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公關解決糾紛的方法和途徑

公關解決糾紛的方法和途徑

發布時間:2021-08-14 12:41:12

1. 解決合同爭議的途徑及方式有哪些

您好,解決合同爭議的途徑及方式主要有四種,主要依據《合同法》第128條規定:「當事人可以通過和解或者調解解決合同爭議。當事人不願和解調解或者合解調解不成的,可以根據仲裁協向仲裁機構中請仲裁。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根據仲裁協議向中國仲裁機構或者其他仲裁機構申請仲裁。當事人沒有訂立仲裁協議或者仲裁協議無效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根據這一規定,可以總結出合同糾紛可以通過以下途徑解決:
(1)和解。和解是指當事人因合同發生糾紛時可以再行協商,在尊重雙方利益的基礎上,就爭議的事項達成一致,從而解決糾紛的方式。和解是當事人自由選擇的在自願原則下解決台同糾紛的方式,而不是合同糾紛解決的必經程序。當事人也可以不經協商和解而直接選擇其他解決糾紛的途徑。
(2)調解。凋解是指在第三人的主持下,通過運用說服教育等方法來解決當事人之間的合同糾紛。調解有兩種方式一是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當事人發生合同糾紛,可以向糾紛當事人所在地或者糾紛發生地的人民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二是行政調解。主要特指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居中對合同當事人的糾紛進行調解。申請行政調解的糾紛必須具備以下條件:申請人必須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當事人,有明確的被申請人、具體的調解請求和事實根據;符合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受理案件范圍的規定。但已經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或者已經向仲裁機構申請裁的。從及一方要求調解另一方不同意調解的,調解申請不於受理。 雙方當事人接受調解達成協議的,應當製作調解協議書,當事人即應當按照調解協議書履行各自的義務。由於調解協議書不具有法律強制力,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的,對方當事人不能就此請求人民法院強制執行,但可以採用其他方式來解決爭議。
(3)仲裁。仲裁是指發生合同爭議的雙方當事人,根據爭議發生前或發生後達成的仲裁協議,將糾紛提交仲裁機關進行裁決並解決糾紛的方式。仲裁具有「准司法」性質,仲裁機構作出的仲裁裁決具有法律效力,當事人應當履行。
(4)訴訟。訴訟是指合同糾紛發生後,當事人如果沒有仲裁協議,任何一方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請求人民法院對合同糾紛依法予以處理。這是解決合同糾紛的最常見方式。合同糾紛經人民法院審理並作出判決後,當事人對人民法院作出的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書,調解書必須履行,拒不履行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2. 最終有效解決糾紛矛盾的重要途徑是

最終有效解決糾紛矛盾的重要途徑是法院起訴。

3. 合同糾紛解決的途徑有哪些

合同糾紛,是指因合同的生效、解釋、履行、變更、終止等行為而引起的合專同當事人的所有爭議屬。主要種類:一、合同效力糾紛1.無效合同糾紛,是指因合同的無效而引起的合同當事人之間的爭議。2.有效合同糾紛,指在合同生效的前提下,合同當事人因履行合同而發生的爭議、包括合同訂立後合同當事人對合同內容的解釋,合同的履行及違約責任,合同的變更、中止、轉讓、解除、終止等所發生的一切爭議,絕大多數合同糾紛為有效合同糾紛。二、口頭和書面合同糾紛1.口頭合同糾紛是指合同當事人因履行口頭合同而發生的所有爭議。2. 書面合同糾紛 是指合同當事人因履行書面合同而發生的所有爭議。三、國內和涉外合同糾紛四、有無名合同糾紛這是從合同名稱是否法定角度來對合同進行劃分。合同法具體規定名稱的合同為有名合同,其他合同則為無名合同。五、標准和非標准合同糾紛除上述五種劃分合同糾紛的方法外,還有從其他角度進行劃分的,如可劃分為合同訂立糾紛、合同履行糾紛、合同變更糾紛、合同轉讓糾紛、合同終止糾紛等等。

4. 公關解決糾紛的方法和途徑

公關危機即公共關系危機,是公共關系學的一個較新的術語。它是指影響組織生產經營活動的正常進行,對組織的生存、發展構成威脅,從而使組織形象遭受損失的某些突發事件。 從不同的角度劃分,公共關系危機有以下的類型: 1、從存在的狀態看,公共關系危機可劃分為一般性危機和重大危機。 1)一般性危機。一般性危機主要是指常見的公共關系糾紛。從某種意義上說,公共關系糾紛還算不上真正的危機,它只是公共關系危機的一種信號、暗示和徵兆。只要及時處理,做好工作,公共關系糾紛就不會轉向公共關系危機,以至於造成危機局面。 2)重大危機。所謂重大危機,主要是指企業的重大工傷事故、重大生產失誤、火災造成的嚴重損失、突發性的商業危機、大的勞資糾紛等。它是公共關系從業人員面臨的必須及時處理的真正危機。如產品或企業的信譽危機、股票交易中的突發性大規模收購等,公關人員必須馬上應付處理,最好在平時就有所准備。2、從危機同企業的關系程度以及歸咎的對象看,公共關系危機可分為內部公關危機和外部公關危機。 1)內部公關危機。發生在企業內部的公共關系危機稱為內部公關危機。內部公關危機發生在企業之內。或者,這種危機的發生主要是由該企業的成員直接造成的,危機的責任主要由該企業內部的成員承擔。 2)外部公關危機。外部公關危機是與內部公關危機相對而言的。它是指發生在企業外部,影響多數公眾利益的一種公關危機。本企業只是受害者之一。 從這一角度具體劃分公關危機的類型時,內部和外部是相對的。因為有些公關危機的發生,內部和外部原因都有,所承擔的責任大小也相差不多。故對具體公關危機的劃分與處理必須具體分析,恰當處理。如,謠言引起的危機;政府政策引起的危機;有關團體或機構公布某些信息而導致的危機;由於恐怖破壞活動引起的危機;涉及法律問題(如打官司)而引起的危機;涉及種族、宗教、文化差異、性別歧視等社會問題而引起的危機;涉及一些有爭議的問題而引起的危機;敵意收購帶來的企業重組危機;組織的計算機網路被「黑客」襲擊而導致的危機;自然災害或其他不可控因素導致的危機;環保問題引起的危機。 3、根據危機給企業帶來損失的表現形態看,公共關系危機有兩種,即有形公關危機和無形公關危機。 1)有形公關危機。這種危機給企業帶來直接而明顯的損失,憑借肉眼即可觀測到這些損失。如房屋倒塌、爆炸、商品流轉中的交通事故等造成的人員傷亡或財產損失。1989年6月,成都市最大百貨商場成都人民商場被燒毀,造成上億元損失。成都人民商場遇到的危機就屬於有形危機。 2)無形公關危機。給企業帶來的損失表現得不明顯的危機,稱為無形公關危機。給任何一個企業的形象帶來損害的危機,皆屬於無形公關危機。如果不採取緊急有效的措施阻止,已受損害的企業的形象將使企業蒙受更大的損失。 面臨公關危機時應該果斷採取應對行動,以便化解危機或把危機帶來的負面效應控制到最低。以下八項應對公關危機的策略可以有效化解危機,甚至起到積極的效果。1、把危機公關上升到一個戰略的高度危機發生後活動主辦方及運營方要由上至下全員參與其中,尤其是最高領導要非常重視,所有決策都要由最高領導親自頒布或帶頭執行,以確保執行的有效性。2、發現問題的本質與根源當發生危機時應該先客觀全面地了解整個事件,而後冷靜的觀察問題的核心,找出問題的關鍵及根源,研讀相關法規與規定,把問題完全參透,或聘請專業公司把脈支招,切不可急著拿一支掃帚就去救火,哪兒著火哪兒拍一下。3、比救火的速度更快些發生危機時就像堤壩上的一條裂縫一樣,馬上修補可以避免很多損失,但卻因為看似很小的問題,沒有引起重視或缺乏危機處理經驗等,而錯過了最佳處理時機,導致事件不斷擴大與蔓延。4、所有問題一肩挑起事件發生後第一時間把所有質疑的聲音與責任都承接下來,不能含糊其詞,不能態度曖昧,不能速度遲緩,而後拿出最負責任的態度與事實行動迅速對事件做出處理。5、溝通,溝通,還是溝通。矛盾的80%來自與缺乏溝通,很多事只要能恰當的溝通都會順利解決。當發生公關危急時溝通就是最必要的工作之一。6、讓別人為自己說話發生危機時若自身沒有問題,通常都會急於跳出來反駁,與媒體、受眾,甚至政府打口水仗,這樣的結果往往是即使是弄清楚了事實的真相也失去了公眾對其的好感,更容易導致事件的擴大。7、轉移視線當企業發生公關危機時,在妥善處理後要盡快把公眾視線吸引開,否則糾纏下去對企業會十分不利,但這種方式不是推委責任與瞞天過海,而是在正確採取措施並得到妥善處理後讓事件的餘震盡快結束。8、化患為利,危機中創造商機當企業發生公關危機事件後媒體與大眾的關注度很高,此時若企業危機公關手法得當不僅可以化解危機,還可以提高企業或品牌的知名度,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 作為活動運營企業,所有的活動都是與公眾息息相關的,平時就應該防患於未然,建立危機防範預案,設立一條危險線,當企業的一些行為觸及這條危險線時馬上引起重視,及時處理,基本上可以防範絕大多數危機的發生,至少可以把危機控制在最小范圍內。如果活動規模、聲勢較大,就應該設立專門負責處理企業危機的危機公關部門,以便敏感快速地作出反應,控制或迴避風險。

5. 解決糾紛的方式有哪些

1、協商協商和第三人進行調解,這兩種方式是不用選擇的,有了問題當然會協商,但是協商未必有結果。有些合同中約定「發生爭議先協商解決,協商不成任何一方可到法院起訴」,一般只是一種習慣的說法,協商不是一個強制的前置程序,有時會在訴訟中碰到被告一方提出這樣的反駁理由「合同約定了協商不成才起訴,你還沒跟我好好協商,你現在不能起訴!」這種說法,其實沒什麼意義。 2、第三方調解 所謂的第三方調解,可以是雙方選擇的任何願意介入的第三方,比如雙方共同朋友、雙方委託的律師、也可以是2011年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中所說的「人民調解委員會」。不過,不管是哪種,以雙方自願為前提。這個自願,一是選擇這種方式必須雙方自願,二是能否達成調解一致及達成何種結果也必須雙方自願。 如果達不成一致,就只以具有強制解決權利的仲裁或法院來解決雙方的爭議了。 在司法實踐中我們通常所說的「解決爭議的方法」主要是指發生爭議後,雙方是否選擇仲裁解決,如果不選擇仲裁解決,那按法定的就是訴訟解決了。對訴訟解決,雙方是否選擇訴訟解決的法院管轄地,也是一個問題。 3、仲裁選擇了仲裁,就排除了訴訟解決的方式,商事仲裁是一局終裁,裁決作出即生效。但是,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有明確有效的約定仲裁條款,實踐中很多仲裁條款由於不規范而無效。 在合同糾紛中雙方若要通過仲裁的方式解決糾紛,必須有明確的約定仲裁協議或條款。一般是在雙方事先簽訂的合同中解決爭議的方式中明確選擇仲裁的方式,且約定明確的仲裁機構。很多約定仲裁條款無效,往往是因為仲裁機構約定不明,或者既約定仲裁解決又同時約定訴訟解決。 4、訴訟如果未約定仲裁解決或約定的仲裁條款無效,那就只能通過訴訟解決了,這就涉及一個訴訟管轄的問題。 雙方可以在合同中約定訴訟的管轄法院,但不是隨意約定。當事約定管轄時,在不違反法院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情況下可以在書面合同中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6. 民事糾紛的解決方式有哪幾種

解決民事糾紛的方式有:和解、調解、仲裁及訴訟。

民事糾紛的解決過程:

1、協商:雙方依靠自身力量,相互妥協和讓步,解決糾紛。該方法快捷簡便、心平氣和,但應以書面方式記載協商內容;

2、調解:由第三方介入促使爭議各方相互諒解和讓步,最終化解矛盾。當爭議各方失去對話基礎,尋求第三方調解實為高明選擇;

3、仲裁:將糾紛提交仲裁機構,由其居中裁決的糾紛解決機制。仲裁一裁終局制,一方不履行仲裁裁決,對方可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4、訴訟:一方向法院提出請求,由法院裁決糾紛的制度。訴訟是最終、最權威的糾紛解決機制,是當事人保護權利的最後屏障。



詳細說明各種方式:

一、和解是指發生民事糾紛的當事人通過協商、談判等方式,自願、互諒、友好地解決糾紛的一種方式。如甲公司與乙公司在履行合同過程中發生糾紛。甲乙兩公司在糾紛發生後,通過雙方的協商,達成和解協議,合同得予順利履行。

二、調解是指發生民事糾紛的當事人在糾紛發生後,通過第三人在糾紛當事人之間進行斡旋,主持糾紛解決的一種方式。調解根據主持調解的第三人身份的不同,可分為民間調解、人民調解、行政調解等。

三、仲裁是指平等主體之間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在發生合同糾紛或其他財產權益糾紛時,依雙方達成的仲裁協議,將糾紛提交協議約定的仲裁委員會裁決,仲裁委員會對當事人提交仲裁的糾紛進行裁決解決。根據《仲裁法》的規定,下列糾紛不能仲裁解決:

1、婚姻、收養、監護、扶養、繼承糾紛;

2、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

四、訴訟,這里是指民事訴訟。是指平等主體之間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在發生民事糾紛後,向人民法院提出解決糾紛的請求,人民法院依法作出裁判的司法解決方式。俗稱打官司。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民事糾紛都可以通過訴訟解決。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可以通過民事訴訟解決的糾紛主要是上述當事人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引起的民事糾紛。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

值得特別說明的是:上述的民事糾紛解決方式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既存在可能向遞進式方向發展,又存在相互間的交錯。前者如當事人無法達成和解時,可以通過第三人進行調解,或者提起訴訟等;後者如仲裁、訴訟程序中亦有和解、調解環節。

7. 在解決糾紛時是通過私下公關的形式解決比較好還是通過法律解決比較好

解決糾紛,如果能通過私下解決雙方都比較省時省力。如果通過法律解決會比較消耗精力。

8. 下列各項中,解決經濟糾紛的主要途徑和方式有( )

我國解決經濟糾紛的途徑和方式有四種,分別是:
(一)
雙方協商處理解決經濟糾紛
在發生經濟糾紛後,買賣雙方心平氣和坐下來協商,違約一方當事人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讓對方弄清是非曲直,能夠理解自已違約的原因。必要時,雙方各自作出一定讓步,最後達成和解,消除分歧。
這種作法可節省費用,
而且氣氛和緩,
靈活性大,
有利於雙方貿易關系的發展。
(二)
他人調解處理解決經濟糾紛
經濟糾紛發生後,雙方各執一詞,各有各的理由,不能達成諒解,需要雙方都非常信任的第三方居中調解。
調解在性質上與協商並沒有本質的區別,
最後的解決辦法還須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同意才能成立。
(三)
指定機構仲裁解決經濟糾紛
仲裁是指買賣雙方在訂立合同時,明確今後如有經濟糾紛,自願把他們之間的經濟糾紛交給仲裁機構進行裁決;
或在經濟糾紛發生之後,
買賣雙方相互訂立協義指定仲裁機構進行裁決。仲裁是解決經濟糾紛的一種主要方式。
只有在訂立合同時,設有仲裁條款的經濟糾紛適用仲裁。或經濟糾紛發生後,雙方協商未成,
第三者調解未能獲得雙方的認可。買賣雙方為了有效解決經濟糾紛,冷靜下來達成了仲裁協議。才能向專門的仲裁機構,
或者臨時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四)
司法機關審理
司法機關審理即向法院訴訟。
買賣雙方當事人協商不成,
調解未果,
又無誠意達成仲裁協議,
只能由司法機關介入當事人之間的經濟糾紛,
作出最後的判決。
司法機關審理經濟糾紛所耗費的時間長,
支付的費用大不說,
關鍵貿易雙方之間的關系進入了僵局,不利於雙方貿易的發展。如果不是迫不得已,
一般不建議使用司法機關審理。
補充:
經濟糾紛,又稱經濟爭議,是指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以經濟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糾紛。

閱讀全文

與公關解決糾紛的方法和途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