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網約車發生事故 交強險可否拒賠
乘客一腳踏上網約車,另一腳被啟動的車子碾傷,保險公司以私家車改變用途、乘客不屬於第三者為由,拒絕理賠。近日,安徽省肥東縣人民法院對這起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案作出判決,被告保險公司應在交強險限額內賠償原告損失。
2016年7月8日上午,司機項某駕駛網約車在肥東縣臨湖路接乘客張先生。在張先生左腳踏上車,右腳還在地面的情況下,項某發動汽車並前行,碾壓到張先生的右腳,致使張先生外踝骨裂。經肥東縣公安局交警大隊認定,項某負這起事故全責。張先生受傷後先後到4家醫院治療、復查,共花費醫療費2304餘元。事故車輛系項某所有,在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市分公司(以下簡稱人保財險合肥公司)投保交強險,事故發生在保險期間內。
張先生將項某、人保財險合肥公司訴至肥東縣人民法院,請求判令兩被告賠償其各項損失合計4.1萬余元。
被告人保財險合肥公司在法庭上辯稱,事故車輛系網約車,被告項某改變私家車用途,用於經營,不屬於保險理賠范圍。
法院經審理認為,交強險是法律規定的強制保險,不以贏利為目的,旨在最大限度保護受害第三方的利益。作為一種強制性的保險,立法設計該項保險的本意是通過法律規定,強制機動車的所有人或管理人依法投保,讓保險人來承擔、分攤社會風險,並以該強制性的責任保險,保障機動車肇事責任事故的受害人能夠及時從保險公司得到經濟賠償,以分散投保人承擔責任的風險。
若將網約車在道路上行駛時造成的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失排除在交強險的賠償范圍之外,則網約車輛受害人獲得交強險救濟的概率將大大降低,投保人投保交強險的目的也將難以實現,這顯然不符合交強險的立法目的。故網約車事故造成第三者傷害,交強險的承保人應當在交強險理賠限額內履行理賠責任。
法院經審理認為,原告張先生因交通事故受傷,其要求得到賠償的理由正當。交警部門作出事故的責任認定,雙方當事人均不持異議。經核定,張先生因事故造成的各項損失合計為1.08萬元。項某作為事故車輛的所有人和駕駛人,應對原告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人保財險合肥公司應當在其承保的交強險理賠限額內承擔理賠責任。
肥東法院一審判決被告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市分公司在其承保的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限額內賠償原告張先生1.08萬元。
人保財險合肥公司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經過審理,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庭審焦點■
正在上下車人員是否屬第三者
除了私家車改為網約車是否屬於交強險理賠范圍外,張先生是否屬於第三者責任險理賠對象也是雙方爭論的焦點。
被告人保財險合肥公司辯稱,原告張先生是在上車過程中發生事故,屬於車上人范圍。車上人員責任險屬於商業險,交強險不予賠償。
法院認為,該問題應區別對待。正在上下車的人員分為正在上車人員和正在下車人員。上車是身體完全在車外到完全到車內的過程。下車是身體完全在車內到完全在車外的過程。可見,上下車是一個連續進行的一連串動作的組合。任何人都不能永遠置身於車上,故保險合同所涉第三者和車上人員均為特定時空條件下的臨時性身份,非永久性、固定不變的身份。兩者可因特定時空條件的變化而轉化。判斷保險車輛發生意外事故而受傷的人是否屬於「第三者」還是「車上人員」,必須以發生事故當時的特定時空條件下是否置身保險車輛之上為依據。故正在上下車人員與交強險中的「第三者」既不是簡單的畫等號,也不是完全排斥的關系,而是一種交叉關系。
原告張先生只是一隻腳剛踏上車,而另一隻腳還在地面,身體的絕大部分及重心均還在車外,其受傷也是因事故車輛碾壓到其右腳所致。所以,不能認定為事故發生時張先生已在車上,其完全符合交強險第三者的特徵。被告保險公司將正在上下車人員直接與車上人員畫等號,認為只要上車人員的一隻腳放在車上就是車上人員,進而把受傷的上車人員排除在第三者之外,從語義解釋的角度看,已經超出了公眾對「正在上下車人員」和「車上人員」理解的范圍,從規定意圖上看也有利用格式條款類推,肆意縮小第三者范圍,免除承保人責任之嫌。這既不符合格式條款的生效原則,也不符合《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的立法目的。故被告辯稱原告不屬於第三者,主張免賠,法院不予採信。
B. 網約車如果出了事,保險到底要不要賠
這個現在存在糾紛,保險公司如果認定是網約車,是拒賠的。理賠需要打官司
C. 網約車撞上護欄保險公司拒絕賠償是怎麼回事
3月4日晚10點,孫先生駕車送乘客,經過太平園附近時,一個不留神將車撞上了護欄。車輛損壞嚴重,所幸並沒造成人員傷亡。孫先生撥打了保險公司的電話,保險公司定損員也來勘驗了現場。3月17日左右,孫先生接到了保險公司通知,被告知不能理賠。「原因是我開滴滴,將非營運車輛性質變為經營性質。」
D. 追尾網約車我全責,報了保險公司,對方要我賠償營運損失費,怎麼賠
現在道路上面的汽車是越來越多,這樣駕駛車輛出門,發生交通事故的幾率也就更高一些,所以有時候在路上發生堵車的情況,那麼很多都是因為交通事故造成。因為汽車不像電瓶車之類的,在購車汽車後都是需要上保險,沒有保險是不允許上路,按照強制要求,汽車是必須購買交通強制責任險,也就是大家常說的交強險,這個費用不到1000元,但是賠償額度有限,所以一般購買交強險,還需要購買汽車商業保險,這個費用就比較貴,一般是在5000元左右,不出險第二年在3000元左右。駕駛車輛出行,誰都不想出現交通事故,但是有時候還是會出現,如果不是因為喝酒等原因發生交通事故,那麼修車等費用,這個都是保險公司進行賠付,所以有人在問,追尾網約車全責,對方需要賠償運營損失費,這個該怎麼賠?
對於網約車在維修期間的誤工費要賠償多少,這個不是網約車司機隨口說是多少,那麼就賠多少,而是根據網約車受害人的誤工時間和收入狀況確定。一般來說,對方舉證的標準是以3-6個月在銀行流水金額來作為標准,當然都知道銀行流水不是凈收入,而是包括了自己墊付的燃油費用。所以,很多時候保險公司是要扣除一定金額的燃油成本,計算出大概的實際收入。滿足上面兩個條件,只要索賠合理,保險公司會支持。但是大多數時候,很多人是把保險公司當冤大頭來算計,所以往往到最後就是走上無休止扯皮,或者打官司的路子。
E. 網約車發生交通事故,保險公司真的不賠償嗎
呵呵,交通事故無外乎兩種情況。1.車與車相撞。2.車撞人。先分析第一種情況,兩車相撞一定鎮定,先與乘客協商好,實在不好意思出事故了不能送你避免耽誤你時間,我給你一百元補償你乘坐其他工具趕路。乘客樂的屁顛屁顛走人會不願意?穩住乘客剩下的就好說了吧,你不說誰知道你是在接客的網約車?2.車撞了行人同樣這么處理啊。發生事故一定穩住不要慌穩住顧客一切都好說,不要以為保險公司都有通天本領。每天那麼多出險事故每起事故他能首先去查你是不是網約車?
F. 我出交通事故後平安保險公司拒賠,說我是網約車非法運營,我已經起訴
首先你以經營為目的的車輛,如果你買的保險只保非營運車的話肯定是不賠的,其次你還非法運營。
G. 有營運網約車出了交通事故,保險公司賠償嗎
根據保險合同的不同,家用車輛和運營車輛的保費是不同的,如果以家庭自用名義投保的車輛從事網約車營運活動,車輛使用性質就變成了營運車輛,屬於保險法中「導致車輛危險程度顯著增加」的情形。若未能及時通知保險公司增加保險費的,在網約車營運中發生的交通事故,保險公司只在交強險范圍內賠償,在第三者責任險范圍內不負賠償責任。
簡要案情
2016年8月,滴滴兼職司機張某,通過滴滴平台接到乘客,途中不慎與行人王某發生碰撞並致其受傷。王某因此次事故花費醫療費等各項費用共計20萬元。經交警部門認定,張某承擔此次事故的全部責任。張某的車輛在保險公司投保了交強險及50萬的商業三者險。當事人就賠償事宜訴至法院。
不同觀點
本案爭議焦點為私家車用作網約車接單過程中發生交通事故,造成第三人人身損害,保險公司如何賠償?
具體分析
按照我國現行車輛管理法規,機動車輛按其使用用途分為營運和非營運兩大類別。本案中,張某以自用名義投保的車輛,通過打車軟體平台接下網約車訂單,運送不特定乘客, 其有收取費用的意圖,因此,張某以自用名義的車輛實施網約有償載客是營運性質的行為,改變了車輛原有登記的性質。
保險合同是雙務合同,保險費與保險賠償金為對價關系。在當前車輛保險領域中,保險公司根據被保險車輛的用途,將其分為家庭自用和營運車輛兩種,並設置了不同的保險費率,營運車輛的保險費接近家庭自用的兩倍。家庭自用車輛的風險小,支付的保費低,營運車輛的運行里程多,使用頻率高,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自然更大,明顯增加投保車輛危險程度。這既是社會常識也是保險公司對風險的預估,保險人依據投保人告知的情況,評估危險程度而決定是否承保以及收取多少保險費。保險合同訂立後,如果危險程度顯著增加,保險事故發生的概率超過了保險人在訂立保險合同時對事故發生的合理預估,如果仍然按照之前保險合同的約定要求保險人承擔保險責任,對保險人而言則顯失公平。
保險法中規定:在合同有效期內,保險標的的危險程度顯著增加的,被保險人應當按照合同約定及時通知保險人,保險人可以按照合同約定增加保險費或者解除合同。被保險人未履行前款規定的通知義務的,因保險標的的危險程度顯著增加而發生的保險事故,保險人不承擔賠償保險金的責任。本案中張某以家庭自用名義投保的車輛從事網約車營運活動,車輛使用性質已變成了營運車輛,屬於保險法中「導致車輛危險程度顯著增加」的情形。張某應當及時通知保險公司可以增加保險費或者解除合同返還剩餘保險費。張某未履行通知義務,其網約車營運中發生的交通事故,保險公司只在交強險范圍內賠償,在第三者責任險范圍內不負賠償責任。
H. 私家車當網約車用,出了事故保險公司賠償嗎
私家車從事營運,保險公司不賠商業險,保險合同是雙務合同,保險費與保險賠償金為對價關系,保費是根據危險程度評估決定的。當前,營運車輛的保費接近家庭自用的兩倍,其原因也在於此,這是社會常識,也是保險公司的預估。以家庭自用名義投保的車輛從事營運活動,保險人應當及時通知保險公司,雙方協商增加保費或解除合同返還剩餘保費,否則對於保險公司顯失公平,這是《保險法》第五十二條的內在邏輯。
I. 網約車司機不理解:為什麼保險會拒賠
網約車司機不理解:為什麼保險會拒賠?以下是解答:
1、《保險法》第52條規定:因被保險機動車被轉讓、改裝、加裝或改變使用性質等,被保險人、受讓人未及時通知保險人,且因轉讓、改裝、加裝或改變使用性質等導致被保險機動車危險程度顯著增加而發生的保險事故,保險人不承擔賠償保險金的責任。
2、大多網約車都是私家車,購買的保險往往是家用型車險,出險後往往容易遭到保險公司的拒絕。是因為使用性質變為營運車輛,風險系數明顯增加。
3、車輛保險分營運車輛保險和非營運車輛保險兩種,網約車由於是和計程車一樣從事營運的車輛,所以應當購買營運車輛保險才能獲得保障。