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確認不侵權之訴中催告是必要的么
您好,在最高法院的批復((2001)民三他字第4號)中,確立了「確認不侵權之訴回」的審判規則,答並明確了訴權的構成要件。對該批復具體分析,請求確認不侵權之訴的構成要件包括:
1.被告發侵權警告,原告不承認自己的行為構成侵權;
2.原告的利益已經受到了損害,損害與被告的行為有有因果關系,
4.符合《民事訴訟法》基本的立案條件;
綜上所述,確認不侵權之訴被告對原告的對原告的催告或者警告是必須要件。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Ⅱ 合同糾紛是違約之訴還是侵權之訴
侵權之訴
《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
既然法律賦予了當事人的訴權選擇的權利,人民法院在審理此類責任競合案件時,就應依當事人的權利選擇而決定應適用的相關法律。在司法實踐中,恰恰在這方面出現了較多問題。
例如有些案件當事人的訴訟理由是違約之訴,但訴訟請求卻是侵權訴請;而法院在審理時並未要求當事人進行權利選擇,徑而在歸責原則上適用違約之訴的理由,賠償范圍上卻採取了侵權行為的賠償標准,造成適用法律上的混亂與執法尺度的不一。
一般侵權行為是指行為人因過錯而實施的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和侵權行為的一般構成要件的侵權行為。
其構成要件有四:
一、損害事實的存在;
二、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
三、侵權人主觀上有過錯;
四、侵權行為的違法性。特殊侵權行為是指基於與自己有關的行為、事件或其他特別原因致人損害,依照民法上的特別規定或者特別法上的規定應負責任的侵權行為。
根據《民法通則》及有關特別法的規定,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包括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過錯責任原則是一般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按過錯責任原則,行為人僅在有過錯的情況下,才承擔民事責任;沒有過錯,就不承擔責任。
無過錯責任原則,也稱為無過錯責任原則、客觀責任原則或嚴格責任原則,主要是指沒有過錯造成他人損害的,依照法律規定由與造成損害原因有關的人承擔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
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時,行為人若能證明有法定免責事由,即損害結果是由於不可抗力、受害人故意、第三人的過錯造成的,則不負損害賠償責任。
公平責任原則,又稱衡平責任原則,是指在當事人雙方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且不能依法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使受害人遭受重大損害得不到賠償且顯失公平的情況下,人民法院根據雙方當事人的實際情況,按公平合理觀念判定由雙方分擔損失的一種歸責原則。
公平責任的適用須具備以下條件:
一、損害的發生必須屬於侵權行為法調整的范圍,而不屬於合同法調整的領域;
二、損害的發生必須屬於法律沒有特別規定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或者沒有規定行為人沒有過錯可以不承擔民事責任的場合;
三、損害須是比較嚴重的,即如果由受害人自己承擔損失在社會公眾觀念上認為是不合理、不公平的;
四、對於損害的發生須是當事人雙方都沒有過錯。 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相對於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來說,簡單了許多。
違約行為的主要類型有兩種,預期違約和實際違約。
Ⅲ 知識產權不侵權之訴與不侵權確認之訴的區分
「知識產權不侵權之訴」應當等同於「知識產權不侵權確認之訴」。
本來就只有三種民事訴訟:請求之訴、確認之訴和形成之訴。
你之所以找到這兩種稱呼,可能是由於翻譯的原因。
最高院用的是「確認不侵權之訴」。
Ⅳ 知識產權不侵權確認之訴的概念
因知識產權權利人的侵權警告函,他與不特定的義務人之間,原本存在的正常法律關系,處於不明確狀態。在快速化、復雜化、高度化的現代社會中,法律關系的不明確,將導致經濟、社會的重大損害。所以企業在收到侵權警告函時,就應當靈活運用確認訴訟的預防性機能,先請求法院進行不侵權的確認,盡量減少損失。[1]
知識產權不侵權確認之訴在我國是一種新興的訴訟類型,和其他新生事物一樣,人們認知它需要一個過程。 2002年7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三庭作出的《關於蘇州龍寶生物工程實業公司與蘇州郎力福公司請求確認不侵犯專利權糾紛案的批復》,被認為是我國知識產權不侵權確認之訴的最早法律依據。但是,該批復並沒明確表示出不侵權之訴制度設計的目的,這也導致後來法院對此類案件的處理產生了分歧。2008年4月1日起施行的《民事案由規定》,其中的第152個案由確定為確認不侵權糾紛,而且最高法院將此類糾紛定義為「利益受到特定知識產權影響的行為人,以該知識產權權利人為被告提起的,請求確認其行為不侵犯該知識產權的訴訟。」至此,確認不侵權糾紛才作為三級案由正式被最高人民法院所認可。[2]
在國際上,知識產權不侵權確認之訴,是應對侵權亂訴的普遍手段,是侵權警告函收受方,進行主動反擊的有利武器。發達國家制定各種各樣的知識產權法保護其企業的知識產權,企圖以此壟斷市場,遏制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並從中牟取利益。而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舉步維艱。在現實生活中,權利人還經常發出侵權警告函,意圖捏造、散布虛偽事實,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進行不正當競爭,發展中國家的企業該如何應對?大多數時候企業只是想到進行不正當競爭之訴,而不正當競爭需以主觀上故意、行為上捏造和散布虛偽事實、結果上損害競爭對手商業信譽為條件,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侵權警告函都不符合該條件。而這個時候,知識產權不侵權確認之訴是防止權利人濫用知識產權的重要手段。
知識產權不侵權確認之訴除了與知識產權法有不可分割的關系,還與很多其他的法律法規息息相關。企業利用知識產權壟斷市場,與反壟斷法有關。為了防止其他企業搶占市場,隨意發出侵權警告函,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進行不正當競爭,與反不正當競爭法有關。企業為了利益,任意排放污染物,與環境保護法有關;不善待勞動者,與勞動法有關。有時候需要跨國訴訟,與國際法和國際條約有關。
[1]張衛平:《訴訟架構與程式――民事訴訟的法理分析》[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242
[2]張玉敏主編:《知識產權與市場競爭》[M],法律出版社,2005
Ⅳ 確認不侵權之訴中催告是必須的么
第一、在最高法院的批復((2001)民三他字第4號)中,確立了「確認不侵權之訴」的審判規回則,並明確答了訴權的構成要件。對該批復具體分析,請求確認不侵權之訴的構成要件包括:
1.被告發侵權警告,原告不承認自己的行為構成侵權;
2.原告的利益已經受到了損害,損害與被告的行為有有因果關系,
3.被告不在合理期限內主動甚至迴避通過合法途徑解決糾紛;
4.符合《民事訴訟法》基本的立案條件;
第二、根據上述分析,確認不侵權之訴被告對原告的對原告的催告或者警告是必須要件。
Ⅵ 一個民事訴訟中,有侵權之訴,也有違約之訴,但兩訴不競合,可以合並起訴嗎
貨物被淋濕,要抄求運輸的一方不付運費,是違約,則運輸方可提起違約之訴;把運輸方車子扣了下來,是侵權,運輸方可提起侵權之訴。由於違約與侵權並非同一行為,不屬於競合,而是兩個行為、兩種法律關系,因此,應當分別起訴。
分別起訴之後,法院根據情況,可以決定是否將兩案合並審理。是否合並的決定權在法院,當事人只能分別起訴。
Ⅶ 知識產權不侵權確認之訴的受理條件
作為侵權之訴的延伸,確認不侵犯知識產權之訴在地域管轄方面仍然適用侵內權之訴的相關容規定,即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九條,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除此之外,還須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八條的規定的前提條件,即「權利人向他人發出侵犯專利權的警告,被警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經書面催告權利人行使訴權,自權利人收到該書面催告之日起一個月內或者自書面催告發出之日起二個月內,權利人不撤回警告也不提起訴訟,被警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請求確認其行為不侵犯專利權的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此原則目前在受理商標、著作權等其他知識產權糾紛案件中也普遍參考適用。
也就是說,「人民法院受理當事人提起的確認不侵權之訴,應以利害關系人收到警告,而權利人未在合理期限內依法啟動糾紛解決程序為前提」。
Ⅷ 確認不侵權之訴的受理條件有哪些
您好,依據最高人民法院的有關批復,確認不侵權之訴的受理條件版為民事訴訟法權第一百零八條之規定,即原告與本案有直接的利害關系、有明確的被告、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理由、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最高法院民三庭認為,確認不侵權之訴與普通的民事案件無異。在上述條件中,「原告與本案有直接的利害關系」的認定至關重要。
相關法規:
《民訴法》第一百零八條 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