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區分詐騙罪與民間借貸
1、審查行為人借款前是否具有還款能力。
如果行為人借款前已債台高築,或沒有任何財產和正當職業,卻大量向人借款,則即使借款時有出具借條,仍可以判斷其具有非法佔有目的。
反之,如果行為人借款前經濟狀況良好,則即便使用了一些欺騙方法如誇大償還能力等獲得了借款,事後因天災、經營虧損等客觀原因導致無法按時歸還借款,但因其所擁有的房產等其他財產能保證出借人利益不受損,因此可認定行為人在借款時不具有非法佔有目的,不應認定為詐騙。
2、審查行為人借款時是否採取了詐騙手段。
詐騙案件中,行為人為了詐騙得逞,在借款時往往會採用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手段,或虛構借款用於某種投資或營利性活動,或承諾高額的利息,導致被害人產生錯誤的認識,從而使被害人誤信其能連本帶息還款。
而在正常借貸中,借款人因不具有非法佔有借款的目的,往往會告知自己的真實情況和借款用途,很少採用欺騙的方法。
3、審查行為人借款後的實際用途。
詐騙犯罪的行為人在騙得財物後通常不打算歸還,因此會在獲得財物後肆意揮霍,如用於賭博、還債、揮霍、放高利貸等。而民事借貸中的行為人一般會按約定將借款用於做生意、投資等正當用途。
4、審查行為人不能歸還借款的原因。
詐騙犯罪的行為人在借款到期後,如果是能歸還而拒不返還,或者是因將借款用於揮霍、賭博、吸毒等違法犯罪活動而造成無法歸還的,可推斷其主觀上具有非法佔有目的。
而一般的民事借貸糾紛,借款人不能還款的原因主要是由客觀原因造成的,如經營虧損、不可抗力等。通俗地講,詐騙犯罪的行為人是根本不打算償還,即能還而不還;而民事借貸糾紛是由於客觀原因一時無法償還,即想還而還不了。
5、審查行為人不能歸還借款後的態度。
詐騙犯罪的行為人對欠款的事實或以各種理由搪塞應付,或轉移資金、逃避隱藏,拒不返還。而民事借貸糾紛的借款人在因客觀原因導致不能歸還借款後,會想方設法採取各種補救措施,以彌補和減少被害人的損失。
(1)詐騙罪與民事借貸糾紛之區別擴展閱讀:
民間借貸糾紛是指借款人與貸款人達成書面或口頭的借貸協議,由借款人向貸款人借款,因借款人不能按期歸還借款而產生的民事糾紛,形成的是債權債務關系,如債務人到期無法償還,屬於民事糾紛,債權人可向人民法院起訴。
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採用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欺騙方法,使受害人限於錯誤認識並自願處分財產,從而騙取數額較大以上公私財物的行為」,詐騙罪屬於刑事犯罪,應由公安機關立案偵查。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貳』 什麼是民間借貸糾紛,如何區分民間借貸糾紛與詐騙罪
民事借貸糾紛,是指因借款人與貸款人達成借貸協議,由借款人向貸款人借款專,借款人不能按期屬歸還而產生的糾紛。屬於一種民事法律關系,應受民事法律調整,不產生刑事責任。
民間借貸糾紛與詐騙罪區別:
一是,看借款人與貸借人在借貸時的相互關系。一般民間借貸關系多發生在相互了解、相互往來的親友之間,借貸關系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而詐騙則往往發生在雙方當事人相識不久,採取欺騙的手段騙取對方的信任。
二是,看發生借貸關系的原因。 正常的借貸關系中,借款人確實遇到了困難,一時無力解決,才向他人借貸。而以借貸為名實行詐騙的,則往往是編造虛假的困難事實,或以高利息等利益為誘惑,騙取他人同情或信任。
『叄』 如何區分民間借貸糾紛和詐騙罪的不同點
如何區分民間借貸糾紛和詐騙罪的不同點
來源:華律網
民事借貸糾紛,是指因借款人與貸款人達成借貸協議,由借款人向貸款人借款,借款人不能按期歸還而產生的糾紛。屬於一種民事法律關系,應受民事法律調整,不產生刑事責任。
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採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欺騙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詐騙罪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產所有權,犯罪對象是各種類型的公私財物。詐騙罪的行為主體通過虛構事實和隱瞞真相兩種方法,使被害人產生錯覺而「自願」交出財物。
區別民事借貸糾紛和詐騙犯罪的一個關鍵因素在於行為獲取的款項是否存在「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所謂「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是指行為人意圖使用非法手段對他人所有的財物行使事實上的佔有、使用、收益或處分權,從而侵犯他人對某一特定財物的所有權的正常行使。為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定:
一是看借款人與貸借人在借貸時的相互關系。
一般民間借貸關系多發生在相互了解、相互往來的親友之間,借貸關系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而詐騙則往往發生在雙方當事人相識不久,採取欺騙的手段騙取對方的信任。張桂軍與黃春芳相識不久,即虛構購買客車跑運輸,以合股做運輸生意有利可圖為誘餌,向其借款近4萬元不還。
二是看發生借貸關系的原因。
正常的借貸關系中,借款人確實遇到了困難,一時無力解決,才向他人借貸。而以借貸為名實行詐騙的,則往往是編造虛假的困難事實,或以高利息等利益為誘惑,騙取他人同情或信任。張桂軍虛構老婆捲走8萬元家財,導致資金運轉困難而停止營運的事實,以及偽造一套已為客車營運投資6萬余元的假資料等,騙取柯沉雁及其父母等人的信任,先後以借款為名取得他們的近14萬元的巨額資金。
三是看借款人是否願意歸還及不能按期歸還的原因。
正當的借貸關系,借用人並不否認借貸關系,並表示設法歸還。即使不能按期歸還,往往是因為遇到了不以其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困難。而以借貸為名詐騙財物,則往往表現為攜款潛逃,或是大肆揮霍或賭博,根本不想到歸還。張桂軍先後以借款為名,先後獲得他人的17萬多元的巨款後,不僅任意用於日常揮霍及賭博,幾乎花光,更重要的是玩起失蹤的把戲,企圖逃避還款。因此具有非法佔有他人財產的目的,屬於以借款為名行詐騙之實。
『肆』 民間借貸和詐騙罪的區別,別走向歧途
一、二者主觀目的不同,採取的手段也不一樣。
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採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欺騙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
詐騙罪中,行為人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通過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方法,使被害人產生錯覺而「自願」交出財物,從而取得他人所有的財物,行使事實上的佔有、使用、收益或處分權,侵犯他人對某一特定財物的所有權的正常行使,具有非法永久占公私財物的為己有的犯罪目的。因此,刑法上的詐騙罪除了要求行為人採取了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手段外,還要求行為人具有將他人財物據為己有的主觀目的。民間借貸糾紛,是指借款人與貸款人達成借貸協議,由借款人向貸款人借款,借款人不能按期歸還而產生的糾紛,是一種民事行為,其本質屬於民事法律關系,應受民法調整。
二、區分民間借貸糾紛與詐騙罪還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考慮
(一)看危害程度的大小。詐騙罪中,行為人以非法佔有為目的,騙取他人財物數額較大,對危害結果的發生在主觀上是直接故意,較之以民間借貸糾紛,具有較大的社會危害性。
(二)看借貸雙方的關系。民間借貸具有較強的人身性,借貸雙方多是"熟人"關系。詐騙則往往發生在陌生人之間或雙方當事人相識不久,採取欺騙的手段騙取對方的信任。
(三)看借款的原因。正常的借貸關系中,借款人確實遇到了困難,一時無力解決,才向他人借貸,其借款數額一般說來都在其可承受范圍。而以借貸為名實行詐騙的,則往往是編造虛假的困難事實,或以高利息利益為誘惑,隱瞞真相,騙取他人同情或信任。另外,對於有償還能力而拒不償還者,即使在簽訂借貸合同時有一定的欺詐行為,實踐中也很難認定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一般作為民事糾紛來解決。
(四)看借款人借款後的行為。正當的借貸關系,基於相互信任或者顧及情面而不寫欠條,許多借款人往往虛構理由,借款目的不明確,還款期限不明,但借款人並不否認借貸關系,並設法歸還。即使不能按期歸還,往往是因為遇到了不以其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困難。而以借貸為名詐騙財物,則往往表現為攜款潛逃,或是大肆揮霍或賭博,或者多次向同一人、不同人實施詐騙,根本不想歸還,使自己處於無力償還借款的狀態,對相對人財產損失的危害後果持積極追求或放任態度。
(五)看救濟方式。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第五條:犯罪分子非法佔有、處置被害人財產而使其遭受物質損失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追繳或者責令退賠。被追繳、退賠的情況,人民法院可以作為量刑情節予以考慮。經過追繳或者退賠仍不能彌補損失,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另行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以受理。因此,被詐騙的損失應由司法機關追繳或者責令退賠,或另行提起民事訴訟。民間借貸中,根據合同法第52條和第54條的規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除損害國家利益的之外,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的權利。
六、 看借款人償還能力。綜合客觀情況,借款人借款時,或借款後是否有能力償還,詐騙罪的嫌疑人往往承諾短時間內馬上歸還,或者寫下借條作為保證,其實借款的時候,嫌疑人根本沒有償還能力,或者沒有能夠償還的可能。
綜合上述分析,作為出借人,一定要注意雙方平時的關系、對方的還款能力、借款的事由以及借款後的行為等方面去衡量是否出借錢款,保證自己的財產權益不受侵犯。
『伍』 詐騙罪和民間借貸糾紛怎樣區別 定性
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內財物的行容為。
民間借貸是指公民之間,公民與非金融機構企業之間的借款行為。民間借貸是一種直接融資渠道,銀行借貸則是一種間接融資渠道。民間借貸是民間資本的一種投資渠道,是民間金融的一種形式。
『陸』 如何區分詐騙和民間借貸
詐騙罪與民間借貸糾紛,區分的關鍵在於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具有非法佔有公私財物之目的。具體有一下因素:
一、審查行為人借款的用途是否具有非法性?
行為人對於借款用途的非法性是判斷行為人主觀上具有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目的的重要依據。對於正常的民事借款,行為人一一般會將款項用於正當用途,並且會在借款時主動說明;以達到使借款人相信而且願意借款。而詐騙犯罪的行為人主要將借款用於非法目的,如販毒、非法經營、賭博以及投機行為等。當然,也有少部分行為人在用於非法目的後按時歸還的,但審判實踐中多見之於獲取了非法利益或暴利,具有偶然因素,但只要事後歸還,當然就不能認定行為人具有非法佔有之目的。
二、審直行為人在借款時是否實施了詐騙手段
手段的非法性是確定行為人主觀目的的重要依據。行為人主觀上的非法佔有目的大多表現為實施了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詐騙行為手段。採用貌似合法的借款方法騙取他人財物是近年來行為人實施的詐騙手段之一。司法實踐中大部分案件的行為人都是採取把借款方式與其他的詐騙行為共同實施的方法,從而達到騙取他人財物的目的,此時的借款行為只能是為詐騙行為打掩護,或者說是整個詐騙行為的一部分。以借款方式形成的詐騙罪中的詐騙行為與民間借款糾紛中的借款未還行為,都包含有一定的欺騙成分,但詐騙罪的欺詐行為對於行為人的借款不還的非法佔有目的起著決性的、根本性的作用。正因為有事前的詐騙行為,行為人才認為有「充足」 的理由認為不予歸還,也正因為有不予歸還的非法佔有目的,才會採取各種詐騙手段,這種非法佔有目的和詐騙手段之間是互為因果的。而一般的民事借款糾紛中的借款未還,因不具有非法佔有借款的主觀目的;行為人是要通過正常的借款行為來實現自己正當利益,行為人在借款前後雖然採取了一定的欺騙手段。如誇大自己的誠信度、歸還能力等,但這種欺騙行為對借款的最終歸還不具有實質的影響, 或者說這種欺騙行為與事後發生的不能歸還的結果之間不具有詐騙罪的手段和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屬於借款後的誠信瑕痴行為。
三、審查行為人有無還款能力
這里所說的還款能力包括借款前和借款後,一般而言,判斷有無還款能力;我們不能只簡單的審查行為人在借款時的實際條件如何。如果行為人在借款前不具有還款能力,但在借款後將款項用於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和進行正當的投資,有固定、可靠的收入來源,那麼其具有還款能力是顯而易見的。有的行為人在借款前具有還款能力,但在借款後因客觀原因導致還款能力喪失的,因其主觀上不具有不歸還的非法佔有目的,不能以詐騙罪定罪處罰。但如果行為人在因客觀原因導致借款無法歸還之後不是採取積極的補救措施以實現盡早歸還借款。 而是趁機逃離,對債權人避而不見,表現出不願承擔責任的消極態度,行為人的這種「趁機賴賬」的態度完全可以推定其主觀上已經產生了非法佔有目的。
四、行為人不能歸還借款的原因
無論是以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為目的的詐騙犯罪還是民間借款糾紛,其最終結果都是因為為人沒有歸還借款而成立。但一般的民事借款糾紛, 由於行為人主觀上不具有非法佔有故意,借款不能歸還的結果只能是由客觀原因所致。如不可抗力、經營虧損等,而詐騙犯罪中的不能歸還借款,是由行為人的詐騙他人財物的主觀原因所致,即行為人的非法佔有目的與不能歸還結果具有因果關系。這種因非法佔有的目的導致不能歸還的結果有兩種情形,一是能夠返還而拒不返還i如攜款逃離、對出借人避而不見。行為人的這些拒不返還借款的表現,完全可以認定其主觀上的非法佔有目的。二是因為行為人將借款用於揮霍浪費、違法犯罪活動如賭博、非法經營、販賣毒品等;由於行為人對於款項的揮霍浪費或用於違法犯罪活動後可能導致款項的無法歸還這一結果是明知的,二者之間有因果關系,可以推定行為人具有非法佔有目的。
五、行為人有無還款的實際行為
既然有「借款」行為當然就應當有「還款」行為,這里的還款行為包括如數歸還借款的現實行為,也包括在借款用完之後為還款而採取的各種措施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