、專私人空間和私人活屬動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復制、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也指禁止在網上泄露某些個人相關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實、圖像以及誹謗的意見等。
『貳』 哪位高手知道我國網路侵犯隱私權第一案
中國人肉搜索第一案幕後之謎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月29日 14:08 電腦報2008年7月9日,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一起特殊的案件三審難斷——原告缺席,雙方律師各持己見,爭執不下,法官唯有宣布擇日再審。隨後,54名高級法官就此案件展開熱烈討論,但仍然難以決斷。同時,網路上對此案的討論達到一個新的高潮。這是一起什麼樣的特殊案件?隱藏了什麼秘密?這件案件為何難以決斷、矛盾重重?為何吸引從網路到媒體的熱烈討論?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入調查。「人肉搜索第一案」始末一切都要從「死亡博客」說起,這個名為「北飛的候鳥」的博客承載了本案所有的秘密。博客主人姜岩是某公司售後部的員工,31歲。去年10月,姜岩關閉了自己的MSN SPACE公共瀏覽許可權,兩個月後突然打開。空間里記載了丈夫王菲的出軌及自己內心欲挽回而不得、欲棄之而不舍的煎熬,隱晦地表達了輕生的念頭。2007年12月29日,在試圖挽回丈夫無果後,姜岩從自家24層一躍而下,「死亡博客」由此得名。「從姜岩的朋友那裡聽說了這件事,我就把這個事情發到了天涯」。這位名為「撒加的橡皮鴨」的網友告訴記者,她是姜岩事件最早的爆料者,動機簡單而又明確,但她沒有料到事情會朝難以控制的方向發展。這篇題為《哀莫大於心死,北京從24樓跳下自殺的MM最後的日記》的帖子,幾個小時內回復破千,瀏覽無數。網友群情激奮,認為是王菲和第三者「逼死」了姜岩。不久,大旗網刊載專題報道,天涯等社區出現了更多的貼文。為了替「姜岩討回公道」,網友們展開了規模浩大的人肉搜索。王菲及第三者的電話、地址、公司被一一曝光,王家每天接到莫名其妙的騷擾電話。隨著「人肉搜索」入侵現實生活,王菲從此過上了「驚弓之鳥」般的生活。王菲就職的公司也迫於網民壓力,辭退了他。2008年3月,王菲將大旗網、天涯網、北飛的候鳥(姜岩朋友張樂奕所設祭奠網站,內有部分王菲信息)三家網站告上法庭,首次將「人肉搜索」和「網路暴力」推向司法領域,催生出「反網路暴力」中國第一案。盡管此前有「銅須門事件」、「虐貓事件」等網路暴力事件,但真正進入司法程序的,這在中國還是第一例。隨後,本報記者多次試圖聯繫上王菲,但均未果。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王菲自從被「人肉搜索」引來就深居簡出,拒絕接受任何媒體的采訪。「每天都有許多人在屋外晃盪,我分不清誰是好人誰是壞人,是不是想害我!」王菲曾對該知情人士如此說。直擊第一案庭審現場2008年7月9日,北京朝陽區人民法院第三次開庭審理「人肉搜索第一案」。一大早,就有很多網友專門趕到這里旁聽,本報記者也偽裝成普通網友,「混入」了旁聽席。對於此案,到場的網友們議論紛紛。前來旁聽的網友多是「倒王派」的,他們不相信「人肉搜索」觸犯了法律。一位網友對甚至笑著對記者說「如果王菲勝訴,將是今年聽到最大的笑話」。此案曾在今年4月17日和5月4日兩次開庭審理,未能定案。這次,原告王菲仍未露面,天涯網也未派代表出席。開庭前,原告王菲的代理律師張雁峰與被告之一「北飛的候鳥」網站代理律師李春誼相視一笑。幾個月前,兩人曾在這里展開了一場唇槍舌戰。今天,雙方將為人肉搜索是否觸及法律底線的問題再次展開交鋒。法官宣布開庭,現場的氣氛頓時緊張起來。到場的網友們保持了絕對的肅靜,他們知道,審判結果將為「人肉搜索」書寫濃墨重彩的一筆。法庭調查階段,原告律師張雁峰提出新的訴訟請求,以被告侵犯了王菲的名譽權、隱私權為由,要求被告分別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及2萬元到4萬元不等的賠償金額。該律師認為,三被告屬於網路暴力的協同者,是「以鍵盤為武器,砍下他的頭,給死者作祭品」。第三次審判開庭前,被告方「北飛的候鳥」網站負責人張樂奕提交了新的資料,證明北飛的候鳥網站提到的有關王菲的信息,別的網站之前已經披露過。「屬於轉載性質,報道公共事件並不構成侵權」。張雁峰立即回敬,「其他網站泄露的主要是王菲商業交流方面的信息,而王菲的家庭信息則是在『北飛的候鳥』中首次泄露,張樂奕難辭其咎」。另外,原告方認為幾家網站在侵犯原告隱私權的過程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本來只有100個人知道的私人信息,你轉載後200個人知道了,可以因為你是轉載就不構成侵犯隱私權?笑話!」張雁峰律師在事後接受采訪時對此舉證表示匪夷所思。在辯論階段,法庭上的氣氛也到了一個高潮,雙方亮出了自己的觀點。原告律師認為,網民在未經證實的情況下,發表具有攻擊性、煽動性和侮辱性的失實言論,對王菲及其家人名譽造成嚴重損害。被告律師李春誼辯稱,「名譽不等同於美譽,王菲因婚外情這種不道德的行為給他帶來了負面的社會評價,不能稱之為名譽受損」。另外,王菲的姓名、單位、電話等屬於商務場合用於交流的信息,並不在隱私信息之列,披露這些信息並不構成對王菲隱私權的侵犯。辯論階段出現了一個小插曲,一位旁聽的網友堅持要進行筆錄,聲稱要「還原一個真實的現場」,經法官勸阻無效後被強制離場。在法官主持調解階段,原告方同意和解,但遭到被告方的拒絕。在經過近2個小時的審理之後,法官宣布審理結果將由合議庭合議之後擇日宣判。百家爭鳴的「人肉搜索」日前,北京朝陽法院召開高級法官聯席會議,54名高級法官就「人肉搜索第一案」展開熱烈討論。會上關於「人肉搜索」的三個關鍵問題被提出:一是公布普通公民的個人信息與隱私權侵犯之間的關系;二是網站對網友的不當留言有無監管義務及承擔責任的程度;三是道德批判與隱私保護的限度。如果這三個問題得以順利解決,不僅對本案審判有幫助,也將為日後同類案件提供參考依據。
『叄』 被網路侵犯隱私怎麼報案並索要賠償
如果隱私被他人非法侵犯,作為受害方一定要有強烈的法律意識,要及時收集固回定證據,答然後找侵權人進行溝通要求其立即停止侵權,如果侵權人不聽勸告仍一意孤行或找不到明確的侵權人的情況,例如網路侵權,被侵權人可以向法院起訴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根據案件的不同情況,被侵權人可以起訴侵權人,也可以起訴侵權人和網路服務提供者或只起訴網路服務提供者,依法讓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具體包括停止侵權、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根據侵權程度的不同,並可依法讓其承擔相應行政責任以及刑事責任。
望採納,謝謝!
『肆』 找幾個典型的網路侵犯隱私權的案例
1、【艾滋女】事件是典型的互聯網上侵犯個人隱私權的案例。2、【死亡博客】案
2007年12月29日,留學海外多年的31歲的北京女白領姜岩從24層樓跳樓死亡。在自殺之前,姜岩在網路上寫下了自己的「死亡博客」,記錄了她生命倒計時前2個月的心路歷程,並在自殺當天開放博客空間。之後的三個月里,網路沸騰,姜岩的丈夫王菲成為眾矢之的。網友運用「人肉搜索」將王菲及其家人的個人信息,包括姓名、照片、住址以及身份證信息和工作單位等全部披露。王菲不斷收到恐嚇郵件;網上被「通緝」、「追殺」、圍攻、謾罵、威脅;被原單位辭退……
2008年3月18日王菲以侵犯名譽權為由將張樂奕、北京凌雲互動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海南天涯在線網路科技有限公司起訴至法院,要求賠償7.5萬元損失及6萬元的精神損害撫慰金。該案被媒體冠為「人肉搜索第一案」或「網路暴力第一案」。
2008年12月20日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做出一審判決:被告張樂奕停止對原告王菲的侵害行為,刪除刊登在「北飛的候鳥」網站上的《哀莫大於心死》、《靜靜的》、《心上的月光》三篇文章及原告王菲與案外人東某的合影照片;在「北飛的候鳥」網站首頁上刊登向原告王菲的道歉函;賠償原告王菲精神損害撫慰金5000元、公證費用684元。大旗網和「北飛的候鳥」兩家網站的經營者或管理者構成對原告王菲名譽及隱私權的侵犯,分別判處停止侵權、公開道歉,並賠償王菲精神撫慰金3000元和5000元;天涯在線因於王菲起訴前及時刪除了侵權帖子,履行了監管義務,經判決認定不構成侵權。
『伍』 網路侵權行為有哪些網路侵權該怎麼處理
網路侵權行為時有發生,面對這些網路侵權行為的時候,受到損害的人都會在第一時間來維護自己的權益。而還沒有遭受網路侵權行為的人也要了解一些相關的網路侵權知識,那麼,網路侵權行為有哪些?網路侵權行為處理方法網路侵權行為之網路侵犯人格權具體人格權包括身體權、生命權、健康權、自由權、隱私權、姓名權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和榮譽權。網路空間是一個虛擬空間,但它並不是虛幻的,是依賴於現實社會的客觀存在,網路中依然存在侵犯人格權的違法行為。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對網上侵犯名譽權、肖像權、姓名權的行為,只要受害人能拿起法律武器追究侵權人的責任,其合法權益就能夠得到保護。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40條規定,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醜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的名譽權的行為。《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7條第三款明確指出,對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致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由此看出,隱私權在我國法律上不僅逐漸凸現為一種具體的人格權,而且在網路環境下也受到法律的關注和保護。網路侵權行為之網路侵犯著作權根據法律規定,著作權包括著作人身權和著作財產權,具體如下:(1)著作人身權: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2)著作財產權:復制權、發行權、出租權、展覽權、表演權、放映權、廣播權、信息網路傳播權、攝制權、改編權、匯編權、翻譯權以及其他應由著作權人享有的權利。隨著網路的廣泛應用,網路侵權行為層出不窮,如許多網站未經著作權人同意擅自將其作品上載到網路中;未與新聞單位簽訂許可使用合同,擅自轉載新聞單位發布的新聞;在網上傳播走私盜版的音像製品等等。與此相應,法院受理的涉網著作權糾紛案件日益增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了網路著作權侵權糾紛案件管轄地的確定;將數字化作品納入著作權保護的范圍,明確了數字化傳播是作品的使用方式之一;
『陸』 網路中的各種侵權行為有哪些
網路中有很多侵權行為的發生,面對這些侵權行為的時候,受到損害的人都會在第一時間來維護自己的權益。而還沒有遭受侵權行為的人則要為自己了解些相關的侵權知識,那麼,網路中的各種侵權行為有哪些?小編給你提供一些意見。網路中的各種侵權行為有哪些1、網上侵犯人格權具體人格權包括身體權、生命權、健康權、自由權、隱私權、姓名權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和榮譽權。網路空間是一個虛擬空間,但它並不是虛幻的,是依賴於現實社會的客觀存在,網路中依然存在侵犯人格權的違法行為。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對網上侵犯名譽權、肖像權、姓名權的行為,只要受害人能拿起法律武器追究侵權人的責任,其合法權益就能夠得到保護。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40條規定,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醜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的名譽權的行為。《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7條第三款明確指出,對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致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由此看出,隱私權在我國法律上不僅逐漸凸現為一種具體的人格權,而且在網路環境下也受到法律的關注和保護。2、網上侵犯著作權根據法律規定,著作權包括著作人身權和著作財產權,具體如下:(1)著作人身權: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2)著作財產權:復制權、發行權、出租權、展覽權、表演權、放映權、廣播權、信息網路傳播權、攝制權、改編權、匯編權、翻譯權以及其他應由著作權人享有的權利。隨著網路的廣泛應用,網上侵犯著作權的行為層出不窮,如許多網站未經著作權人同意擅自將其作品上載到網路中;未與新聞單位簽訂許可使用合同,擅自轉載新聞單位發布的新聞;在網上傳播走私盜版的音像製品等等。與此相應,法院受理的涉網著作權糾紛案件日益增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了網路著作權侵權糾紛案件管轄地的確定;將數字化作品納入著作權保護的范圍,明確了數字化傳播是作品的使用方式之一;
『柒』 一,網路新聞侵權主要有哪些現象,請以現實中的案例加以說明
您好, 網路新聞侵權主要存在以下情形:
(一)網路新聞侵犯名譽權
網路名譽侵權的行為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 通過電子郵件侵犯名譽權。侵權人利用電子郵件將不當言論進行廣泛的散發,導致受害者的名譽毀損。
2、 在博客上撰文侵犯他人名譽權。網民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上撰寫自己的文章供他人閱 覽,這也是當下網路虛擬生活中常見的消息來源之一,因為在文章中通常都會包含有作 者本 人的主觀意思,這也是侵犯他人名譽權的一種重要方式。
3、 網路新聞失實和網路運營商失職侵犯他人名譽權。如果網路新聞報道失實或網路運營商失職未盡合理審查、監管義務, 沒有及時刪除侵權文章, 致使謠言在網上流傳, 敗壞他人名譽。
(二)網路新聞侵犯隱私權
網路新聞侵犯隱私權又分為兩種情況:主動侵犯他人隱私權,「被動地損害他人隱私權
1、 主動侵犯他人隱私的現象大量存在,且這種現象經常的出現在明星的生活中,比如在網上描述私生活、泄露電話號碼等。
2、 而「被動」地損害他人隱私的情況也不少見。在相當多的公共生活活動中如金融、醫療、稅收等活動中,所登記的事項中大多都包含有個人信息,或者所由於上網時填寫的各種表格、在每個網頁停留的時間、點擊的欄目等一系列活動都會透過互聯網運用一定的技術獲取到,有人就會這樣通過網路設法接觸到這些信息然後將之傳播出去。
(三)網路新聞侵犯著作權
侵犯著作權是指利用互聯網進行剽竊,將他人的新聞作品據為己有,利用他人新聞作品,拼湊、編造新聞作品,這是直接侵犯他人著作權的行為。
(四)網路新聞侵犯肖像權
在網路新聞傳播中,為了吸引網民的注意,不恰當的配發圖片,或未經允許登載非新聞事件人物的照片,或對新聞圖片進行不當修改,這些都會侵犯他人的肖像權甚至隱私權。
現實中的案例很多:想在微博上發的一些明星的新聞,很多都侵犯了別人的隱私權、名譽權等諸多權利。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捌』 網路侵犯他人隱私會受到什麼處罰
一、網路侵犯他人隱私需承擔民事侵權責任,並可能面臨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500元以下罰款,構成犯罪的,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二、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三十六條網路用戶、網路服務提供者利用網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網路用戶利用網路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路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後未及時採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網路服務提供者知道網路用戶利用其網路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採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2、《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四十二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500元以下罰款:
(一)寫恐嚇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
(三)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企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
(四)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五)多次發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
『玖』 網路存在的侵權行為有哪些
您好,
1、網上侵犯人格權
具體人格權包括身體權、生命權、健康權、自由權、隱私權、姓名權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和榮譽權。
網路空間是一個虛擬空間,但它並不是虛幻的,是依賴於現實社會的客觀存在,網路中依然存在侵犯人格權的違法行為。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對網上侵犯名譽權、肖像權、姓名權的行為,只要受害人能拿起法律武器追究侵權人的責任,其合法權益就能夠得到保護。
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40條規定,「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醜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的名譽權的行為。」《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7條第三款明確指出,對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致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由此看出,隱私權在我國法律上不僅逐漸凸現為一種具體的人格權,而且在網路環境下也受到法律的關注和保護。
2、網上侵犯著作權
根據法律規定,著作權包括著作人身權和著作財產權,具體如下:
(1)著作人身權: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
(2)著作財產權:復制權、發行權、出租權、展覽權、表演權、放映權、廣播權、信息網路傳播權、攝制權、改編權、匯編權、翻譯權以及其他應由著作權人享有的權利。
隨著網路的廣泛應用,網上侵犯著作權的行為層出不窮,如許多網站未經著作權人同意擅自將其作品上載到網路中;未與新聞單位簽訂許可使用合同,擅自轉載新聞單位發布的新聞;在網上傳播走私盜版的音像製品等等。與此相應,法院受理的涉網著作權糾紛案件日益增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了網路著作權侵權糾紛案件管轄地的確定;將數字化作品納入著作權保護的范圍,明確了數字化傳播是作品的使用方式之一;
『拾』 網路個人信息侵權糾紛如何解決
你好,一個網路糾紛案件的審理,由於網路用戶的不確定性,最難辦的要數起訴難問題。最高院對此類案件進行規定即《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利用信息網路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嚴格了網路服務提供者的責任。
針對網路侵權可能出現的起訴難問題,《規定》在兩個方面作出規定:
1、訴訟程序上,允許原告僅起訴網路用戶或網路服務提供者。《規定》第3條規定:「原告依據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第二款、第三款的規定起訴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2、確原告起訴後,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案件情況和原告的請求責令網路服務提供者提供涉嫌侵權的網路用戶的個人信息,以方便原告起訴。
《規定》第 4條規定:「原告起訴網路服務提供者,網路服務提供者以涉嫌侵權的信息系網路用戶發布為由抗辯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原告的請求及案件的具體情況,責令網路服務提供者向人民法院提供能夠確定涉嫌侵權的網路用戶的姓名(名稱)、聯系方式、網路地址等信息。」
(2)確了網路服務提供者是否「知道」侵權的認定問題。目前,互聯網行業已經進入了內容、社區和商務高度結合的形態。在這種背景下,如何認定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第三款規定的「知道」,需要更加慎重。如果司法裁判中認定的標准過嚴,會造成網路服務提供者承擔責任過重,可能會使網路服務提供者自我審查過嚴,經營負擔加大,進而影響合法信息的自由傳播,不利於互聯網的發展。如果司法裁判中的標准過寬,則會導致網路服務提供者怠於履行必要的注意義務,放縱甚至主動實施侵權行為。
網頁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